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也谈抗日】抗日遊擊戰:中國史無前例的軍事創舉

【也谈抗日】抗日遊擊戰:中國史無前例的軍事創舉

  “遊”則敵不知我所往,“擊”則敵不知我突來——  

  遊擊戰爭遍地開花  

  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地道戰、莊稼漢,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他個人仰馬也翻……”這首電影《地道戰》的主題曲,對抗擊日寇的地道戰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繪。  

  最早的地道只是兩三米深、僅有一個洞口的地洞,俗稱“地窨子”、“蛤蟆蹲”。人民群眾一個偶然的發明創造,讓冀中區黨委感到萬分驚喜,他們很快總結了這一經驗,並於1942年1月發出檔,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鬥爭。從此,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地道戰在冀中平原成燎原之勢。到1944年冬,冀中抗戰地道已超過1.25萬公里,整個地道戰從冀中迅速推廣到晉綏乃至整個華北敵後。  

  有了地道,一望無際的冀中平原上就形成了一道道縱橫交錯、可攻可守的“地下長城”。民兵們依託地道打擊敵人,就像魚兒在水底遨遊,自由靈活,得心應手。無論敵人走到哪里,頭頂、胸前、背後、腳下,隨時都會有子彈射來,令敵人膽戰心寒,連連驚呼:“冀中出現了奇幻戰爭!”1942年,宋莊利用地道打死打傷日偽軍1200餘人,我軍僅陣亡32人,傷41人。冉莊附近的日軍經過多次失敗後哀歎:甯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晉縣(今晉州市)田村的民兵在1944年一年時間內,和日寇打了20多次地道戰,打得敵人丟盔棄甲。最後日寇派人來送信,說“只要不打皇軍,皇軍決不動田村的一草一木。”  

  後來,聶榮臻元帥親筆為地道戰題詞:“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  

  地雷戰:防不勝防震敵膽  

  地雷戰是晉察冀根據地的民兵在反“掃蕩”中創造的。當年,河北安國縣民兵無意間將兩枚手榴彈埋入地下,炸傷了兩個日本兵,群眾欣喜之餘,紛紛仿效,利用瓷瓶子、瓦罐子等裝上炮藥或炸藥,埋在田邊地頭、井臺路面,打擊前來“掃蕩”的敵人。  

  山東省海陽縣的地雷戰威震敵膽,聞名中外。1943年冬,300多日偽軍到趙疃村北的東村莊一帶搶糧。趙疃民兵在大路上布好地雷陣,炸死炸傷敵人15人。狡猾的敵人吃過多次苦頭後,想出了一些對付地雷的辦法。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了防止敵人排雷,民兵們研究出了“子母連環雷”,敵人起出母雷,子雷跟著爆炸;敵人捉老百姓在前面踏雷,他們就研究出“拉雷”,把群眾讓過去,專炸鬼子的大隊人馬。在不斷的實踐中,民兵們先後製造和改進了“丁子雷”、“水雷”、“梅花雷”等30余種雷,使敵人防不勝防,屢遭雷轟。敵人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走崖頭、山嶺、海灘和莊稼地也難逃挨炸。為了麻痹敵人,民兵們還研究了一種在地雷腹中自動點火的“慢雷”。有一次,鬼子把起出來的地雷小心謹慎地帶回去研究,忽然轟的一聲,地雷爆炸了,把屋子裏的敵人炸得粉身碎骨……  

  地雷戰給日偽軍造成巨大的傷亡和心理震撼,偽《新民報》因此驚呼:“踏進匪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麻雀戰:“啄”得鬼子團團轉  

  “麻雀雖小威力大,鬧得鬼子難招架。”抗戰期間,我抗日軍民通常編成若干個戰鬥小組,出沒于山野密林、狹穀隘口、地道暗洞、街頭巷尾,如同麻雀啄食,避實擊虛,相機而動,逐步消耗敵人有生力量。敵人反擊時,就立即撤離,隱蔽得無影無蹤。後來,這種戰法被劉伯承元帥總結為“麻雀戰”,是廣大地方武裝打擊日本鬼子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遊擊戰法。  

