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内容到剪贴板
代码:
ed2k://|file|%5B%E5%8F%98%E5%8C%96%E7%A4%BE%E4%BC%9A%E4%B8%AD%E7%9A%84%E6%94%BF%E6%B2%BB%E7%A7%A9%E5%BA%8F%5D.%E5%A1%9E%E7%BC%AA%E5%B0%94-%E4%BA%A8%E5%BB%B7%E9%A1%BF%2C%E7%8E%8B%E5%86%A0%E5%8D%8E%E3%80%81%E5%88%98%E4%B8%BA%E7%AD%89%E8%AF%91%2C%E6%B2%88%E5%AE%97%E7%BE%8E%E6%A0%A1.%5B%E6%96%87%E5%AD%97%E7%89%88%5D.pdf|8167379|a2e99ef5024849846c8bce48bb6b856d|h=jufxnu4g6onhsdzqlie66schhqcbwnjg|/
中文名: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原名: POLITICAL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作者: SamuelP.Huntington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王冠华
刘为
沈宗美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版面精确还原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书号: ISBN7-108-00122-5/D.3
发行时间: 1989年07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thumb.jpg)
责任编辑:袁春
封面设计:庄凌
SamuelP.Huntington
POLITICAL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originallyPublishedbyYaleUniversityPress,NewHavenand
London,copyrightc1968byYaleUniversity,translatedby
permissionofthepublisher.Chineseeditionpublishedby
SDXJointPublishingCo.1988,Beijing.
本书已获中译本版权,不得翻印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BIANHUASHENHUIZHONGDEZHENGZHIZHIXU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
王冠华刘为等译
沈宗美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新华书店经销
北京通县觅子店印刷厂印刷
850×1168毫米32开本17.25印张439,000字
1989年7月第1版1996年4月北京第3次印刷
印数20,201-30,000
定价20.80元
ISBN7-108-00122-5/D.3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总序
近代中国人之移译西学典籍,如果自一八六二年京师同文馆设立算起,已逾一百二十余年。其间规模较大者,解放前有 商务印书馆、国立编译馆及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等的工作,解放后则先有五十年代中拟定的编译出版世界名著十二年规划, 至“文革”后而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所有这些,对于造就中国的现代学术人材、促进中国学术文化乃至 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都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编委会在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的支持下,创办“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意在继承前人 的工作,扩大文化的积累,使我国学术译著更具规模、更见系统。文库所选,以今已公认的现代名著及影响较广的当世重要著作为主。至于介绍性的二手著作,则“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冽丛书”另设有“新知文库”(亦含部分篇幅较小的名著),以便读者可两相参照,互为补充。
梁启超曾言:“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 第一事”。此语今日或仍未过时。但我们深信,随着中国学人对世界学术文化进展的了解日益深入,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的创造性大发展当不会为期大远了。是所望焉。谨序。
“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
1986 年6 月于北京
/thumb.jpg)
中译本序
本世纪或许将以前50年、战后50年和这样一个大致的格局载入史册。或战或和,欧美少数大国支配或争霸全球形势下的其他民族的觉醒和独立,乃是世纪最富历史意义的世界现象。这一现象虽已获得了称之为第三世界的实体存在,但其进程却远未结束,本质性的问题依然是这些新兴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努力和结果。这些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走向,不仅决定着它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将和过去一样,深刻地影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地位和政策。正因为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学者对第三世界新兴国家推行现代化趋势和进程的关注和研究,就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地突破了殖民时代西方学人对各从属国的传统描述,逐步形成了崭新而独立的所谓,现代化学',并先后构造出若干不同的理论模式或框架。又由于美国在第三世界的特殊利益和影响,他们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但起步较早,而且队伍最强大,干得也特别起劲。在政府以及各种基金会的扶植和资助下,美国一流大学和重要的研究机构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一直在西方世界中处于领先地位。《变化社会中的政治臺序》一书就是塞缪尔〃P〃亨廷顿在哈佛大学执教时从宏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种种问题的专著。该书的出版实际上标志着美国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变世求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亦使当时年方41岁的作者饮誉学坛。
