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美国为什么要关注中国人权? [打印本页]

作者: chibaa    时间: 2012-7-17 09:29     标题: 美国为什么要关注中国人权?



美国会为冯建梅举行听证,继续关注中国家庭人权(方方拍摄)
美国之音斯洋

美中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争议由来已久。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日益扩大,但在人权方面,北京跟华盛顿似乎总是难以沟通。不论是美国政府一次又一次地接纳中国异议人士,还是美国国会一次又一次地批评中国践踏人权,北京当局的回答从来都是指责华盛顿干涉中国内政。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关注中国人权呢?

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7月9日召开主题为“中国家庭人权连遭重创”的听证,讨论陕西妇女冯建梅被强制堕胎事件以及中国一胎化政策。这距离5月19日山东维权人士陈光诚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以及其他人士的帮助下,与妻子和两个孩子抵达美国纽约时间并不太长。
 
无论是陈光诚还是冯建梅,只要美国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或是接纳来自中国的异议人士,中国就会批评美国“打着人权大旗,制造事端”。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冒着外交风险这么做,甚至不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呢?


人权组织国际特赦美国分部主任,主管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的T.库马认为,全世界人都关注人权,人权问题之所以在美国显得那么突出,是因为美国有这样的力量和体制来推动政府这么做。

他说:“因为这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大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对国会议员产生影响。每个人心中都有感觉,这种感觉在这个体制中很容易表达出来,议员们可以说出来。”

就陈光诚的安置, 美国国会曾两度举行紧急会议。美国维吉尼亚州国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 Frank R Wolf)说,救援陈光诚是奥巴政府的道义责任。他说:“虽然这件事我们还有很多细节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奥巴马)政府在道义上有责任保护陈光诚及其家人,如果做得不够,那应该感到羞耻。”

他在后来的陈述中力证,救助陈光诚是美国宪法的要求。

他说:“里根总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美国宪法‘不仅是与美国人民签下的契约,也是与全人类签下的契约’。华盛顿的一些人可能忘记了1787年炎热的夏天在费城签署的那份文件,是超越历史的。但是全世界的异议人士和热爱自由的人们从直觉上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

不仅里根总统,事实上,正是里根的前任卡特总统明确提出人权外交、并公开向全世界宣布人权是美国对外政策核心原则。美国国务院也是从卡特当政开始专门成立人权和人道事务局,并发布《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后来的历届总统都在外交政策中给予人权问题一席之地,但是现任奥巴马总统总是被对手或是其他人批评在人权外交政策上表现太软弱。

陈光诚的朋友,一直为陈光诚来美奔波努力的美国对华援助协会主席傅希秋说:“奥巴马政府在第三年开始的时候,有一些变化。抛弃了头两年的所谓的 ‘桌底外交’,克林顿国务卿和其他高级官员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到中国人权。”

但是,克林顿国务卿在上任初期说过的一段话至今仍然遭到批评者的诟病。她说:美国对中国的人权担忧,不应该干扰全球经济危机、气候危机以及安全危机的进程。陈光诚事件的初期还发生了他“被走出”美国大使馆的事情。

傅希秋说,国内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美国是一个民主的社会。他说:“美国政府从本质上,政府的行为,在陈光诚出国之前我也跟他说过,政府的行为,美国和中国也差不了太多,大家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作为一个官僚体制,它在没有民众的监督, 没有选举的压力下, 都不愿意行动。”

他还说,美国人对言论自由,信仰、宗教自由集会自由、出版自由的认同已经根深蒂固在他们的骨子里。

美国民众对人权的根深蒂固的认同可以追溯到美国的立国初期, 美国的独立宣言强调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而后来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更是明确保障宗教、言论和出版自由,保障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这是人类历史上对个人自由提供最切实保障的宪法条款。

美国成为令人向往的自由世界和受迫害者的避难所则可以追踪到17世纪中叶,数百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登上北美大陆,寻找到他们的理想的“山巅之城”的时候。

纽约的艾丽丝岛更是见证了数以千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难民,包括政治和经济难民。美国今天的移民法就是基于艾丽丝岛精神的产物。

美国近年来接纳的中国政治难民中,最引人瞩目的可能就是最近去世的华裔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方励之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进入美国使馆寻求庇护,中美此后进入长达一年的外交角力。

美国后来也接纳了一批中国异议人士,其中著名地包括魏京生、王丹、柴玲等人。

虽然美国在人权问题上本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美国仍然是给人以希望的地方。也许,美国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偶像歌手尼尔.戴蒙( Neil Diamond)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可能代表了一代又一代来到美国寻找自由的人们的心声。

AMERICA
Far, we've been traveling far,
Without a home but not without a star.
Free, only want to be free.
We huddle close, and hang onto that dream.
On the boats and on the planes,
They're coming to America.
Never looking back again,
They're coming to America.
Home, don't it seem so far away?
... ...

