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擊敗日軍諾門檻事件平息(1939年)-----

1939年9月15日,在中國土地上發生的日蘇衝突結束。今年 5月,日軍在中國邊境諾門檻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反蘇武裝挑釁。先由偽滿洲國警備隊向諾門檻地區駐守的蒙古騎兵隊尋釁,隨後日本關東軍加入戰鬥,組建成第六集團軍。蘇聯針對日軍的武力威脅 ,成立了以朱可夫為司令的第一集團軍和遠東方面軍以應敵。 7月,日本關東軍向蘇、蒙軍發起進攻,遭到圍殲。8月29日,蘇、蒙軍由諾門檻 前線發起總攻,擊潰殲滅日軍主力第二十三師團,日軍第六集團軍也損失近6萬人。9月15日,日本被迫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諾門檻協定》, 規定雙方立即停戰,滿、蒙衝突地帶界線,由日、滿和蘇、蒙雙方各派2人組成委員會勘定。

諾門檻事件-來龍去脈-日方資料簡單介紹 ——————◆本文基本上完全翻譯日方文獻,缺乏蘇方資料為最大遺憾
諾門檻事件的起點為1939年5月11日諾門檻(海拉爾南部60公里)西南15公里附近外蒙軍70-80名超越了海拉爾河.日蘇雙方對此處國境線劃分一直有爭議,日方認為蒙(蘇)軍越境,偽滿軍警與之發生衝突.5月13日,當駐防海拉爾的第23師團報告到達關東軍司令部時,司令部人員沒有一個人知道諾門檻是個什麼地方,此次事件是單純的小規模衝突還是蘇軍大舉進攻的偵察活動,日方無法立刻判斷.日後成為諾門檻大戰戰場的地方為大草原,距離日蘇雙方最近的火車站都超過了300公里,大軍補給困難.日滿和蘇蒙在邊境劃定上有相當的分歧.在處理這些邊境分歧上,東京和關東軍的意見嚴重相左.關東軍對邊境紛爭的態度最為強硬,認為只有對蘇蒙軍的"侵略"採取"斷固徹底"(日文原文)的態度,才能防止事態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5月13日夜,23師團師團長小松原中將在得到關東軍司令部的許可後,向諾門檻派出了一個騎兵團(團長為東八百藏)左右的援軍,並迫使外蒙軍撤退.但當東八百藏派出一個支隊(1000人左右)繼續追擊時,這個支隊卻因為孤軍深入被蘇蒙軍幾乎全殲,殘兵逃了出來而已.這一戰雖然號稱"一勝一敗",實際上以日方一個支隊被殲滅告終.這就是第一次諾門檻衝突.

儘管第23師團長小松原中將咽不下這口氣,關東軍並沒有立刻為那個支隊報仇的計畫.東京大本營也認為應當採取不擴大方針,以兩年前的張鼓峰為先例,儘量由關東軍自行解決.知道6月19日,關東軍司令官再次收到了23師團方面的報告,稱當面蘇軍增兵並轟炸了日方的戰略目標.為此關東軍司令部採取了一貫的強硬方針,向23師團增派了安崗支隊增援,基幹為兩個坦克聯隊,機動炮兵一個聯隊,第七師團一個步兵聯隊.同時關東軍集中了第二飛行集團主力,步兵13個大隊,反坦克火器130門,坦克70輛,各種車輛400輛,飛機180架的強大兵力為後盾,力圖"殺雞用牛刀".這個計畫通報到東京陸軍省時遭到了反對,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已經使得軍費開支不堪重負,如今動用如此強大的戰略性力量進行國境紛爭,沒有意義.最終雖然關東軍的意見占了上風,但關東軍和大本營的關係卻蒙上了陰影.


7月1日,第23師團的地面攻勢開始.戰鬥前期,日方在戰場附近握有制空權,加上自認為地面部隊的優勢,日方認為這將是一場殺雞用牛刀的戰鬥.為此,日方一開始的作戰計畫十分大膽,打算在哈爾哈河架橋突入敵人後方,給蘇軍一個措手不及.然而7月2日,沿河畔運動的日軍卻遭遇了擁有數百輛坦克的強大蘇軍襲擊.日軍僅有的36門反坦克速射炮雖然擊毀擊傷了其中100輛左右,3日中午以後戰鬥主動權轉入蘇軍手中.河畔僅僅架設的一座橋樑也無法承擔大軍的補給任務.3日夜,日軍被迫撤退到了哈爾哈河東岸.同時,攻擊哈爾哈河和霍爾斯滕河交匯處蘇蒙軍隊的安崗支隊,也在被擊毀40輛坦克後被迫撤退.7月5日,安崗支隊匯合第23師團主力再次發動攻擊,但無力前進,11日雙方打成對峙.