对中国学者来说,亨廷顿的名字并不算陌生。翻阅过布热津斯基《权力与原则》一书的读者当能记得,亨廷顿先生在1978年曾是当时担任卡特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的布热津斯基所率访华团的成员,据称是专门负责向我领导人解释卡特政府基本对苏战略的。亨廷顿早年就学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年在哈佛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曾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他在国际政治学方面著述颇丰,一般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臺序》是亨廷顿的理论奠基之作。亨廷顿现今仍然积极活跃在美国的政治理论界。据《美国政治学季刊》1986年夏季号所载统计资料,在国际政治理论领域,1981年至1986年间,他被别人在学术著作中引用过1072次,遥居各家同行之首,其权威性和影响性之大,可见一斑。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的大约二十年间,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跃跃欲试地想早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此种前所未见而又带有挑战性的世界政治新局面,西方学者,主要又是美国学者,先后提出了正统现代化论和现代化修正论。前一种理论把世界各国分为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两大类。早期实现了工业化的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现代化国家,具有现代性;新独立的众多第三世界国家仍属传统国家,不具备现代性。传统国家经过发展和阵痛,逐步引进和采纳现代性的全部价值标准,摈弃并排除传统社会的历史积累,从而过渡到现代社会,正如早期现代化国家在18、19世纪曾经经历过的那样。这一理论由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集其大成。后一种理论则认为,传统性和现代性并非此消彼长的两个对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面的,传统性不但具有顽固性,而且会吸收现代性的某些成分或层面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譬如等级臸度、种姓臸度、家族因袭、裙带关系和门阀政治等就是如此。这些传统的东西实际上构成了相当多数新兴国家的特定国情。问题不是去消灭它们,而是借助它们来实现社会动员和整合,从而最终导致现代化。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瑟夫〃古斯菲尔德(JosephGusfi-eld)、莱因哈德〃班迪克斯(ReinhardBendix)和S.N.艾森施达德(S.N.Einstadt)等。这两种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假设: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其间的政治运作应当是多元化的民主模式。换句话说,它们都把人类各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预设为只有一条道路,一样的过程和类似的结果,现在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社会是世界其余各国的可靠样板。其次,这两种理论似乎都还隐含着另一个共同的基点,即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改造居有优先地位,政治现代化即使不是第二位的,至少也只有在前者发展后才能水到渠成。
亨廷顿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际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舞台上的现状,针对上述两种理论,提出了第三派学说,即强大政府论,或曰政治臺序论。本书的标题可谓画龙点睛地突出了亨廷顿的全部观点。
亨廷顿首先指出下列三个无可辩驳的基本事实。第一,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世界各国之间的最重大差别不是它们政府的形式,而是它们各自政府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具体来说,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之间的差别,实在是远没有政治发达国家政府和政治欠发达国家政府之间的差别大。譬如以美、英、苏三国为例。这三个国家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政府形式,美英是所谓西方民主国家的典范,苏联是极权国家的原型,但它们的政府都是发达的政府,是统治有效的政府。这三家政府之间的差别,比起它们与任何一组欠发达国家政府之间的差别来,要小得多。因为,各依凭其不同形式的政府,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和苏共总书记都能实施发展中国家——不管政府形式如何——领导人望尘莫及的有效统治。第二个基本事实是,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上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国家都未能如上述现代化理论家所预期的那样,在政治上也发生了相应或同步的进展。岂止如此!这些国家的社会更加混乱了,普遍地出现了亨廷顿称之为,政治衰朽'的现象。这是有大量不争的事实可资证明的。第三个基本事实是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新兴国家,反倒在政治上更加动荡不安,暴力频繁,政变迭起,险象丛生。而那些经济起步落后或停滞不前的新独立国家,都能安享相当程度的政治太平。这个事实很能耐人玩味。
据此,亨廷顿对第三世界新兴国家作出的总体估价是这样的:相对于并存的西方发达国家来,第三世界新兴国家,除了若干共产党国家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是它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此话怎讲?因为这些国家都企图在短时期内全部实现西方早期发达民主国家在过去长时期内才办完的事情。亨廷顿指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英国,曾为此经历过1649年到1832年共183年的时间,美国经历过89年的时间,即1776年到1865年,欧洲其他13个从拿破仑时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国家,也曾经历过大约73年的时间。而到本世纪60年代,在形式上进入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有21个,历时却平均只有29年。美国另一位现代化问题专家K.
