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敝乡青岛民生考察报告》(一)
小衲同志衣锦还乡,上我老家青岛市走马观花地考察了一番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民生状况,应芦区窄小反革命群众要求,发表了考察报告,引起本特首的强烈兴趣,攻读至再,谨此发表点读后感,盲人摸象,小马过河,窥测一下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现况。
所谓“我老家青岛”云云,乃是被“人在天涯”网友逼迫作出的坦白交代,以让他心满意足。据这位同志检举,最先持此说的乃是《华夏文摘》编辑。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人《华夏文摘》编辑还是颇讲职业道德的,并不曾披露过任何投稿人的私人信息。最先揭发我是烟台人的乃是马悲鸣,他散发的本人CV至今还在网上流传,以致前段某位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还郑而重之地问我,我是不是人家的学长,弄得我哭笑不得——我怎敢指望在那种吓死人的名校卒业?那是Nash的去处,不是我的。
据我所知,第一个揭发我是青岛人的乃是六者,人家可是作了点水不漏的考证,该文就在《罕见奇谈》旧帖里,我也并未如那位革命同志说的矢口抵赖。当时是怎么答复他的,现在已经记不得了。有兴趣作此类调查的不妨用文章搜索找出六者那篇文章来看我的回帖是怎么说的。
但在六者系统考证之前,似乎就有人持此说了。那阵子我写了散文《邑水寒》(后改名《家乡的河》),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在异国他乡,夜夜合眼就见我那无限温馨的故乡。梦中的河永远是我涉水而过的那条,河水清清的,冷冷的,河底的细沙挠得脚心痒痒的。布被秋宵梦觉,那冷冷的痒痒的感觉还依稀留在腿上。看着窗外远处峨特式教堂的尖顶,乡思便如潮水般袭来,只想再入梦境,去寻回我那故乡的河。”
贴出去后立即就有人跟帖,笑道:嘻,老芦露了马脚了。全国除了青岛外,哪还有峨特式教堂的尖顶?可见他就是青岛人,还死不承认。这也算是一种考证吧,似乎比人在天涯网友的推理还严密得多。
既然广大革命群众要我做青岛人,那做一回又何妨?老实说吧,老芦平生的遗憾,就是没能娶个青岛姑娘。北方姑娘似乎没有江南或四川一带的漂亮,但比后者长的大气,而且,而且,而且更sexy一些,比湖南、两广(特别是广东)批量出产的夜叉就更别说了。爱你喂,我第一喜欢东北姑娘,第二喜欢山西或山东姑娘,可惜本满遗为了避免血统被胡人血液污染,特地娶了个南方姑娘。这成了我心中永久的痛。当然,老朽发此类感慨,已经为时过晚。来世再说吧,希望总是有的。
废话够多了,言归正传。小衲同志的考察报告,与老金同志的介绍基本精神一致。结合我从其他途径特别是从娶的那个南方前姑娘(她不像我,频繁回国)听到的信息,似乎可以总结于下:
一、生活水平
城市居民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我对农村情况不了解,以下说的全是城市居民。
衣:
穿着光鲜华美,中低档次的服装花样繁多,价格适宜,大概与西方差不多。年轻人追逐名牌成风,价格大概比西方还贵,是以小留们出国后竞相抢购名牌时装,理由是比国内便宜。
食:
花样繁多,远远超过国外。与国外的区别是,超市有活鱼出售。价钱相对便宜。烹调名堂之多就更不用说了——吃从来是中国人唯一悉心钻研并可以传授、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例外学科。唯一的缺点是假货太多。但国人心态皮实,根本不当回事。这可不是危言耸听。那位南方前姑娘回去就多次买到假货,例如烂肉做的假火腿、二氧化硫漂白的木耳等等,还曾因吃了这种假货上吐下泻卧病数日。不过许多国人也炼出了火眼金睛,能及时识破。海外赤佬就很笨,只有上当的份。
住:
