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帮助
::电驴基地::
»
看图说话
» [魔君推荐]高考图片!!!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打印
[魔君推荐]高考图片!!!
魔君
驴民大法师
魔高一丈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1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8-18 15:43
显示全部帖子
[魔君推荐]高考图片!!!
●1977年恢复高考●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在寒冬举行。恢复高考是小平同志拍板决定的。1978年夏,第二次高考举行。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这时,文、理已经分科。
●1999年“3+X” ●
广东省率先进行高考的“3+X”试点。“3”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是必考的;而“X”则是在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历史等科目中选择。此后,“3+X”在中国全面铺开。
●2000年自主命题 ●
上海率先打破了全国统一命题的传统,10多个省、市、自治区步其后尘。
●2003年“非典”高考/提前高考●
孩子们带着口罩走进考场,而且是6月7-10日。
在过去的26年里,高考一直在7月7日开始。
同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2004年诚信承诺书●
所有考生在考前都签署了《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自己将在高考中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
●2005年高考移民●
关于海南考生李洋的事被炒得沸沸扬扬,背后则是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的不同。
●2006年“裸考” ●
很多学生———诸如少数民族、三好学生等———都能在高考中获得加分权,没有这些资格的学生只能“裸考”。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近30年。对于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来说,在许多人的心中,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它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照片中,是一九七八年的学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幸运儿,拿着书本给学生们讲课的是东莞中学邓显宗老师。1978年,高考正式恢复,老师和学生们都欢欣鼓舞,学生们热切地渴望从老师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登入他们理想的殿堂。从照片中他们欣喜的表情和充满渴望的眼光,我们也同样感受到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尽管30年快过去了,但很多人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赤脚医生”……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是1977年的那场著名的考试。
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新生入学。
这年冬天,在邓小平的亲自布置下,57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而此前,这种选拔读书人的制度,已在中国消失了10年。由此,中国读书人又有了改变命运的公平机会。
上世纪70年代:高考史上的特例
整整十年,让中国和当时的年轻人失去了不少机会。1977年,停顿10年的高考在邓小平的拍板下得以恢复,多少青年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当年的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1978年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走进大学课堂,这恐怕是高考史上的特例。
1977年的开学典礼
经历了动荡坎坷,深知国情的青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一批人在学校如饥似渴地看书,从教室到图书馆,从早到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用功。而学生之间的年龄和阅历也相差很多,这无疑形成了一种可喜的竞争氛围。
上世纪80年代: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
上世纪80年代,是知识开始渐渐流行的时代,又是一个被人誉为“文化复兴”的时代。高考已经如常进行,成了中国内地高中生必经的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考得好的,将有成为“社会栋梁”、享受国家分配的权利,没考好的,进不了大学的象牙塔,也将有另外的一种出路。
邓小平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一起。
但无论如何,在上世纪80年代学子心中,高考,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考试,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千万考生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学习名额,用“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来形容80年代的高考考生,毫不过分。
上世纪90年代:分化的高考
上世纪的90年代初,高考依旧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其大。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
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异常用功。
“3+2”高考模式的开始,使得很多高中的备考方案随着改变。到九十年代中后期,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 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等新政同时实行。那是高校在全国第一次大规模扩招,此举大大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受众面,但也引发了关于“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文凭是否贬值”的激烈争论。
本世纪:大踏步地改革
2000年后的高考,其参与者是这个时代最年轻的一批人——80后,他们对于高考的思考已经突破传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他们怀疑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效益,抗拒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仍要被高考指挥着生活和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考上好的大学,至少是本科,已经成为这代人人生起点的先决条件。
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第一批新生、物理系一年级的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做基础物理实验。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娱乐众多的时代。他们的高考已不再是在日日做题中度过,他们不但活在老师、辅导班、高考的指挥下,更是在竞争的现实和年轻浮躁的心理中,寻求玩乐和学习的平衡,在高度娱乐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高考已完全不同于任何时代,独显出特有的群体个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新闻班(2)学生的合影。全班34名学生,最大的31岁,最小的18岁,没有一个应届高中毕业生。
在社会的呼声中,高考也大踏步地改革,从扩招到资助招生,从新课程到标准分,从大综合到小综合,高考在素质和减负中寻求平衡。
● ● ●
哈··祝考生们金榜题名哈
● ● ●
UID
471407
帖子
771
精华
3
积分
17149
威望
68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3-13
最后登录
2013-1-17
查看详细资料
TOP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最近访问的版块
禁书下载
股市金融
近代历史
翻墙技术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记录
公众用户组
个人空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