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时评] 地产高涨 融资疯狂 大陆楼市诡异的高歌猛进

地产高涨 融资疯狂 大陆楼市诡异的高歌猛进

中国大陆的房地产业成了把所有人都抓进场的八爪章鱼,由于产业的庞大和公共性,几乎所有大陆民众都被裹挟着下注——因为他们没得选择,被迫被剥夺了“不参与”游戏的权利。就算你是一个原来就带着壳的蜗牛,恐怕也难逃参与这场“游戏”的命运。因为其中有个游戏的名字叫“拆迁”,这正是构成老实人也被裹挟着下注的原因。大陆公众对地产业的愤怒正在集聚。


 


“疯狂的融资”将把国内银行推上火山口


 


世界经济学人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日前向各地银监局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紧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银行机构加强信贷管理进行窗口指导。《通知》要求各银行防止月末、季末“冲规模”现象;要求贷款发放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要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疯狂”,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因为保增长而不顾及金融市场的风险。


  


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信贷风险一直保持比较警觉的状态,但市场实际的情况可以用“融资疯狂”来形容。这种“融资疯狂”不仅表现为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也表现为出现不少新的融资模式,甚至于以往那种政府与银行结合的模式又重新出现。这种信贷超高速增长及新的融资模式的出现,不仅导致地方政府的融资疯狂,也可能会让大量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及楼市。


  


在银行信贷极度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大量举债也成了脱缰之马。《财经》杂志称此为地方政府的“融资的狂欢”。我最近到了不少地方,总会听到地方政府的官员说,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哪个地方能够把握到这个机会从银行获得更多的信贷,哪个地方就能够找到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之途径。甚至有人提出,这就是所谓的“弯道超车”,即利用经济发达地方增长缓慢下来的机会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融资狂欢”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是融资平台。2009年以来,以城市建设投资集团为名的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由省市复制到县城,由城市基础建设行业发展到其他各行各业,规模由小到大,一应俱全。这种融资平台正在加大地方政府膨胀的融资能力。城市投资债券、“银信政”信托产品等都成了地方融资平台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最有力的工具。可以说,最近一系列的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出现,其目的就是以表面合理化的方式,以更高的杠杆率,从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


  


而且,这种融资的狂欢也表现在房地产市场上。从最近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许多怪象来看,为什么刚刚销售增长的楼市,其价格立即就会快速飚升?为什么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还是商业银行,都要突破第二套住房按揭条件的限制?为什么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又开始大量拍地?为什么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商又开始惜售?


  


早一两个月,国内房地产市场还在呼天抢地地要求救市,但是一个早上醒来,整个国内房地产市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能吗?还有,早些时候,要突破第二套住房信贷政策的所谓的改善性住房,实际上又成了房地产市场重新回到2007年利用银行优惠的信贷资金大力炒作的工具。可以说,无论是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展期,还是向房地产企业所作出的授信,以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突破第二套住房贷款限制,甚至房地产企业的自卖自买,都是围绕着一点——如何让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最近房地产市场发生的一些融资疯狂的怪现象,早就把监管部门的要求抛到九霄云外了。


 


 因此,当前银行监管部门特别要关心信贷超速度增长的原因所在,要关注这种“融资疯狂”可能造成的对社会及银行体系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这种现象的出现,还得认真思考与观察这些现象,这样才能把握其问题核心所在,而不是为现象所迷惑。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疯狂”,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要因为保增长而不顾及金融市场的风险。因为,这种融资疯狂并不在于融资的数量与规模大小,也不是融资工具的多少,最重要的是这种融资疯狂一旦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主流融资模式,就可能让整个社会的金钱与权力结合得越来越紧,越来越深入。这种金钱与权力的结合,不仅不利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而且会吹大中国资产价格泡沫,吹大整个中国经济泡沫。如果这样,金融市场及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可就大了。银监会的《通知》已经觉察到这方面的问题,但如何来遏制这种融资疯狂的蔓延,则要出台新的监管规则,否则这种“融资疯狂”会把刚刚好起来的中国银行业推向危险的火山口。(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天量信贷的背后 谁在期待通胀"盛宴"的狂欢?


 


一季度信贷 一季度经济数据 通货膨胀


  


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已经出来,由于数据载明的信息相互不“咬弦”,官方措辞因此比较谨慎,但是“回暖迹象”“复苏迹象”依然是其基调,为得是提振信心。


  


另一方面,第一季度为经济复苏而不惜血本投下去的银行信贷已经达到4.58万亿的天量,逼近政府制定的2009年全年放贷5万亿元人民币的目标。这个数据所喻示的通货膨胀的阴影引发了越多越多的担忧,腐蚀着人们对未来经济运行的信心。


  


一方面通过宣传提振信心,一方面政策本身腐蚀信心,相互对冲之下,信心还剩几何,是有趣的问题。


  

接下来几个月中,货币政策,尤其是银行信贷的走势,将是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不过在政治压力主导的决策场景中,货币政策的走势其实没有太多的悬念,那就是继续开闸放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12日公布的声明透露,未来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虽然强调高度关注银行放贷冲动下的风险隐患积聚,比如“银行业要坚持保增长和防风险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确保稳健发展。” 这说法可以左右逢源,四平八稳,但是其基调则是政治意味十足,国有银行的领导人对此会心领神会。


