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腾讯今日话题】别拿“劳动力不足”来忽悠延迟退休 [打印本页]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2-7-5 09:25     标题: 【腾讯今日话题】别拿“劳动力不足”来忽悠延迟退休

别拿“劳动力不足”来忽悠延迟退休

http://view.news.qq.com/zt2012/retirement2/index.htm


许多专家都说,现在中国人的寿命长了,产业结构也在向第三产业转移,体力劳动少了,脑力劳动多了。所以,65岁退休是必然的。这也可以在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压力。…[详细]


 



 


以上论调,乍一看好像真的很有道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伪命题。老龄人口并不能缓解所谓的劳动力不足。若要硬撑到65岁,对于多数人来说,只能是身心的折磨。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2-7-5 09:26

多数老人无力做体力劳动
城镇职工工种类型(据中国统计年鉴)
一半以上企业职工在重体力行业,老了还怎么干得动

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国企和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一共有3432.2万人。这些人中,从事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等第一二产业的人数为1815.1万,占总人数的52.9%。尽管这1800多万人中包含了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但是基层职工肯定占大多数。而众所周知,一二产业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事信息业、金融业等脑力为主的工种的人数仅为483.6万人,占14.1%。

如果真要干到65岁再退休,企业职工怎么干得动?…[详细]
  

全国招工需求构成(据人保部数据)
如果再就业,多数社会需求的工作也要求体力好

根据人保部网站发布的《2011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在去年全年,制造业为主的第一二产业依然需求旺盛,占总需求的41.0%。

而第三产业则占了大头,有55.1%的需求。许多专家也就此说,产业结构都调整了,都在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老人干得动。可事实怎么样呢?

我国的第三产业并不以信息产业、金融业为主,这些只占到人力总需求的6.6%,占大头的是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行业,这些行业尽管不像建筑业等对体力要求那么大,可是老年人依然伤不起。

君不见,人保部这份分析报告上也说,86.4%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约占总体需求的63.4%。连34岁都嫌大,更何况60多岁的老人家呢?

所以,一边是户籍制度、城乡壁垒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了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一边企业哭找不到人。可是老年人填不了这个缺,需要的还是年轻血液。这种劳动力压力,真的不是延迟退休年龄能解决的。…[详细]
  

健康寿命比较(据中国卫生年鉴)
原因一:一半以上55-64岁人有慢性病,健康、体力堪忧

许多专家都会说,中国卫生条件好了,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平均预期寿命都70多了,当然劳动时间也应该延迟,因为他们干得动嘛。

这当然也是个伪命题,活得久和活得健康是两回事。一个被病魔纠缠的人哪有力气去干活?

《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是卫生部发布的,根据其数据,中国人在2008年的期望寿命是74岁,但是健康寿命(健康地生活的寿命)只有66岁。

而法定退休年龄比我们要迟的美国、法国、德国健康寿命分别为70岁、73岁、73岁。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3300万人。

同样根据卫生部的官方统计,在2008年的调查中有52.25%的55-64岁人口都患有慢性病,而在5年前的调查中,数字为49.71%。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许活得长,但不一定健康,还可能随着空气污染等原因更不健康。以活得长为理由,让一半以上患有慢性病的人口被迫寻找或者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是不人道的。对企业也无任何好处。…[详细]
  

中国第三产业比重超低(据统计年鉴)
原因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就算第三产业也多要求体力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2007年国别比较数据,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最低的几个国家分别是:巴基斯坦35.4%,泰国37.4%,斯里兰卡38.7%,而2007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比这些国家还低,仅为32.4%。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低更为明显。以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为例,2007年这三个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达到78%、67.9%、66.7%。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但中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 (据《袁霓:中国就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


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对体力的要求当然就很高了。美国老人干得动不奇怪,法国老人干得动也不奇怪,中国老人可不能比。…[详细]
  

所谓的工作经验也不是那么管用
中老年求职供远大于求(点击见大图)
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老人的经验并不那么管用

