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气功养生】天樂丹訣(节录)——作者:陳毓照╰(-皿-)╯

【气功养生】天樂丹訣(节录)——作者:陳毓照╰(-皿-)╯









第一章:大江西派功理功法總體精神縮影


 


作者:陳毓照


第一節__概論


諸君既閱讀吾祖師、師祖、師伯及拙著《西派功訣》)諸文,丹道訣要之洩露,可謂無餘蘊矣,本無再饒舌必要。但為了方便廣大讀者學習起見,決定改用比較通俗的語言重組短文,言簡意賅而前導之。先哲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張紫陽說:“其中簡易無多旨,只是教人煉汞鉛(汞鉛者,坎離也,神氣也,真陰真陽也)。”白玉蟾說:“一言半語便通玄,何用丹書千萬卷。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仙。”此皆說明,丹道功夫,本十分簡單,只要神氣二物,不着色身就是,是何等的簡要。


 


第二節__丹道總訣


西派丹道總訣,確實只有一句話,即“心息依虛定動定”七字。能把這七個字貫通吃透,便一定可以一步登天。


 


第三節__七字總訣簡介


茲將七字總訣相互依存的大旨,以煮飯為例,簡介如下:心、息,便是神、氣,它可比煮飯的水和米。要煮出一鍋香噴噴的好飯,就必須要一升純一無雜的好米和清潔甘淳的好水。其次,煮飯沒有鍋子不行,同時還必須一具爐灶,合起來說,就叫爐鼎。作丹的爐鼎是什麼呢?就是“空”字,又叫虛無或虛空。這樣煮飯(即作丹)的基本條件都俱備了。但如不加以柴炭的吹呴,生米還是不會變成熟飯的。作丹的柴炭,就叫做“天然真火”,簡稱為“定”。張紫陽《悟真篇》說:“休泥丹灶用功夫,煉藥須尋偃月爐。自有天然真火育,何須柴炭及吹呴。”爐鼎、藥物、火候,都被一詩泄盡。


總訣名雖七字,實際上只有四字,即“心息虛定”四字而已。其餘三字,都是助力與虛境。如“依”字,只能起相互依存的作用;“動”字是不可避免的慣性,世界上絕沒有只靜不動的人。


“動”還有內動、外動之分。譬如意念的千頭萬緒、氣息的周流不息、呼吸的息息來去,都是外人所沒有注意,而且是看不到的。又如手足的動作舞蹈、面色的喜怒哀樂、口齒的嘻笑怒駡,便是大家本能的表現,也一定是大家所司空慣見的。況靜久必動,動久必靜,都是人類的自然規律。J“定動定”的理法,就是這樣定出來的。


至於“定動定”的“定”字,雖然是兩個字,實際上仍如一個字,無非說明“定”的重要。它含有“以定續定”,連綿不斷之意。在這“定”字的天然真火的冶煉下,這神和氣,就像米和水,經過相互的滲透,變成熟飯一樣,變成了仙和佛。從“靜極而動”的慣性定律中可以看出,靜久必動,定久必明。靜定之久,每個人肯定會發生千奇百怪的動象。


我們從實踐中所見到的,至少有以下幾種:


(一)實境:如親戚朋友的干擾,學生兒童的吵鬧。


(二)幻箋:仙佛神聖、妖魔鬼怪的現形,獅虎蛇蠍等幻化的侵擾。


(三)動觸:忽然眼前閃光,或一片虛白,有時大腦呼呼作響,有時腹部有如雷鳴;有時如繩捆周身,有時如蟲咬遍體;有時周身酥軟快樂,是天地真陽到身的效驗;有時外陽勃然而舉,便是活子時藥產之時。不管產生什麼動象,只要“以定續定”之,不去理它,立即消失。如果是活子藥產陽生之時,這“定”字便是採秘訣,以“定”續之,而藥也便不採自採了。從而說明,動後之“定”,便是動前之“定”的繼續,並非有第二個“定”字。是故定力深的人能夠做到“靜亦定、動亦定”,“以定續定”,一定到底,功夫便一步到位。足以說明,真傳就是這麼簡單,“心息依虛定動定,一時辰內管丹成”。(站長補充:“心息依虛定動定”七字,不妨拆成“心息依虛,定→動→定”來理解。)


 


第四節__虛無鼎解秘


虛無鼎者,玄關竅與玄牝之門之別名也。由於它沒有着落在色身的穴位上,故嘗以“虛無”或“虛空”稱之。世間的人,都執著色身為穴,故把玄關之真名亦忘之也。現特將“虛無鼎”之真義,簡說如下:


既虛且無,便是真空,非鼎而何?老子云:“有者以為利,無者以為用”(《道德經》)。即此之義也。“以無制有,器用者空”(《參同契》)。物品總是藏在器具的空處的,器具的實處絕對不能容物,這是萬古不變的定律,也是眾所周知的原理,當無異議。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曰:“故有無相生”(《道德經》)。這都可以充分說明“無中生有,有必還無”是不可移易的自然規律。可見天地人萬物都一樣,窮究其始初,都是從無極演化出來的。最後結果,都莫不歸還於無極。生人和作丹的原理也不例外,都莫不肇始於虛無。那麼又何以要以人身鼻孔外方寸之地為虛無之地呢?理由很多:


(一)黃帝說:“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內經素問》)。“天人合發,萬化(或作萬變)定基”(《陰符經》)。此虛空方寸之地,正是通內通外,徹上徹下,一氣牽連之處,是吾人生命的根本,也是天和人合發的樞紐。


(二)人自呱呱墮地伊始,臍帶便被剪斷,呼吸和意念便由此虛空之地起動。呼吸之氣與中陰身隨之從口鼻而入,從而牽動四肢八脈,百骸九竅,展開人一生生命的畫卷。從此以後,呼吸之氣便在鼻孔外與天地虛空之氣,一往一來,不斷交流信息,交換密碼,去舊換新,以維持生命。一息不來,即命非我有。足以證明,此處為人類真正的生門死戶。呂祖云:“生我之門,死我之戶,幾個惺惺幾個悟。”可以證焉!


(三)事實證明,此處是天地大虛空與人身小虛空的聯絡站,是坤乾兩卦、天地之真中,也是人身的真正靈山塔下,並且是人身任督兩大主脈的最大空斷檔與最大的虛無洞口。在洞口住神,可免自身元氣隨著口鼻呼吸之氣外泄而消亡,從而達到回風混合,上不洩氣、下不漏精的目的。


 


第五節__空與定、定和動的關係


空者,虛明朗徹,四通踟躕之虛器也。由於它纖塵不染,四方不着,八面玲瓏,不執不滯,有善無惡,故《大學》以“至善之都”名之。修士果能止於是而不懈修持,定、靜、安、慮、得各個層次(註1),便自步步深入。定是靜的前奏,也是靜的表像。故大定之前,先要三定。三定者,身不動,心不動,意不動也。反過來說,定也是靜的終結,心猶不靜,更何能定。靜者,不過無念不動而已,而定則深入於超覺之深層,達到無為無不為的程度。一切動觸、煉精、化氣、煉神、還虛、合道、結胎、脫體、神化,都是大定中產生與演化出來的實證。


但世間只有相對的靜,沒有絕對的靜。故有外動內靜,內動外靜,靜中寓動,動中寓靜之說。進而言之,動是暫時的,靜是可以永恆的。暴雨不終朝,狂風不終日,即使運動場上的勇猛健兒,試問能堅持多久。


我們的口號是:“以不變應萬變,以一靜制百動。”定是不變的基石,靜是百動的剋星。可見“定靜”二字威力之巨。古人的話,句句都有着落,就從“有為”、“無為”兩詞來說吧,“有為”為動,只能有以為;“無為”主靜,便可到於無所不為的程度,可以達到坐在立亡,化身萬億,出神人化的程度。“大定真空”總訣,便是在這個理念和原則下確立的。定靜不僅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虛合道的潛力,大定還可達到有聽無聽,生幻滅幻,改變人的脈道氣路,品德素質,改變人的血肉皮毛、骨骼筋絡,以至改變人的生態環境,與宇宙大氣層中的化學元素。


 


第六節__本功特點


本功的最大特點,就是修現世,現賺現用,即身即佛,指日見效。讓每個修持的人,自己看得見,摸得著。人有隔陰之迷,他生後世,往生天國之類,杳無實據,畢竟是立不住腳的,只是哄騙一些愚夫愚婦而已。惟有實證現世,坐脫立亡,來去自知,由自己做主,方不至為邪說所哄。





註1:《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本帖最后由 qdpan 于 2012-3-21 10:01 编辑 ]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第二章: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功理功法淺說


 


作者:陳毓照


第一節__心息依虛功理功法簡介


上章已經說了,丹道真傳,就是“心息依虛定動定”七字,為何本章又說“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八字呢?言異義同,細體自明。上章也已說了,心就是思想、意識,息就是呼吸、氣息。心息相依,就是把意念依存到呼吸上去,讓心念和呼吸灌注在一起。《胎息經》說:“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若要長生,神氣相注。”實際上,本功就是“神氣相注”的實踐工夫。由於心息出入,不離鼻外“虛空”之焦點,所以心息一依,自然神氣便着落在這個焦點上,故雖不言依虛,而虛自依之。大定真空者,即靜亦定,動亦定,雖觸亦不動,而始終定在真空之中,而一定到底也,非“以定續定,一定到底,定動定”之全旨乎!又虛空者,呼吸、意念起動之處,即一元祖氣始生之地也。嬰兒初生,剪斷臍帶,呼吸之氣與中陰性之神便從此而入,轉入四肢百骸,五臟六腑,三關九竅。若欲回歸,非先將此一元始氣之炁神重聚歸於此處莫屬。是故抱元守一,必從此而守之;萬法歸一,必此處而歸之;執中貫一,亦必從此處而貫之;故心息相依,亦必由是而依之也。所以三花聚頂,五炁朝元,亦從此而聚之而朝之也。虛者,即元、空、無、一也。功夫大要,天機畢露,盡泄於是矣。


心息相依,確已義簡意明。那麼,為何又要目視、耳聽、鼻緘、舌舐、意抱等諸多做作呢?蓋眼、耳、鼻、舌、意,皆心之分部,分部歸一,心便不依自依。況眼、耳、鼻、舌、空者,身外之五行也。肝、腎、肺、心、脾者,身內之五行也。


