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真相控对《杯中窥人》的纠结

真相控对《杯中窥人》的纠结

真相控喜欢分析,分析各种各样的道听途说的细节,但是唯独不分析事情本身,唯独不分析做事的规律和套路。
        新概念作文大赛,百度百科上有,各位自己查,其中说到决赛不限题材,不限体裁。而要在比赛中有所斩获,必然要有赛前训练,猜题和押题,甚至要背范文。而实际上,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是第二届了,之前各种名目的作文大赛也不少,为了应付比赛,语文老师会让选手写出若干题材的作文,反复批改润色,最终形成选手的比赛储备。而比赛的不限题材,不限体裁表面上更自由,实际上降低了赛前准备的难度,只要准备较少的题材,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比赛时只要把评委的出题和自己储备的题材巧妙一点地扯上关系,最后拉到自己熟悉的路子上来,这不就简单了。
        再说《杯中窥人》文章本身,其文旨描述的是人性,其文题说白了就是"由杯子我想到了人",其结构三大块: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把杯子和人扯上关系,主体就是经过韩寒老爸批改润色过的储备,结尾再把杯子和人扯上关系,很复杂么?就是抱上一西瓜也能写,就看你蛋会不会扯。不要说韩寒是这样,在场的所有选手都是这样的套路,文章实际都是他们语文老师的杰作,这样的套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和拉关系贿赂比赛评委相比哪个更好操作?


[ 本帖最后由 shockman 于 2012-2-18 13:36 编辑 ]

TOP

回复 3# nkpoper 的帖子

只要会扯淡,茶叶蛋里能扯出导弹来,杯子里扯出个人来算什么?

TOP

回复 5# nkpoper 的帖子

不管这杯子有水没水,装的是水或者茶或者酒,不管往杯子里放纸还是布或者其他,都是《杯中窥人》,最多在开头和结尾描述一下杯子的现状,换成盘子就是《盘中窥人》,换成瓶子就是《瓶中窥人》;你要是给我糖葫芦,芝麻糊,糖人,面人,波浪鼓,我就是儿时故乡的回忆;你要是给我衣服鞋帽,我还是和‘人‘扯淡。知道以不变应万变么?这套路难么?

[ 本帖最后由 shockman 于 2012-2-18 14:38 编辑 ]

TOP

《帽子》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人刚出生裸露着头颅,轻松的不得了;然而接触社会,就一定要分出高下,戴上不同的帽子,本来的轻松也会慢慢被拘束,渐渐被束紧无法动弹。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的不得了的人不戴帽子,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帽子产生了魔力,戴着的人能够享受别人的谦恭。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谦虚之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钱钟书起初够傲,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孔庆茂:《钱钟书传》及《走出魔镜的钱钟书》)可惜后来不见有惟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敖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李敖快意恩仇录》,中国友谊出版社),但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老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傲也,汝视《舌华录》之傲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乖了,广与社会交融,谦虚为人。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但,这是一顶外国的帽子。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
  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
  帽子还是帽子,依然静静的躺着。

TOP

回复 9# nkpoper 的帖子

呵呵,我不是学生,上学的时候学习也不好,学的是工科。
把稿子背的烂熟并非不可能,而且还不只一篇稿子,当年上届以及和韩寒同一届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很多直接保送到清华北大复旦之类的名校,可谓飞黄腾达,付出这点努力还是值得的。

TOP

回复 20# zhujw49 的帖子

百度会不?百度百科会不?

TOP

回复 22# zzz132 的帖子

知道什么叫赛前准备不?知道赛前要背范文不?猜不出这范文是他爸批改的?知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不?

[ 本帖最后由 shockman 于 2012-2-20 22:24 编辑 ]

TOP

回复 24# zhujw49 的帖子

能,能知道一等奖不止韩寒一位,能知道这些一等奖被保送进名校,之后飞黄腾达

TOP

回复 25# zzz132 的帖子

考据?考什么据呀?据又不用他考。他就不能准备若干题材的作文,根据考题,硬塞到题材相对靠谱的文章里,在各部分提及一下考题,捋捋顺,不就结了么

TOP

回复 28# zzz132 的帖子

你以为其他一等奖就不背么?强化记忆知道么?时间长记不得太正常了,还记得你高考作文么,高中作文呢,初升高作文呢,初中作文呢,小升初作文呢,小学作文呢,不看标题你记得原来标题是什么吗?给你随便摘一段话,你知道在哪篇作文里写的么?

[ 本帖最后由 shockman 于 2012-2-21 00:24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