多数城镇退休企业职工都来自一线。他们中许多人都有着一线生产经验,可这样的经验却很少能转化为优势。

根据《2011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高级技师 (职业资格一级)、技师(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2001-2007年度呈现持续上升态势,2007年以来趋于下降,但仍处高位,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而这些人才需要不错的知识背景,老年人往往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而且受教育程度还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人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和学习能力也在下滑。以受教育程度很高,产业中也有大量信息服务业的美国为例,尽管67岁退才能拿到全额工资,但是69%的人仍然提前退。固然有很多人是希望颐养天年,不过也有很多人是很难再就业。之前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中很多老年工人也都集中在现代化程度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等产业,他们尽管经验丰富,但是适应技术进步、生产结构改变的能力差。

人保部网站上的报告也显示,在去年,45岁以上人口求职是最困难的,岗位空缺和求职人数的比率是0.7,也就是说10个人去竞争7个位置,供远大于求,可别的年龄段都是供不应求。…[详细]
  

企业返聘人员职务构成(据问卷调查)
别的工作机会不多,且要么专业性强要么靠关系、资源

2007年,智联招聘做了一个5000多职场人参与的调查,结果发现75.5%参与者都表示所在单位有老年人返聘情况。在这些返聘的老年人中,在公司里担任顾问咨询工作的最多,达到三成。其次是中层管理和行政后勤,都在两成左右。

咨询顾问、技术研发当然有经验在起作用,很多中层管理乃至于高层管理就不一定是这样了。对于许多国企等管理层来说,在其位不仅拿得多,还能“创收”,恰好他们也有办法来“返聘”。而一些后勤类工作其实也技术含量不高,不过对体力要求也不太高,所以企业愿意聘请离退休人员,这样还能变相节省成本。可这样的工作机会其实并不多,有些人想去一样需要托关系。

另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离退休人员中,大约20%由原单位返聘或受聘于其它单位,人数总量在200万左右,且大多集中在专业性强、年轻人一时无法替代的岗位,如法律、建筑设计、教师、企业管理等。

总之,体力要求不高的工作机会其实不多,而精明的企业也早就返聘了这批人了。…[详细]
  

三类人群受教育年限比较
原因:老年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

据根据2009年的资料,中国60岁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只有6年。而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和上一代农民工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8年和8.8年。相比而言,老人的教育背景处于劣势。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当时50-54岁(现在62-66岁)人的会识字但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为68.9%。
当时45-49岁(现在57-61岁)人的会识字但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为69.4%。所以,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实在很低。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就指出,延缓退休年龄以增加劳动力供给的可行前提,是老年劳动者的教育程度与年轻劳动者没有显著差别,加上前者的工作经验,因而在劳动力市场是具有竞争力的。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通常是事实,如在美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中,20岁的受教育年限是12.6年,而60岁反而更高,为13.7年。…[详细]
  

因此,所谓的弥补劳动力不足是忽悠而已
延长退休年龄只能造成“退休无望、就业无门”的两不靠,填不了什么劳动力缺口

健康原因所限,老年劳动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产业结构所限,服务业机会也不多,并且多数也需要好体力;知识水平所限,老年劳动者的工作可替代性强,很难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所谓利用他们的经验发光发热显然也是不成立的。

中国缺劳动力吗?根据当前的数据,缺大量年轻劳动力。可问题是因为对出生率的严格控制,年轻人比重会越来越少。而已有的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又受到城乡壁垒的限制,作为“城市的脊梁”却无法融入城市。同时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因为一无经验二无实用性专业知识三又没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打算而毕业就失业的。可解决这些问题,实在靠延长退休年龄解决不了。否则,只能让许多老人没有工作不说,还为了社保倒交钱,可直到死,可能拿到的退休金还远远没交的多。

另外也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速不会一直保持这么快。一些专家预计我国经济两年内至少会落到6%左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在80—100万人,相反也是如此。未来若干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可能会减少,但是,经济增速下滑创造的劳动力岗位也在下滑。劳动力总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况若干年内都不会有丝毫变化。…[详细]
结语:

“寿命长了、经验足了、知识水平高了、产业结构转移了”,这实在是四大伪条件。中国是面临劳动力的问题,可人力资源缺口和老年人口是严重不对称的。非要让老年人再工作,只能造成“无力再工作,没命领社保”。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2-7-5 09:27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否应该更高
2005年12月21日10:05人民网[微博]我要评论(3) 字号:T|T
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声称,中国首次全国经济普查查出2780亿美元漏统增加值,使得我国以19300亿美元的GDP总量,在世界排名中从第七位上升至第六位,而第三产业在中国GDP中的比重也增加8.8个百分点,上升到40.7%。“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面对我国经济的“突然长高”,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希望各界以平常心去对待这一事件。(12月20日新华社电)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数字没有误差,李德水局长所谓的“平常心”,至少可以理解成一分为二看事物的一种心态。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更雄厚更合理,另一方面居民腰包的快速鼓腾与福利的持续增长依然任重而道远。而比平常心高一个层次的是建设性,比如从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浮动中,去觅得单纯数字外的一些制动性元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段时期内,“全民经商”的浪潮几近兴起,几乎所有的部门与企业,都涉足了或高或低层次的服务业,后来政企虽被迫“分身”,但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仍在经营第三产业,低层次第三产业程度与数量更不言而喻,加上近年来兴起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数字显然难以网罗全部。

而当“漏统”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时,或许应琢磨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2-7-5 09:30

人民日报: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
2012年07月05日06:13《人民日报》李晓宏 张玉洁我要评论(0) 字号:T|T
提起寿星,很多中国人会想起传说中的彭祖,他生于夏卒于商、享年800高龄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千年梦想。近来,“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话题,引起国人热议。“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其列为一个预期性指标,提出到“十二五”末,人均预期寿命由“十一五”的73.5岁增至74.5岁。

人均预期寿命是怎么预测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高不高?如何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今天起,本版推出“解读人均预期寿命”系列报道,研析概念,阐释现状,求解良策,敬请关注。——编 者

1.人均预期寿命反映的是当前的死亡水平,虽然叫预期寿命,却不代表一个人群真正能活多少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的千古慨叹,引发人们对生命长度的探问:人究竟能活多久?

“有确凿文件证明的史上最老寿星,享年122岁又164天。”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介绍,“这位生于1875年2月21日的法国女性,名叫詹妮·路易·卡门。”

“长寿老人的冠军纪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生活质量的水平。” 姜卫平表示,千百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幸福指标。但是,由于受经济社会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群寿命大相径庭;由于体质、遗传、生活方式等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命长短也相差悬殊。

那么,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全体人口的生命长短如何考量呢?

“最常用的指标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说,人均预期寿命简言之,就是假定有一批人,从0岁开始,按照目前各年龄段死亡率逐年走过,队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一人终老。统计这批人平均的死亡年龄,就是预期寿命。

翟振武进一步解释,从理论上讲,人均预期寿命要考察同一批人实际的生命过程。就是说今年出生的一批人,今年会死多少,明年、后年会死多少,假定到100年,这批人全部死亡,他们的平均寿命,就是人均预期寿命。但是这种统计方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要统计这批人的预期寿命恐怕要等到一个世纪以后了。

人口学上所称的人均预期寿命,指的是现时预期寿命。什么是“现时”?就是按照当前(如今年)的死亡率预测。比如说,今年出生的这批人,到明年是1岁。1岁的死亡率跟明年的医疗条件等有关,而明年的情况是未知的。于是,就按照今年1岁人的死亡概率,统计这批人1岁时的死亡数量。他们活到2岁时,按照今年2岁的死亡概率,统计其死亡人数。依此类推,逐年走下去,直至这批人全部死亡,计算他们平均死亡年龄。

“人均预期寿命反映的是当前的死亡水平,它虽然叫预期寿命,却不代表这群人真正能活多少岁。”翟振武强调,“因为,它是以当下死亡率为基础计算的,实际上,死亡率是不断变化的。例如现在出生的这批人预期能活74岁,多少年后,医疗水平上去了,也许能活到100岁。”

2.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

“人均预期寿命是用死亡率算出来的,因此,影响其高低的因素就是死亡率。”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认为,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的目标,就要降低死亡水平。

翟振武认为,除去遗传因素,影响死亡率的首要原因是社会稳定,如果处在长年战乱或者社会动荡的阴影下,生活乃至生命缺乏保障,即便有保障,心情也难以好起来。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从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来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医疗技术水平,如以前得了天花,没有治疗技术,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二是医疗保障水平。看病是要花钱的,如果医保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下,得了大病也看不起,自然会抬高死亡率。