眼屬木,肝亦屬木,以目觀息(即以眼觀空),肝與目位居東方,其色青,以眼觀空,肝臟之青氣朝元矣。


耳屬水,腎亦屬水,以耳聽息(即以耳聽空),腎與耳位居北方,其色黑,以耳聽息,腎臟之黑氣朝元矣。


鼻屬金,肺亦屬金,以鼻緘息(即以鼻緘虛),肺與鼻位居西方,其色白,以鼻緘息,肺臟之白氣朝元矣。


舌屬火,心亦屬火,以舌舐息(即以舌對虛),心與舌(舌根通心)位居南方,其色紅,以舌對虛,心臟之紅氣朝元矣。


空屬土,脾(真意所居)亦屬土,以意抱息(即以脾通虛),脾與虛位居中宮,其色黃,以意抱息,脾臟之黃氣朝元矣。


又東南為木性火心,東三南二合之為一五,是元神之宅。


西北為金情水精,北一西四合為一五,是元精之宅。


中央為戊己(即黃婆真意),自成一五,是元氣之宅。


故五炁既朝元,而三花亦自聚頂也。故修士果能把握“心息依虛定動定”七字秘訣,大定而真空之,金液之先天大還丹,也便一步到位矣。更何庸去上中下三丹田去摸索,以色身泥丸心腎脾為玄關,而硬生生將真陰真陽、真鉛真汞之二物分置於異爐而煮之哉。欲其還元復命,其可得乎!故還元之道,心息相依後,“眼耳鼻舌空”自來歸,“肝腎肺心脾”五臟之炁亦必自來朝矣。反之,目視、耳聽、鼻緘、舌對、意抱,只要其中有一根返本,心息亦不依自依。真所謂“一根既返本,六根自清淨”也。


順便再說明一下,六根中又以耳、目、口(含舌與心)為最重要,《參同契》云:“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而耳根又為三要之最要。觀音大士之所以必先從耳根悟入,《莊子》亦有聽息法之專示,而吾道之睡訣,在心息相依之前,亦必以耳聽息為先導也。然則耳根又何以如此之重要乎?大家都知道,煉丹之序次,以煉精化氣為第一步,蓋腎為水府龍宮,是藏精之宅,而耳為腎之門戶,是攝精之都;精者養生立命之至寶,其不重乎!安可忽哉!


 


第二節__心息依虛實煉之步序


 


一、姿勢


練功調身姿勢種類有:坐式、站式、臥式、行式。若細分之,每種式還有多種不同形式。如果懂得“坐”字的真實含義,知道“心息依虛”為真坐的道理。所以學人只要能做到“心息相依”,不管行站坐臥,以及任何一個不同的分別姿勢,莫非坐也。若心息不依而做功,不要說行站臥非坐,即坐亦非真坐也。原因何在,請參“坐”字含義。


(一)坐字含義:坐為二人字與一土字組成,為“心息依虛”之注腳。二人為誰,即心與息也,鉛汞也龍虎也,真陰真陽也,嬰兒姹女也,異名甚多,皆二人之實體也。一土為何?即中央土釜,戊已虛無之中宮也。亦即玄關也,玄牝也,鼎爐也。餘如陰陽竅,龍虎穴,三才竅,通天竅,懸胎鼎,虛無窟子等等,異名亦多,難以盡述。綜其大旨,只有二人同坐土上,即心息依虛之時,方為之坐。心息不依,不與虛符,非真坐也。懂得了這層道理,只要做到“心息相依”,便坐亦坐,站亦坐,臥亦坐,行、住、靠、工、吃飯、大便之時,無處非坐也。心息不依,心念紛馳,雖坐亦動,謂之“坐馳”,非坐也。此為坐的先決條件,不可不知。故西派坐功,不拘一式,以心息是否相依為合度,即是故也。故張紫陽說:“先把乾坤(即指此中吐)為鼎器,次摶烏兔(即指心息之嬰姹二人)藥來烹。既驅二物(亦指心息二人)歸黃道(亦指此土字言也),爭得金丹不解生”(《悟真篇》)。又說:“鉛汞(心息也)歸真土,身心寂不惹(《金丹四百字》)。以上二說,皆含“心息依虛定”全旨,亦坐式之真訣也。


坐的姿勢與種類:外形之坐姿,雖不重要,但也不能沒有一個固定式子,如雙盤(先左腳背放在右大腿上,再將右腳背放在左大腿土,亦可先右後左)、單盤(可把左腳背放在右大腿上,亦可把右腳背放在左大腿上,亦可先左後右)、自由盤(兩腳背平分左右放於兩大腿之下)、跨鶴式(兩膝蓋對準重疊,兩腳背向左右分開放平,此式適於女丹友)、平坐(先平坐於與膝齊高的凳或椅上)、靠背坐(坐於有靠背的椅子或後高前低的藤床上,體弱有病者適用)等等。


(二)站的姿勢與種類:一般的說,可分自然式丶三圓式、伏虎式、下按式和混合式。按其姿勢難度來分,應循序漸進,又分高、中、低三種。我們的着重點,就在於是否“心息依虛”而站,究竟站法以何為好,並不重要,故順舉數例,一筆帶過。


(三)臥式與種類:睡眠三昧是大江西派功法的主體工程,特別重要,因為它又是工作繁忙朋友難得的煉功機會,也是體弱多病朋友帶病煉功的方便法門,故特重點介紹之。講到實際,只要能明白“坐”字的真實含義,能做到心息相依而睡,從初睡進入深睡狀態,便是真正的睡眠三昧,也便是臥功姿勢的真實要求。心息不依而睡,其效甚微,不足以臥(睡)功稱之。外形方面,亦可分為仰臥、側臥、自由臥三種。


1.仰臥:仰臥古稱攤屍睏,本不可取。但仰臥原是一種最舒暢的睡眠姿式,故在覺醒狀態或已由睡轉定以後,亦可以仰臥式煉之。仰臥姿勢簡便,仰體向上,兩腿分開,兩手平放兩側伸直,手心可向上(適宜體虛陰盛者),也可向下(適宜體壯陽盛朋友),全身放鬆,便可從聽息開始,進入心息相依狀態。


2.側臥:身體側臥,向左向右均可,向左為降龍,向右為伏虎。以右側臥伏虎式為例,把右手大拇指,輕放在耳垂後面的凹陷中,食指和中指貼著右太陽穴,無名指輕放額中,小指下按眉心;右肘彎曲貼靠胸肋,着枕而眠。左手屈肘,掌心勞宮穴貼於右肩“肩井”穴上,左肘輕搭在右肘上。右腿在下,屈膝如彎弓,以自己舒適為度。左腿微屈,重疊在右腿上,把右腳脛腕部(即腳脖子內側),鉤貼左腿腳後跟。向左則反是(此式有似五龍盤體功)。從聽息進人心息相依同上。


3.自由臥:亦以左側臥或右側臥為主,隨意蜷曲,自然舒適而臥。


(四)行式:


1.可以在公園消閒散步時做之,可以在河岸草濱,跑道或曲徑,穿花度柳,一步一腳印,一步一呼息,息不離聽,聽不離息。自然進人心息相依,氣貫腳底。


2.可以在平常行路時做之,要領同上。


 


二、放鬆入靜


姿勢選定以後,便須全身放鬆,輟其聰明,墮其肢體,一身上下,酥軟如綿,不用絲毫之力。思想也便逐漸安靜下來。這樣,便可轉人聽息或心息相依了。


 


三、聽息


(一)聽息的要義:它是“心息相依”的入門,是睡和定的導火線,是煉精化炁的秘要訣法。觀音之所以返聞聞自性,必先從耳根悟入,即是故也。觀音說:“初於聞中,入流忘所”(《楞嚴經》)。仲尼曰:“聽止於耳,心止於符”(《莊子》)。皆直指聽息之要旨也。言雖不多,而義已全彰。試略釋之:以觀音之言為例,中者,中央土釜,戊己之宮也。亦即真息必由之地也。故聽息即聞中也,聞中亦即聽息也。所以在聞中之始,意念便進入呼吸之氣流動之處,進入神氣相注,念息混融,而進入於混沌忘我之境界,而至於不知身之所在矣。此即觀音返聞聞自性之真義也。進而言之,息即自心也,自心即性之體現,故能識自本心者,自然便可見自本性矣。故聽息之旨,即返聞聞自性之旨也,安可忽哉!觀音此數語,本言近旨遠,而社會上之否解者,卻都指遠忘近,去聽什麼海潮音、流水聲去了。從觀音說,身居南海,固有海潮音、流水聲可聞。吾人身處內陸,試問又何從得海潮音、流水聲而聞之乎!現代科學昌明,盡可把海潮流水之音,攝入錄影之中,借之以助入靜則可矣。由於沒有自身同類之物之結合,要使進入入流忘所之混沌狀態則不可能也。此聰明人之所以反被聰明誤也。也不想想,“觀音”二字之真意為何,又為什麼要稱她為“觀自在菩薩》呢?海潮流水,果能自身現在乎?切望廣大學者細體之。


(二)聽息之進展次序:


1.數息


數息為聽息前之權法也。初學之人,意念紛馳,不惟不能歸一,亦且不能靜聽。故先從數息導之使聽,數之使靜也。一呼一吸為一息,故亦必一呼一吸為一數也。可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亦可從一數到十,再從一數到十。反覆不住地數,及到雜念去盡,數聽如一,便可則聽不數,聽如不聽矣。


2.聽息


聽息,不可太着,要做到有聽無聽,無聽而聽,聽如不聽,不聽而聽,似聞其聲,又忘其聲。而外界之聲,則又絲毫不干也。惟如此方能聽與息和融在一起,方可謂真聽息也。


3.隨息


隨息,此聽與息和融後之實際效驗也。故能息來息往,聽自隨之,聽如不聽,息亦自隨之,自無間斷也。


4.止息


止息者,非硬摒住其呼吸也。是聽隨息動,息隨聽止,息合一,息聽同止也。從功法說,即聽止於息,息亦自止於聽。而心息亦自不依而自依之也。故聽息實為“心息相依”之前導。


(三)心息相依之方法:聽息固為“心息相依”之方便法門,然亦並非“心息相依”的惟一法門。蓋聽是先從耳根悟入之義,取一根先返本,六根隨清淨之意也。而心乃是六根之總部。故心息一依,其他五根,不依自依也。反之,其他五根回歸,心息亦不依自依也。要之,為求功夫做到不偏不倚,無疵無漏,當以全攝相依為優。全攝相依者,眼觀、耳聽、鼻緘、舌舐、心依、意抱也。此五炁朝元、三花聚頂之微妙法門,亦完成金丹大道全程之直升飛機也。


 


第三節__怎樣收功


近年來,不斷接到各方同道來信,提問西派功法如何收功的問題。分析如下:


高層功法,並不切重收功。《入藥鏡》云:“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就是說明一日一夜十二時辰中,不斷煉功的重要性,煉功不可或斷或續。煉功可比煉鋼上。蓋火止則爐冷,重新起火,要經過由弱到旺、由冷到暖的過程,勢必延緩出鋼的時間與成鋼的品質。


