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國憲政之障礙與國民的歷史責任
自辛亥革命百年來,中國憲政之所以屢屢受挫,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人民一直是被動的看客。2003年“孫志剛事件”以來,尤其是隨著網路資訊的迅速普及,長期停滯的中國憲政獲得了新的動力。民間維權普遍仿效“孫志剛模式”,通過媒體報導的悲劇性事件激發民眾義憤,最終觸動中央政府進行有限的制度改革。2007年的廈門“集體散步”事件開啟了更加積極主動的維權模式,市民和政府的直接對話成功改變了影響市民生活的重大決策。這些有限的維權成功為中國憲政帶來了活力和希望,但是存在維權成本高、結果不確定以及缺乏可複製性等局限。在一個憲法承諾的正常維權管道走不通的情況下,民間維權難上加難,民間憲政依然嚴重動力不足。
中國憲政蹣跚難行,根本障礙是專制集權所維持的既得利益集團。本來中國憲政完全可以始於大刀闊斧的黨內民主改革,有魄力的最高領導者可以借此創造與鞏固自己的民意支持和統治合法性,但是他們懼怕憲政分權損害自己的利益,其中的利害關係昭然若揭,無須贅述。出國考察憲政的清末官員載澤曾說:“憲政有利於國,有利於民,而最不利於官”,一語道破既得利益自“百日維新”以來阻礙憲政改革的玄機。然而,此言謬矣!憲政何止有利於民,又豈不有利於官?!即便拋開執政者個人的內在尊嚴,即便從執政者——尤其是最高領導者——自己的切身利益考慮,憲政只能給他們帶來一世清名,又能讓他們失去什麼?當年孟子問齊宣王為何不施仁政:“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今天同樣可以問執政者為何不施行憲政:難道還有哪個執政者錢沒賺夠嗎?榮華富貴沒有享盡嗎?更多的權力、金錢、美色、排場、虛榮究竟能為你們增添什麼?如果還是執迷不悟,一味攬權斂財,直至自己或家人淪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那就不是利益動機在作祟,而是個人見識和品位的問題。
“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畢竟,歷史是後人寫的;謊言只能維持一時,終究是要被揭穿的。歷史教科書可以幾十年掩蓋真相,卻不可能永遠愚弄人民;歷史最終會還原真相,還歷史人物一個公道。誰是堯舜,誰是桀紂,終將分得清清楚楚。如果哪位領導者能帶領中國實現民主憲政的夢想,打破中華民族數千年專制的魔咒,其豐功偉績豈是堯舜堪比!
隨著人民尊嚴意識的覺醒,中國的憲政時刻終將到來。任何統治者都不可能阻擋歷史潮流,也不可能永遠篡改歷史;他們所能做的,是用自己的行動決定自己的歷史定位。在每個人用自己的人生扮演的歷史大劇中,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的角色,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那些對中國憲政進步做出貢獻的人,人民一定不會忘記他們,歷史的豐碑不會遺漏他們的名字;那些努力推動過憲政進步的人,即便有生之年沒有看到勝利的果實也會求仁得仁、無愧一生;那些怨天尤人、渾渾噩噩、碌碌無為者,則猶如空中浮塵,必將為世人藐視和遺忘;那些扼殺進步、對抗人民、抵制憲政、拒絕改革者,無論生前自封為什麼神聖地位,一定會被置於中國歷史的帳冊上!當智慧的太陽驅散專制的陰霾、恢復昔日的光芒,普照在這片不幸多難的土地上,這個古老的民族在經歷千年沉睡、百年噩夢之後終將醒來,告別恐懼、懦弱和癲狂,拒絕奴役、洗腦和逃避,勇敢面對自我,做自己命運的主人。每一個中國人站起來,為了個人的尊嚴、民族的前途,承擔自己作為人的責任,捍衛自己作為人的權利,用自己的良知和勇氣創造公平正義的國家秩序,用自己的覺醒和行動迎接中華憲政文明的曙光。繼承優良道德傳統、重建現代政治人格、實現自由民主憲政,是每一個中國人無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
作者簡介:張千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
來源:《領導者》雜誌總第42期
2011年6月
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2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