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开枪就往死里打

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天终于到来。
汪东兴回忆说:
“第二天,也就是6日上午,经过华国锋签字同意,
我用中央办公厅名义发出了开会通知。”
汪东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对于发这类会议通知,
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这一回,汪东兴发出的通知全文如下:
根据华国锋同志的建议,兹定于10月6日晚八时在怀
仁堂一楼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主要议程:
一,审议《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清样;
二,研究毛主席纪念堂的方案和中南海毛主席故居的
保护措施。
因部分文献需要改动,请姚文元同志列席会议。
(签字):汪东兴
中共中央办公厅
1976年10月6日
发出会议通知,只是诸多准备工作中的一项。汪东兴依
靠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三位副主任,即李鑫、张耀祠、武健华,
完成一系列绝密的工作:
调兵遣将,宣布纪律──挑选绝对可靠中央警卫团的干部,
内中大都是团以上干部,参加行动。进行战前动员,宣布纪律,
进行宣誓;
人员分组,明确任务──负责抓捕王、张、江、姚各一组,
每组三四人。拘捕江青小组特地配备两名女警卫。这一小组还
负责拘捕毛远新;
踏勘现场,模拟练习──有关小组对怀仁堂的地形进行实
地踏勘,比如捕人时走廊要突然关灯,灯的开关在哪里,都要
一清二楚。捕人时如何格斗,也进行了模拟练习。
汪东兴后来回忆说:
“具体工作我做得多一点,因为我情况熟悉一点,又管一
些军队和办公室,方便一点。应该由我做,应该做好。
“在做具体工作时,我主要依靠了办公厅的三个副主任李鑫、
张耀祠、武健华。如果说我做了一点工作的话,没有这三个人是
不行的。
“当时我没有考虑自己的危险,不应该考虑这些了……”
一位在叶剑英身边担任多年贴身卫士的张参谋,参与了这次
行动。在1982年11月24日上午,他回忆10月6日的准备情形:
“我是执行具体任务的。是叶帅派我去的。那时叶帅决心大,
行动快,‘四人帮’准备10号搞政变,我们提前在6号晚上八点
(行动),名义是开政治局常委会,地点(选)在中南海怀仁堂。
“事先都做好了准备。因为是突击任务,要绝对保密。早上把
我从家中叫来,集合到中南海一所院子里。临走时,我对爱人说:
我有任务,要到外地出差,时间可能长一些,几个月,半年说不准,
我不能给你们打电话,也不能给你写信,你不要找领导打听,也不
要告诉孩子们。我这次是秘密行动。
“等我赶到指定地点,一看在场的都是一些熟悉的同志。每个
人都带着武器,神情也特别严肃。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执行什么任务,
但已预感到要发生一件大事。所有到场的人,都立即断绝同外界的
一切联系,也不许到别的屋子随便走动。
“不一会,汪东兴来了。他数了数到场的每一个人,宣布了几
条纪律,接着就对我们进行动员,说江青一伙坏蛋要搞资本主义复
辟,要搞垮我们的党,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要坚决听从党的指挥,
要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政权。
“随后,他就领着我们宣誓。誓词很短,大意是我们都是共产
党员,要服从命令,保守机密;要勇敢战斗,不怕牺牲;要誓死保卫党
中央;中央叫我们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宣完誓,汪东兴又进行了具体分工,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
按人头四个人抓一个,还在大厅里作了演习。”
汪东兴布置完工作,问道:“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这时候,有人问:“如果有人开枪怎么办?”
汪东兴非常明确地回答:“如果有人开枪,你们就往死里打,
打死了你们没有责任!”
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这一问题呢?
这主要是针对王洪文来说的。张春桥、姚文元是“秀才”,不
会动手开枪。但是,王洪文那时身边常带短枪。他经常到靶场练枪,
据说枪法还可以。
另外,还考虑到毛远新。那时候,毛远新也身边带短枪。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毛远新都有警卫,警卫都带枪。
汪东兴毕竟军人出身,所以他的答复非常干脆:“如果有人开枪,
你们就往死里打,打死了你们没有责任!”
我们根据汪东兴的命令,警卫们分三批秘密开进了怀仁堂,悄
悄埋伏下来。
叶剑英那天在玉泉山九号楼。尽管叶剑英是当天的行动的“导演”,
但是他不露声色,连他的机要秘书、警卫参谋都不知道这一绝密行动
计划。
10月6日上午,叶剑英的工作一切照常。他像平常一样听秘书汇报,
批文件,读书,看报,甚至还照常学英语。
在这大决战前夕,叶剑英守口如瓶,处之泰然。
据叶剑英的机要秘书回忆,在10月6日下午三时半,红机电话响
了,意味着有重要的电话进来。
电话是汪东兴打来的。他以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身份通知
“叶办”:“晚上八时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请叶副主席提前一个小
时到达。”
当机要秘书向叶剑英报告了这一电话内容之后,叶剑英说:
“准时赴会!”
这时候,“叶办”才开始着手晚上赴会的准备工作。
六时一刻,司机老赵开来“红旗”牌大轿车。警卫参谋
“马头”护送叶剑英上车。
据“马头”回忆:
车子开到木樨地的时候,叶帅问:“‘马头’,你注意一下
,钓鱼台方向,有没有红旗车过来?”
开到六部口的时候,叶帅又问:“‘马头’,你对中南海熟
不熟?”
我说:“熟呀!”
他问:“怀仁堂有没有后门?”
我说:“有后门!”
他又问:“能进车吗?”
我说:“能进车!”
我当时觉得,今天怎么啦?叶帅怎么提出这么一大堆的问题来?
晚七时──准确地提前一小时,叶剑英几乎和华国锋同时到达怀仁堂。
这时候,怀仁堂里早已森严壁垒。三个行动小组噎各就各位。
在叶剑英步入怀仁堂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警卫参谋“马头”按照惯例,在叶剑英下车之后,手持
叶剑英的公文皮包,紧随其后,步入会场。往常,“马头”
随叶剑英进入会场,待叶剑英坐定,他把公文包放在叶剑英
面前,然后退出会场。“马头”随叶剑英到过各种会场,都
是这么个“程序”。不光叶剑英如此,其他中央首长也是如此。
因为首长几乎不自己拿公文包的,总是由警卫参谋、警卫或者
秘书持包。持包者护送首长进入会场,给首长放好包之后退出
会场。这也是出于对首长安全的考虑,出于对公文包中重要文
件的安全的考虑。会场往往设有专门的警卫、秘书休息室。当
首长们在会场开会,警卫们、秘书们便在休息室里恭候……
然而,今天的怀仁堂却有点反常:当“马头”随叶剑英步
入怀仁堂时,却被守在门口的警卫科长挡住!
原来,汪东兴作了特殊规定,除了首长本人之外,任何警
卫、秘书不得入内。不言而喻,这一规定出自今天这一特殊情
况的安全考虑。
正因为这样,连“马头”也被拒绝入内。
“马头”并不知道今晚的特殊情况。他坚持要进入怀仁堂,
便与警卫科长发生争执。“马头”无奈,只得把公文包递给叶
剑英,而叶剑英怕耽误时间,没有接过公文包便径直往怀仁堂
正厅走去。公文包一滑,从“马头”手中掉下,啪的一声落地,
顿时惊动了里面执行埋伏任务的人。
这时,警卫科长只得随机应变,让拾起公文包的“马头”
进入会场,并叮嘱他一放好包马上退出会场。
“马头”照办了。他意识到今天的怀仁堂情况异常,但是
他并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样的大事…… ————人民网
枪口下的信仰