然我們既已落入後天,有了人身,要吃要喝,日理萬機,又何能做到日以繼夜地不斷煉功呢?這就得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個適應環境的能力。《洞玄靈寶定觀經》得好:“少得淨已,則行立坐臥之間,涉事之處,喧鬧之所,皆作意安;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又說:“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恒調適。制而不着,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此二段經文,前一段即闡明適應環境的方法,要做到有事情和沒有事情一樣,不用心念;在幽靜的地方和喧鬧的地方一個樣,仍舊一心不亂;有個事來則應,事過不留,無心應物的意思在裡面,是能夠永恆保持丹功態的因應之法。後一段是說明適應環境的要求,並隱含調節過門的休止符在裡面,即通常說的收功是也。住居在煩雜喧鬧的地方不厭惡,碰到糾纏不清的繁瑣事情不煩惱,便可適應任何不良的環境了。心若到固死不動的時候,就得稍稍地放鬆一下,可以說是休止的方法之一;限制得不要過於呆板執着,放鬆的時候也不可放蕩無羈,可以說是休止的方法之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寬急得其所宜,永遠調節得舒舒服服。這個例子的比喻是很好的。說明束心太緊了,就要放鬆一點。雖然放鬆,此心還是不能離得太遠。也就是說,我們做心息相依的人,雖然收功了,我們的心息仍然是相依在一起的。這就說明一個問題,不但在煉功時要保持丹功態,即使在日常的吃飯睡覺工作學習等一切時間,也是應該保丹功態的。


不過,日常的保持與三定入靜大定真空的保持,是不能沒有區別的。所以在大定丹功態的保持,與工作學習等其他方丹功態的保持的轉捩點,一定須要有一個調節的過程,這就是所說的“收功”了。所以我說,收功的過程,就是調節的過程,是轉入新一輪煉功或工作等的過門。就像一張唱片或一卷錄音帶,在每一個唱段中總是要休息一下,或另外再換上一卷,給它一個調節的機會。讓一段過門來填補,不但劇場不會冷漠,緩和一下緊張的空氣,心情也得到了舒暢。這個過門,我們就叫收功。是舊一輪唱段的結束,新一輪演做的開始,說起來確實也是比較重要的。


煉功的調節過程很簡單,當你做上幾小時丹功,或者做上幾小時的其他操勞以後,由於活動的方法不一樣,思想的概念和氣機的走向,都發生顯著的變化,所以必須調節一下,讓心態平和下來,氣機恢復常規。這個工作,就得由收功來擔任。所以工地在收工時,總得把器具整理一下,鑽子榔頭放歸一起,鋤頭籮筐放在一塊。丹功歇手時,就得慢慢張開兩目,放開手腳,放鬆一下肢體,活動一下頭面手足,周身覺得暖舒舒的,如飲甘露,如沐新浴,精神充沛,就算收功了。不再需要把氣放到丹田裡去,左轉右轉地鬧個不休。這不是收功,簡直又在做另一丹功了。


所以我們的收功,極其簡單,只要慢慢睜開雙目,輕緩地鬆放手腳,再隨便活動一下肢體就行了。你如願意,做一段其他輔助動作,如八段錦之類,也是可以的。只是恐怕反而增加負擔,實際上已是做另外一套氣功了。西派李淮虛初祖在1990年6月7日的夢示中說:“功畢返還,神歸氣融,徐舒手足,即為收功。”此收功之示,既簡而要,故錄之以供同好。


 


第四節__定的八大因素與定之關係


上面已經說了,單把米和水放進鍋子裡,沒有柴火的燃燒,生米還是不能成為熟飯的。作丹的原理也一樣,除了“心息相依”外,還要一具爐鼎與火候。所以“心息依虛”之後,便要用“定”的火候來烹煉之。不然神氣二物,如生米和水不能成飯一樣,還是不可能變成金丹的。下面我還想談一下定的細微火候,也便是定的八大因素。


八大因素者,依、虛、靜、誠、捨、閑、歇、忘也。此八大因素,火候極其細微,乃深入大定之總樞紐也。故不能不分別細論之。


(一):依者,心息相依也。依久則神息交融,杳冥恍惚而入定境。苟或不明“心息相依”之旨,則神氣不合,定靜亦無由而生,則其他一切亦都成空談。


(二):虛即是無,是心之根、命之蒂也。是“心息相依”的內在因素,是性命的總根子。虛者,天地之中,為龍虎之穴,神氣之宮。神氣同定於此,則“真種生,混沌成”。莊子云:“惟道集虛。”道既集虛,便與色身葛藤斬斷,使不沾滯乎形形色色,着相着物,入乎他家不死方矣。能不着而靜,方是真靜,方是真正的安靜虛無。不着而定,方是真定,方可稱謂大定真空。是故虛無一着,稱之謂虛玄大道,無着真宗。捨此之外,非大道,非真宗矣。


(三):一念不生之謂清,一息不動之謂靜。故靜者,念停息止之象也。夫水清則鑒明,心靜則性見。故入道之要,始終以虛靜為主。惟虛極靜篤者,方能使一陽之來復也。苟或舉心動念,即生水源,亦為濁源,安有一陽來復之清陽哉!事實證明,靜能制動,而靜亦能生動。虛靜之根,能生神妙莫測之機。設果在定之時,果能做到靜亦靜,動亦靜,動靜一如,則調息採藥,封固溫養沐浴,無不悉蘊之矣。


(四):是意志也是火候。誠篤不二,專志純一,即指意志i的;而至誠慎密,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是即“但至誠,法自然”之旨,那就屬於火候了。


誠之一字,《中庸》言之最詳,而且作出了高度的概括。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何等剴切。又云:“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故曰:“至誠如神也。”


誠即真實心,至誠者,心精凝一,不涉他思,亦不計禍福得失利害。總是勇往直前,不復回顧畏縮,具大信、大勇、大定三種心力。火候至此,八風不能動搖,心精密合,得無障礙,故能感應道交,無願不克。煉丹功若沒有至誠心,決難成就。故“誠”為唯一辦道資糧。往聖來哲,皆於此“誠”中得圓滿成就,豈可忽乎!


(五):捨者拋棄一切也。不唯要舍財物,捨美色,還要捨色身。因色身是賊,是禍患根源,故必須下狠心捨之。一切聲色香味觸法,形形色色,沾情着物之事,都要一併捨去。身不能捨,則害不能除,心不能空,則先天真陽之氣不能得。故捨身之法,即空心之法也。身空則心亦空矣。心空及第歸,不其然乎?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所以我們不但要外其身而修其身,而且要捨其身以死其心,而復能識陰盡去,心死神活。身捨、心死、神活,非入定之機要乎?“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天”,豈虛語哉!


(六):是清閒自在,不為事惱,不為物累,泰然處之,怡然自得,是謂閑也。閑則完全出於自然,無絲毫人力或意念間於其間。否則就不是真閑。真閑之人,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此之為閑也。


“心息相依”之要,猶在乎閑。曹文逸云:“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所謂但寂動心,不寂照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以誠以默,幽閒貞靜。法乎自然,無心應物。都如日用之常經,即混俗和光,而又不沾情著物。這樣的天機活潑,順應自然,才是天地間的大閒人,是謂得閒之真諦者。蓋束心太緊,則為病為狂,入於躁妄;束心太過,則不着邊際,陷於斷滅。


故閑者,自然之火候,溫養之要旨也,《中庸》之道也。常在平常日用中,常在有定無定間,其斯之謂乎!


(七):是止心之首務,入道之樞機。說歇下便歇下,一刀兩斷,不許有毫髮葛藤牽纏,才謂之歇。念起是病,不續是藥,亦歇也。是故歇者,乃止念之秘訣,人定之通途也;真造道之智慧劍,入定之定磐石也。“捨”之與“歇”,既相似,又不同。捨為丟掉一切,歇是當機立斷。只捨不歇,猶有牽扯。所謂攀緣心最難斷,雖捨亦戀,不無人在。只有說歇就歇,方能一了百了,斷盡過去、現在、未來諸心一切牽纏。妄心不歇,則真意不住,妄念不止,則正念不生,識神顯則元神隱矣。故惟能歇,方能心死神活,速入定境,立躋聖域。


(八):既捨且歇,神氣固結一團。心如水晶塔子,朗徹明淨,無所不照,是謂真忘。故忘者,忘去一切也。亡心二字合而為忘,亡者死也,亡心即死心也。心既死了,還有什麼忘不了的。“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謂離欲。”是忘之本義也。故忘物忘懷,一塵不染,一念不生,連身心亦不知為吾之所有,而入於恍惚杳冥之境,斯謂之忘矣。忘則一切混忘,無適無漠,如醉如癡,但又虛明朗徹,洞觀無礙,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似此忘而不忘,才是忘之嫡旨。古人云“忘形養氣為金液,對境無心是大還”是也。


苟不能忘,則不能定。苟不能定,則又何以能忘。忘之與定,實是相互依存,相反而實相成也。非定之忘,是謂寂滅頑空,如死水一潭,毫無生機,忘必睡著(與心息相依之睡着不同),入於夢寐顛倒。忘後之定,則惺惺寂寂,愈忘愈定,昭明卓著,真常現前,故定之極,入於無心三昧,是謂妙忘。


顏子坐忘,離形去智,同於大通。孔子空空,叩竭兩端,是儒家之忘也。譚子《化書》曰:“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曹文逸曰:“混合為一復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孫不二曰:“炁復通三島,神忘合太虛。”李清庵曰:“和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則自知。”《玉樞經》曰:“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此玄家之忘也。


黃蘖禪師曰:“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僧燦大師曰:“極小同大,忘絕境界。”真覺大師曰:“忘塵而息,息無所息。息念而忘,忘無所忘。”此禪家之忘也。先師祖汪東亭曰:“學者若能以忘字為之主宰,則效驗勢如破竹。”萬人學道,萬人不知,最貴重者,乃一“忘”字也。


丹道修煉,以定為基,以忘為歸。然心息不忘,即不得定。故丹道始末,一“忘”字可以概之。學者只知“心息合一”之妙,不知“心息混忘”猶為妙。蓋非忘則不能定也。


 


