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皮球踢给地方:异地高考方案尘埃落定 教育部明确“就地高考,就地录取” [打印本页]

作者: chibaa    时间: 2012-7-17 08:51     标题: 皮球踢给地方:异地高考方案尘埃落定 教育部明确“就地高考,就地录取”

“就地高考,就地录取”易于操作,实施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更不会像全面高考改革那样对现行教育体制构成太大冲击。教育部明确“就地高考、就地录取”的基本原则,但在京沪等外来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地方政府仍然可以给“异地高考”设定极高的门槛,甚至拖延“异地高考”的开放时间


2008年6月26日,一女子向教育局反映儿子高考的户口问题,情绪十分激动。 任传富 / 东方IC

  【财新网】(见习记者 王箐丰)备受关注的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的消息备受关注。据财新记者了解,这一方案暂名为《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将明确“就地高考,就地录取”的基本原则。

  所谓随迁子女,是指因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工作,随同父母来到异地就读中小学而无当地户口的未成年子女。2005年以后,中国高考报名实行“学籍”和“户籍”双认证。这样的规定导致大量无本地户籍的移民子女,无法在自己生活、学习多年的城市参加高考,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只能回户籍地就读。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近日在河南调研,《河南商报》报道其调研时披露,异地高考总体方案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这一方案对“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思路也逐渐浮出水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财新记者介绍,“异地高考”改革存在三种思路。其一是“异地借考”思路。此种“技术性”的方案曾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出现过,即允许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借考”,然后将其高考成绩送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录取,或者就在当地录取,但需户籍所在地把录取计划划拨到当地。

  “异地借考”模式,避免了就地高考了非本地户籍人员占用当地的录取指标,接收随迁子女较多的省市政府都倾向于这一方案。2012年“两会”期间,广东省教育厅长罗伟其就曾公开表示,可以采取“异地借考”的模式,将在广东高考的成绩折算成原籍地的分数,考生回原籍地参加录取。对于北京、上海等现有录取率较高的地区而言,实行“异地借考”使得在京沪上学的随迁子女不可能分享当地的巨大高考特权,也不会因开放“异地高考”带来大规模的“高考移民”,对广东、江苏等外来劳工数量庞大而本身高考竞争又较为激烈的地区,这一方案不会对本地户籍考生的利益产生影响,因而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都倾向于这种模式。

  但据知情人士介绍,广东省教育厅曾直接向教育部提出过实施“异地借考”的建议,遭到了教育部方面的明确否定。重庆市教委的工作人员曾告诉财新记者,“异地借考”方案的操作十分困难,当前全国有17份高考试卷,流入地与流出地考题不同,教育资源亦不均衡,且划拨指标很难协调。可操作性过低,是导致“异地借考”模式被教育部放弃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思路,是此前两年多的讨论中较为主流的观点,即放宽高考报名资格条件的思路,对当前“户籍+学籍”的高考报名标准进行调整。此次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按照这一思路展开。方案将会原则上规定在父母在一地连续工作一定年限、拥有一定时长当地学籍的随迁子女将可以就地高考,并直接在当地参加高考录取。此番,教育部选择第二种思路,原因很明显:相对于“异地借考”,“就地高考,就地录取”易于操作,实施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更不会像全面高考改革那样对现行教育体制构成太大冲击。

  2012年2月、5月,山东、福建相继公布了本省的“异地高考”政策,两省均明确从2014年起在当地有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拥有完整的当地高中三年学籍,就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并与本地户籍居民按同等标准参加高考录取。教育部等四部委将要出台的“异地高考”总体方案将基本延续山东、福建两省的做法。

  杜玉波称,《意见》会要求各地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连续就学的年限来确定具体方案。这意味着教育部将涉及到随迁子女切身利益的“异地高考”具体政策制定权完全下放给地方政府,这也引发了随迁子女家长的普遍担忧,虽然教育部明确了“就地高考、就地录取”的基本原则,但在京沪等外来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地方政府仍然可以给“异地高考”设定极高的门槛,甚至拖延“异地高考”的开放时间。

