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前段时间引发的关于乳业新标准的大讨论至今尚未有结果,不知道这位理事长是否知道,在新的标准之下,乳制品的合格率当然不是问题,一般来说,行业标准都是越定越高,咱们这儿居然出现了标准降低的奇迹,标准降低自然合格率就高企,这个道理怕是不难懂的。
其实整段话里,最令人腹诽的倒不是上述这些矛盾之处,而是那句“我自己的孙子,喝的就是国产奶”。用自己家的孩子声明自己的观点也无可厚非,但却并不能说明问题。我本人经营着一家安全农产品配送公司,在寻求供货渠道的时候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算是有些心得。在山东某对日韩蔬菜出口基地,一家日本人投资的企业专门生产对日出口的大蒜,原本我们以为会很贵,但问下来价格比国内市场上也没高多少,而且包装精美、连蒜皮都不破一点儿。这样的东西人家只针对日本出口,国内基本不做销售。原因很简单,在国内销售往往得不偿失,回款就是个大问题,还有其他麻烦事儿等着。这话不是想挑动中日的贸易战与口水战,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中国不是没有好东西,也不是不能生产好东西,而是这些好东西往往是供出口或者到了有能力者的特供渠道,普通人是吃不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这个现实,就会发现这种用自己孙子喝国产奶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做法未免缺乏说服力,大概可以与“何不食肉糜”相提并论。在有些人看来,中国的食品安全是没有问题的,中国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的生活与普通人没有交集,然后用这种没有交集的生活论证世界的美好。
有网友说过,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领导都去菜市场买菜,但这个逻辑不通的地方在于,如果能做到让领导都去市场买菜这个前提,怕是根本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