第五節__大定之要與效應


大定者,心息相依,一直依到外息斷絕,念頭全無,連脈搏都停止跳動,至此神氣兩定之時,始謂之大定也。


大定既久,身心寂然不動,忘形忘象,忘物忘懷。斯時先天真陽透入色身,滌蕩灌溉,薰蒸營衛,淩肌浹髓,無處不周。格故鼎新,化粗重色身為微妙法身,謂之“真空煉形”。


所以身心定得一分,即色身空得一分,先天真陽進得一分。若身心空得十分,即先天真陽進得十分。此煉丹之所以必須以“大定”為之基也。所以身心空得一分,則識神化得一分;識神化得一分,,則元神顯得一分。,增一分明,減一分暗。洎乎識神化盡,則元神全顯,故云“心死則神活”。是以煉神之要,亦必須以“大定”為之基也。又身心空寂之至,則體合虛空,六向皆心,六合皆身。周遍含容,融洽無間。分身應化,舉念即成,能同時普入無量佛刹,現無量神通。是末後還虛合道,亦必以“大定”為之基也。


可見一部丹訣,自始至終,只是一個“定”字。若以心知意識,勞形按引,貪求妄想而求丹者,吾未知其可也。黃帝“罔象得玄珠”之旨,可以證焉。《莊子‧人間世》篇曰:“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秘釋曰:闋空也,虛極靜篤之際,內外俱空,亥子之交,晦朔之間,萬籟俱寂,斯即瞻彼闋者之時也。虛室生白,則一陽來復,先天一炁到宮。止止者大定也。常動而常寂,最為吉祥。如明鏡照象,應物無心。即照即寂,寂照一如,動定不二,豈非吉祥止止乎!若氣動而神馳,即不能招攝先天矣。《大洞經》云:“定和如明覺。”又云:“初定通息,太和一千。大定全真,妙行通靈。”《楞嚴經》云:“定極明生,明極覺滿。”斯皆定久慧發,靜久明生之象也。


《莊子》一書,於“大定”之旨,談之特詳。如云:“魚相造於水,人相造於道。相造於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於道者,無事而生定。”又云:“泰宇定者,發乎天光。”又云:“大定持之。”又云:“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然則造道之妙,一“定”字可概之矣。


李道純之《中和集》見地純正。特其詩歌,反覆提示“大定”之要,在丹書中,可謂獨具慧眼。如云:“自得身心定,凝神固氣精。身閑超有漏,心寂證無生。”又云:“身心定,玄教通,精氣神虛自混融。”又云:“煉汞烹鉛本無時,學人當向定中推。”又云:“造道本來亦不難,工夫只在定中間。”又云:“藥物只於無裡採,大丹全在定中燒。”又云:“寂然不動契真常,消盡群陰自復陽。”又云:“九還七返大丹頭,學者須當定裡求。會向時中求一定,便知日午打三更。”又云:潮來水面浸堤岸,風定江心絕浪波。性寂情空心不動,坐無昏散睡無魔。”“性寂情空”一語,真“大定”之旨歸。煉己到此,色身上無論起何種變化,悉皆寂然不動,如太虛一般。火候至此,可謂登堂入室,故《永嘉證道詩》云“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也。


龍眉子為白紫清之嫡嗣,著有《金丹印證詩》。詩中亦屢揭“靜定”之要。如云:“都因靜極還生動,便是無涯作有涯。一氣本從虛裡兆,兩儀須仗定中旋。”陸潛虛《疏》引緣督子句云:“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故曰:“一氣本從虛裡兆。神仙盜此真機,動中採之,靜中爍之,故旋轉乾坤,運行日月,皆自‘定’中。‘定’之一字,最為肯綮,丹學成始成終,皆不外是。故始焉不定,則情境不忘,而無以善夫臨爐採藥之用。終焉不定,則火候不調,而無以收夫脫胎神化之功。故云兩儀須信定中旋也。”詩又云:“鼎鉛欲審須中定,陽火將奔在下鋪。不遇至人親指授,教君何以決玄樞。”潛虛《疏》云:“鼎中藥吻,其氣甚微,伊欲審之,必須一爾心志,澄爾念慮,六根大定,情境兩忘,而後採之,保無虞失。及其陽火下奔,吾則下鋪以迎之。此必真師真訣,方可臨煉。”東派初祖之言既若是,則西派相承,以“大定真空”為作丹之秘要,更信而有癥矣。汪東亭師祖嘗云:“丹法攝歸一‘定’字,所謂至簡至易之道也。”曹文逸《大道歌》云“如此閑處用工夫,爭似泰然修大定”也。


又玄宗功夫,初由睡着而入恍惚窈冥,再由恍惚杳冥而至大定,外息斷絕。初如一葉扁舟,容於中流。久則如月照寒潭,萬里澄碧。時間由短而長,脫胎神化,皆在定中進行。故定者,入聖之玄關,超凡之津梁也。


又定有兩種之別,一者有呼吸之定,二者無呼吸之定。玄宗所修是第二種。身心俱定,出入息斷,眼皮不動,乃是真定。若心定而息不住者,乃相似定,非真定也。


 


第六節__作丹過程的要求和效驗之程次


(一)作丹須先堅定四心,即:1.信;2.誠;3.決;4.恒。


信者,信仰也,即是對某種人或事物的崇拜心理,也就是極高的信任程度。只有這樣,你才能信仰他,崇拜他,產生誠摯的恭敬的心理,而追求不捨。


誠者,忠誠、篤敬之心念也!是對於某種人物高度信賴崇拜的產物,對於這種人物,不惟肅然起敬,並將竭力效仿,照做不誤。從丹道來說,便是從首先的高度認識,到堅信不疑,鍥而不捨。


決者,堅定不移,永不變心的意思,只有先具信與誠的前題下,才能夠產生的毅力。


恒者,經久不息也,不怕艱難困苦,不畏千挫百折,始終不移,不到成功,絕不罷休,始得謂之恒也。


具此信心、誠心、決心、恒心之四心,方能丹道有望。


(二)打坐的五個先決條件,即:1.身不動;2.心不動;3.意不動;4.息不動;5.睛不動。


身不動者,當你坐好姿勢以後,身如泰山,不動不搖也。


心不動者,心如磐石,一念不生也。


意不動者,意志堅定,不起一毫游絲妄想也。


息不動者,定止呼吸出入也。


睛不動者,睛不顧盼,眼皮不動也。能具此五不動者,可以閉關,得入定境不遠矣。


(三)掃三心:三心者,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也。吾人學功之始,莫不因意念之紛擾,而始勤終怠。所謂意念者,實即因此“三心”之纏繞也。殊不知,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即使眼前當即事,亦似空花夢一場。想明白了,前念方斷,後念又起,空思想有什麼用。要知道“心息相依”是把鐵掃帚,念頭隨起隨掃,必能達到掃得乾乾淨淨的日子。


(四)無四相:四相者,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也。無四相為修持金剛不壞真身之秘法,實亦修持金丹大道之秘法也。蓋無人相者,並非蔑視別人,把別人看輕,而是視人如己,一體同觀也。無我相者,乃是無去色身虛妄之我相,而非無去法身無相實相之真相也。無眾生相者,亦非蔑視鄙視眾生之相,而互相尊重,一體同觀,一視同仁也。無壽者相者,並非修道之人不要長壽,沒有長壽,自暴自棄,自求短命也。蓋色身原本虛妄,本不長久,不可貪戀,故應無之。只有法體之無形實相,才能萬劫長存,永久不壞,故應長之。無色身之壽者假相,正所以可修金剛不壞之法身真相也。此正體現西派“心息依虛”之嫡旨,捨棄色身之假相,而成其萬劫不壞之真身也。西派之外身易形,色法雙養,雖無壽者相之觀念,而壽自綿也。


(五)持四勿:四勿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不言,非禮勿動。此雖孔子之教言,實為丹道之要旨。簡析之,即是日不斜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事不亂做。處處要注重禮節,把握真理之準則。


(六)遵四少:四少者,腹中食少,口中言少,夜間睡少,心中事少。能遵四少,神仙訣少。


(七)五教通旨:儒曰“存心養性”,釋曰“明心見性”,道曰“修心煉性”,耶曰“洗心修性”,回曰“堅心移性”。心也性也,修道之主旨同也。儒曰“執中貫一”,釋曰“萬法歸一”,道曰“抱元守一”,耶曰“博苦穆一”,回曰“清真歸一”。一者,先天之一炁也,修煉之指歸同也。能悟此心性一之全旨者,成仙作佛,為聖為帝,亦非難也。


(八)禪定過程之四癥六驗:

四癥謂何?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四禪一切不動,有似於活死人也。到此程度,能不心死神活,一靈獨露乎!

六驗謂何?1.只動不靜;2.動多靜少;3.動靜各半;4.靜多動少;5.只靜不動;6.觸亦不動。到觸亦不動時,則亦如活死人矣。但此僅指禪定漸進層次之大體而言,至於其中逐節之細微火候,如靜極而動,動極而靜,諸動百觸,活子活午,採、封、固、閉、溫養、沐浴等逐個層次的中間環節,及至“以定續定”之全過程,則猶未一一披露也。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第三章:幾個快速入靜的方法


 


作者:陳毓照


第一節__概論


靜為定的先驅,定為靜之鵠的;不靜無以言定,不定無以言靜,故定靜兩者,固互相為用之催化劑也。然入靜之先,尚有一個如何能促使快速高效入靜的問題。也是一個初學丹道的人,急欲解決的問題。


現在就我個人的體會,和有關書籍介紹的經驗,約分四個節次,分別介紹於下。然本派功法的總體概念,仍不外乎“心息相依,同定於虛”。所謂快速入靜之法,亦不過作誘導或輔助的催化劑而已。


 


第二節__全封閉快速入靜法


所謂全封閉者,是無着真宗,先天大法的根本方法。此功法最適合於童真未破,根基深厚的人,還有一些志向高,決烈性強的人亦可試為之。


大家都知道,入靜之先,必先無念,所以修丹道的人,不但要提得起,也要能放得下,而且要做到說放下就放下的要求。是故丹功界有句口頭禪,叫“念起是病,不續是藥”。佛家有兩句話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狂心一歇,即是菩提”。孫大聖之所以能一斛斗打出十萬八千里,這不僅說明了心猿的本性,一息千變,不可捉摸;也說明了意念力的巨大,有感斯應,快逾光速。所以呂祖說:“自心為息,一息一生持;今心為念,一念一生持”(《太一金華宗旨》)。所謂一息一念者,無第二第三息念持續之謂也,就是上文“放下屠刀”、“一歇永歇”,再不繼續起念生息之意。呂祖之解云“何謂無念,千休千處得;何謂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與平日念不同。今心(合之)為念,念者現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藥。凡人視物,任眼前一一照去,不及分別,此為性光,如鏡之無心而照也,如水之無心而鑒也”(《太乙金華宗旨》)。又呂祖“息”字之解云:“息者自心也;自心(合而)為息。元神也,元氣也,元精也。升降離合,悉從息起,有無虛實,咸在念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然百日亦一息也”(《太乙金華宗旨》)。可見此“念”、此“息”,實是無念之念,無息之息,也就是正念真息(或稱胎息),即人之元神元氣元精元性也。故無念即是歇狂心也,排雜念也;生念就是證菩提也,立正念也。此為成仙佛降魔鬼的成敗關鍵和分水嶺,不能不辨,故附論之。我在本節中定之為全封閉快速入靜,是最直截最了當的根本大法。