  熊丙奇指出,实际上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改革,与高招制度本身无关,只是对附着在户籍之上的资源、利益的重新配置。教育部最终选择这一方案,一方面是由于这一思路较“异地借考”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一方案对现行高考制度的触动较小,因而不会引起大的社会波动。不过,这种思路亦引发方案因遭地方政府推诿而在执行中大打折扣的担忧。

  不少学者更倾向于第三种思路,即将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和整体推进高考改革相结合,改变现行的“分省命题,按分省计划录取”的考试招生体系。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等15名学者曾于2011年10月致信国务院,建议恢复统一高考,并同时规定高校原则上对各地域实行平等录取。如此一来,在不同地区参加高考将没有实质性的任何差异,“异地高考”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限是解决目前僵局的关键,只要允许高校实行完全的自主招生,就可以取消现有的招生计划指标,彻底打破目前的计划招生体制,招生计划体制下各地区录取机会的严重不均自然消除,就不需要再为高考设置户籍壁垒。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教育部尚无对现行的高考分省命题和集中录取制度进行改革的计划,通过上述思路进行全面的高考改革尚无时间表。但张千帆等学者指出,按照第二种思路允许非本地户籍居民子女“就地高考”,未来必然给京沪等目前属于“高考洼地”的城市带来一部分新的移民,随着移民的涌入大城市的资源紧张会进一步加剧,届时中央政府必须再对整个招生考试体制进行反思和调整。自2008年以来,中国高考报名人数连年下降,不少教育专家都指出,目前对高考和高校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

最后一段,不怕真移民,为你创造价值,享受你的福利是理所当然的,就怕出现一些假移民的,父母找个皮包公司挂靠,孩子在某个皮包民办高中挂着学籍,在老家高中上学,到时候高考来这里考,就怕这种情况。

-
户籍制度和福利壁垒制造的矛盾,随着打工者第二代成年,将来会陆续浮现的。目测会发生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


-
高考的目的是增加阶级流动性,在目前阶级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这样做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低阶级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要流动到中产(或称“一般的城里人”)乃至更高阶级,成功率最高的办法仍然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

很多城里人一谈到公平,就怒气冲冲,似乎要灭绝这世上的不公;但农民工子女来和自己竞争份额时,却又觉得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种种不公限制尚属合理。

和那些抱怨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的人们相似,如果有一天本地居民的大学入学率由于外来人员子女参与本地高考而下降,那么可能也会发生和外国人敌视中国劳工一样的情况。
-
这个政策要落实我看很困难吧?这直接把现在户籍制度最大的好处给削掉了

-
教育问题是包含P民在内的屁股问题

帝都教育质量很好,但是竞争也很激烈,我有个同学孩子考小学(帝都稍微好点的小学都得考,录取率低于高考1本),本来想钢琴特招的,结果人家说会钢琴不叫特长,来这的一半都会钢琴,竞争太恐怖了。

10年前我嚷嚷着“没有户口也能在帝都上学”,现在我说“没户口还是回老家去吧”
原因很简单,10年前我没帝都户口,现在有了,将来我孩子的竞争对手,越少越好

在P民内都分化这么严重,这东西改革起来很难

-
2012年2月、5月,山东、福建相继公布了本省的“异地高考”政策,两省均明确从2014年起在当地有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拥有完整的当地高中
三年学籍,就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并与本地户籍居民按同等标准参加高考录取。教育部等四部委将要出台的“异地高考”总体方案将基本延续山东、福建两省的做
法。

壮哉我大山东!

最早省内分数线都有城乡两条线。当年青岛市和周边县统一分数线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中,确实考验了我一
把,对公平的信仰说起来容易,确认自己是要被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就难了,后来想通了。结果就是我们市内的学生被平度啊潍坊啊打得满地找牙,最优秀的中学本科
高考录取率直接从八成下降到一半。但是这是公平的。

当然我们那里县级中学的考试水平是很高的,军事化管理,一个月回家一两次,自习从早到
晚。北京这样的都没正式地方上学屡屡被撵走的杂牌军不能比。上海好像对民工子弟还比北京强。山东都要等14年,北京上海等地方政府可以扯皮的地方多了。比
如必须在所在地接受过完整中学教育,父母工作15年以上……

