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上的功臣、名人为军舰命名,是近现代国际上的惯用做法。给中国今后服役的航空母舰命名,自然更要精心考虑,有人提出施琅之议便包含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寓意。近年来,大陆一些人面对台海形势,常引用三百多年前施琅攻台之例,甚至将其与当前反“台独”类比。不过国内一些熟悉历史的人却认为,抬出与吴三桂这类不义之人并列的施琅在道德观上十分不妥,将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相提并论更是荒谬绝伦,抬出施琅来激励反台独将弊多利少。攻台属统治权之争
大陆谈历史时一直颂扬南明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对郑氏集团的叛将施琅则按传统观点视为投降满清的汉奸。1960年代末期以后,大陆史学界强调满清人关后即为代表中国的正统王朝,洪承畴、施琅等人被摘掉了“汉奸”的帽子,吴三桂仍受贬斥的罪名也是发动叛清的“三藩之乱”。
近年一些人又引发古为今用之想,按非正即逆的单向思维,认为与“正统”王朝对立便是分裂,于是把郑成功之子郑经抗清之举视为“台独”先声,而对康熙皇帝任用施琅攻台大加颂扬。
若考察历史,可看出郑氏三代人占据台湾的抗清之战,根本不是想搞什么“独立”。1644年满清人关后南明王朝坚持了十八年抗清,郑成功则是东南地区的明军统帅,并受赐朱姓而称“国姓爷”。在此期间,郑成功为壮大反清根据地,于1661年从福建跨海东征,收复被荷兰人窃据三十八年的台湾,是反西方入侵的最早胜利。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在台南建“东都”,意思是想迎接南明的永历帝前来。可惜他于1662年病逝,南明政权也在云南被清军消灭。此后,郑成功之子郑经仍奉养朱明后裔,几度渡海西征以图进取中原。由于清廷强大,郑氏集团曾与之谈判周旋,最后和议破裂的原因恰恰是郑经不接受清廷要其孤悬海外、割断与大陆联系的要求,坚持要在福建的海澄保留一个据点。
当年清廷看待对台湾郑氏的作战,一直定位于明清两朝之争的延续。郑家在台仍奉大明正溯,行永历年号。正因为郑氏集团想恢复汉族在中原的统治,清廷视其为心腹大患,施展了封锁、征讨和招降纳叛等手段。经二十余年准备,1683年清军利用郑氏集团因继承权力发生内乱,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渡海攻占澎湖,迫郑氏投降。
抛开民族斗争不谈,清廷与郑氏之战的性质只是争夺中国统治权的内战,而不是“反分裂”。施琅只是维护满清统治而镇压国内异己的功臣,同收复国土、驱逐外寇的郑成功不可相提并论。胡乱比附实为大谬
现在颂扬施琅的人,所持的理由都是此人攻台制止“分裂”。其实,“独立”、“分裂”之类概念只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才出现的主权观念,将其向古人头上乱套十分可笑。如果把驱逐外寇、收复台湾并作为抗清根据地的郑氏集团称为“分裂”,本为明朝官员的努尔哈赤对抗中央政权、建立“后金”国,岂不是性质更为严重的“分裂”?
一些史学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承认满族建立的清王朝的统治术比明朝精明,并有扩大中国版图之功。不过清代壮大了中华多民族版图,主要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开拓了西藏、蒙古和新疆的广大疆土,并非指占领原来就是明朝版图内的台湾。
至于明末台湾一度沦陷于荷兰,收复之功应归于郑成功而非清室。清廷同郑氏谈判开出的条件,恰恰是希望郑氏脱离内陆。若按现在一些人的比附之法,岂不是清廷自己先提出“台独”吗?现在大陆一些作品和言论赞美清廷和施琅的攻台是为维持“统一”而反“分裂”,完全是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强加于古人。
满清占领台湾后,又不重视这一海岛,施琅倒是发挥了有益作用,力排众议主张留兵防守台湾,并得到康熙同意。后人确可称赞这一点,却只能肯定施琅反对弃台有功,而不应引申到根本不存在的反“台独”层面。主张海禁成历史罪人
鉴于满洲首领爱新觉罗氏入主北京后已成全国共主,对施琅不应再以狭隘的民族主义称为“汉奸”,然而其反复无常的叛降则为有操守者所不齿。
施琅十七岁起作贼,后来被南明政权的将领郑芝龙收编,1646年清军南下福建时一度降清,不久因不遂权位之欲再归郑芝龙之子郑成功。此后在争夺兵权的斗争中施琅不得志,又再度降清,并被委以提督高官才全心为其效力。
事过三百多年后,现代人不能再为郑氏集团的内争判定是非,不过对施琅这种为个人私利,不顾民族和本团体利益降来降去的反复之人,无论如何不该歌颂。
施琅攻台成为清室功臣,得到的回报是朝廷将台湾南部一半土地赏赐于他,并给予世袭侯位。此后二百年间,施氏一族成为台湾乃至福建沿海地区最大的恶霸地主,“施侯大租”成了压迫赴台开垦之民的沉重枷锁。当然,在封建时代有功有权者成为地主也是历史必然,后人难于苛求,值得今日有识者谴责的是施琅在占领台湾后缺乏长远的眼光,继续限制大陆人赴台。
攻台成功后施琅仍不主张全面解除海禁,除保护自家垄断利益,对朝廷申明的理由是防止“海贼”在岛上重聚。对于清朝来说,这一近视的建议正中下怀,因其最担心的也是海外反清势力会影响大陆。熟悉大海和水战的施琅以一己私利而对禁海推波助澜,实在是难以原谅的历史罪过。荒唐类比无益统一
若全面分析历史,可看出清廷和施琅攻台消灭郑氏政权与如今反“台独”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清廷攻台伐郑氏之战的根本性质,是国内政权谁为正统之争,如今大陆反台独却是为防止宝岛分裂出祖国版图。追溯历史,台湾岛内出现“独立”思潮,并不起于三百多年前的郑氏,只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据台实行“皇民化”,和后来的美国插手分裂中国所造成。
有些人不深入研究历史和现实,只看到台海之争的历史旧故与现实问题某些表像上的相似,罔顾其中存在的本质差别,就浮想联翩、胡乱类比。例如把施琅攻台比附为如今中国政府的统一努力,等于将大陆方面自比为当年愚昧和落伍于世界潮流的满清王朝,这在人们心目中又只会造成丑化和矮化的效果。
考察台湾民众的传统心理,一向是推崇郑家收复和开发台湾,目前全岛还有纪念郑成功的庙祠一百五十多所,对于满清政权却长期充满怨愤。大陆的一些人颂扬满清政权和施琅而丑化郑氏集团,恰恰是逆台湾民众心理而行,不但不能促进两岸心理认同,反而易于造成观念抵触。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服务于现实,抬高施琅都会是一个误区。
如今的中国要发展海军走向远洋,要争取早日解决台湾回归,需要制造航空母舰等大型舰只,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为激励良在情理之中。不过,选择鼓舞人心军心的典型,需要从历史、现实和文化的角度慎重对待。
就中国海军而论,若是一定要以古代名人来为未来的航空母舰命名,可选用从外国人手中收复了台湾的郑成功。若是以“施琅”来命名,按照现代荣辱观而言是表彰了无义之人,对军队官兵的教育也不应以屡屡投降的反复之人作为楷模。再从统一的角度看,抬高施琅的影响更是弊大于利,若以此人命名战舰,期期以为不可。
(据总第425期香港《广角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