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带宽价格不同,理应提供真实网速
实际上,用户办理的通常所说的4M宽带,并不是指传输速度肯定保证达到4M, 而是指运营商允许你达到最高的速度是4M。用户少的时候,传输速率快,用户多,就像高速公路堵车,速度下降。各大宽带提供商为了充分利用宽带资源,会计算出一个上网在线比率,并会在标准配置基础上增多配置用户。例如,一个小区有100M的带宽,每户10M,本来只能分配给10户,再假设按上网在线比率每天5户不上网,运营商就会分给15户甚至更多。
上网高峰时期,如果再使用路由器实现“一拖N”,带宽就明显不足。由于在线比率没有统一规定,运营商往往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因此一些小的运营商为抢占更多业务,往往不顾在线比率或提高设备扩容,导致宽带不足。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会造成“假宽带”现象,中国现在普遍的宽带服务都是ADSL铜缆宽带,它会受到物理线路、网络路由、电脑处理能力、下载网站处理能力的影响。
问题在于,面对这样的“失真宽带”,用户往往很难判断这到底是受到传输损耗、服务器响应慢等因素影响,还是因为被宽带运营商所“欺骗”。而运营商也可以拿前面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欺骗,导致用户难以发现真正问题之所在,很多人是看了央视报道,才恍然大悟自己被骗了。
既然合同里写的带宽是多少,而且不同带宽收费标准亦不同,那么实际使用的网速就应该达到相应水准,而不能4M的宽带结果连2M的网速都达不到,这就不仅仅是“价高质次”,而是突破底线的消费欺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现在的问题是,虽然超半数用户都明显感觉到网速太慢,与实际购买的带宽严重不符,却缺少搜集证据的手段和进行投诉的渠道;由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缺失,大多数用户只能选择忍受。…[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