  


而纯粹从操作层面来看,接下来的时间要想进行信贷的急刹车也不太可能,急热急冷对经济震荡更大,因此今年的信贷投放总量将会创出历史新高,并且增幅惊人。


  


天量的信贷投放将给中国经济体带来什么后果?短期来看,由于经济结构改革停滞,资源和要素市场化的进程无法深入,流动性无法成为财富创造的催化剂,因此从微观层面,经济活力无法启动,回暖说法形迹可疑。但是投机性的产品,比如股市和房产,有可能迎来一波好行情—而这正是在发生的故事。中期来看,这种信贷投放产生的流动性必然扭曲经济体的价格机制,引发通货膨胀,而由于上述的经济结构制约,这种通胀其实就是滞涨。而长期来说,这种向经济体大量灌水导致的经济后果终将以不良资产和坏账的形式反映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当中来,让全体纳税人埋单。


  


因此,简单的说,目前的政策组合正一步步的把中国经济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滞涨境地。对于这种可怕的前景,是缺乏预警吗?显然不是。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是评论家和经济学界对于巨额信贷投放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基本有种共识,也一再表达担忧和警告。谢国忠先生就一再严厉的警告通过泡沫来救泡沫政策的危险性。不过目前看来,学界的警告是碰到了聋耳,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组合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政策层对经济结构改革的麻木,对通货膨胀的纵容,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这个现象需要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利益结构和决策机制,才能提供一些理解的线索。本文简单的分析下通货膨胀和利益结构之间的关联,而不过多涉及政策决策机制。


  


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并没有任何好处。借用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的说法,通货膨胀只是牺牲一群人的利益来造福另一群人。通货膨胀是用欺诈的方式侵犯他人财产。不过,罗斯巴德也提到,通货膨胀好比赛跑,看谁最先拿到新钱。先拿到钱者是那些与政治权力较近的人。因此,通货膨胀是政府的一种意愿,往往同政府权力的远近有关。离政府的权力越近,拿到新钱就越早。简单的说,通货膨胀是对社会的一次征税,但是征得的税收却按照有权有势则得的分配逻辑进行。


  


因此,通货膨胀理论上不创造财富,但是在短期却可能导致一副繁荣景象。结合中国的经济现实,社会结构中哪些群体最期待一场通货膨胀呢?


  


首先,当政者会比较认同。因为用再泡沫化来解决去泡沫化引发的问题,是一个不费脑力的思路。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社会消费会受到刺激,会拉升经济增长率,那样的话GDP保八将没有什么悬念。


  


房地产商尤其是地方政府将成为最开心的群体。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去杠杆化过程,使得房地产信贷困难,而同时销售大幅下降,流动性近乎冰点。今年第一季度的天量信贷已经给房地产企业及时输送了资金。而在通货膨胀预期下,房产则成为不多的保值选择之一,因此房产销售有可能会再度火爆。 房地产业火爆了,地方政府的财源又开始滚滚而来。


  


国有垄断企业集团。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他们掌控的资源往往具有垄断性和稀缺性,在产业格局中占据上游位置。因此,他们的叫价能力强,可以转移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上涨;另外一方面,在信贷发放结构中,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大量的负债,通货膨胀正好是消减他们债务负担,保持垄断利润的良机。


  


那么通货膨胀中损失最大的群体是谁呢?一部分是那些资产结构简单的群体—-这包含大部分普通中产阶层,他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一些财富,但是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因此大多数以现金的形式储蓄在银行中,通货膨胀一来,他们的财富被无形的掠夺,而他们的负担包括房贷,教育,医疗等方面则会随着通货膨胀水涨船高。 另外一个深受通货膨胀打击的是就是社会底层,他们本来是最脆弱的群体,生存维艰,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将把他们推进贫困的深渊。


  


经过这样的简单分析之后,目前的政策组合就显示出了其“合理性”, 通过强力的财政刺激政策,纵容通货膨胀的宽松信贷,制造了经济复苏的迹象,掩盖了经济体结构性问题,又符合社会中强势集团的利益格局。至于那些被通货膨胀以隐蔽的方式剥夺了财富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话语权,参与权都被代表了,他们对政策没有影响力。


  


当然,目前这种政策组合的决策者也许还存有一种侥幸,那就是当目前这个政策组合的负面后果变得无法回避的时候,那时候,欧美经济可能已经复苏,中国经济又可以切换到出口驱动模式的轨道。“以时间换空间”的侥幸心理使得饮鸩止渴式的政策组合成为不二之选。再说,也不能高估政治人物的道德操守,短视是政治人物的常态。一个未来遗祸的政策,如果能暂时解决或者掩盖当下的问题,对政治人物就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路易十五的这句政治箴言在继续回响。 当权力不受公众制约的时候,通货膨胀这种公众福祉的砒霜,的确可能变成权力的蜜糖。


 


 

神的战士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