談到功法,實甚簡單,除坐好姿勢放鬆肢體外,其次就是注視外物(如一杯水、一朵花、一棵樹、一支香、一盞燈,只要像射箭一樣有個瞄準的紅心就可),一兩分鐘或三五分鐘,讓思想逐漸安定下來。接著便是心息相依,把息念同定在虛無零環○土釜之中。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調鼻息,做到六門(眼耳鼻舌身意)緊閉,一心不亂,四大皆空,同時還要做到身不動、心不動、意不動,並把口鼻稍加意念封閉,使之完成六門緊閉,全身不動,無息無念的全封閉狀態。

到此地步,惟餘心息二者,相依相戀,使神氣與空洞無涯之氣混融在一起,而進入於無何有之鄉,就再也不可能有產生雜念的間隙。有如膠漆相融固結而不可解。根基深進步快的人,三五個呼吸便可進入定境,也可在一二個呼吸後便可當即進入定境的。

這個方法,不但道家用,佛家也用。如舉世聞名的觀音大士,做的就是這步功夫。《觀音自陳圓通說》:“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楞嚴經》)。從這幾句話中,就可看出,觀音修煉是從聞性悟人的,是間接心息相依的修煉法。他說,開始時用耳根的聞性去聽息,把意念放在虛空○環之中,進入與呼吸流動之息結合,不久便把時間、地點、身體全都忘掉了。話不多,卻體現出心息相依,逕入虛無的全旨,做法效驗,全都躍然紙上。

南宗張紫陽云:“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金丹四百字》)。這幾句話從字義上說,“真土”即先天一氣戊己二土之結合體也,即中央真空的虛無土母,亦即無極零環之地也。真鉛,即先天真一之氣,隱藏於人身呼吸之間,即人身之真陽是也,清劉悟元稱它是“真知”。真汞,即我人之真意,隱藏於人身識念之間,即人身之真陰是也,劉悟元稱它是“靈知”。三家本是一家,一家分作三家,只有在中宮土釜的分金爐中經火煅煉,方能各返本真。故真汞、真鉛、真土三者,即“心息虛”之稱呼也,亦即上藥三品之真料,是天命之為性的本體的肢解和分稱。去礦存金,自然能還其本來面目。講到功法,仍舊只是一個“心息相依,定神於虛”而已。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非即如是乎!豈不至簡至易?

可見佛道兩家於功法的講法雖不同,而其實質無有二致。全受全歸的全封閉之旨,亦可於此中見之。

 

第三節__開放型快速入靜法

所謂開放型者,因為人身機體本來就是開放的巨系統,人身是天地的小宇宙,宇宙是人身的大天地,天地人三才本就互相貫通,年年日日時時刻刻不斷交換著資訊,不能頃刻閉塞。

方法仍然不外一個“心息依虛”。只是把自身的整個形體放鬆,陶融於虛空的大自然中,渾然一氣,能和宇宙同化而已。

做功的第一步,就是天人混融,先把四肢百體徹底放鬆,意想全身氣機本來通暢,周身的每個汗毛孔竅都能自呼自吸,用體感呼吸代替口鼻呼吸。這個基礎,我們在煉動靜相濟功時就已談到了,並已打下了扎實的根基。也就是說口鼻呼吸可以不用了。意念中只覺得周身虛明晃朗,通體雪亮,眼前一片虛白。這時心息相依,與虛空的白光陶融在一起。同時意念不斷地想著,“虛空即我,我即虛空,我與虛空合成一體了。忘了忘了,身體沒有了,呼吸沒有了,時空也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已看到眼前有一個月亮升起,我已變成一個月亮了。”

就這樣不斷地想,不斷地念,反覆地想,反覆地念,到於忘形忘物,息念雙消,真正體現如盤月亮一輪獨露,至於大靜大寂而後已。

 

第四節__催眠快速入靜法

我們既然承認快速入靜法是誘導入靜的輔助方法和催化劑,所以J用催眠術作為初學丹道者的入靜階梯,是最好也沒有了。我在《定與睡之關係》中就已談到過:“睡為定之號嚆矢,定在睡中產生。”本章也說了:“靜為定的先驅,定為靜之鵠的。”可見睡、靜、定三者,有兩相知之妙義,是相互轉化的統一體。以催眠入睡作為入靜初階也就自然名正言順了。茲即摘錄一個《自己催眠法》最見效的速法如下:

做功者盤坐榻上(原句“術者仰臥榻上”),耳中無人聲刺激,目中無光線射入,兩手置小腹前(原句“兩手置身畔”),雙拳握緊,兩腳伸直四五分鐘,拳足慢慢(原句“徐徐”)放鬆,使筋肉舒適,旋又握緊伸長,鼻中並行深呼吸,默計其數,自一至百周而復始,反覆(思想數次或)十五分鐘,再將兩腳盤攏坐好(原書無此句),故行靜呼吸(即自然呼吸),不必計數,心中起一種血液由頭部下降到腳跟,有精神漸歸沉靜的觀念,反覆思想數次,手足徐覺不動,呼吸漸覺緩弱,於是心中無念無想,專心集中在鼻息上(這就是我們的“心息相依”了)。默計呼吸之數,到極端沉靜至於混忘為止(原句為“旋自陷在催眠狀態中了”)。

本篇摘自《世界催眠術大全》,改句都已說明,功法均保持原書風貌。惟坐臥的姿勢不同,故略作調整。如採用臥式煉功者,便可全部照搬矣。下面一段,是介紹本節功法效用的申述,與氣功態效應極相似,故亦錄之,以供觀賞。

“凡修養功夫極深的催眠家,於自己深催眠程度中,可和遠地的親友晤談,能得千里眼的能力。透視遠地的風景,家庭的近況,並能自己覺醒。此皆潛在精神作用,醒時不宜太驟,須依自己醒覺法,按步而行。惟實驗此法,有應注意的要點三:(一)宜於沐浴後行;(二)施術室宜遠離市喧,避去光線照射;(三)本人宜有堅決自信力。”

附:自己暗示醒覺法(這是套用對別人暗示醒覺法的臨時採用)

催眠後醒覺的方法,也是用暗示傳達,當催眠結束(即丹功收功)的時候,施術者就自我暗示說:“我的精神漸漸恢復了,我已漸漸醒覺了,我是多麼快樂健康啊!”這個暗示發出後,可以用手揉按自己的髮額,約十數次,又暗示說:“我已醒覺了。”過一息又說:“我全醒覺了。”於是便漸漸醒覺了。但在醒覺以後,切不可即時做過烈運動,並過飽飲食。

 

第五節__以念止念入靜法

此功法對雜念過多的人行之較有效。“以念止念入靜法”基本精神是,把一個單一或整體的意念去代替複雜多變層出不窮的雜念或妄念,使起到一念代萬念的作用。我們雖然準備採用它,而且羅列起來,供各人自行選擇於自己比較適宜的一種。但我們“心息相依,同定於虛”的基本原則,卻是絕對不可更動的。沒有這個主心骨,就等於煎藥沒有藥料,煮飯不用米和水,是永遠煎不出藥汁、煮不成熟飯的。所以我們入靜前的坐姿、放鬆與入靜開始時的J“心息相依”等都與本章第一節的要求基本相同,不管用哪一種止念法都一樣,先此講明一下,希望大家自己掌握。茲列舉三種類型的多個方法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一、默念詞句催助入靜法

可以默念一句佛號,通常都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一般僧尼居士所常用,稱之為禪淨雙修。他如念一句咒語,可兼作避邪壯膽用,如“唵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太陽之精,太陰之靈,聚吾面目,使吾忘形,吾今持誦,信奉太清,吾奉九侯呂祖真人急急如律令次敕”的桃花咒,能起到辟邪、助氣、止念等多重作用。也可以念誦呂祖寶誥、張三豐寶誥、李涵虛祖師寶誥等。現將李涵虛祖師寶誥錄於下,以供參考。《涵虛祖師真誥):“至心皈命禮,西天神相,蜀國異士,道源純陽之玄宗,派合隱仙乎秘旨。遊峨眉而得道,歸長乙兮修真。大江東去,傳西派之秘法,海闊天空,願大道之克繼。大悲大願,大忠大孝,三教宗師,人間普渡聖者,通微顯化天尊,李涵虛祖師。”

又如念一組促虛促靜之吉詞:“心如止水,身如浮雲,絕慮忘憂,常清常靜。”如嫌太複雜,亦可默念一二個單詞,如鬆、靜、虛靜、我要虛靜、莫念莫想之類。這樣反覆地念,不斷地念,自然沒有產生雜念的機會,久久不息,及念到內想不出外想不入,念而無念,自然就進入高度靜態了。

二、觀想境界入靜法

可觀想祖師像,李祖涵虛童顏鶴髮,笑容滿面,如在目前。也可觀想一尊佛,一個仙,如彌勒佛、濟公佛、觀音菩薩、純陽呂祖,或你所最敬愛丹道師。要想清每個人的形象特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也可觀想一個境界,一個佛國,或一個洞天福地。可設想四周佈滿蓮台,某佛坐某位,某仙坐某位,自已坐在滿堂仙佛之中,可以設想坐在荷花之心,或彩雲之上,飄飄欲仙,都要編造得生動活潑,宛然與真仙真佛無異。

亦可觀想大地山河、星辰日月,歷歷在目;城市鄉村、千村萬落,櫛比如鱗,星羅棋佈;人物車馬花鳥,熙熙攘攘,栩栩如生;再觀自己,超然物外,與世無爭,與物無累,有飄飄欲仙之概。

三、數息止念法

可謂以念止念最理想的方法。雖說意念的重點在數,但畢竟與呼吸直接聯繫,默數之久,自然便能與呼吸混合在一起,與聽息、依息一樣,最終可成為必然的統一體。希望西派學員,多試採用。