因言

幸福大國

往昔

@分享投资白文涛 :100年后的道歉:1897年波特小姐(后成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向伦敦林奈协会递交了关于真菌繁殖的论文,却遭到粗暴拒绝。多年后当青霉素的发现震惊世界时,人们才意识到当年她在这一领域的原创性。1997年,林奈协会正式发表声明,为当年对她论文的粗暴拒绝道歉。能够为100年前的错误公开道歉值得钦佩!
转载就是力量,转载请注明来源和链接,尊重本站的劳动成果
务必注明转载来源和链接,且尊重对方网站的发言规则,避免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谢谢
—————————
@叶克飞 :许钦文曾回忆:年轻时他在北大做偷听生,住在偷听生聚居的“拉丁区”,有晚在微弱灯光下读书,身边仅俩冷馒头,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散步经过,问他情况,他惊慌地说自己没钱办旁听证,但很想听课。蔡打断他,说“旁听证明天去我办公室取,但现在你要跟我去吃饭”,那晚,三个大人物请一个穷学生吃了饭
@刘少奇纪念馆陈艳 :珍贵视频:刘少奇和王光美遭批斗的场景,王光美挣脱开红卫兵抓住少奇的手,又被打开——这一幕在场的孩子们流泪回忆!影像:文革中王光美刘少奇被批斗。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外文版出版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202/ee45df00-190b-488a-9196-acd8185ec2f3.shtml
唉。。真心酸。。。