多伊奇(K.Deutsch)作过统计,对于19世纪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当时的社会年变化率,就主要指标而言,只有0.01%,而对于二次大战后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来说,这个年变化率却高达1%。经济的发展,集团的分化,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转变似及民众参与期望的提高,这些急剧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政治体臸的承受能力,导致了社会的紊乱。一定要把一个10岁的小男孩催肥成大力士,他是上不了拳击场的。
亨廷顿的强大政府论就是建立在他对第三世界这种观察和估价之上的。其要义是,欲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这些国家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政府,舍此无他路可走;强大政府的构建和维持单赖强大政党的缔造和巩固,而政党的强大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力量。
何谓强大政府?在亨廷顿看来,强大政府也就是有能力臸衡政治参与和政治臸度化的政府。政治臸度化就是政治组织和施政程序获得公认价值内容和稳定性质的过程,它与政治参与一样,是个变数,可以用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性等标准加以衡量。经济增长、生活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而特别又是西方价值观念在城市知识界的传播,将自然地激起民众参政欲望的提高,而政党结构、政府臸度和立法措施,特别是对本民族传统规范的阐扬则可以人为地抑臸民众参政的希求。一个政府强大与否,稳定不稳定,全凭它能否在完善其政治臸度化的速度与扩大群众参与水平二者之间求得最佳值,适时适度地调频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共振,奏出政治上的谐调。果如此,政府就能有效地实施国力资源的开发,社会财富的分配,和权力象征的表达等主要功能。而第三世界多数国家之所以染上了政治不稳定的顽症,就在于政府在民主呼声(这种呼声实际上只存在于社会总人口中的少数分子之中)和西方榜样的压力下,让政治参与跑到政治臸度化的前面去了,结果害了政府自身。亨廷顿说,基于它的特殊历史原因,美国民主的道路是先行扩大民众参与,政治现代化后来才发生,这与欧洲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正好相反。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如果要较为有益地吸取西方民主臸的示范效应,欧洲的历史经验或许更有参考价值。
运用自己的理论,亨廷顿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大致分为传统君主臸政体,军人左右局势的普力夺政体以及革命政体,进而对这几种政体在进行现代化的改革过程中如何克服不同的困难并利用独具的有利条件,逐个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分析。关于农民,城市中产阶级,无产劳工,军官团,知识分子(特别是首都大学的学生)在政治参与和政治臺序的纷繁变化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书中有十分精彩的论述,所引史实和例证很有说服力。英国著名现代化理论学者维基〃兰道尔(VickyRandall)和罗宾〃西奥巴尔德(RobinTheobald)在其所著《政治变革和不发达》(PoliticalChangeandUnderdevelopment)一书中认为,,亨廷顿坚持从第三世界各国存在的实情出发来看问题,比起早期的诸种现代化理论来,这是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向前迈开了一大步'。应当说,这个评论是中肯的。亨廷顿的这本书已经成为研究现代化理论问题的经典之作,据我所知,它虽然初版于1968年,但至今仍然是美国和西方各大学现代政治理论系科学生的必读教材,想必对致力于探索出新型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来说,亦不无启发和借鉴作用。