入靜的方法就介紹到這裡。在採用過程中還是要靈活運用。即從我自己來說,也不固定一式與執定一法的。如開始一進人“心息相依”,便把口鼻呼吸用意念封閉掉,把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全都關鎖得嚴嚴實實。而另一方面,又是把全身的肢體包括皮毛筋骨肉全都徹底放鬆,感到通明雪亮。所有周身汗毛孔竅息息與天地之氣相通,不但進來之氣全部向虛無結集,出去之氣散遍全宇宙每一角落;而且此身似乎已與大自然混合、融化在一起,從而進人忘形忘物的境界。所以古人說:莫執一法,法無定法。”我所以作詳細的分別介紹,亦不過僅供參考而已。希望廣大學者,在實踐過程中,慢慢摸索,逐步地去體驗,去認識,去提高。若功力未到,硬去閉息,只能造成呼吸緊張和氣急。所以說萬事都不可一概而論。比如要登百尺高樓,樓梯總得一格一格走上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循序漸進。但也不能說沒有任何捷徑。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第四章:睡功丹訣

 
 

第一節__定與睡之關係


心息相依,放在外面虛竅中,就是真爐鼎,是得定的初基。能身心意兀然不動,忘人忘我,忘物忘懷,徹底打破時空、物質的界限,就是大定真空的效驗。


一個虛空是獨立的,兩個陰陽或四個陰陽,都是對待的。把獨立與對待轉成一個統一體,則三家相會結嬰兒矣。夫定者,即是促使三家相會結嬰兒統一體之微妙方法也。


破體之人,一身上下都是陰氣,故須招攝虛空中之真陽以續命。陳摶(或云是鐘離權)恐人不知,故特意指出:“四大一身皆屬陰,不知何物是陽精。有緣得遇明師指,得道神仙在只今。”那麼又如何去招攝呢?張三豐說:“無根樹,花正微,樹老將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無根樹詞》)心息相依,神定虛空,以我之陰陽,接天地之陰陽,如樹之以嫩枝插入老枝,以類入類,牝牡相銜,妙土打合,而後返老還童,豈不是一模一樣,同一道理。世間的人,都不知道這個方兒,非訪明師不可。既神息兩定,又得虛無真土的打合,到於虛極靜篤時,天地之虛空,即我之虛空,空中真陽,自然續續而來,如何不復童,不長生哉,豈不是“得道神仙在只今”乎?緣督子所謂“一點陽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於玄關”者之言,亦指此也。迷者千萬里,明者一步超,如此而已。


夫定有長短,功夫純熟,一身暢快,直至一定三四點鐘,以至一定至七日之大周天。如能久定在外面,則定極即能離定出神矣。學仙之法,不過一“定”字耳。能定得一分,即去得一分呼吸;去一分呼吸,即去一分陰;去一分陰,即添一分陽;添一分陽,即元神得一分明。是故心愈定則神愈旺,神全則自然脫胎矣。


睡是定的前奏,可見“睡訣”不離“定訣”。故每當睡前,都必須做到“心息相依,神定虛空”,然後睡熟。此即陳摶老祖一覺睡千年(《無極圖》)睡功之大旨也。雖然一覺睡千年之說,未免誇張。但心入虛無,便能超脫一切,無天無地,無人無我,無來無去,不再為三維世界所囿。“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實在亦不足為怪。實踐出真知,非切身體會的人,是無法理喻的。


大定之中,自然在不知不覺中縮短了時間空間,物質也可能變成了透明體,又怎麼能不千年如一息,身貌形象,都不會有絲毫的改變呢?故我認為,捨虛無而求無極玄牝之門者,是誠緣木求魚,以黃金為沙礫,珍珠混魚目也。尚何道之足言哉!


相依之法純熟,必須轉入神氣相忘,才能入定。不然就不可能進入定境。故此“忘”字訣最重要,入睡乃心息相依最初效驗。苟或心息不能相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況“定”乎?此心息相依法門,是古今真仙真佛真修之功,是最簡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門。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萬兩黃金無處買”的修真秘訣,請勿等閒視之。陳摶之所以能一覺睡千年,亦不過如此而已。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片刻之久,即能睡去。一覺醒來,百骸調理,氣血骨肉融和,精神舒適,其妙難以形容也。若功夫稍進,自然由睡着而轉為入定。睡為定之嚆矢,定從睡中產生。初學有睡無定,久修有定無睡。是故初修之人,能睡著即是效驗,能自然速睡尤妙。此睡眠三昧之境界,號稱“相似定”,與常人昏睡情形,迥不相同。禪客坐撣,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妙兮哉!此睡眠三昧,乃初學入手之通途,“大定真空”之前導也。


人生百歲,日作夜息,全賴睡眠調劑生活,恢復精神。凡入睡前,必須做到心息相依,神定虛空,因心息相依而睡著,睡中心息自然合一,故能有不同的自然效應。凡常人夜間睡熟,至靜極時,只能感召天地之真陰,不能感召天地之真陽。若心息真依而獲睡,則兩者能同時獲得感召。以我心息之和,感召天地之和,此為天人合發之機,其為利益,豈有量哉!


獲睡眠三昧之效者,古今代不乏人,尤以陳摶之有陳希夷老祖《睡訣》之傑作為最,名“蟄龍法”。陳摶能一睡千年,有睡神仙之稱,千古傳為佳話。陳摶之《無極圖》,本是直示“虛空一著”,謂“心息相依”之地,是睡眠三昧之絕妙真訣。陳摶學何昌一之鎖鼻術,明顯表明丹訣返還之要,應從鼻孔外之虛空鎖之。與《無極圖》同出一轍,同屬一理,實即心息依虛之法也。陳摶贈金勵君《睡詩》云:“常人無所重,惟睡乃為重。舉世皆為息,魂離神不動。覺來無所知,貪求心愈濃。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至人本無夢,其夢本遊仙。真人本無睡,睡則浮雲煙。爐裡近為藥,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裡,人間第一玄。”由此可知,陳摶之睡,非真睡也,乃以定為睡耳。定則時空變窄,千年猶如一息,未足奇也。心息相依,神氣交融,非“睡則浮雲煙”之象乎!心即是火,息即是藥,爐與壺是虛。心息同定於虛,鼎爐火藥俱全,先天虛無真一之炁,至為切近。故云“爐中近為藥,壺中別有天”也。此睡豈同於常人之睡哉!真人間第一玄妙之訣法也。


其《睡訣》不云乎:“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曰蟄龍,我卻寂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高臥,世無知音。”心息相依之旨,躍然紙上。無極丹旨,數語洩露無餘。龍即木性也;陽即火也神也。元海為元始祖氣的海洋,陰為坤母之象,即指虛空寶地。是知龍歸元海,陽潛於陰者,非即心息相依之疊義詞乎!蟄龍寂心之說,藏用息深之旨,非即心息相依之妙用乎!心息相依,以神馭氣,如人高臥於白雲之上,悠遊惝恍,其樂為何如也。


再觀呂祖之題詞,對陳摶的《睡訣》的解釋,尤為剖皮見肉。詩云:“高臥終南萬慮空,睡仙長臥白雲中。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真訣誰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學癡聾。華山處士留眠法,今與倡明醒眾公。”萬慮皆空,而長臥高臥於終南山白雲之中,白雲為肺氣白金之象,常籠罩於終南山下虛無谷中,人臥其間,非心依於息,神潛於虛之法象乎!空慮長臥,非大定乎!簡言之,即大定真空是也。《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更是“心息相依”絕妙注腳。魂者心神意識也,形象化的筆法,陰陽竅是神氣穴,是虛無玄關的別名。因此竅是陰陽二氣必由之路,是兩重天地、四個陰陽聚會之所。元神暗藏於陰陽虛竅之中,隨息出入,天人交感,乾坤闔辟,非呼吸潛通造化機之密旨乎!“心息相依”之真丹訣,誰能知道就藏在這神氣交融的混沌之中。不知學道之人,果能閉塞耳目口之三寶,學此道人之癡聾否?這就是住在華山的處土留傳下來的睡眠妙訣,我今特為明白說出,藉以覺醒眾位諸公耳。


張三豐《蟄龍吟》云:“睡神仙,睡神仙,石根(混元石之根即虛無之地而言)高臥忘其年。三光沉淪(即精氣神三寶同定於虛之旨)性兒圓。氣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二句不忘不助之旨),莫散亂,須安恬,溫養得汞性兒圓,等待他鉛花兒現(此靜極生動,一陽來復之象),無走失,有防閑,真火候,運中間(一覺復依,即為防止走失、防危慮險的真口訣),行七返,不艱難,煉九還,何嗟歎,靜觀龍虎戰場戰,暗把陰陽顛倒顛(神定虛中,內則七返,外則九還,無不自然而然。龍虎之戰,陰陽顛倒,都於靜定中觀之,任其自然之默運)。人言我是朦朧漢,我卻眠兮未曾眠(此言照而常寂,寂而實照之旨,此正惺惺寂寂時也)。學就了真臥禪,養就了真胎元,臥龍一起便升天(此言功足胎圓,脫胎神化之象)。此蟄法,是誰傳,曲肱而枕自尼山(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故引以為喻),樂在其中無人諳。五龍飛躍出深潭(五龍捧聖,即五炁朝元之意)。天將此法傳圖南(陳摶別名),圖南一脈誰能繼,邋遏道人張豐仙(張三豐自稱)。”


又三豐《漁父詞》云:“蟄法無聲且有聲,聲聲說與內心聽(即心相依,以心聽息之旨),神默默,炁冥冥(神氣冥合),蟄龍雖睡睡還醒(即寂而常照之定境)。”


一吟一詞,“心息相依”之睡功秘訣,剖露無餘,宗前諸述,實可不解自明。茲再錄《蟄龍法跋》以結之:“或言希夷先生別有《睡訣》傳世,其所傳皆偽書也。《隨》之《象詞》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處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炁穴,坐臥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頭眠哉。讀三十二字(註1),益使人豁然大悟。呂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糾謬之心也。張全一跋,時寓終南山。”


(註1:三十二字是指陳希夷的《蟄龍法》:“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曰蟄龍,我卻寂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高臥,世無知音。”)


白玉蟾云:“白雲深處學陳摶,一枕清風天地寬。月色似催人早起,泉聲不放客安眠。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鵑驚夢殘。開眼半窗紅日爛,直疑道士夜燒丹。”李道純《滿江紅詞》曰:“好睡家風,別有個睡眠三昧。但睡裡心誠,睡中澄意。睡法既能知旨趣,便於睡裡調神氣。這睡功消息,睡安禪,少人為。”晉時陶淵明,北窗高臥,自稱羲皇上人,蓋身心兩靜,借睡以養神安息。此等之睡,與定一樣,並不昏迷散亂。雖睡似醒,仍是寂寂惺惺,對外界一切事物,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也。莊子所謂:“其睡徐徐,其覺於於”是也。孔子云:“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樂者,睡中神息相抱,精神冥合,百脈沖和,而暢於四肢,真睡眠三昧之大快樂也。