  在反敵“掃蕩”、制敵“蠶食”中,我廣大軍民運用“麻雀戰”,打得日軍惶惶不可終日,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戰例。一次,敵人以10倍於我的兵力,沿莞太線向我楊西地區進攻。我千餘名民兵在敵人進攻的15公里戰線上布下“麻雀戰”戰場。民兵們攜帶土槍土炮、火藥鐵砂,佔領了道路兩側的有利地形。敵人還未立穩腳跟,民兵們便鳴鑼擊鼓、吹響號角,滿山遍野殺聲四起。敵人在低處,機槍打不到民兵,民兵則三人一組,五人一群,飄忽不定、時聚時散地打擊敵人。就這樣,來“掃蕩”之敵走了15公里,挨打了15公里,損兵折將數百人。  

  後來,劉伯承元帥在談到范村戰鬥時曾風趣地說:“不要小看這個‘麻雀戰’,有時一隻‘麻雀’會鬧得敵人團團轉呢。”

水上遊擊戰:來去無蹤建奇功  

  駕竹排、頂荷葉、打鬼子、炸敵船,一部曆久彌新的紅色經典《小兵張嘎》,再現了抗日戰場上令侵略者聞風喪膽的水上勁旅——雁翎隊。  

  水上遊擊戰主要是在華中水網地帶進行。我華中抗日軍民充分利用小木船出沒自如的便利,在河湖港汊等複雜水域尋機狠狠打擊敵人。“他們在白洋澱的每一個港汊間,為敵人撒下了嚴密的埋伏網,獵槍從蘆葦的背後,瞄準了敵人的汽艇、包運船和糧隊。”新華通訊社原社長穆青在當年的散文中這樣寫道。 

  1943年10月4日,雁翎隊得知日偽軍要用“包運船”把大批軍用物資運往保定後,及時分析了敵情,做好了戰鬥部署。上午8點,敵船進入雁翎隊伏擊圈,頓時,火槍、抬杆、手榴彈齊響,敵人亂成一團,3只敵船被擊毀,截下全部物資,並活捉了日軍中隊長和偽河防中隊長。  

  雁翎隊的戰績被白洋澱人民編成歌兒傳唱: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杆專打鬼子兵。雁翎隊是子弟兵,群眾當中紮根生。人民是水它是魚,打出個世界紅彤彤。  

  遊擊戰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一次重要戰略轉變及其啟示  

  在人類戰爭史上,遊擊戰通常作為大的戰爭行動的輔助手段,為一些“正統”的軍事理論家所輕視甚至不屑一顧。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則首次把遊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這一理論創新,是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所創造的一個奇跡,不但指導中國軍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而且使我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獲得了空前大發展。在紀念建軍80周年之際,重溫我軍歷史上這一重大戰略轉變的過程與經驗,對於我們思考和謀劃我軍建設與發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適時把握戰略轉變的時機  

  根據戰爭形勢、任務和敵我力量對比的重大變化,適時地調整軍事戰略,改變作戰形式,關係到革命戰爭的堅持、發展和勝利,關係到中國革命的前途。抗戰爆發後,紅軍剛剛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人員銳減,武器落後,供應匱乏,與全副現代化裝備的日軍相比,力量對比十分懸殊。但在歷史發生重大轉折的關鍵時刻,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戰略指揮家,敏銳地洞察和分析戰略形勢的變化,適時準確地把握時機,利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後的有利形勢,積極主動地提出由運動戰向遊擊戰轉變,把已經集中起來的主力軍分散為許多支遊擊軍,把聲威遠震的大兵團的運動戰分散為遍地開花的不易引人注目的小部隊的遊擊戰,不但使紅軍得以生存和發展,而且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歷史告訴我們:軍事鬥爭環境、敵我力量對比、作戰物件的變化,是戰略轉變的客觀依據。只有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審時度勢,抓住轉變時機,主動迎接挑戰,才能有效地實現軍事戰略轉變。  