泽东标准像背后的秘密
@中国新闻周刊:从1950年至今,新华社先后公开发表了四张毛泽东标准像。为了让标准像不过于呆板,新标准像是毛泽东的半侧面像。直到1966年底,全国到处悬挂的都是这第三张标准像,当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也是以此为摹本绘制的

@口袋野史:【唐朝的离婚协议书: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蛾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1966年8月24日凌晨,被红卫兵打得遍体鳞伤的老舍欲回家,然而,家人坚拒他进门要其好好反醒。他独自来到了太平湖,在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几乎没动过,最后步入湖水自尽。死后,连骨灰也未保留。老舍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唐山大地震珍贵影像纪录
http://t.cn/zO2uiUo
测验学生知道多少谎言是没有意义的
1988年,原苏联例行的16—17岁学生的结业历史考试,其他学生年终的苏联史考试被取消,因为历史教科书充满谎言,“信誉全无”。1989—1990年,开始启用新的教科书。戈尔巴乔夫说:“测验学生知道多少谎言是没有意义的。”

紅色娘子軍vs帝國娘子軍!
有两条精品评论要推荐一下:一,@玛格勒彼德C :她们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被内射的,一个是向外射的!二,@黄老杰 :一个枪口朝向敌人,一个洞口朝向领导。

一部家族史说尽中华百年沧桑
@高丹青MistieGao:說了一堆俞家的名人,是不是有點亂?沒關係,俞家關係圖譜幫你解答

阿罗斯基:【野史】二十世纪中国最显赫的家族是哪一家?蒋家?宋家?毛家?邓家?江家?都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显赫的家族是绍兴俞家。历经百年而不衰,英豪俊杰辈出不穷,政界、军界、学界、商界全盘打通,这样的家族惟有绍兴俞家。
@济善园之三慎斋: 绍兴俞家不愧为名门望族,一部家族史说尽中华百年沧桑。
@海霹雳519:近代中国但凡显赫的家族都有一个特点,一定要国共通吃,宋氏三姐妹如此,绍兴俞家同样如此!!!
@薛蛮子: 近代中国所有名人曾毛蒋陈都和俞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毛线叮叮猫:俞大维,曾任台湾国防部长;陈衡恪,近代著名画家;傅斯年,历史学家,国立台湾大学校长;范瑾,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俞正声就不说了。。。。。这些人,连被画圈圈的资格都木。说起来,毛比蒋还要低两辈呢?
杨杰垄上行:继续:俞正声的母亲是范瑾,范瑾的舅舅是历史学家范文澜,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范瑾原名许勉文,祖父许寿昌,是许寿裳的弟弟。许寿裳是鲁迅的朋友,夫人陶伯勤是两广总督陶模的孙女。陶模儿子娶了音韵学家劳乃宣的女儿,劳乃宣的另一个亲家是著名的“中国大儒”沈增植。
管管管不了:俞明震(1860年-1918年) ?妻子是曾国藩的孙女,曾纪泽之女。 ?长子俞大纯,陇海铁路局局长。 ?侄子俞大维,曾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等职 ?侄女俞大彩,傅斯年夫人。 ?孙俞启威,又名黄敬(江清前夫),俞大纯三子。 ?曾孙俞正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
展翅高飞5678:俞正声——湖北省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1945.04,浙江绍兴;曾国藩的五世外孙;原天津市委书记、一机部长黄敬之子;母亲范瑾是原北京市副市长;妻子张志凯是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大将之女)
清灯黄卷-高剑锋:习曾做过张爱萍的秘书,俞正声太太是张的女儿。习、俞关系不一般
不潮只湿:说明啥咧?还是那笑话:下士看到将军的儿子说:将军,您的儿子将来一定能当元帅。。将军摇摇头说,元帅自己有儿子。。。
祝周总理身体比较健康!