-
山东是典型的“你敢来考就让你考”,一点不怕人占便宜……
-
公办学校在大城市多开不久解决了嘛,有开源不用非要节流。
-
硬件设施有钱就好弄,关键是好的师资力量就这么点·········不然现在某些地方有的学校招不到人,有的学校择校费好几万是怎么出来的·······另
外这个具体方案没在地方上出台之前一切都不好说,随便来个附加政策譬如你没户口你不能在当地读高中,直接在中考的时候就卡死你之类的(这个是我随便说说
的)·······

-
一看到这种帖子,有人叫唤北京开放分数,拯救考生就烦的要死。

就说点我知道的。
北京中关村一小,今年入学,赞助费30W。而且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给钱。
然后郊区的小学,几乎没有北京本地生源了,全是打工子弟。就算这样,有多家今年开始也停止招生了。

说北京上学可以自由开放的,完全没考虑除了分数以外的因素。
开放后,如果北京能吃下全部生源,就像现在的北京和郊区小学的对比一样。全国教育资源再次高度集中到大城市。
没能力去大城市的人和他们的孩子都没有翻身的机会。地方怎么发展?
如果消化不完呢,就变成北京现在的三甲医院一样的情况。公共资源紧缺,排队,倒号。谁都别想好。又可以体亏屁思下。

而且一直说外地来北京就能碾压的,不是从小升初一步步上来的人,高考来空降,这不就是高考移民吗。
什么时候高考移民是可以正面评价的行为了。
再说,凭什么北京学生被教委当素质教育试验田玩了那么多年,到最后还被“落后教育”模式出来的考试机器碾啊?
那教委还怎么搞改革试点?中国教育就永远应试教育,做考卷猜考题到死?

要是从小学一步步上来,那打工子弟就算现在也没戏。
按北京教育模式和要求,小升初前你有能力给你孩子报兴趣班吗?有时间管他考证吗?
不交钱,挤不进教育资源多的区,奥数,声乐,书法,运动,外语等级,没有这些加分项,各校单考单招的时候他也没机会翻身,
照样前景堪忧。只能去做没大学上的那30%。
北京也有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

-
别人面临的是没有学上,没法参加高考,家庭分离巨大的经济和伦理成本……反正北京高考独立命题,也可以继续素质教育。

对本地城市户口最有利的也最维护不公平现状的异地借考,文章已经解释过,教育部不愿意承担其高昂的经济和技术成本。如果成本不高的话,以现在改革不触动既得利益的特色,肯定就选这个了。
-
要说素质教育,我高中也是素质教育,学生办报办电视台,玩橄榄球滑板,参加竞赛,各种特长。高考分在省内跟县级中学比不算好,扫北京还是不成问题。

根本差异还是教育资源分配。学生中的佼佼者通常素质都不错,和父母的重视程度以及父母的职业、遗传关系更大。
-
没有学上的确是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可是主要怕的是来参加高考的不只是“没有学上”的人,而更多的是看中了北京在高考方面的优惠政策前来浑水摸鱼的人,他
们甚至可以挂着北京的学籍在外地读书,最后来北京参加高考。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对北京原有学生的冲击,对那些“没有学上”的人也没有好处,最后北京只会沦为
外地学生上名校的捷径。
至于北京学生的战斗力,比江苏等地低是肯定的,但是究竟是什么实力因为题不一样谁也不知道。而且县级中学扫北京未免太过分了,当北京那么多名校吃白食的?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以后怎样都和我没关系了就是
-
高考问题就是屁股问题
瞎J8闹得真心都是不愿意掏钱拿北京户口的
我高中是升学学校 有好多家里没北京户口的 照样高考以前捐钱捐来个北京户口解决孩子高考问题

扯屁公平 “公平”了那些家长奋斗的怎么算?你怎么不去北海南边那院子里住 都是政府的地 哪块也不是私人的 公平么

现在也就是没触及本地土著的利益 真在帝都推行开来 看是丫外地人闹得欢还是本地市民闹得欢
整天就知道喷北京占尽教育资源 开喷的有本事把北大清华迁到当地去啊 走好不送 没本事跟这酸 战斗力还不如去闹的渣渣

哦对了 我的发言完全是屁股决定的。                            http://220.196.42.167/2b/read-htm-tid-826100.html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