女性的社会保障水平仍不够,无论是职场还是婚姻都面临高风险,因而不得不通过土办法寻求支持
尽管近年来女性的社会保障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仅就目前的实现程度而言,依然十分不足。在婚姻中,对于女性承担生育抚养和家庭劳动中的经济报酬保障以及由此而承担的职业收入损失方面,中国法律全无保障可言。尽管通过隐蔽的“婚后共同财产”、或者彩礼、男方购房车等形式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补偿,但女性在婚姻中仍然是高风险的,婚姻财产和离婚也毫无保障可言的。女性在婚姻中付出的生育抚养家务的巨量劳动,成了无收入保障的奴隶劳动,其风险只能凭借婚姻对象的良心道德来约束。
在西方国家,家务劳动并不被认为是没有进入市场交换的无酬劳动,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西欧国家对夫妻离婚的财产分割都有相关的规定。就夫妻财产分割而言,法律明确认为,女方是弱者,在分割财产时应给予充分的考虑,原因在于妇女在婚后对家庭的贡献大于男人。而根据新修改的日本婚姻法,提起离婚诉讼的妻子可获得丈夫退休金的一半。但在中国,对家务劳动和生育劳动贬低歧视和隐形化,造成了女方家庭只有以种种土办法来保障女方在婚姻中的劳动付出和职业损失的现状。中国职业女性从事家务的时间是平均137分钟/天,而男人仅仅是36分钟/天。同时,男人每天用于看电视看报纸学习进修娱乐玩耍的时间,均远远高于女性。[详细]
与女性看重男性经济状况相对应的,是男性对于女性容貌外表的重视如果说男性指责女性看重经济收入这样的论调成立的话,那女性就应该反过来指责男性只看重外貌。因为,同是在这份婚恋报告中,有55.3%的男性认为择偶时更看重女性的容貌外表。另外,有25.5%的男性认为结婚就是为了传宗接代。这并非个例,在2009年网易女人频道发起的网民择偶标准调查中,总共19项具体关键词里,“长相耐看”成为了票数最多的第一选项,高达15%。男性择偶重审美,女性择偶重经济,都是个人取向的问题,无可厚非。只准男人审美,不准女人谈钱,未免有些不公平。[详细] | |
| | |
男性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指责处于弱势的女性对男性有经济依赖并不厚道在中国,如果女性生孩子,按国家法律规定,要由用人单位承担三个月带薪产假,而且从怀孕开始不能解雇。这表面上看起来是照顾女性,事实上是将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无偿转嫁到企业头上,而企业不可能为一个人没有付出的劳动付费,所以造成的后果就是育龄女性求职艰难和薪水低。一个三十以上未婚未育的女性,在应聘时候企业不掂量许久是不可能的。既使某个女性不结婚不生育,在社会上也会被认为“早晚要结婚请假”、“工作时间不能稳定”、“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样在求职、升职、加薪上受歧视。在中国式的男权社会舆论中,“女强人”更是不折不扣的弱者,会被以各种带偏见的目光看待。在2011年公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中国在男女平等方面仅排在全球的第61位,连续几年变化不大。 北京大学2010年公布的“职场性别生存与发展环境”调查报告显示,收入4000元以上的男性为37.5%,而女性则只有22.1%,相差15.4个百分点。而收入在800元到2000元之间的女性则明显高出男性14.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女性收入要少于男性。从发展机会来看,虽然58.2%受访对象认为不会因性别而给予不同机会,但仍有37.7%的受访对象认为单位会给男性更多发展机会,给女性的仅占4.1%。相同情况下男性之所以占据了更多高薪的岗位,部分原因就在于,女性存在生育问题无法竞争这些工作强度大、报酬优厚的岗位。但在整个社会性别歧视仍然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占据了大量优势资源的男性反过来指责女性,显得太不厚道。[详细] | | |

“月入4000元才配谈恋爱”本身是对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的误读,女性在择偶时对男方的经济状况有适当预期无可厚非。在当下中国,女性
仍然受歧视,而男性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男人在择偶时强调女人外貌,又将女性在择偶时对男方的经济期待看作是“势利”和“拜
金”,只能说是Loser心态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