平均居住面积似乎已经超过欧洲,大概在人均80-100平米范围内吧,正在接近美国。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房产,许多人(不是个别人)还有不止一处。装修豪华恶俗。为了提供如此之多的居住面积,全国急剧地城市化了。如今的省城的面积已经等于或甚至大于伦敦、纽约那种大都市,地级市大于毛时代的省城,县城面积接近或等于毛时代的中级城市。不管是哪一级的城市,都在如同恶性肿瘤似的疯狂扩张,城市似乎已经不再有过去的“城乡结合部”。若要看到农田,起码要驱车上百公里。
无论是哪一级的城市,国人都以建筑恶俗丑陋的摩天大楼为自豪,似乎那就是现代化的最直接表征。中国处处是曼哈顿,个个城市一模一样,毫无个性特色,去过一个城市就等于去过所有的城市。过去中国的城市分两类:租界类:天津、青岛、汉口、上海,建筑风格是西洋外来的,但各有各的特色。古城类:北京、西安、成都、武昌,虽然基本格局雷同——都是棋盘格子,但毕竟仍有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如今这分界已彻底打破。即使远至乌鲁木齐,您也别指望看到什么异国情调或是地方风情,那城市与内地所有的城市一模一样,只有规模的区别,毫无外表差异。
这就是我不想回乡的缘故——记忆中那个温馨无限、风景全国甚至全世界第一的小城已经灰飞烟灭,所有记忆中的美景都已被狰狞恶俗的玻璃钢蒙面的水泥怪兽吞噬。此所以我每每看到万润南兄怀乡时就禁不住摇头叹息:他自89年仓惶去国后就再没回去,因此一直生活在记忆中,不知道他的家乡早就化为乌有了。不回去远远强过回去——不回去,那记忆还永远新鲜,回去后看到那些concrete,连记忆都要被破坏无遗。
我说这话可是有充分依据D。例如山城重庆吧。那城市在我记忆中相当之美(虽然仍远远、远远不及我的家乡)。记得在黄昏时分华灯初放时凭高眺望,江面上传来悠扬的轮船汽笛声,脚下万家灯火层层叠叠,如百宝楼台一般,令人神迷心醉。可2001年我回去看,山城居然TMD消失不见了!Can you believe it?!歪?因为全TMD是摩天大楼,高度远远高出原来的山丘,因此一比衬,地基的起伏不平就给泯灭了。原有的山城的轮廓线(鬼话所谓skyline)完全被摩天楼的skyline取代,让你觉得那个城市并不是建在山上而是在平地上,跟其他城市的区别,也就只是建在江边上而已。它和武汉一样是江城(这点倒没法改变,thank God),但不再是山城了。
那么,政府保留下来的风景区又如何?千万别去,否则会毁了你的美好回忆。我太太上次回去特地去寻梦,上那些魂牵梦萦的风景区走了一圈,回来后大叹晦气,说真不该去。过去那些古刹名山,全TMD成了游乐场。当然,庙宇仍在,菩萨仍在,然而多出了大量的伪劣假冒假古迹,还被大量的西式商场与游乐场包围,完全成了购物中心。
简言之,建议所有像老万那样害了怀乡病又无法回国的同志前往曼哈顿旅游观光,那就是诸位的家乡。
以上所说,当然只是海外赤佬才会有的感觉。国人对此巨变心花怒放而且极度自豪。他们虽多是爱国者,其实比我辈汉奸更崇洋媚外,丝毫不知道珍惜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西方恶俗的资本主义景观彻底扫荡了传统人文景观,在他们看来不是文化毁灭而是伟大的社会进步。所以奉劝诸位一定要跟着他们衷心赞美那literally改天换地的奇迹,否则定会被他们理解为不想让他们过好日子的嫉妒心理。而且,我辈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看到的是突变,他们看到的是渐变,因此并无我辈的震撼感。
行:
首先是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极大地改善了。我在旧作中说,东北铁路网至今是全国最密集的。此话已经过时。请诸位去查网上的全国铁路图,津浦线一带的铁路网之密集似乎超过了东北地区。我出国时全国无一条高速公路,现在高速公路和国道纵横全国,四通八达。
其次是私家车辆的极大普及,我最后一次回国是2001年,那时私车还很少。直到2002年,我家才有人开始买车,还是国产车(记不住牌子了,反正是经济车)。但就在过去七八年中,all of a sudden,城市居民一夜醒来,基本上都成了有车阶级,而且好车的比例似乎还超过了一般发达国家,当真是令人咄咄称奇的奇迹。
前段我在网上看到云南某县一个恶警因为倒车撞了某居民的车,人家出来跟他理论时,他竟然开枪杀人。那消息最令我惊诧的是,那是个我从未听说过的小县城,而云南在我心目中历来是化外不毛之地,然而就连那种地方的小员工居然也有了私车!
