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冬天某个傍晚,约会,迟到,等待。
忍受不了的低温,让他不能继续在此“不见不散”,于是立交桥的水泥墩上留下一句话:“夜冷去麦当劳”——哦,不是一句,四个桥墩上都写了同样的字,这样,无论她从哪个方向赶来赴约,都能看到这巨大的留言板。
第二天或第n天后的清晨,我骑车经过,看见这行字,忽然微笑。
之后每天都经过它们,春、夏、秋。也许再过几个冬天,它们还在那儿给麦当劳做着广告。
如果这是在十多年前,那我一点儿都不觉得新鲜,约会时的等待,是恋人们的必修课。
联系不上人,在路边留个标记,则像武侠小说里某一门派刻在树上墙角的秘语图形。可今天,小学生和打工仔都有了手机,每个人都被网络定位了,谁还会用这种古老的信笺?
仓促间,他从哪儿找的粉笔?
而且,立交桥下,光线差、噪音大、尾气多。为什么不直接约在麦当劳呢?
这真是对另类的恋人。
这个出馊主意的小伙子,既不浪漫,也不执著——想当年,尾生也是在桥下等心爱的女子,发大水了人家都不肯爽约,宁可抱柱而死。你再看你,天冷就不再等了?就擅自改到麦当劳了?
又想起以前论坛里一个很好笑的id:“夜太冷不宜私奔”。连私奔都要讲条件了,爱情的激情浪漫和疯狂劲头儿还上哪儿去找?这么“实际”的男人,姑娘还有兴趣跟他私奔么?就算春天私奔了,也许夏天又嫌没空调而分道扬镳?
这就是对爱情悲观的证明。
但说归说,这怕冷的小伙子还是比那冒傻气不要命的尾生实际多了,知道自己舒服别感冒是最要紧的。古人约会约到送命的事儿,现代人是决计不会干的了。浪漫这东西到底价值几何,承诺这东西究竟怎样兑现,岂有一定之规?大家还是实际点儿吧!
回头再看桥墩上的字,够大够劲,这小伙子应该是个痛快人。不过,他好象没搞清附近的环境:最近的一家麦当劳,步行要二十五分钟,而且没有公交车能到。倒是肯德基,百米开外就是。偏偏要裹着棉衣孤独地走那么远,不觉得有点儿大头么?
可以想象,女孩子鼻头通红,小手冰凉,买一杯热巧能暖和得过来么?但愿她不是流行的野蛮女友,不发怒不抱怨,而是借这一冷一热,小鸟依人一番,也不枉多走了这么远的路。
以上都是我的猜测,当然还有其他多种可能,比如,性别错了,是女等男;人数错了,是几个朋友聚会;关系错了,是写给爸爸、写给网友,甚至写给某项交易的联系人……
而我怎么就非觉得是小伙子写给姑娘呢?还是传统思维作祟吧。
(后记:大地震后,亲人失去联系,于是一片片断壁残垣上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我和妈去绵阳体育馆”、“爸爸在下面,我去成都找舅舅”、“小妹埋在后山”……回头再看“夜冷去麦当劳”,更觉得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