關東軍認為戰鬥目的不能達成的原因為忽視了蘇蒙軍實力,實際遭遇到的部隊為預想的1.5-2倍,以及缺乏重炮.為此關東軍投入了新的重炮,7月23日開始再次進攻.7月23,24兩日,關東軍集中了86門重炮發射炮彈15,000發試圖全面壓制蘇軍火力,但得到的是猛烈的還擊.東京大本營方面認識到蘇軍的戰鬥力遠遠強於預想,傾向於以一定的讓步結束糾紛,關東軍強烈反對,自己的損失雖然巨大但以蘇軍損失也很大為由認為到此為止為"打平",而力主繼續打下去.戰鬥期間7月16日,蘇軍曾經空襲過嫩江鐵橋,雖然未能造成實際傷害但被關東軍認為是"奇恥大辱",立刻(未經東京許可)下達了全體動員令,並申請大本營的許可轟炸外蒙境內的目標.大本營對此不但反對,而且要關東軍忍耐,認為戰鬥初期日軍也空襲了蘇蒙目標,這是當然的報復.為此,關東軍和大本營關係徹底降到了冰點.1939年對日本為多事之秋,中國的不屈抗戰,三國同盟的締結,日英關係日美關係的惡化等問題困擾著東京.7月20日在東京,大本營向關東軍代表下達了事實上的最後通諜,要他們自己善後.同時,東京下定決心撤換關東軍首腦.

在這樣的背景下,8月,蘇軍開始反攻.
7月中下旬,一系列的情報都表明蘇軍正向遠東增兵,可能於8月中旬開始反攻.然而,日軍再次犯下了本次戰鬥中反復犯下的錯誤,低估了蘇軍可能的進攻規模.為了統一指揮,8月10日關東軍成立了第6軍司令部,但並沒有向前線增派部隊.輕敵成了斷送第23師團最大的原因.同時由於天氣惡劣,關東軍的空中偵察一直未能獲得準確的情報.7月24日,已經戰鬥損傷嚴重的第23師團會同第7師團的森田旅團再度發動反擊,隨即被優勢的蘇蒙軍隊分割包圍,遭受毀滅性打擊.7月27日,關東軍終於確認正面蘇軍為第一線3個步兵師和5個裝甲旅,第二線2個步兵師,為預想的兩倍以上,為"送死"的23師團和森田旅團4-5倍.同時,蘇軍投入了新型坦克和戰鬥機,奪取了戰場制空權.追擊作戰中,蘇軍停留在了自己主張的國境線上構築工事,才使得第6軍沒有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

失去冷靜的關東軍司令部孤注一擲,決定投入第二,第四,第八和第七師團以及全滿的所有重炮和速射炮,與蘇軍決戰."集中四個師團拼死一戰,冬季嚴加防守,明年春對蘇決戰."由於和大本營關係冷淡,這一消息由寺田參謀長以私人信件的方式傳到了稻田作戰科長(就是前面電話裏吵架的兩人)那裏.對此忍無可忍的東京決定動手.
8月30日,東京方面的中島參謀次長來瀋陽,向關東軍方面傳達了"諾門檻方面,作戰不應擴大,立刻設法終結"和"關東軍兵力不足,應該立足於長期堅守"的命令.雖然實際上是要關東軍認輸放手,措辭相當委婉.然而關東軍極力遊說,認為應當"以四個師團全力攻擊,然後再轉入冬季防禦."反過來,中島和隨行人員居然被說服.8月30日晚宴上,關東軍司令部充滿了和大本營和解的歡喜.

然而在中島回東京的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歐洲戰火爆發.為了預防世界局勢的波動,大本營的態度再度變為謹慎.中島再次來到關東軍時,已經完全反對原有的攻擊計畫.關東軍司令植田中將幾乎是哀求要東京准許至少發動一次"收容死難將士屍體"的進攻,否則就將我解職.作為對他請求的回答,關東軍主要首腦被解職.9月7日,東京方面任命了梅津美治郎中將為關東軍新任司令,飯村中將為新任參謀長.9月15日,在莫斯科莫洛托夫外長和日本駐蘇大使東鄉達成了停火協定,歷時四個月的諾門檻之戰結束.日方自己統計,前後投入總兵力為5萬6千,戰死8440人,受傷8766人,傷亡占總兵力的32%,首當其衝的第23師團死傷超過1萬1千,占總兵力的73%.蘇蒙軍傷亡估計為9千多.

硝煙散盡,並不意味著事件的結束.諾門檻的起因為邊境衝突,此後日蘇雙方圍繞這個問題重開談判.1940年7月18日,除了個別地段日本幾乎是完全接受了蘇聯方面的國境劃定,簽訂了"忍無可忍也不得不忍"的邊境協定,諾門檻事件最終落幕。


[
本帖最后由 资深色狼 于 2011-9-15 13:5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