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兰贝尔(D’Alembert, Jean le Rond)法国数学家。1717年11月16日生于巴黎;1783年10月19日卒于巴黎。达兰贝尔小时被遗弃在圣让勒朗教堂中,他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他被一个制玻璃的工人 夫妇所发现并领去养大。他是个贵族的私生子,此人的确也资助过他。后来,他的才能表现出来了,他的母亲就试图认他,但遭到达兰贝尔的拒绝。他说:“玻璃工人的妻子是我的母亲。” 1735年他由马扎林学院毕业,1741年进入科学院。他研究引力理论,特别是分点岁差理论,他帮助过拉格朗日*及拉普拉斯*,他们后来完成了这项工作。他还协助狄德罗*的大百科全书的筹备工作,为它写了引言,尽管这个工作具有“反体制性”,他还是从路易十五那里领到一份年金。正如当时许多伟大学者一样,他也被腓特烈二世邀请到柏林,被叶卡捷二世邀请去圣彼得堡,但他都拒绝了。与达兰贝尔个性颇不相称的是他与克莱罗*激烈地争论,这显然是出于他对于克莱罗关于哈雷彗星工作的妒忌心理。 他原是18世纪法国著名沙龙女主人的遗弃子,由一名工人收养,后来又回到了他生身父亲德特西将军的身旁。他是一个具有广泛兴趣和非凡才能的人。他早年研究法律,当过律师。后来从事医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再后来又热衷于数学和哲学。1739—1740年,他向巴黎科学院递交了关于固体在液体中运动和积分学的两篇论文,因而被选为该院的院士。1943年,他26的时候发表了著名的《动力学论文》,提出了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即在运动的任何一瞬时,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和惯性律平衡,被称为达兰贝尔原理。他对数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在微分方程论方面。他首先提出了代数基本定理的证明,现在被称为达兰贝尔辅助定理。 达兰贝尔是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的最亲近的战友,他们共同编纂了《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在他写的第一卷卷首语中, 主张按培根的原则,将人类知识分为历史、哲学(科学)、美术三大类:强调技术和科学的关系,并指出《百科全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知识,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读者的思想。在哲学上,达兰贝尔赞成感觉性学说,反对卡笛儿的天赋观念论。他承认事物、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达兰贝尔一生没有结婚,享年66岁,逝世于1783年10月29日。
1828年11月17日 (戊子年十月十一)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容闳诞辰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字达萌,号纯甫。安徽安庆人,1828年11月17日出生迁居广东香山(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少入澳门马礼逊学堂。道光二十七年(1847)赴美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后旋入美国籍。咸丰五年(1855)回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 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1860年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但“未敢信其必成”,对太平天国任事坚辞未受。同年容闳随美国两传教士到金陵游历,和太平天国运动有了一次正面的接触,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中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同治二年(1863),受曾国藩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回国后以同知候补江苏。1865年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1870年(同治十年)被命为“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任留学事务所副监督。 1872年奉命率学生30人赴美留学,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长期驻美。史称“中国幼童留美运动”(1872—1881)。1875年(光绪元年),并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由于对洋务派失望,1882~1894年又侨居美国。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时,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并向张之洞提出筹款购舰以长期对日作战的计划。戊戌变法时期,在北京与维新派密切往还,变法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二十四年参加变法维新活动,旋逃出北京。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自立军起义被镇压时,遭清政府通缉,辗转流亡美国。后仍与国内各派改革力量联系,渐趋支持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 1912年1月,致函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12日,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请记住在1847年的这一天,他经海路来到了美国。容闳著有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原版系英文,名为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1981、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据商务印书馆1915年中译本(恽铁樵、徐凤石译)标点重印,收入《走向世界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