精彩历史:毛泽东12次登上美国《时代》封面!

@谢文:韩福东:亲历七千人大会_共识网 http://t.cn/zO2Ud4c 凤阳“全县人口死亡现象更是惊人。据统计,1959年和1960年,共死掉60245人,占农村人口的17.7%.”“一些地区规定死人后‘四不准’:一不准浅埋,要深埋三尺,上面种上庄稼;二不准哭;三不准埋在路旁;四不准戴孝。”

习仲勋女儿桥桥穿旧了的衣服及鞋子,就传给近平和远平两个弟弟穿。弟弟嫌姐姐鞋是花的,害羞不愿意穿,习仲勋就让用墨水把鞋面染黑了穿。处处体现了一种朴素精神,更蕴含着一种美德。有一次周总理开会看到几个穿补丁衣服孩子从身边走过,就问了句谁家的孩子?身边人说:”习仲勋的孩子

李,合肥人。人生四个机会都被有准备的人抓住。一是中了进士,进京入翰林院,进入统治阶级。二是太平天国起事李毅然回乡组织团练。抓住大乱的机遇。三是投奔领袖曾国藩当幕僚加入唯一正确的团队。四是上海被小刀会与李秀成威胁。受曾推荐率湘军入沪,大胜长毛,任江苏巡抚,自建淮军,从此自立门户。

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大闸蟹也有头脑:一日本军人回忆南京大屠杀,他最深刻的印象是数千中国士兵驯服而默然地经过如山的同伴尸群,走向死亡。日本人曾担心数千俘虏一旦暴动,即使手无寸铁也会将行刑的两个日本中队杀得一人不留,但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日本军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者是中国人对死亡悟得太透?——《南京大屠杀资料集》。

1820年以来的“移民美国潮”
@环球企业家杂志 : #钩沉# 第1波:1820年,洋务运动时期;第2波:改革开放初期,劳务移民是主体;第3波:1990年代,主要体现为技术移民;第4波:2002年开始,以富人为主要移民群体。发达国民福利开支,一般占本国GNP的20%~30%。我国2009年中央财政中的医疗卫生支出占比仅2.7% |网易

“伟大领袖”就是现代帝王的代名词
世界上发展很好的国家,从来没有伟大领袖。最典型的对比就是南北朝鲜,从来没听说南朝鲜有伟大领袖,而北朝鲜是三代伟大领袖。到2008年南朝鲜的人均收入是北朝鲜的48倍,同样的土地、民族和起点,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北欧是贫富差别最小的地区,是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地区,他们的领导人都是最平凡的政治家。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在“起义—新王朝—新的暴政—再起义”的历史怪圈里轮回。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认为,历史的“周期律”将不再重复。但革命取得胜利后不久,又卷入“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等“人对人的战争”。用顾准的话说,“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为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
向皮鞋开战
@济善园之三慎斋:在文革中,尖头皮鞋和香水、窄腿裤一起被当做“资产阶级的东西”而被清查销毁。《人民日报》引用红卫兵的话说:“难道工农兵还抹香水、穿尖皮鞋吗?”于是,不光是尖头皮鞋,只要是头部略呈尖型的皮鞋都遭了殃。高跟鞋也被扔进了垃圾堆,集中销毁

@历史秘闻:【延安交际花】吴莉莉,河南人氏,到延安做史沫特莱的翻译!一天夜里被贺子珍堵在窑洞里暴打!站在旁边的他不敢吭声!吴出走西安,他常派专人去看她送去40多封信件!1949后,他派人把那些信件收回,并警告“此事不许告诉任何人!”吴在1949去了台湾!(可参见《百度百科》,度娘也挺开放)

鳳凰網歷史:【大跃进中的暴动事件】 黄立众,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1960年被开除学籍。回到家乡后恰逢“大跃进”期间,农民生活困难,黄立众决定组织“劳动党”,想通过暴力途径改变现状。1961年,黄立众被逮捕,公社缴获了“劳动党党章”、军事搏斗知识教材等罪证。1971年,黄立众被判处死刑。http://t.cn/zO2P0dK