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讲,通常情况下,发展程度越高,如收入水平、城市化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死亡率就越低。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质保障比较差,大众营养不良甚至处于饥饿状态,就容易死亡,许多非洲国家的预期寿命较短便是明证。另外,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相对多,保健意识比较强,健康程度比较好。

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的行为及社会环境对死亡率的决定作用可能更大。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虽然经济落后,但由于自然环境宜人,当地人保持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如家庭和睦、邻里关心、尊老爱幼、生活有规律、保持豁达平静的心态,因而出现较多的百岁老人。

翟振武指出,过去30多年,我国人口疾病死亡模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及其相对死亡比大幅度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及其相对死亡比迅速增加。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已经占到了因病死亡总数的80%以上,而这些慢性病多由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 翟振武说,这个指标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我国首次将其列为五年规划纲要指标之一,意味着走进全面改善民生的新阶段。

3.单纯寿命的增加而非生命质量的提高,是没有价值的,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

人均预期寿命指标反映了不同国籍、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姜卫平介绍,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世界各地人均预期寿命长期保持一种大体均衡的状态,只是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慢的差别,富国寿长、穷国命短的趋势才越来越明显,长短“两极”差距越拉越大。目前,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是日本和圣马力诺,平均预期寿命为83岁,平均寿命最短的国家是阿富汗和津巴布韦,只有42岁。

“新中国成立以前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而今已增长一倍多。”姜卫平说,根据联合国5月3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修订版》数据,在世界198个国家或地区中,2005—2010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2.71岁,位居95位,高出世界平均预期寿命(67.88岁)4.83岁,低于发达国家(76.94岁)4.23岁。

按照中国的数据,2010年平均预期寿命73.5岁,“十二五”末提高到74.5岁,相当于世界2040年、日本1970年、美国1980年的水平。此外,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地域差别非常大,如上海、北京的人均预期寿命均逾80岁,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但是,西部边远山区情况却不容乐观。

“测量人均预期寿命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高寿,而是关注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乔晓春介绍,随着人口迅速老龄化,以及平均预期寿命的迅速提高,人们开始发现反映死亡水平的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人们的健康状况,也不能充分反映人们的生命质量状况,原因是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在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同时,人们的不健康期也同时在延长,即出现了人口健康状况在下降的情况。而且,人活得越长,不健康的人往往也会越多。此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健康可以导致长寿,但长寿不一定就健康。

“活得长不一定活得健康,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 乔晓春说,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不再单纯用人均预期寿命指标,而开始用健康寿命指标反映各国人口的健康状况。目的是提高人口的健康寿命,缩小国家或各组织间人口健康寿命的差距。

乔晓春认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本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人口健康压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推广“不仅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健康”的理念,更加关注健康寿命。

“现在,我们在研究一项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课题,在美国叫压缩法。”姜卫平说,如今,老年人的寿命虽然延长了,但是生活质量不高。很多人到了60至70岁就得了老年病,如老年痴呆、智障、行走困难。比如说他能活到90岁,但60岁以后就不健康了。“压缩法”就是要延长他生命中的健康期,缩短不健康时段。

(《人民日报》)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2-7-5 09:31

离退休人员挤压大学生就业空间 返聘热引争议
2010年04月13日08:29工人日报我要评论(4) 字号:T|T
返聘,需要公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部分离退休人员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因此,企业聘用这些人员的行为应该得到规范

“本公司欲招聘技术娴熟人员,月薪2500元至3000元,退休老工人优先”、“本单位招聘技术类岗位管理人员,是否离退休不限”……近年来,在部分城市的人力资源市场上,离退休人员优先任用的广告随处可见。尤其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离退休人员更成为一些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

有人认为,离退休人员返聘挤压了大学生就业空间,有失就业公平;也有人认为,“返聘”利大于弊,不仅有利于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还能降低用人单位的劳动成本。当前,这种“返聘热”在社会上引起了种种争议。

争岗位各方有说辞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一所重点中学,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刘炽仍在工作。刘炽告诉笔者,自己所在的物理教学组,12名教师中有4人都已过了退休年龄,不过由于教学经验丰富,学校又将他们返聘回来。刘炽认为,返聘离退休人员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这不仅使离退休人员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年轻一代的快速成长创造了条件与机会。

