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原创】关于莫言,说到哪算哪。。。

【原创】关于莫言,说到哪算哪。。。



自贾平凹的《废都》始,中国文坛一下子就刮起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妖风。与此同时,威廉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沃尔夫等等的意识流小说也似乎一夜间进入了知识分子的法眼。两股风潮一下子在中国汇聚纠缠,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作者,同期的刘恒、陈忠实、莫言、贾平凹、苏童、余华、刘震云、扎西达娃等等都写出了差不多的作品。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莫言在里面是最中规中矩稳扎稳打的,但却与刘恒、贾平凹等人其实难分伯仲。他们都没有余华文字的功力,也没刘震云在文学技巧上的娴熟,但他们都胜在借用他们的年纪与阅历,让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乡情以及对周遭生活的感悟。


窃认为,短篇,余华最强;中篇,刘震云最优。长篇的话,能超过陈忠实《白鹿原》的凤毛麟角。可惜陈的长篇写的太少,可能是一部“能够长埋坟墓与逝者长眠”的《白鹿原》已经耗尽其功,甚至用力过猛了。


另外,还是要提一提一个克己勤勉的张炜,自《古船》后深入不毛笔耕不断,十年间熬出了千万字的巨作《你在高原》。看罢后,让本人感慨良多——文学,真需要那么一点天赋!


回过头来说莫言,本人觉得他获奖应该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部《红高粱》电影,用世界通行的电影语言,把他的作品带到了国际舞台,而翻译他最多作品的,恰恰还是这次评委之一。虽然《妻妾成群》(苏童)、《伏羲 伏羲》(刘恒)亦有同样待遇,但作为中国走出去的第一部电影,他还是占了很大的优势的。


这次诟病莫言的,最多的无非是他是共产党员、作协副主席、抄毛的《讲话》,杯葛戴晴等等。生活中谨小慎微,而文字却又能张狂且悲天悯人,这其实并不特别矛盾。《静静的顿河》作者的故事等等,本人就不再赘述了。我的看法是:一个好端端的人在妖孽横行的时空中精神分裂了。


最后,再为莫言的书多说两句:文学固然跟政治难以割裂,但恰恰又只有在扭曲的地方才让政治变成常态而赋予了文学这吊诡的色彩。与其生生的批判政治本身,莫言笔下的人物,无不透着置身于这恶的环境之下的无助、困惑、扭曲、变态。他们都很渺小,但都是一个又一个在莫言笔触之下鲜活的、被关怀着的你、我、他。。。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回复 2# big_jackass 的帖子

这着实是我与基地渐行渐远的原委。。。。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回复 10# ubal 的帖子

感谢回复!

严格说,这只是个人的阅读体会而已,确实大有纰漏,只能想到哪说到哪。确实废都算是90年代初的作品,而魔幻现实主义的东西自从80年代初马尔克斯拿了诺奖之后就全球范围内火的厉害。尽管如此,本人依然把废都放到看似开山劈石般的地位,并不是因为其有多出色,原因无非两个。一方面是个人阅读的记忆,废都之前,本人还是沉迷在古龙的武侠小说中(罪过罪过~~~);另一方面,废都本身确实有足够的争议性,甚至可以说扇忽起了当时的所谓“废都热”、“读书热”,说白了就是让文学接了地气。

从先锋性和现代性来说,个人并不认为莫言的中短篇能被认为是“惊世骇俗”,形式上也许余华的《十八岁出远门》、《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王小波的《红拂夜奔》等等,更能“惊”到我。一家之言而已。

至于《白鹿原》,如果说是“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小说”,那只能说“现实实在太魔幻”了。倒不敢妄下定论其算不算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但其文字深受《百年孤独》的影响估计没有太多异议吧?白嘉轩六勀六娶妻,得白鹿始诞白灵,小娥冤魂招瘟疫,百灵托梦报己丧,朱先生料事如神,成为尸骨依然能嘲笑红卫兵挖墓人,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鹿原》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超越和发展,正如一开头就引用巴尔扎克的话,陈忠实并无打算彻底摆脱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但这毫不妨碍他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回复 17# ubal 的帖子

呵呵,有意思。不过《白鹿原》是值得一看的,当然不是指任何形式的版本,如广播或者电影。上述提及的作者与书,本人都是看过的。本人看书的时间特别多,倒不完全是兴趣,而是过往十多年来,几乎每月的12小时的长途飞行,再加上几乎每周的2-3小时短途,不看书实在无事可做。但是08年过后,看小说尤其是中文小说就非常少了,因为有别的书更加能够吸引我。

这其实是蛮可笑的,现代人的生活与时间都已经被分割成小小的碎片,想要拥有大段自己的时间,估计不是这样被关在飞机上,就只能是入狱了。。。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回复 21# yao_917 的帖子

好久不见,握个手。。。

男人喜欢文学,跟喜欢聊政治、谈哲学等等同出一辙,都是"参与历史"的冲动使然。而女人却往往喜欢在旁聆听,这是她们"参与历史"的方式。两者虽然都只是在这种间接参与的假想中,但这却是一种不那么俗气的催情剂,最终帮助大家真正完成了历史的推动——把DNA延续下来••••••

Make Love, No War!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
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