《大洞經》云:“長眠太無外。”太無,即太虛無極也;長眠,即大定之意,外即身外。非即“大定真空”之義乎!與呂祖的“睡仙長臥白雲中”同一旨趣。一則直示定之所在,一則直示定處的象徵,呼吸出入之處,終日冒著白氣,像白雲一樣真不免有飄飄欲仙之感。可見《睡訣》即“定訣”也。學定必先學睡,入睡未必皆定,入定睡如未睡,必能了了常知。總要明白,必須做到心息相依而睡耳。


 


第二節__睡功丹訣揭密


 


一、丹家修煉方便法門


道家傳統內丹功的基本要求是“致虛極,守靜篤”,然後“以觀其復”,才能進入到“還丹”、“結丹”、“金液還丹”等層次。做為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很難做到專事靜功。在傳統丹學體系中的“睡功”,為現代人開創了一個大方便法門。“睡功”的核心在於睡,以睡做功,以功為睡,充分利用了每個人都必須睡眠休息的生理特性。一般人平均每天睡眠8小時,一生中有1/3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這是多麼寶貴而充裕的時間呀!做為每一位煉功者,都應把握住這個大好時機,莫讓其白白浪費。


二、睡功溯源(附師承)


蟄龍睡丹功,又叫做睡丹功,簡稱“睡功”。睡功源遠流長,產生於人類的社會勞動中,在勞動疲勞後,必須睡眠休息,以恢復體力和精神。在不斷的休息實踐中,提煉精華和訣竅,最終總結而成睡功,因此睡功傳承甚古。孔子說“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即是睡功。以睡功修煉而著名者,當首推華山隱士陳摶(872-989),曾高臥華山,一睡數日不起,後竟於睡中得道。陳摶傳道於火龍,火龍傳於張三豐,並作《蟄龍吟》以表之,中曰:“圖南(即陳摶)一派儔能繼,邋遏道人張豐仙。”西派初祖李涵虛(西月)曾在“峨眉山遇呂祖(呂岩)、豐祖(張三豐)於禪院,密付本音”(清‧李道山《李涵虛真人小傳》)。民國玄靜子徐海印在《天樂集》中也講:“涵虛真人初遇三豐仙師,次遇純陽道祖,匯文始、東華兩派之心傳,道成創立大江西派。”其師承源流為張三豐→李涵虛→吳天秩→汪東亭→徐海印、蔡潛谷→陳毓照。故陳摶蟄龍睡功,於西派祖祖相承,密不示人耳。


三、睡功丹理


雖云睡功,實為內丹,假借睡臥之中修煉內丹耳,丹書謂“借假修真”。因此,丹學理論即是睡功原理。徐海印在《天樂集》中云:“予參汪師(汪東亭)首尾四年,蒙師一再傳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餘返還口訣、火候細微,皆大定真空之餘緒。”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東華兩派之肯綮,九還七返之玄要也。”


(註: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緊要的地方。)


宋‧張紫陽在《青華秘文》中說:“靜中行火候,定裡結還丹。”宋‧白玉蟾在《玄關顯秘論》中也說:“採精神以為藥,取靜定以為火。以靜定之火,而煉精神之藥,則成金液大還丹。”元‧李道純在《中和集》中說:“藥物只於無裡取,大丹全在定中燒。”體真山人汪東亭也講:“丹法攝歸一定字,所謂至簡至易之道也”(《體真山人丹訣語錄》,徐海印輯)。因此,造丹的方法無他,只是一“定”之功,能“定”則金丹不求而可致也。


睡與定極為相似。睡中無思無慮,定境混混沌沌,故稱“睡”為“相似定”。於睡中依法修持,自然能生出“定”功,進而採藥煉丹,其法甚易,其效甚速。修士每稱“睡”為“睡魔”,靜功中惟恐睡去,終宵打坐,強忍不睡,稱之“斬睡魔”。殊不知,睡是生理特性,若強行終夜不睡,違反生理規律,使神經調節系統發生錯亂,反惹睡魔,流弊百出。先天大道,無為自然。故丹家大德,以睡煉睡,轉識成智,漸生定境,睡魔不斬而自斬之,以神足不思睡耳。起初做功,能迅速睡去,就是效驗。得“定”最易,故“睡”是“大定真空”的前奏。


四、睡功臥式


睡功採用臥式,與平時睡眠基本相同,因篇幅所限,不作詳述。


五、睡丹功訣


(一)睡丹總訣: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道教學者陳櫻甯先生(1880-1969)最欽仰陳摶(希夷)一派丹法,認為希夷派的要旨在“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八個字,確是真知灼見。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徐海印在《天樂集》中也說:“昔以因緣,得遇汪師(汪東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門,方知玄宗確有真傳。”李涵虛在《道竅談》中也講:“調息之法自調心始,凝神之法自調息始。”因此,修功總訣就是將調心和調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心調息,以息攝心,總名為“心息相依”。心息相依交抱,性命相融矣。


(二)第一口訣:心息相依,神定虛空


放鬆身體,靜臥在床上,將自己的心念和意識集中守住“身外虛空”之中----鼻孔外方圓徑寸之地。此處是修煉上乘丹法的“玄關一竅”,又名“玄牝之門”,異名很多,不勝枚舉,是古人千金不傳之秘。意內守“身外虛空”之虛境,目內照“身外虛空”中呼吸來往之氣,耳內聽“身外虛空”中呼吸之細聲。意守、目照、耳聽,三位一體,俱屬於心;“身外虛空”中往來的呼吸,謂之息。心念與呼吸相依交抱,綿綿不絕,纏扭不斷,故謂“心息相依”。鼻孔外虛空徑寸之地,不着色身,虛靈一竅,心念冥合於此處,是為“神定虛空”。修煉之道,以“神定虛空”為目的,“心息相依”是手段。心神一離虛空,雜念襲來,即用“心息相依”的“降龍手段”將“元神真意”牽回,如“青龍劍”將雜念斬斷,心神靜守不離“身外虛空”。


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云:“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古云:‘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調後天呼吸,須任他自調,方能調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虛守靜而已。照此進功,築基可蹺足而至,不必百日也。”李涵虛在《道竅談》中云:“凝神之際,務要與息相依,毋以神逐於息,毋以神運息。逐息則神散,運息則神搖。只要息息動盪,任其天然,隨其自然,斯其神愈覺凝然。》又說:“蓋其存神於虛,則內息方有。所以,息戀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兩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為息,息之為神也。”體真山人汪東亭也講:“丹書說來說去,不出一個心息相依。起初須知微息之出入,在外面虛空中悠揚宛轉如游龍。片刻之後,即可放下(心念),順其自然。若有雜念來,再心息相依,之後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靜而得沖和之效。不知放下(心念),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則壞矣。”(《體直山人丹訣語錄》)


(三)第二口訣:心息相忘,神氣合一


先天大道,神氣合一。神無影,氣無形,故神不可見,寄之於心;氣不可得,求之於息。神氣寓居於心息之內,心息是神氣的寓所。欲將神氣合一,必先將心息相依。心息,在丹經中喻為“龍虎”。丹經謂“龍情纏綿,虎性猙獰”,不過喻心息的燥動不寧。所謂“降龍伏虎”,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訣不外乎“心息相依”。又有“驅龍就虎”者,即是以心去與息相依。虎(息)無情,龍(心)有意,必用有意的心主動地去與息妙合,合法。


以心調息,以息制心,心息相互鉗制相依於“身外虛空”之中。心因息調而漸靜,息因心靜而漸平。蓋此僅能降伏思慮,平心靜氣,尚不能達到“神氣合一”。惟有不去做有為的“心息相依”,放下有為的意識,不再去主動的調動,一任自呼自吸,闔辟自然,才能過渡到“心息相忘”。將心息忘掉,不知心息的存在,惟融合於一片虛空之中,身心與虛空合一。混沌空忘之內,自由無束之中,心息才得到真正的相依,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神氣才能相融合一。“心息相忘”,仍然屬於“心息相依”,惟前是“有為法”,此屬“無為法”耳。只有“心息相忘”(後天心息),心息才能真正相依(先天心息),神氣才得合一。所以,“心息相忘”是“心息相依”的深層階段,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是能否進入“睡鄉”,以及“大定真空”的關鍵,也是“陽生藥產”、“烹藥煉丹”的秘機。有修煉靜功多年者,尚不能“陽生藥產”,未能味此理耳。


張紫陽在《青華秘文》中云:“吾本無他術,為能定心故。”又云:“能靜則金丹可坐而致也。”白玉蟾《玄關顯秘論》云:“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頃刻,運造化於一身也。”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說:“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汪東亭也講:“心息相依之功夫純熟,必轉入心息相忘,方能入定。倘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入睡乃相依最初效驗,但苟心息不能兩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況定乎?”


(四)第三口訣:恍然而睡,大定前奏


定境,混混沌沌;睡鄉,無思無慮。睡與定極為相似,故稱睡為“相似定”。所以,睡是定的前奏,睡功不離定訣。“心息相依”純熟,必須轉入“心息相忘”,於空忘之中,不知不覺之內,恍惚間自然睡去。睡於“心息相忘”中產生,能睡熟就是“心息相忘”的最初效驗。若能迅速睡去,則去“定”境不遠矣。故此“心息相依”法門,是古今修煉之真功,是最簡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門,是踏破鐵鞋無處覓,萬兩黃金無處買的修真秘訣。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片刻之久,心息兩忘,即能自然睡去。一覺醒來,百骸調理,氣血融和,精神舒暢,其妙難以形容。若功夫稍進,自然由睡而轉為入定,睡是定的嚆矢(響箭),定從睡中產生。初學有睡無定,久修則有定無睡,終則定就是睡,睡就是定,睡定無異矣。故能睡着就是效驗,能自然速睡尤妙。禪客坐禪,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善煉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斷得到提高。若熬夜守更,反惹睡魔。《參同契》中云:“寢寐常相抱,覺悟候存亡。”即示睡眠之中,惺惺不昧,漸趨“大定真空”,待承妙有真陽,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


六、睡功效驗


睡功的核心就是“心息相依”法門,確是古今真仙修煉真功,是最圓融、簡易、高效的微妙法門,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萬兩黃金無處買的修真秘訣,切勿等閒視之。如若不信,不妨一試,親自做做,當可自得答案。今將睡功效驗,略舉如下:


(一)悠然速睡。普通入睡前思前想後,輾轉難眠。修煉睡功,心息相依漸而相忘,恍然間不覺睡去。初做相依功夫時間稍長,待純熟之後,數次呼吸之間即能心息相忘,自然睡去,則去“大定”不遠矣。