又如昨前天重庆发大水,老邢贴出来的照片中就有个停车场被淹的照片,此类建筑在本世纪初还根本没有,可见现在车辆已经多到需要西式立体停车场了。
小衲说青岛的交通还行。这和我的家乡似乎是两回事。听太太说,家乡现在的车辆比国外还拥挤。唯一畅通时是逢年过节,盖现在的人过节是开车往乡下跑,而所谓乡下起码也是离城百公里以外。
除了衣食住行,反映民生水平的还有别的东西,例如电讯。我的感觉是城市电讯水平似乎比国外还发达,人手一个手机,而且手机功能俱全,可以拍照摄像,这似乎比国外还先进。手提电脑也非常之发达,连民工都玩这玩意,不过他们多半是用来看视频,其实是拿来当电视或电话用。
总而言之,就城市而言,老邓在改革开放之初定下的“两步走”的目标已经实现,城市中国已经构成了发达国家的一员。这是我党上台后许下的无数宏愿中唯一实现的一次。
农村情况我不了解,但似乎也极大地改善了。前段在《凯迪》网上看见有人贴出云南农村的照片,到处是洋楼。即使那些照片是沿公路拍摄的,并无普遍代表性,那也很了不起了——当年全国奉养的大寨也绝无那水平的百分之一。
二、贫富差距
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当然非常之大。高薪阶层的大概是国企老总和大型民企资本家,其次是所谓“公务员”也就是官僚,以及大学教授和专业人士们。我的同学在国内者如今年薪约在20万-50万这个档次上,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跟老金或金老也差不多吧。
正因为此,现在待嫁姑娘们对未婚夫婿的期待要么是考公务员,要么是考研。还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准确说来是“唯有做官高”。因此考公务员是首选,退而求其次则是做高薪知识分子(也就是所谓“高知”,高的是薪水而不是知识)。公务员小北已经介绍过了,不但是铁饭碗,而且是人上人。
一般工薪阶层的情况我就不太了解了。模糊印象中似乎是大型国企和外企的待遇最高最稳定。最差的大概是民工。所谓“民工”也就是农民进城打工。它其实是个大杂烩。最低下者大概是捡垃圾的,高档者则是各种包工头。那些人虽然土,但并不穷。前天我在凯迪上看到一个律师抱怨某个民工赖了他的律师费,那官司也是涉及几十万的债务官司,可见这些人也相当有钱。
总而言之,如小衲所说,即使是城市的低收入者,多数似乎也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不是如同“民运”人士们宣传的那样,挣扎在死亡线上,随时准备揭竿而起。即使是穷,现在的“穷”也和过去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上了一个大台阶,类似于发达国家的穷了。盖现代城市居民的支出比较多。例如月薪1000-1500元,如果按过去的生活方式,只会主要用于衣食。如果这收入全部用于衣食,则该人可以过的相当好。但问题是他还必须购房、交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如果结婚还要考虑孩子的学费。这些支出都是过去没有的,但一加起来就不得了,根本活不下去或是活得相当 紧张。
当然生活相当困难的还是有的。我在旧作中说过了。我厂当年的一对青工夫妇,后来落魄到连电费与自来水费都出不起,连洗菜都只能拿到受严重污染的池塘河沟里去。但这种情况似乎不是太多。关键还是看年龄。那对青工夫妇的苦难遭遇,主要是因为厂子被政府送给原来的厂长后失了业造成的。而我那些哥们中年龄比较大的则逃过了这不幸。盖他们在此前已经退休,于是便由国家社保局承担养活,成了所谓“低保人员”。他们的房子是原来厂里分的,不必交房租或分期付款养房,因此一点退休金用来吃喝也完全能活下去。除此之外还能去搞点廉价旅游,在附近走走。据我太太说,一个个都还活得相当海皮。
总而言之,就我个人在万里之外的道听途说,感觉是相当大的一个比例的城市居民已经过上了发达国家的日子,即使是穷人也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到民不聊生、必须揭竿而起的地步。
再说一遍:这是万里之外的道听途说,很可能谬以千里,竭诚欢迎国内网友炮轰火烧油炸。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