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站在中立的态度看待方寒事件

倒韩与韩三篇关系不大,它只是一个比较大的豁口,让一些人看到了问题所在。
倒韩的关键在于真实与虚假的斗争,这是中国人数十年来持续不断的斗争,虚假的东西一再扑来,让国人不断付出代价,比如1958年的亩产万斤粮。小高炉炼钢就是虚假的,但没有人去倒,结果导致三年困难时期,还被说成“自然灾害”,也是虚假的。
倒韩主要是针对10多年前的代笔与否,这是真实与虚假的起点。如果一栋大厦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再雄伟也会倒塌。有人打方舟子的假,可打了十多年他还没倒;现在倒韩,才一个多月他就撑不下去了,这就是真实与虚假的关系。

[ 本帖最后由 zzz132 于 2012-2-15 01:03 编辑 ]

TOP

回复 11# nkpoper 的帖子

对真相派或倒韩派来说,韩三篇不是重点,但挺韩派津津乐道于此,因为它有一道光环,可以使用民众啊、民生啊、自由什么的字眼,可以转移方向。好比你上街买一瓶饮料,上面印着“人民大会堂指定……”,你看见这几个字就觉得神圣庄严,也相信它的质量,实际上它可能是自来水加色素做的,喝了拉肚子。韩三篇就相当于这个印记,只是做得太粗糙,有些本来想掏钱的都揣起手走了。

TOP

去看了下这篇参赛作文,的确第一句“南宋《三字经》”这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一般人都知道三字经,但并不清楚它是哪朝哪代,这是个考据问题,一般人不管它。
还浏览了一下全文,感觉不是一篇赛场作文,而是书房作文,因为它引用非常多,真的是引经据典,潇潇洒洒。赛场作文要作此引用,很容易记错,一旦错误会扣分,所以一般会谨慎。要写出这些引经据典,在书房里翻翻书和词典,看看封底的出版社,花好几个小时才能写出来。换句话说,如果真有小孩在赛场上写出这篇作文,那就比钱钟书那样博闻强记的天才还厉害了。

TOP

2008年后韩二开始写时评,又收揽了大批粉丝,不过他的那些时评我从来不看。凡是能够放行为众人所看的时评我都不看,这也是我来茶馆的原因。
写时评也是个技术活,高手就是写了文章能发出来,还让买报的人看了解气,所谓党和群众都喜欢的文章是最好的文章,这需要相当的经验,即便在时评界这样的人也是少数。南方报系是时评重镇,这方面的“人才”有一些,韩二团伙和南方报系的合作是双赢,为这种卖相好的时评找到一个高价专卖店。至于是否他本人所写,我就不多说了。

TOP

时评环境是非常严酷的,报社领导签版时看了又看,生怕第二天宣传部给他打电话。在高压下,时评界发生变化,一些说真话的选择了其他途径,想看真话的读者选择翻墙,但大量民众没有精力翻墙,在生存劳作之余,接触到社会种种状况,需要一个疏泄渠道,所以时评还在。这种环境下,真正的时评者不为大众所知,浮在面上的是一些时评明星,和官方达成某种默契,最红的时评明星竟然是一个行骗多年的骗子,也是环境使然,这本是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的领域,一般人没有这种脸皮。

TOP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的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杯中窥人》

-------------------------------------------------------------------------------------------

以前没看他的东西,再看这篇成名作,感觉很喜剧。
《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文汇报他看两眼我还信,看杂文报我就不信了。有几个中学生看杂文报“读之甚爽”的?
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中学生都知道李白是大诗人,但知道他引官为荣的没有几个。厉害。
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最具讽刺性的话就是这一句。08年后的韩粉正是因为这点把他作为偶像的,读之甚爽。其实谈的是主义,做的是生意,只是没想他在成名作中就曝出秘密了。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