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之痛

□ 潘德东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

  ——这是一名自称“我是农家女”的网友,在网上发帖抛出的观点、铺开的课题。这篇《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热帖,点击率之高,回复量之大,顶帖数之多,远超一日千里,已成燎原之势。

  且不论“宁做三奶,不嫁穷人”观念本身的是非对错、美丑善恶,也不论帖子的真实性、故事的代表性,但从顶帖支持“我是农家女”的情况来看,有其合理的一面、必然的一面。因为它揭示了社会转型期无法回避的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法律的矛盾:为学费而愁,为工作而愁,为吃饭而愁,为买房而愁,为看病而愁,为婚姻而愁……

  但在“我是农家女”的“自述”中,又不仅仅是生活的贫穷,还有改变贫穷的艰辛;不仅仅是现实的压力,还有抵抗压力的挣扎;不仅仅是贫富悬殊,还有悬殊背后的反叛;不仅仅是城乡差距,还有差距之上的追问……

  透过帖子,人们仿佛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痛点。面对物欲横流的冲击波,是妥协还是坚守,是堕落还是拼搏,是抱怨还是奋争……《宁做三奶,不嫁穷人》提供了一个社会学范本、一张心理学问卷。它的核心价值在于,用“宁做三奶,不嫁穷人”这种极端语境,唤醒社会对公平和平等的期待、回归、重建。

  正因如此,“我是农家女”才有那么多支持者。尽管支持者并非支持她的想法,而是同情她的处境;并非支持她的放纵,而是包容她的无奈。可以说,《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确从某种角度、某种层面、某种意义上,揭露了积压的时弊,激荡起人们的共鸣。

  换句话说,即便“我是农家女”不发此帖,将来“我是低保女”、“我是站街女”也会发帖。这种事情看似哗众取宠,实则绝非偶然,只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罢了。到那时恐怕不光是“宁做三奶”,很难说会不会出现“宁做四奶”、“宁做五奶”、“宁做N奶”……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这个生猛的标题,在醒目刺眼的同时,也同样的醒脑剌骨。它剌痛了社会的肌理,也剌痛了时代的神经,更刺痛了久违的良心。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