  準確把握戰略轉變的方向  

  戰略轉變是對舊的思維定勢的否定,往往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和障礙。有思想觀念跟不上客觀情況變化的問題,也有來自錯誤傾向干擾的問題,需要戰略指導者做艱苦細緻的工作。抗戰初期,由於一些人已習慣於十年內戰後期的正規軍作戰和運動戰模式,加之對抗日戰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一度對我軍戰略轉變持懷疑和否定態度。由運動戰轉變為遊擊戰,“在現象上表現為一個倒退的轉變,因此這個轉變應該是非常困難的。”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後,毛澤東先後發表了《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光輝著作,批判和糾正錯誤觀點,闡述戰略轉變的理論,統一了全黨全軍的思想認識。歷史告訴我們,為保證轉變的順利實現,必須準確把握戰略轉變的方向,這也正如毛澤東所說:“當某一客觀過程已經從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發展階段推移轉變的時候,須得善於使自己和參加革命的一切人員在主觀認識上也跟著推移轉變。”  

  正確把握戰略轉變的著力點  

  軍事戰略轉變是一種全局性的轉變,包括制定全新的戰略方針、變換作戰形式、改變部隊組織結構、制定配套的法規制度、儲備適應轉變的人才以及正確制定戰略轉變的步驟等。抗日戰爭初期,我軍分三個步驟完成了向遊擊戰的轉變。 

  第一步,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兵前線,奪取了平型關、陽明堡等戰役、戰鬥的重大勝利,實現了出師擊敵。

  第二步,分兵各處,深入敵後,在晉察冀、晉西北、晉冀魯豫等山區創建根據地,使八路軍在敵後站穩腳跟。 

  第三步,將抗日根據地由山區擴展到平原,使小片根據地形成幾大戰略支點,創造了廣闊的抗日遊擊戰場。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制定了“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作戰原則和“基本上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作戰方針,廣大軍民在戰爭中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破襲戰等多種多樣的遊擊戰戰法。全軍實施了整編,取消了紅軍原來的方面軍和軍團,實行八路軍總部下的師、旅、團和新四軍軍部下的支隊、大隊編制,使之更加適應抗日遊擊戰爭。實行了中央軍委領導下的各級軍政委員會制度,堅持了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機關制度,保證了我軍對抗日遊擊戰爭的獨立領導權。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及時將“中國紅軍大學”改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先後培養了近10萬名優秀的軍政幹部,為實現我軍戰略轉變提供了人才支撐。 

  歷史告訴我們,軍事戰略轉變是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實施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只有善於從實際出發,牢牢地把握轉變各階段的不同特點,因時、因地、因勢、因敵之變,適時、科學地實施轉變,才能全面有效地實現軍事戰略轉變。  

  持久戰是弱軍戰勝強旅的基本戰略,遊擊戰敲開了戰略殿堂的大門,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持久戰這一戰爭形式,開闢了抗日戰爭勝利的道路,譜寫了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光輝篇章。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佳戰法是遊擊戰——  

  中國抗戰,史無前例的軍事創舉  

  科學預見  

  抗日戰爭爆發後,面對日軍的倡狂進攻,中國的抗戰能否取得勝利?如何才能取得勝利?中國抗日戰爭的進程今後將如何發展?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的新作《論持久戰》,如同茫茫迷霧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人民前進的道路。  

  在這本書中,毛澤東以敏銳的判斷力和分析力,把中日戰爭總的特點概括為:日本“一長三短”,中國“一短三長”,即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並從中得出結論,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中國必然要取得最後的勝利。毛澤東還科學地預見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3個階段,著重分析了相持階段到來的條件,認為相持階段是持久抗戰直到最後勝利的“樞紐”。惟其如此,中國軍民才能不斷消耗敵寇的實力,壯大自身的力量,最終以弱勝強。  

  緊接著,毛澤東又闡明了人民戰爭和遊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八路軍、新四軍的作戰方針應該是基本的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於是,一批敵後根據地在日占區建立了起來,一批批八路軍深入敵後,收復片片失地,為最後戰勝敵人積蓄力量。  