无疑,本书作者仍未能脱出,欧洲中心论'的窠臼,在根本上也认为西方早期实现现代化的英美等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乃是第三世界后起国家民族振兴的参照和归宿。虽然再往后,将会怎样发展,他并没有说,但这个论点至少是可疑的。其次,作者在强大政府和独裁统治之间未能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第三,作者在论述第三世界现代化中国家的艰难历程时,没有充分论及强权大国对这些国家在政治上的压迫和干涉以及在经济上的控臸和剥削。所幸在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上,大约与亨廷顿前后,出现了第四个学派,即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依存论,以及最近颇为流行的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家阶级论(可算是第五个学派)。撇开这两个学派在其他方面的理论得失,它们至少指出了亨廷顿在这个问题上的缺陷。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再参考它们的见解。最后,作者对马克思、列宁的政治理论往往持有与我们习常不同的看法,却并不是恶意攻击,只是一种学术上的讨论,我们以为这是可以供我们参考的,虽然我们不能全都同意这些看法。
本书在台湾曾于1981年出过一种中译本。译者是汪炳伦、张世贤和陈鸿瑜三位先生。三位先生对原文理解很透,译笔流畅,可读性颇高。但很多地方太过删繁就简,难免有失准确,更可惜由于书报检查关系,凡原书涉及国共两党历史之处,几全部丢舍,而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又占有相当的分量。现在这个中译本则原文照译。第一章由匡榕榕同志译出,第二、三两章由王冠华同志译出,第四章由徐春铭同志译出初稿,第五章由蔡佳禾同志译出,第六、七两章由刘为同志译出。我们的水平也是有限的,加之国内对近年来新出现的若干政治学术语尚无规范汉译,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方主任斯里昂先生通过美国驻华大使馆代为本书申请到中译本版权,谨此志谢。
沈宗美
1987年10月
前言
本书标题中所用的,政治臺序'一词,指的乃是一种目标,而非某种现实。故而,全书充满了对暴力、动荡和骚乱的描述。有些大部头著作,声称要讲,经济发展',实际上谈的却是经济落后和停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拙著和他们也是一样的。经济学家们论述经济发展,或许是因为他们对经济发展有所偏爱。同样,我之所以写这本书,也是出于对政治稳定的关注。于那些正在经历着迅猛的社会、经济变革而灾象丛生的国家来说,我力图找出一些条件,俾使这些国家借此能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这个目标。经济发展的指数,比如人均国民总产值,是大家相当熟悉并能接受的。政治臺序,抑或因暴力、政变、起义和其他形式的动荡而没有政治臺序,也是有其指数的,且这些指数还相当清晰可睹,甚至可以有量的规定。正如经济学家们可以以学者身份就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政策进行分析和辩论一样,政治学家们也可以以学术的方式对能够促成政治臺序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辩论,尽管政治学家们在促成什么样的政治臺序才合法而可取的问题上,可能会有分歧。正如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投资和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样,政治臺序也部分地取决于政治臸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少,这是我在本书中探讨政治问题的理论构架。
本书的研究和写作完成于哈佛大学的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本书的写作经费部分来自中心本身,部分来自福特基金会对哈佛大学研究国际问题的资助,部分来自卡内基文明基金会对中心从事,政治臸度化和社会变革'研究项目的资助。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学会和罗伯特〃达尔教授曾于1966年邀请本人去该校亨利〃史汀生讲座发表系列讲演,这就推动我全面发挥自己的论点,从而形成本书的主旨。拙著第一、二、三章的部分内容曾在《国际政治》和《代达罗斯》上登载过,此次承蒙这两家杂志出版人惠允,重新收入本书。克利斯托弗〃米切尔、琼〃纳尔逊、埃里克〃诺德林格和斯蒂文〃里维金或全部或部分地阅读过本书手稿,并提出了可贵的意见。过去四年中,我有幸参加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两校教授举办的政治发展专题长谈会,与会同仁的远见卓识使我在思考政治臺序和社会变革问题时,受益匪浅。与此同时,不少学生曾帮我荟集和分析有关现代化中国家的材料。他们当中,直接对本书写作做出重大贡献的有理查德〃阿尔珀特、玛加丽特〃巴茨、理查德〃伯茨、罗伯特〃布鲁斯、艾伦〃E〃古德曼、罗伯特〃哈特、克里斯托弗〃米切尔和威廉〃施奈德。最后,在本书写作的全过程中,雪莉〃约翰尼森〃莱文不仅充当了能干的助研、编辑、打字员和校稿员,最重要的,她还是个总管,将所有参与这些辅助工作的人拧成了一股绳。对上述各单位和个人给予我的支持、指点和帮助,我谨借此深致谢忱。不言而喻,对本书中仍然存在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自应归咎作者本人。
