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我卖的中国货不是中国货!---“中国制造”的消费品出口惨状

我卖的中国货不是中国货!---“中国制造”的消费品出口惨状

直言了

   含有“三聚”毒品的食品饲料继续上市,给“中国制造”带来的损害几乎是摧毁性的。有网友寄来留日华人学子的所见所闻的帖文,说明了中国出口食品在日本市场的惨状:不但中国食品几乎全部下架,而且,连附带的饮食用具和厨房用具也几乎全部下架了;“中国制造==毒品”几乎传遍了大街小巷,“宁可高价消费,不要中国制造”也几乎成了许多厂商和消费者的共鸣。

其实,“中国制造”的消费品出口的那种惨状,在美国市场早已弥漫,且不单单是食品饲料,而几乎是绝大部分的消费品都面临极为悲惨的局面。不多做议论,这里就给您举几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一)再过一周左右,美国一年一度的圣诞节购销季节就要开始了。一些商人在美国等市场开辟了专门服务网页,帮助消费者购买“不是中国制造”(Not Made-in-China)的玩具、日用品和礼物等消费品,譬如:

网页名称:“没有中国的圣诞节”。
网页标题:“不是中国制造”。
内容摘要:许多玩具和日用品被召回,为保护您孩子家人,我们建立了“不是中国制造”的品牌玩具和产品的厂商数据库,帮您节日购买方便。


(二)美国有个慈善事业组织经营的免费杂志,叫“好爸爸好妈妈”,几乎遍布美国主要城市的主要居民社区。为满足爸爸妈妈们的需要,它的网站特地开辟了一个题为《寻找‘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的论坛,让爸爸妈妈们交流如何应对今年的圣诞节玩具购买。这是其中一例:

主题:如何寻找“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
内容:那么多玩具都被召回了。我一直在寻找“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可总是看到“中国制造”。谁能帮助我找到“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


(三)不仅仅是食品玩具之类,寻找“不是中国制造”已经蔓延到其它消费品。譬如,下面是美国新近开始流行的“DIY”聊天室的许多“寻找‘不是中国制造’”的例子中的一个:

主题:寻找“不是中国制造”的工具设备。
内容:是不是“中国制造”的问题,弄得我无所措手足。我需要些家用手工具。谁能帮助我找到品牌手工具?我并非一定要“美国制造”,但只要“不是中国制造”就可以。谢谢了。


(四)当然,并非所有的美国厂商和消费者都是在寻找“不是中国制造”。下面,是美国挺著名的“亚马逊”网络书店开辟的“玩具”专栏里的一段对话:消费者 [Kren]寻找“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而一位商人[Biggest Fan]劝说不要拘泥于“不是中国制造”。下面是对话摘录:

主题:“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
时间:2008年09月16日-17日,太平洋夏季时间。

[Kren] 提问说:
今天听说,又有一个中国孩子死于三聚氰胺。去年圣诞节,我试图找到“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很成功,因为我找到的是电子玩具。今年圣诞节,我还是想买“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可我那七岁的女儿想要新花样。除了电子玩具,还有什么“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谁能帮出个主意?

[Biggest Fan]回答说:
我很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担忧。如何保障孩子们有安全的玩具是很自然和很正确的担忧。但是,如同歇斯底里一般的“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寻找,是错误的。认为凡是“中国制造”的玩具都是危险的,那是个错误的逻辑。要知道,那些玩具也是在我们的零售公司监督之下而生产出来的。
我做的是时装行业,不是玩具。但是,为监督我们的产品生产,我每年至少要到中国旅行四次。我可以坦诚地告诉你,中国厂商不是成心要欺骗我们美国父母的。我有四岁和七岁的两个孩子,我会毫不迟疑地给他们买“中国制造”的玩具。当然,任何父母都不会让他们的孩子用嘴去“吃”那些玩具、或用手去摸那些锋利的金属部分。我认为,我们给孩子的东西不光是些玩具,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我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政策问题。

[Kren] 回复说:
谢谢各位建议了。我想,今年圣诞节给孩子的礼物,或许就是去百老汇看《狮王》了。关于“中国制造”的玩具,是的,我承认,并非100%都是糟糕的;然而,我不想冒险去玩俄国的“如勒他”游戏(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的一种以自杀为娱乐的赌博活动)。跨国公司的产品检验让我感到不舒服,因为,安全质量并非是他们的首选。萨蒂,你说得对:廉价是有很大的代价的。

[直言了]议论:高价消费的代价是钞票,廉价消费的代价是生命,您选哪个?在美日和西欧市场,当然,人们当然还是期望物美价廉,但是,由“中国制造”带来的廉价消费热潮已经开始衰退;与“中国制造”紧密联系的“廉价不安全”和“高价消费更安全 ”的认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主要心理。而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三聚”中毒事件、以及至今还允许含毒食品上市和宣传媒体封锁批评的做法,大体摧毁了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名声,强化了国际市场上流行的“中国制造”不安全和高价消费更安全的心理。


(五)结尾,说个“不是中国制造”的故事,可能让你更是不知说什么好。

有位姓“赵”(音译)的香港移民,多年前到美国,以烹调服务为生。他做得十分出色,不但在美国同行中赢得声誉,且被社会看作是中美文化之间的一座“食品桥梁 ”,以至于美国公共电视台还邀请他做中国饭菜烹调讲座,颇受欢迎。可是,他的业务也受到“不是中国制造”的严重冲击。下面是他的个人网页里的一段话:

主题:来个“不是中国制造”,如何?
内容:当然要保障吃起来安全。有谁能推荐些不是亚洲制造的中国饭菜烹调工具?我仔细找过了,反正我这里的中国饭菜和烹调工具都不是“中国制造”。

看看,推销中国货也要声明那不是中国货了。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