  拿手好戲  

  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和《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著作中,系統全面地論述了遊擊戰在抗日戰爭全過程的重要戰略地位。他指出:抗日遊擊戰爭主要不是在內線、在戰役戰鬥上配合正規軍作戰,而是在外線即在敵後單獨作戰,在戰略上配合正面友軍作戰。遊擊戰是中國持久抗戰的最好形式和最佳選擇,它既能大量地消耗敵人,又能有效地保存和壯大自己,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因此又可稱作中國軍民抗戰的“拿手好戲”。  

  太原失陷後,八路軍即以五臺山、太行山和呂梁山為依託,派出許多小部隊組成遊擊支隊深入敵後,開展遊擊戰爭。隨後,八路軍完全轉入敵後,由正規軍分散進行遊擊戰,從山地發展到平原,由正面的正規戰轉入敵後的遊擊戰,由集中指揮變為分散指揮。一時間,廣大八路軍、新四軍分散地活躍在敵人後方,在敵後戰場的棋盤上“做眼”,零敲“牛皮糖”,散吃“豆腐塊”,使強敵深陷泥潭不能自拔。1940年8月,我軍發動了百團大戰,靈活主動有計劃地開展了執行防禦中的進攻戰和速決戰,遊擊戰法也從單純的襲擊戰演變出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伏擊戰、鐵道遊擊戰、水上遊擊戰等多種戰法。從此,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遊擊作戰遍地開花,老少婦孺全民參加,密林深處、青紗帳裏、微山湖上到處擺開了遊擊戰場,徹底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清剿”和“圍攻”,抗日根據地得到蓬勃發展,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戰略轉折  

  “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有動員起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1944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空前好轉,我全體軍民抗戰熱情與日俱增,在200余萬民兵配合下,我黨我軍投入300餘團兵力,在華北、華中和華南十幾個省區敵後戰場發動了局部反攻。華北的日偽守備隊被攪得幾無寧日,幾乎全線潰退。當年秋冬之交,華北日軍原佔領的400多個縣只剩下7個。  

  八路軍和新四軍也逐步從遊擊隊發展為正規軍,作戰形式由遊擊戰轉變為運動戰,相繼在1945年發動了春季攻勢和夏季攻勢,將日軍勢力逐步壓縮在鐵路沿線城鎮。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各解放區按照延安總部的命令,從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向拒降日偽軍展開全面大反攻,共殲敵39萬餘人,收復縣以上城市250座,為最後打敗日本侵略軍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1937年8月—1940年12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敵後戰場逐步成為全國抗日的主要戰場。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發動人民遊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堅持持久抗戰,抗擊了60%以上的日軍和90%以上的偽軍,並在戰爭中實現了人民革命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截至抗戰勝利前夕,我軍發展到127萬人,民兵發展到268萬人,擁有1.25億人口、104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廣大解放區。




[ 本帖最后由 big_jackass 于 2009-11-20 08:39 编辑 ]

TOP

相關鏈結

  《論持久戰》發表之後  

  ●國民黨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對《論持久戰》深為讚賞,並在蔣介石的支持下,將文章精神歸納成“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作為全國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國民黨還破例將該書出版,每個士兵人手一冊。在國民黨軍隊中,奇跡般地出現了學習毛澤東《論持久戰》的盛況。  

  ●中國戰區的美軍司令官史迪威稱該文為一部“絕妙的教科書”,並由此認定抗戰的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中國,積極建議美國政府“加快對華援助”,並向中共提供有限數量的武器裝備。  

  ●時任共產國際總書記的季米特洛夫發表文章讚揚說:“《論持久戰》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1938年7月6日,蘇共中央《真理報》在頭版位置上刊登了毛澤東和朱德的照片,表明了共產國際對毛澤東的支援,使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內的領袖地位得到了鞏固。  