歌词大致的意思是:我们来自遥远的地方。我们没有家,但是有星星为我们指引方向。自由,我们渴望自由。我们坐轮船、搭飞机,挤在一起,只是为了那个梦想。 他们来到了美国,再也不愿意回头。他们来到了美国,故乡看起来并不那么遥远。


作者: httpy    时间: 2012-7-17 15:36

谢谢美国对中国人权的关心
作者: 电驴门    时间: 2012-7-17 16:45

美国为何强大,与其立国之本分不开!
作者: 黄河水    时间: 2012-7-17 16:52




个人信息
状态: 当前离线
telos

拳打五毛!脚踢美分!



美粉听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


















我就一定潜水。

作者: qazvb    时间: 2012-7-17 17:14

我还没见过真正的美分,如果有的话,还请telos让我见识一下,我还真想找个五美分的工作干下。
作者: zbzb80    时间: 2012-7-17 18:31

嗯,如果中国能保证老美人民的幸福生活,能保证华尔街继续捞钱,当前至紧要继续加大美国国债的投入,继续为老美买单,人权问题可以放放,实用为先嘛。你不看人家现在对海外民主人士的支持力度变弱了嘛,国内为先哪,选举人家当总统的,是老美人民,背后是华尔街,是犹太金融集团和各大利益集团。又不是中国人。老美为什么要关注中国人权,不还是为了自己嘛。
作者: 黄河水    时间: 2012-7-17 18:36

小土鳖很容易认出来,有窝味儿。
作者: zbzb80    时间: 2012-7-17 18:42

嗯嗯,好像一个想要喝洋人尿水变成洋鳖的小土鳖出现了嘛
作者: nannv    时间: 2012-7-17 18:43

:victory: 继续深度关注!!
作者: yao_er    时间: 2012-7-17 18:53

我也要我也要,挣美分!
作者: 紫蓝弯刀    时间: 2012-7-17 20:02

好文,拜读了。
作者: krombach    时间: 2012-7-17 22:42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过些就断气了
作者: krombach    时间: 2012-7-17 22:45

美国为何强大,与其立国之本分不开!
作者: free.tiger    时间: 2012-7-18 11:48

美国强大的东西就是 独立宣言上的东西
其他的一文不值

中国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了这个,结果这才是最核心的,

技术,自然科技什么的都是次要的。

而奴才思维就是 好啊,你说别人家好,你去啊,看人家要不要你,我打你,看人家帮不帮你,(人家帮了他又说干涉家务事,不帮吧,说明人家不好,人家的民主自由是假的人家的制度也不好。)
公民才会自己为自由二战。奴才只会等靠要,幻想不付出不牺牲就有救世主(美国)。
作者: xp1999    时间: 2012-7-18 14:47

"我们来自遥远的地方。我们没有家,但是有星星为我们指引方向。自由,我们渴望自由。我们坐轮船、搭飞机,挤在一起,只是为了那个梦想。"
无论在哪里,这才是人类的本原:自由。
作者: evincheng    时间: 2012-7-19 09:54

自由的国家!向往之~
作者: copydjy    时间: 2012-7-19 16:38

:victory:
作者: 丐帮洪七公    时间: 2012-7-19 21:43

何时    才能有自由      唉     活在这该死的国家里     !!!
作者: yhn567    时间: 2012-7-19 22:03

我还是觉得要靠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作者: wilkongjan1    时间: 2012-7-20 11:35     标题: 狂妄自大到了何等地步

美国宪法‘不仅是与美国人民签下的契约,也是与全人类签下的契约’。
作者: 黄河水    时间: 2012-7-20 11:37     标题: 回复 20# wilkongjan1 的帖子

契约代表一份责任,不是要占你的便宜。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