对于这种说法,南京一应届大学毕业生王亭并不赞同。王亭在大学期间学的是机械专业,成绩优秀还得过院级奖学金。近日,他在南京市人才市场参加几次招聘会,但到一些单位去应聘时却遭到了婉拒。王亭说:“后来才知道,有几个公司聘请了原先的离退休职工。”面对人才市场开始升温的返聘现象,这名应届大学生感叹道,大学生就业形势原本就很严峻,现在企业又青睐退休职工,我们还要和爷爷辈竞争找工作,就业压力更大了。

智联招聘专项调查发现,有75.5%受访者反映自己单位中有返聘人员。对于用人单位继续选择这些人员工作,近半受访者表示支持。智联招聘职业顾问把冉介绍,“不少离退休人员在企业中担任管理、顾问与行政类工作。这类工作能够使他们的经验优势充分发挥,使企业扬长避短。更重要的是,离退休人员需要通过社会生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工作既可以充分满足离退休人员的成就感,也可以使他们与更多的人交往,得到更多的情感关怀。”

企业算过经济账

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在同样的劳动力市场里,作为年老体弱的离退休人员,竞争力本应该是不强的,但现在为何竟出现离退休人员“返聘热”?显然,企业在考虑是否聘用离退休人员时,一定是算了经济账的。

在长春市人才市场举行的春季招聘会上,一家外语培训学校打出了“老年人优先”的招聘启事,希望退休老教师加盟。该校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表示,招聘退休教师,主要还是因为退休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谈起就业市场上出现的“返聘热”,长沙市职介中心副主任肖丹青介绍,很多企业选用人才都把岗位技能和业务水平放在首位,“像会计、教师、技工等,都是越老越吃香。”

61岁的刘亦雄是长沙一工厂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他一直在家,去年9月他被返聘到岳阳一家上市公司,每个月3000元左右,比同岗位的年轻人还多。刘老先生所在的公司毫不避讳返聘中老年人的“如意算盘”。该公司经理称,他们招聘中老年人,最为看中的是这些人的成熟技术及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一经聘用马上就能上手,无须进行培训,既可节省培训成本,还不用考虑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问题,也无须再为其支付“五险一金”。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曲秉春老师有着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丰富经验。他认为,离退休人员返聘热其实是人才市场上实用性人才缺乏带来的必然结果。企业也希望招聘到技术好又年轻的技术人员,但实际上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却少之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返聘,企业还有更好更优的选择吗?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2-7-5 09:36

社科院专家:我国未富先老 不可延至65岁退休
2012年07月04日01:47经济参考报[微博]金辉我要评论(6) 字号:T|T
□记者 金辉 北京报道

1日上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参加中国老龄协会主办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表示,由于中国面临“未富先老”这一独特挑战,人力资本也有自己的特色,目前延缓退休不可行。

目前,OECD发达国家为了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养老金支出把退休年龄提高到62岁。现在中国面临是否应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

蔡昉认为,在目前这个阶段上,延缓退休不可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面临‘未富先老',也就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收入水平提高速度这一独特挑战。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人均GDP、社会发展水平都还不够高。因此,人力资本就有它的特色”。

蔡昉指出,中国目前临近退休的劳动力群体是过渡和转轨的一代。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人力资本禀赋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竞争的地位。延缓退休年龄以增加劳动力供给的可行前提,是老年劳动者的教育程度与年轻劳动者没有显著差别,加上前者的工作经验,因而在劳动力市场是具有竞争力的。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通常是事实,如在美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中,20岁的受教育年限是12.6年,而60岁反而更高,为13.7年。目前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例如根据2009年的资料,受教育年限从20岁的9年下降到60岁的6年,而与美国的差距则从20岁比美国低29%,扩大到60岁时比美国低56%。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延长退休年龄,高年龄组的劳动者会陷入不利的竞争地位。在西方国家,由于劳动力市场需要一个追加的劳动力供给,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强的工作激励,而对中国来说,类似的政策却意味着缩小劳动者的选择空间,甚至很可能导致部分年龄偏大的劳动者陷于脆弱境地:丧失了工作却又一时拿不到退休金。实际上现在城市4到4.3%的登记失业率,大部分是这些接近退休年龄、年龄偏大的城市劳动力。

