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CCTV报道毒奶粉事件透露出的三条信息

CCTV报道毒奶粉事件透露出的三条信息

 
  ZT:http://bbs.news.163.com/bbs/shishi/97327185.html
  
  刚刚看了今晚央视新闻联播,由邢质斌主播的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奶粉质量检查结果的通报。22家奶粉厂家产品含有三聚氰胺,著名国产品牌几乎一网打尽。报道里这样三条信息耐人寻味:
  
  一,是被查出有问题的广东雅士利奶粉出口到孟加拉、缅甸和也门(新闻中说该品牌奶粉仅出口这三国)的产品不含三聚氰胺;各厂家所有供应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这条新闻告诉我们,中国的生产厂家执行的是两条生产标准,宁可用毒奶粉喂养本国的孩子也决不给外国友人造成一点伤害。这条新闻还告诉我们,生产厂家完全有能力做到按为外国友人提供奶粉的标准生产,但他们拒绝为中国的孩子履行最起码的义务——我们甚至可以不要求有营养,但提供无毒的奶粉也是奢求吗?这条新闻同时还证明了:如果说当年“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是某些心理阴暗的中国人夸大其辞栽赃于人的伎俩,那么,今天把毒奶粉留给中国的孩子把好产品供给外国友人则是某些中国人歧视同胞的最准确的注脚。
  
  二,是报道中提到,本次抽检的各厂家9月14日以后生产的液态奶未检出三聚氰胺。这条新闻告诉我们,自9月11日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各生产厂家都加强了生产管理和质量检测,所以14号以后生产的奶粉不再含有三聚氰胺。这表明这样的质量事故厂家在技术上是完全可控的,仅仅三天时间各厂家即毫不费力地把三聚氰胺踢出厂门。这条新闻还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要么是厂家平时疏于管理,没有真正落实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么就是故意大规模投放三聚氰胺。而参照第一条新闻内容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既然提供给外国人的奶粉完全合格,就说明厂家还是有一套质量管理体系的。像这种大规模地连续地生产含有同一种有素化工产品的奶粉,厂家质检部门不可能长期检测不出来。这条新闻同时还证明了:这么多厂家不约而同地同时生产含有同一种毒素的奶粉,表明这已是行业内通行的潜规则。即便这毒素是来自奶源或是供应环节,厂家都难逃默许、纵容和放任之责。跟厂家自身直接投放三聚氰胺并无本质区别。
  
  三,是新闻最后强调说,有关专家提醒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产品,其后果是造成泌尿系统疾病,绝大部分结石婴幼儿可通过喝水排出来,即使出现肾衰竭也能治愈。这条新闻告诉我们,千万不能低估专家的无耻,他们总是在人们愤怒绝望的时候跳出来给人最后一击。在已经出现有婴幼儿喝毒奶粉死亡的的病例时,他们还厚颜无耻地“以正视听”,已经失去了做人最起码的良知。这条新闻还告诉我们,每当出现天灾人祸的时候,都有专家出来解释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背后肯定有一个局——有人需要专家出来说他们不方便说的话!专家从貌似公允的科学角度解读更容易平息众怒,让人信服,达到他们做不到的效果。更加耐人寻味的是,这次报道中所谓的专家并没有具体姓名,这要么说明这些专家也知众怒难犯,不敢署名,要么就根本没有这个所谓“有关专家”说法,只不过借这个名头进行新闻导向罢了。这条新闻同时还证明了:对毒奶粉临床危害这样轻描淡写的解读,预示了毒奶粉事件最终会和四川灾区豆腐渣校舍跨塌一样不了了之。

TOP

毒奶事件把问责制和新闻监督推上政改一线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8-09-23   

在三鹿奶粉事件不断升级,患儿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对有关政府质量监督机构渎职失职的谴责声也不断增加。根据新华社周一的报道,国务院已经同意李长江辞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一职,任命原国务院副秘书长王勇为新任质检总局局长。早在今年2月,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星斗教授就曾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写过一封信,建议“两会”建立“问责制”。在奶粉事件的背景下,这种问责的要求是不是更加迫切了呢?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胡教授。