被判了死刑的佛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不同之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0NTk5MDI4.html
中国审讯室(彩照版)
@凤凰网围观: 地址:http://t.cn/zOA0tPT

@历史的谎言:1967年红卫兵在香港做出系列出格事:见洋人强送毛像章,火烧英大使馆,殴打日本记者,冲击港英当局,甚至还要追杀金庸,国际舆论哗然。毛大怒,下令抓捕姚登山判重刑,枪决红卫兵张建旗,撤职关押中央文革的王关戚穆。后毛向外宾解释:“那些左派,其实就是一些反革命。”

@鹿特丹的伏尔泰::1965年,埃德加·斯诺拜谒毛泽东,他发现已逾古稀的毛并不缺女人缘“两三个年轻女孩儿在屋里进进出出,他们的衣着朴素而简单,有时,她们就站在毛的身后,像女战士一样”,当然,这话很隐晦,坊间流传的毛贵妃陈惠敏之事,也是孤证不立,只是昨天偶见此照片,实不知这是在干什么,烦请方家指教之

1931年,梁思成考察归来,林徽因告诉他,她很痛苦的爱上了两个男人,一个是自己的丈夫,一个是隔壁邻居金岳霖。梁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后来林将这些话转述给金,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蒋介石抗战胜利讲话(节选)
精彩历史:【】1945年8月15日10时于重庆实况播发的抗战胜利宣言,当为其人生顶峰。非常珍贵的音频资料,听过蒋介石的讲话吗?
http://t.cn/zOAJPwh
大地主刘文彩
http://www.56.com/u69/v_MzU5NTI2MzQ.html
邓小平访美纪录片
http://www.56.com/u29/v_NTE4MzY0MjU.html
鳳凰網歷史:【毛泽东时代没有什么?】有人说毛泽东时代没有环境污染,但事实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最初就不吃中方准备的早餐,理由是污染太多。http://t.cn/zOZUbIc

1948年11月,北平,委座亲自飞来督战,气氛微妙。左边是内心复杂的傅作义,右边是用微笑掩饰尴尬的卫立煌。

@许小年:林彪出走外蒙,与妻、子皆死于非命。几年后毛夫人被捕,自尽狱中。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帝手刃亲生女,泣曰"汝何生帝王家!"秦始皇灭六国,收天下于一家囊中;未料项羽入咸阳,尽屠秦宗室。二千年残酷的政治游戏,赢家几何?该换个玩法了。

邓康延:尼克松深觉不可思议。40年前他访中国。一晚大雪纷飞,陪他看表演的周恩来出去布置了一下翌日去长城的事,当晚北京调动80万民众扫雪,边下边扫 忙了一夜,第二天一路无雪80公里飞车从钓鱼台直抵烽火台。美国各界震惊,中国人民自豪。毛周时代那场寒彻骨的雪,飘落至今。

@作业本:何为中国特色?答:保护性拆除、休假式治疗、临时性强奸、轻度型追尾、和谐式维稳、幻想型自由、试探性自杀、合约式宰客、政策性调控、倒退性改革、疯狗式贪污、挽救性枪毙、正确性错误、保护性销毁、礼节性受贿、政策性提价、钓鱼式执法、确认性选举、临时性员工…普遍性无耻,习惯性装逼。
普通人说NO的勇气
@毛丹青:刚才看facebook网友写“普通人说NO的勇气”,转下。照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在纳粹的年代敢说不!
@罗越的日剧人间: 那段文字写得也很不错。说如今对这位“SAY NO”先生并没有留下太多记录,只知道他有2个孩子。这张照片后来被他的女儿无意中看到……笔者最后写道,“认出父亲的女儿,当时心中是如何地骄傲和自豪啊!”

桔井事件
@济善园之三慎斋:1974年4月28日,大批红色高棉战士开进桔井市中心,把轻重机枪摆在街上,对准华人的住宅,限令全市华人立即到农村种田,并以煽动华人回国的罪名拘捕了一百多人,这些人大都在受尽酷刑后被处决。柬埔寨华人在红色高棉上台初约有60万,在暴政结束后只剩下30万。(《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

【变局1962】七千人大会始末——刘少奇林彪发言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history/201201/9b1b5cf3-381d-4eaa-8c44-b46e8024fbb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