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各地公共建筑陆续垮塌到普遍的公权信用连续垮塌,哈尔滨是个标志性的时刻。人们应该记住这个时刻,免得等几天,那些官们做好了公关,又跑出来说大桥是所谓莫须有的“敌对势力”在网络打字咒塌的。】
哈尔滨塌桥事件成了近日网络最热的话题之一,这是有深刻现实原因的,因为这并不是此类事件的第一宗。早在此次塌桥之前,未通车的高速公路倒塌过,城市地陷,煤矿崩塌,此类事件已经遍布网络,说白了,此次哈尔滨塌桥之所以激发如此激烈的公众情绪只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如此触目惊心的事件之后,身为哈市主管建设的建委,作为直接的行政责任者,第一时间出来向公众说了一句解释:建设指挥部已解散,找不到责任单位或个人。这种令最理智的人抓狂的解释显露了一种心态:管理者连撒谎都不屑了。
如果说,自512学校倒塌,以及上述各种倒到事件中,有关责任单位还能最低限度顾忌公众的责难和依法的职责,能出来假装诚恳塞责一下,这一次,哈尔滨建委以及哈市当局则是连最起码的假装诚意也不屑于做了,所以我在微博评论里,称这种作为是把过去的公然不要脸迅猛提升到彻底不要脸。当然,这不过是气愤之极无奈的气话,尽管现在哈市发言人出来扭扭捏捏地说,当时没有说过这句话,尽管已有网友截屏了人民网当时的报道页面,撇开这一点掩饰,真正的问题是,哈市塌桥背后值得我们思考的真实、严峻问题,其实是——为什么哈市会如此傲慢和漫不经心地对待塌桥后的公众关注?
按理说,一座耗资18亿的大桥建设,无论其设计、施工、监理,还是管理和业主机构,都是很容易找到的,按惯例,这样的大型公共建筑,负责项目的市政府负责人,也是不难找到的(实际上,已有网友从新闻报道中迅速查找到一切资料了),那么,哈市为什么要那么说呢?对于当代中国重大建设问题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像这样的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不管表明的说明多么清白和光明,事实上都是牵涉多方或明或暗重大金钱利益的事情,其中明规则、潜规则的运用,都是不言自明的,我们追踪这一事件,一刻都不能忽略这一基本常识。在一切怪异的现象之后,只有这一利益线索才是最后和最合理的解释。所以,今天人们要问的是:18亿到底怎么花的?钱除了用来修一座不到一年就垮塌的桥,有多少进了什么人的腰包?
就在哈市大桥倒塌消息未平之际,又传来河南某地塌桥的消息,此前,哈尔滨道路塌陷之类的新闻已经很多,因此,这一次塌桥实际上不是一个单纯的工程质量事件,而是一桩具有深远象征意义的社会事件。中国素来以过去数十年建设成绩作为傲人的资本,此次塌桥事件对这一速度与成就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拷问:在如此迅速和草率地建成的表明冠冕堂皇的城市之下,究竟有多少不能走的路,多少要人命的桥?再深一层,可以追问的是:造成如此普遍危险的建设灾难的制度原因是什么?何以至之?孰令致之?联系上述各种倒倒、塌塌事件,最后,人们更会自然地追问:中国过去几十年彷佛纸糊的堂皇建设是不是到了倒倒塌塌的时间?这是此次事件真正值得今人、乃至后世历史学家注意的一点。
哈市塌桥的另一点深意在于:在一个官员比例如此之高、官威如此煊赫的社会里,如此严重的事故发生后,当地党政领导竟无一人出面哪怕说几句场面话。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比塌桥还要严重的一种崩塌:权力公信的崩塌,人们从这种坚定的沉默背后读到的是官员的冷漠、冷酷、对社会利益的漠不关心,这种印象又为拙劣的塞责言辞所加倍。同时,这种情况实际上也非常普遍,并非哈尔滨为然。从上到下,看不到丝毫责任、怜悯、愧惶和不安,彷佛人们面对的不是号称“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而是无形的冰山。大桥建成时剪裁,是显示成就的时刻,镜头之前,争相露脸,到大桥塌了,触霉头了,那些当初欢庆镜头前扬眉吐气的大脸都不见了。过去萨斯之类,还有市长辞职先例,那么,这种事件发生,为什么市长、书记不出来表示下责任和承担?
哈尔滨曾是一座名城,万恶的历史侵略者建造的各种优美建筑尚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那些建筑已经历经世纪的风雨考验了。在当代政治和科技背景下,竟然发生这样的塌桥事件,这不是最后丢几个临时工出来便能消解其意义的。从各地公共建筑陆续垮塌到普遍的公权信用连续垮塌,哈尔滨是个标志性的时刻。人们应该记住这个时刻,免得等几天,那些官们做好了公关,又跑出来说大桥是所谓莫须有的“敌对势力”在网络打字咒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