蔡昉表示,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的正确出发点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保持可持续增长,提高养老保险参与率,这比节约养老金支出更重要;其次,退休制度不要一刀切,应该实行弹性的制度,充分利用一部分高技能、高素质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也要保护受教育不够的普通劳动者;第三,为未来提高退休年龄创造条件,实施教育优先、加大培训力度。

(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
作者: qdpan    时间: 2012-7-5 09:36     标题: 推荐阅读

【强势围观】人社部称我国未来几年就业形势仍严峻——翻手为云覆手雨!╭(╯^╰)╮


地址 https://cmule.com/viewthread.php?tid=370766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2-7-5 09:36

余丰慧:至少20年内莫谈延迟退休年龄
2012年07月02日16:18新民网[微博]我要评论(5) 字号:T|T
余丰慧

【新民网评】人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建议,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7月2日《京华时报》)。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理由又有了“新变种”。最初呼吁延迟退休年龄者的理由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了,身体健康程度高了,按照现有退休年龄规定退休后人员身体状况尚好,是对劳动力和人才的一种浪费,因此,应该延迟退休年龄。近期,一些专家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理由是为了补充养老金的巨大缺口。延迟退休,使得交养老金的时间长了,领养老金的时间短了,自然缺口就慢慢弥补了。而现在以人保部研究所所长何平为代表的专家们,竟然提出延迟退休年龄是为了应对劳动力不足的“奇谈怪论”。前两种,笔者已经撰文予以驳斥,最后这个理由笔者仍然有话要说,认为这种理由完全站不住脚,甚至是“匪夷所思”。

看了众专家所说的,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减少,甚至说减少的拐点将发生在2015年,届时将从9.98亿的峰值开始逐年下滑,年均减少366万。2030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等等。笔者不掌握相关分析数据,就权当事实如此。但专家们却忽略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宏观经济变化对吸纳就业的影响。

中国的最大国情是13亿人口。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背后是庞大的就业压力。现在每年我国需要安排的就业人员在2400万人左右,而每年真正能够实现就业的仅为10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将由1400万人找不到工作。这还是在经济增速高达10%左右支撑的。然而,我国经济再要维持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可能了。能源资源制约、环境制约、土地资源制约、内外需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影响等等,从去年后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已经逐步回落。一些专家预计我国经济两年内至少会落到6%左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在80—100万人,相反也是如此。我国经济对就业的支撑和吸纳作用正在迅速降低。未来若干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可能会减少,但是,经济增速下滑创造的劳动力岗位也在下滑。劳动力总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况若干年内都不会有丝毫变化。而最为现实的是,每年1400万人的就业缺口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每年600多万的大学生就业和1000万人的农民工向城市就业转移,急需我们解决。

如果再延迟退休年龄,那么,必将出现老年人占领年轻人工作岗位,加剧年轻人就业压力,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火上浇油的情况。统计显示,每年离退休人员在600—700万人,延迟退休年龄必然使得600-700万适龄就业人员面临失业。因此,笔者认为,最少20年内不能实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

上个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的生育高峰,波及的下一波就业高峰是目前的80后和90后。这个年龄段劳动力缓解应该是80后和90在正常生育阶段的下一代,大概在2031左右,到那时中国劳动力将出现大的拐点。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的《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报告指出,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3年、2021年均达到9.26亿的双峰。也就是说2021年的十年后,中国劳动力将出现结构性短缺。

因此,根据中国13亿人口,庞大的就业大军的现状,至少20年内不必考虑延迟退休问题。(本文作者系著名财经评论员)

(新民网)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2-7-5 09:39

引用:
原帖由 bj88488848 于 2012-7-5 09:26 发表 多数老人无力做体力劳动 城镇职工工种类型(据中国统计年鉴) 一半以上企业职工在重体力行业,老了还怎么干得动 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国企和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一共有3432.2万人。 ...


