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个细节你一定不会惊讶:奶妈为什么这样红
自从三聚氰胺掺入奶粉的丑事曝光以后,如何给孩子喂奶一时成了问
题。近日,我也因此偶然读到一些堪称有趣的新闻。
比如,成都一位产妇妈妈网上叫卖母乳。这位母亲称自己奶水丰富,愿
意再哺养一名婴儿,但每日需收费300元。据称,“多余的奶水让她非常难受,三个月
来每晚都要起床挤奶,每天起码倒掉4斤母乳。”
另一些新闻则表明,由于问题奶粉事件愈演愈烈,一些市民开始回归传
统的“母乳喂养”,不惜以高薪聘请奶妈。广东家政服务公司的奶妈因此供不应求,相
应的薪金标准也大幅度上升,一名高素质、有文凭的奶妈的月薪甚至高达2万元。
此前,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职业“奶妈”曾在深圳出现。2006年,被
称为广东首位职业“奶妈”的一名女子就在深圳首次尝试奶妈喂养工作。不过,若不是
三聚氰胺立下了汗马功劳,奶妈的生意定然不会如此红火。毕竟,从人类史的角度来
说,奶妈从事的的确是件早已式微的工作。而且,虽说是“回归传统”,但若只是从牛
乳到奶妈之乳,一切还只是回到了半路上。毕竟,奶妈喂养和母亲授乳还差“最后一公
里”。
类似新闻不禁让我想起古罗马。大概是公元前后,古罗马的一些富裕人
家的母亲们,已经不流行亲自授乳,而是送到奶妈那儿去。当然,如果我们继续打开
历史,就不难发现,母亲不给孩子喂奶的风气不仅自古有之,而且几乎贯穿了人类的
历史。比如,据《乳房的历史》记载,到了十八世纪的英国,仅有不到半数的母亲亲
自哺育孩子,而另一些人不是聘用奶妈,就是使用半流体的食物作为母乳的替代物。
至于此时的法国,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贵族上流人家聘用奶
妈,而且,许多平民家庭也聘用奶妈。上流社会女人社交繁忙,无暇喂奶,于是找奶
妈做效劳,普通人家又因为太忙,必须工作养家,也仰赖金钱换来的奶水。据说,到
了18世纪中期,大概有半数的巴黎小孩被送到乡村让奶妈喂养。为了保障这条“喂奶
线”的畅通无阻,巴黎甚至在1769年专门成立了一个“奶妈局”(Bureau
des Nourrices),目的是为了保障奶妈获得必付的酬劳,帮奶妈维权。
至于人类的孩子们为什么远离母亲的乳房,除了本应授乳的母亲不得不
参加工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许多国家的上流社会流行着一种偏好,男人以及
他们影响下的女人多半认为“未使用过”的乳房更美丽。如果我们承认人类长期处于男
权社会这一背景,就知道这种审美倾向的实质,不过是男人们在和他们的下一代“抢乳
房”。
与此相关的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越来越不像“哺乳动物”时,那些希望
人类能够回复自然本性的人,也一直在自觉地为“母亲授乳”而斗争。比如,在古罗马
时代,一些有学识的人便群起呼吁恢复往昔的传统:“那时,男人的后代不是将给买来
的奶妈,在奶妈的房间里长大,而是在母亲的胸膛和怀抱里长大。”
至于奶妈阵容蔚为壮观的18世纪起,同样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反奶妈
阵营。一方面,出于某种偏见,许多人认为让孩子吮吸奶妈的乳汁,会得到不好的人
格或者身体缺陷。事实上,这也是现在中国的一些雇主高价寻找“高学历奶妈”的原因
所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经验的累积,母乳喂养作为避免
婴儿夭折的最佳方案,已渐成共识。
事实上,即使是像卢梭那样歧视女性的启蒙主义者,也公开宣称“上帝给
了男人会思考的大脑,同样给了女人会分泌乳汁的乳房”。尽管此言不乏歧视,但是母
乳的作用卢梭先生总还是承认的。法国大革命时期,许多卢梭的信徒将母乳喂养上升
为一种政治。比如1793年国民议会通过法案,明令母亲不亲自哺乳将失去困难补
助。一年后德国也推出法案,规定有钱人必须亲自哺乳。
最有趣的是《女人记忆中的法国大革命》一书中的一段记录。一位妻子
回忆她的丈夫婚前问她将来是否会哺乳,以作为人格测试,而临死时的最后留言也
是:“用你自己的奶喂哺孩子……启发他爱国。”
读到这个细节,你一定不会惊讶———至少在人类观念中,曾就如何让孩子
回到母亲的乳房边上有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