(二)睡中無夢。普通睡眠,會經歷淺睡階段,大腦皮層活躍,夢境紛起,干擾睡眠,影響睡眠的品質,次日或有頭昏腦漲、疲勞之感。睡功則以速睡為宗旨,超過淺睡階段,直入深層睡眠,自然無夢境干擾,確保了睡E的品質,一覺到天明。醒來百脈調理,精神舒暢。


(三)感陰攝陽。常人夜間睡熟,至靜極之時只能感招天地之真陰,作為次日精神的張本。若以心息相依而獲睡,以我心息之和感招天地之和,天人合發,則真陰、真陽能同時感招,其為利益,豈有先量哉。


(四)防疾祛病。身中疾病,多因呼吸氣結,神氣不調,導致氣血阻滯所致。心息相依,氣息平和,先天真陽一到,全身酥軟快樂,氣血疏暢,疾病自去矣。天天做功,日日感招真陽,則全年無疾痛之苦。


七、睡功古訣舉要


(一)陳希夷《蟄龍法》


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高臥,世無知音。


(二)陳希夷《贈金勵君睡詩》


常人無所重,惟睡乃為重。舉世皆為息,魂離神不動。覺來無所知,貪求心愈濃。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至人本無夢,其夢本遊仙。真人本無睡,睡則浮雲煙。爐裡近為藥,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裡,人間第一玄。


(三)呂祖《詠蟄龍法》


高臥終南萬慮空,睡仙長臥白雲中。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真訣誰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學癡聾。華山處士留眠法,今與倡明醒眾公。


(四)張三豐《蟄龍吟》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臥忘其年,三光沉淪性自圓。氣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莫散亂,須安恬,溫養得汞性兒圓,等待他鉛花兒現。無走失,有防閑;真火候,運中間。行七返,不艱難;煉九還,何嗟歎。靜觀龍虎戰場戰,暗把陰陽顛倒顛。人言我是朦朧漢,我卻眠兮眠未眠。學就了,真臥禪。養成了,真胎元。臥龍一起便升天。此蟄法,是誰傳,曲肱而枕自尼山(孔子),樂在其中無人諳。五龍飛躍出深潭,天將此法傳圖南。圖南一派儔能繼,邋遢道人張豐仙。


(五)張三豐《漁父詞》


蟄龍無聲且有聲,聲聲說與內心聽。神默默,氣冥冥,蟄龍雖睡睡還醒。


(六)張三豐《蟄龍法跋》


或言希夷先生別有睡訣傳世,其所傳皆偽書也。《隨》之《象詞》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處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氣穴,坐臥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頭眠哉?讀三十二字,蓋使人豁然大悟。呂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糾謬之心也。張全一跋,時寓終南山。


(七)白玉蟾


白雲深處學陳摶,一枕清風天地寬。月色似催人早起,泉聲不放客安眠。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鵑驚夢殘。開眼半窗紅日爛,直疑道士夜煉丹。


(八)李道純《滿江紅》


好睡家風,別有個,睡眠三昧。但睡裡心誠,睡中澄意。睡法即能知旨趣,便於睡裡調神氣。這睡功消息,睡安禪,少人為。身雖眠,性不昧;目雖垂,內不閉。向熟睡中間,穩帖帖地。一枕清風涼徹骨,夢於物外閒遊戲。覺來時,身在廣寒宮,抱蟾睡。


 


第三節__定的重要與睡的關係


什麼叫定?定就是結束一切思維活動,到了高度寧靜的極限,就叫定。從字義上說,這是最簡單也沒有了。可實踐起來,不一定就那麼容易,作丹竅妙,不過一“定”字而已。一個人生存在現實社會裡,人際物理,工作生活,千變萬化,錯綜複雜;以至名利場恩愛鄉,紛至沓來。花紅酒綠,酒色財氣,牽人心府。豈不至心為形役,常惆悵而多悲哉!此靜心之所以不易,入定之所以猶難也。三家聖人,為了收此心猿意馬,復我本性元神的自在天真,故嘗以“定”字深奧密訣以制之也。道家之定,以修心煉性、抱元守一為主;佛家之定,以明心見性,萬法歸一為主;儒家之定,以存心養性,執中貫一為主。家雖分三,其理一也,無非都是修此心性,抱此元與守此一而已。中空無虛者,皆此一之異名也。現即以道家為例,略陳其功法如下:真傳一句話,“心息依虛定動定”,此三家五派所共遵之必然嫡旨也。枝節上有可能會稍有差異,而其大旨則確無異可辨。所謂“心息依虛”,便是“心息相依”,放在鼻孔外虛無竅中。此竅便是天地真中,也就是真爐鼎,它是神氣交媾之地。神氣混融,便進入混沌而入於杳冥,便是得“定”的初基。能進入心身意兀然不動,忘人忘我,忘物忘懷,徹底打破時空、物質的界限,就是大定真空的效驗。簡言之,就叫“心息相依,大定真空”。能這樣一心不亂,能置一切動觸現象而不顧,能一定到底,就成功了。作丹就這麼簡單。破體之人,一身上下都是陰氣,故必須招攝虛空中真陽以續命。鐘離祖恐人不知,故說:“四大一身皆屬陰,不知何處是陽精,有緣得遇明師指,得道神仙在只今。”上面已明白說了,真陽應向虛空中招攝,其實一點陽精,亦何嘗不藏在虛空之中呢!不是真空,哪來真陽,只此陽精,非真空而何?上述“四大一身皆屬陰”句亦已明指之矣!真空之外,又安來別一陽精乎?大定真空,陽精不求自得。捨此以外,騎牛覓牛,更於何處可覓陽精乎?噓!真師就在眼前,當面錯過,愚之甚矣!


張三豐在《無根樹》詞中說:“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此詞明露天機,實已隱含先後天兩層秘要訣法。從後天說,就是陰陽雙修,養身接命之方。若果老人,能獲童真為匹,翁嫗一樣,但須知其煉修法訣,自不難恢復童真,重煥青春。若不知法訣,恣情縱欲,損精耗氣,連根自拔,速死必矣。學者切勿自誤,壞了良心,反墮陰山也。從先天說,便是心息相依,神定虛空,以我之陰陽,接天地之陰陽。如樹之以嫩枝插入老枝,以類入類,牝牡相接,陰陽互亙,妙土打合,自然返老還童。先後天之理,豈不是一模一樣,同一道理。不過亦略有分別,後天重在養形,使臭囊獲益,契借假修真之妙。先天則不同,不惟煉養元神,亦符性命雙修,可達形神俱妙目的。故後天只能是身體虧損過甚者,不得已而暫一用之。夫兵者,不祥之器,豈可久哉!先天之所以妙,在於神息兩定,又得虛無真土的打合,到於虛極靜篤時(這一點先後天一樣,非常重要,後天功法,若在欲火燔灼,性欲進入高潮,而不能以虛寂靜篤以應之,則壞矣),天地之虛空,即我之虛空,空中真陽,自然續續而來。如何不復童、不長生?豈不是“得道神仙只在今”乎!緣督子所謂:“一點陽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於玄關”者之言,亦已明矣!虛空非即玄關乎!迷者千萬里,明者一步超,如此而已。


夫定有長短。功夫純熟,一身暢快,能一定至三四點鐘,以至一定至七日之大周天。如能久定在外面,則定極而能離定出神矣!學仙之法,不過一“定”字耳。能定得一分,則去得一分呼吸;去一分呼吸,即去一分陰;去一分陰,即添一分陽;添一分陽,即元神得一分明。是故心愈定則神愈旺,神愈旺則陰愈退;進足陽火,退完陰符,得純陽之體。陽純神全,則自然脫胎矣。


睡是定的前奏,定是睡的目的。初學有睡無定,功到有定無睡,此即睡與定之辨證關係也。可見睡訣不離定訣,故每當睡前,都必須做到心息相依,神息同定於虛空之中,然後睡熟。這是睡功的要緊關鍵,必須照做,切不可忘記。相依之法,與觀音之法同,“初於聞中,入流忘所。”意即以耳去聽聞此中(即虛無玄關一竅),進入自己呼吸流動之處,使神息合而為一,便自然忘形忘物,無天無地,連自己的身本在何處也不知道了。所以觀音的“反聞聞自性”之法訣,與我們的“心息依虛”的法訣,基本上是一樣的,不妨完全照做。聽覺與息合一了,其他視覺、味覺、意念自然便全都合一了。然此亦即陳摶老祖一覺睡千年《無極圖》睡功之大旨也。一覺睡千年之說,未免誇張,但我人果能一旦進入時空隧道,深入虛無,豈不可顛倒一切,打破人間一切尋常規律了?三維世界也便進入四維五維了。到此地步,一覺睡千年之說,便也不是誇張了。


如晉時王質爛柯山伐木的故事,感覺只有一會兒時間,便斧頭柄爛了,回家以後已不知過了多少代,見不到一個認得的人。又南宋時有人乘馬山行,見兩老翁相對弈棋,遂下馬以杖拄地而觀之,自以為只一會兒,回頭一看自己的馬鞭馬鞍都壞了,回到家裡,已見不到一個家裡人。顯然也不知已過去多少年代了。又如,“王子去求仙,丹成十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人已千年”。這些簡單事例,特別如王子求仙之說,簡短四句話,點穿丹經萬卷的密義。前二句點明成道之易,後兩句說明修道的方法與大定的實際效驗。洞者,指虛無大洞,即玄關一竅也。尹真人說:“空洞無涯是玄竅,知而不守是功夫。”《大洞經》之命名便已直接指出,說明此一大洞玄竅是修丹之路,故有“長眠太無外”之說。七日者,七日之大周天也。連定七日,一了百當,大丹告成。最後一句進而說明,一經定入大洞虛無之內,便會使時空到錯。千里萬里,如在目前;千年萬年,有如一瞬。這個情境,只有煉功的人自己知道。故我深信,以上發生的故事,都是事實。只是他們都未煉功,只因偶然碰入時空隧道,便發生如此巨大效應。可惜不明其理,徒自慌張失措而已。其實彼等地方,皆此大洞之顯像,簡言之,不過時空隧道而已。此皆宇宙之時空隧道也。玄關竅者,人類之時空隧道也。為人類登天入地之通途,故嘗以虛無穴、通天竅,以至於大洞、黃庭、無極、真空、真一等種種異名以稱之。此個時空隧道,是陰陽的門戶。決非後天肉體上中下三丹田等有形穴道可以代替。附帶說明一下,以免世人誤入歧途。明此要旨,長眠太無外。從睡到醒,從定到徹。丹成道就,粉碎時空而超越時空。到那時壽逾天地,升降自由,來去隨便。凡人乎!仙人乎!抑神人乎!混跡人間,往來天上,仙凡一家,世界大同,其誰曰不宜。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