 



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2012年07月05日06:09人保部网站我要评论(0)

字号:T|T




一、概况


2011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17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


117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这117个城市是指2011年1-4季度中参加数据汇总的全部城市,各个季度城市数量会有变动,但基本稳定在100个城市左右。]



















华北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天津 石家庄


太原 呼和浩特大同 秦皇岛


包头 阳泉 赤峰廊坊 (10个)


沈阳 长春 大连


哈尔滨 鞍山 吉林


齐齐哈尔 通化 延边 白城 白山 辽源


牡丹江 四平 佳木斯 松原 抚顺 本溪


(18个)


上海 济南 南京


合肥 福州 青岛


烟台 淄博 东营


苏州 常熟 绍兴


威海 潍坊 蚌埠


无锡 盐城 徐州


芜湖 黄山 安庆


景德镇 马鞍山


南通 萍乡 三明


南平 泉州 温州


新余(30个)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洛阳 常德


佛山 汕头 湛江


荆州 海口 潜江


十堰 襄樊 许昌


宜昌 郴州 桂林


黄石 柳州 株洲


益阳 安阳 恩施


湘潭 衡阳 孝感


岳阳(28个)


重庆 成都 贵阳


昆明 广安 乐山


泸州 宜宾 玉溪


曲靖 绵阳 昭通


德阳 六盘水


保山 (15个)


兰州 西安 西宁


白银 宝鸡 铜川


渭南 延安 银川


金昌 喀什 咸阳


石嘴山 吐鲁番


昌吉 库尔勒


(16个)


2011年,监测城市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招聘人员累计2068万人次,进入市场求职人数累计1956万人次,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 需求人数 / 求职人数,表明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如0.8表示10个求职者竞争8个岗位。] 约为1.06,与上年相比上升了0.05。(表1)


表1. 供求总体情况

















需求人数


(人次)


求职人数


(人次)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与上年相比变化


本期有效数


20680563


19563305


1.06


+0.05


分季度看,2011年四个季度,监测城市市场用人单位招聘人数平均每季度约517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人数平均每季度约489万人,平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06。


分年度看,2001年以来市场中岗位需求和求职人数总体上保持上升态势,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高于求职人数的增长。特别是2004年以来,市场中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始终保持在0.9以上,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2009年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2011年回升至1.06,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2001-2011年度市场职业供求总体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2011年全国117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从全年总体情况看,劳动力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市场运行稳定。


2.从产业需求看,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格局基本稳定。从趋势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稳步上升。分行业看,制造业需求旺盛,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比重趋于下降。


3.从用人单位需求看,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占据主体地位。私营及个体企业用人需求比重趋于上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逐年下降;外商及港澳台企业的用人需求变化不大。


4.从求职主体看,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是求职主体。从趋势看,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波动中略有上升,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波动中呈现下降;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比重总体上趋于上升,但近年来有所下降。


5.从年龄看,16-34岁年龄组用人需求量大,45岁以上求职人员就业依旧相对困难;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市场中的求职主体,市场需求量较大,2010年以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市场需求量回升。


6.从技能看,劳动力供需总量集中在初、中级技术等级;从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职者均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能人才短缺仍较为突出。


二、产业、行业劳动力需求状况


从需求总量看,2011年监测城市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8%、39.3%和58.9%,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格局相对稳定。


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产业


需求人数


(人次)


所占比重


(%)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


(百分点)


第一产业


362106


1.8


-


第二产业


8143816


39.3


+0.6


第三产业


12174641


58.9


-0.6


合计


20680563


100


/


2001-2011年度,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2001年的25.7%上升至2011年的39.3%,上升了1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2001年的72.5%下降至2011年的58.9%,下降13.6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01-2011年度三次产业需求比重变化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从行业需求看,81.7%的单位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六个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2.2%、15.7%、13.1%、8.9%、7.2%和4.6%。(见表3)


与上年相比,制造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1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


从各年度情况看,2001-2011年间,制造业需求旺盛,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制造业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比重波动中趋于下降,平均下降幅度在3%以内;建筑业的需求比重基本稳定。(见图3)




作者: tang1984    时间: 2012-7-5 10:05

腾讯这是不想混,跟国家唱反调!
作者: qdpan    时间: 2012-7-5 10:29     标题: 回复 10# tang1984 的帖子

引用:
原帖由 tang1984 于 2012-7-5 10:05 发表 腾讯这是不想混,跟国家唱反调!


这点你倒无须为腾迅操心,因为从来都是“官字两张口”


请看我在7楼的回帖,官方已经把屙出来的屎又吃回去了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