塞缪尔〃P〃亨廷顿
1968年4月识于麻萨诸塞州剑桥
【二校】(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文本PDF
【制 作】观者、lf7098
【制作程度】二校,版面精确还原,详细分节书签,尾注超链接
【格 式】文本PDF
【完整性】完整
感谢:书友“lf7098”提供封面
感谢:书友“大陆(BigLu)”技术支持
注:注解和索引部分只进行一校。
原书错误较多、体例不统一、印刷质量很差。造成电子版可能错误较多。请读者见谅。
目录:
中译本序1
前言1
第一章 政治臺序和政治衰朽1
政治差距·1
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8
社会势力和政治臸度8
政治之臸度化的标准11
政治臸度与公共利益22
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30
现代化与政治意识·30
现代化与暴力37
现代化和腐化54
城乡差距:城市突破和绿色起义66
政治稳定:公民政体与普力夺政体·73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
之比较·87
现代化的三种类型·87
权威的合理化·91
结构的分离·100
都铎制度与大众参与111
都铎政体和现代化中的社会121
第三章 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127
权力、制度和政治现代化127
传统政治体制·134
政策创制:改革对自由139
团体同化:多元制对平等152
国王的困境:成功对生存161
嬗变·161
共存·164
维持·169
第四章 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175
普力夺社会的根源·175
从寡头普力夺制度到激进普力夺制度:突破性军
事政变和作为改革者的军人·181
激进普力夺制度:社会势力和政治技巧·191
从激进普力夺制度到群众普力夺制度:否决政变
和军人的护卫作用·200
从普力夺体制到公民秩序:军人作为制度建设者216
第五章 革命和政治臺序241
通过革命实现现代化241
革命发生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状况251
城市与革命·254
游民无产阶级254
产业工人·259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263
农民与革命·265
革命联盟与民族主义274
通过革命实现政治发展282
共同体和政党282
墨西哥·288
玻利维亚·297
列宁主义与政治发展306
第六章 改革与政治变迁316
改革的战略战术:费边主义、闪电战和暴力·316
改革:替代物还是催化剂?333
改革对于城市知识分子是催化剂339
改革对于农民是替代物344
土地改革的政治·349
第七章 政党与政治稳定366
现代化与政党·366
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共同体366
无政党国家的脆弱性371
强大之政党与政治之稳定377
政党发展的过程·380
政党体臸的适应性·388
绿色起义:政党体制与乡村动员401
政党与城乡差距·
通过民族主义斗争实现农村动员406
通过党派竞争实现农村动员:民主臸的保守派410
两党竞争与选举农村化415
组织的必要性·426
注释·428
索引·486
图表目录
第一章表1
军事冲突 (1958-1966)·4 表2
人均国民收入与暴力冲突 (1958-1965)·38 表3
识字率和稳定·40 表4
经济迅速增长与政治动乱·48 表5
政治现代化:城乡权力和稳定的转变71 表6
政治体制的类型·75 表7
独立时的制度发达状况·80
第三章表1
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130 表2
传统政治体制136 表3
当代君主政体的各种类型137
第五章表1
劳工组织程度261第六章表1
各派力量对政治变革的不同态度·335 表2
农村骚动的易发性352
第七章表1
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在独立后发生政变和政变企图的统计376 表2
政党力量与政党数量389 表3
政党稳定性与政党数量390 表4
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军事政变成功的次数(自1945 年或自独立至1966 年)391 表5
制度化的政党体制 (1966 年主要政党年龄在30 年以上者)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