  夜襲陽明堡  

  八路軍夜襲陽明堡,日軍24架飛機頃刻間灰飛煙滅。“夜襲陽明堡”與“平型關大捷”等其他抗日戰爭早期的成功戰例,不但有效打擊了敵人,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日鬥志,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我軍的作戰思路,“破襲戰”、“伏擊戰”等一系列遊擊戰鬥形式應運而生。  

  1937年10月10日,距離太原東北60公里的忻口會戰打響。日軍在上百架次飛機的壓制配合下瘋狂進攻,國民黨軍隊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當時,八路軍第129師769團,正由東冶向原平挺進,插入忻口日軍後方,配合友軍執行牽制敵軍的任務。  

  很快,第769團抵達代縣西南、滹沱河東岸的蘇龍口村。隔河5公里外,就是陽明堡機場。到達蘇龍口的第2天,團長陳錫聯率幾個營長,順著一條山溝,前往陽明堡附近的一個山頭進行現地偵察。經現地偵察和調查瞭解得知,機場平時停有飛機24架,白天輪番去轟炸太原、忻口,晚上都回到這裏。日軍的一個聯隊大部駐在陽明堡街裏,機場裏只有一小股警衛部隊。面對大好的殲敵時機,第769團迅速制定了襲擊陽明堡機場的詳細方案,並進行了戰鬥動員。  

  10月19日夜,各分隊在嚮導帶領下,分頭行動。第3營利用夜色掩護,鑽過日軍鐵絲網,神不知鬼不覺地摸進了機場,分路逼近機場警衛分隊和飛機群。與日軍哨兵遭遇後,第10連、第11連按預定方案,向日軍展開猛烈的火力襲擊。輕重機槍子彈、手榴彈一齊傾瀉,飛機接連爆炸並燃起大火,火乘風勢,風助火威,滾滾濃煙彌漫了整個機場。在機群中間,雙方依託飛機,進行了3次肉搏。第3營營長趙崇德,在指揮戰鬥中壯烈犧牲。在“為營長報仇”的口號激勵下,官兵們鬥志更加昂揚。經過1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日軍飛機全部被摧毀。當駐陽明堡鎮的日軍急忙趕來增援時,八路軍早已撤出戰鬥。  

  八路軍第129師第769團夜襲陽明堡機場,殲日軍100餘人,擊毀飛機24架,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戰場國民黨軍作戰。(來源:共军報 )

TOP

地雷战是用来防守的,地道战是用来逃跑的,麻雀战是用来打劫的,中共天天吹嘘用这三种不入流的方法打赢了抗日战争,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文章泛泛而谈,没有实例,甚至拿电影出来做证据,估计作者写假话写的有点手软了吧,


[ 本帖最后由 big_jackass 于 2009-11-20 08:37 编辑 ]

TOP

回复 6# leapriri 的帖子

这么说共军就是在拿老百姓当炮灰,怪不得他们说军民鱼水情

[ 本帖最后由 big_jackass 于 2009-11-20 23:59 编辑 ]

TOP

回复 27# leapriri 的帖子

老哥,如果楼上的这位同学听不进别的声音,只拿共产党编撰的历史来做依据,确实没有再辩论下去的必要了。

TOP

回复 33# lhb829775 的帖子

共产党跟大家共同经营未来吗?
邓小平改革带来的好日子昙花一现,
现在又开始走回头路,
他们把中国的文化,环境、传统破坏殆尽以后回头污蔑中国人素质太低。

我们是不应该以一个谎言击破另一个谎言。
但是中国的近代史有多个版本,我们该相信谁呢?
从这几年的国家大事来看,共产党是吹牛大王,那我们是不是该有选择的相信撒谎较少的国民党呢?
如果怕偏信一家之言,专门研究历史的同学可以找来国共日和第四方的历史来对照。

不用抗日的历史,有了建国以后的这段历史就足够我们认清共产党面目的了,天天看新闻联播我会以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可事实是怎么样呢?

我们讨论历史的目的是还历史以一个本来面目,以史为鉴。
要是你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讨论,我想这里的白老大,leapriri老哥都会欢迎的。

TOP

俺看这个LIUCHIU像才狼,咋看咋像。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