  截至9月22日,已经有多名相关领导干部因为三鹿奶粉事件被免职,除了刚刚辞职的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还有原石家庄市市长冀纯堂,原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张发旺、原石家庄市畜牧水产局局长孙任虎、原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毅、原石家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志国,三鹿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胡星斗教授认为,从这次奶粉事件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现在已经加强了对官员的问责,这也是“严格治吏”的表现。

  但是,仅仅是事后的问责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建立事前的监督制度,这其中包括新闻监督和公众监督。胡教授说:“要使得我们的媒体进一步放开,能够比较自由、独立地报道公共食品领域和其他领域的渎职和腐败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公众的监督。比如通过消费者集体诉讼,并且通过公众来监督有关国家部门等,形成一种连环问责。公民去问责政府机关,政府机关去问责其管辖的企业,要把这种事后的监督更多地转变成为事前的监督。”

  在三鹿奶粉事件正式曝光之前,南方周末的记者就已经就多名患婴儿肾结石这一罕见事件进行过调查,但是,当时的媒体报道中并没有指明是三鹿奶粉,而只是用“某品牌”代替。胡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新闻监督基本上还是马后炮式的监督,一旦上面揭露或是容许揭露某个问题了,就马上一哄而上。

  但是,平时的日常监督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他说:“同样,国家质检总局只是在事情暴露之后,才做秀般地、雷厉风行地查处问题奶粉,而在事前却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中国现在各个方面都需要监督。公众要履行公众监督的职责,官员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否则就应当以渎职罪论处,而不仅仅是辞职、下台。”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问题也不仅仅是出在奶粉上,在过去几年中,在很多食品种类中都出现过严重的质量问题。胡星斗教授此前曾经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人现在没有纯粹的信仰,就算有,也是对经济利益的信仰。这种信仰的缺失在胡星斗教授看来,和奶粉事件以及其它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是有相当大的关联的。他认为,在奶粉事件之后,不仅要反思我们的体制,还要反思我们的信仰,反思道德缺陷问题。

  他说:“我主张要在中国开展一场社会正义运动以及道德良心运动。当然光靠个人的良心发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这种道德良心运动,建立一种现代的社会治理制度,也就是多边参与、公众监督、社区自治、新闻监督等等。”

  胡星斗教授认为,虽然现在中国的新闻自由还没有完全放开,还不能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而更多的是传达领导者的心声。但是现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社会监督、媒体监督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只有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才能有效解决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作者 雨涵)www.stnn.cc

--------------------------------------------------------------------------------
年大六

    BBC “奶粉事件”暴露深刻社会原因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8-09-19  

 

由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发的风波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中国卫生部周三(17日)表示,全国各地报告的临床诊断患儿超过6千例,比早前公布的多五千人。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日前披露,伊利、蒙牛等最知名企业的婴幼儿奶粉产品检出了有害化学物“三聚氰胺”。

  大批中国大陆民众纷纷涌到香港抢购进口奶粉。连串事件对中国百姓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打击。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接受BBC中文部采访时指出,事件也极大地损害了海外华人对中国产品的信心。



国际影响



  他说:“中国是全球出口食品增长最快的5个国家之一,因此对国际市场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经济能力到香港购买进口奶粉的人,在中国毕竟是少数。那些住在中国内陆比较偏远地方的人、或者穷人根本负担不起。

  丁学良说:“受影响最严重的是那些中产阶级最下面的那些人,因为他们既不像农村民众可以自给自足,也不像大城市人可以出国购买。”

  迄今已经发现22家企业在奶粉里面加入三聚氰胺,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业内的常规做法。



缺乏机制



  丁学良认为,只要监管不得力,只要缺乏常规性的监管机制,在企业利益驱动和侥幸心理下,此类事件就很难杜绝。

  他说:“不能依赖企业的道德来控制产品质量,而是要靠法律规范和执行来监督。”

  中国政府在这次事件的角色有没有问题?是否存在隐瞒,想等到奥运结束后才公开?

  对此丁学良表示:“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在9月5日已经下令驻北京大使馆知会中国高层,而三鹿新西兰的控股公司在8月初已经要求召回。但中国政府的反应却相当缓慢。”

  他说:“中国中央电视台早在2005年就报道过部分小厂家在生产奶粉时不符合卫生标准,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下,都被压下来。”

  丁学良指出:“只有当中国百姓有机会申诉、媒体能够根据事实揭露阴暗面,这个国家的声望才能够在本国人民中和国际上建立起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