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围观法国高考题:终于知道为啥法国有很多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 [打印本页]

作者: weiqyu    时间: 2012-6-21 14:27     标题: 围观法国高考题:终于知道为啥法国有很多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

引文地址:http://t.sohu.com/huati/12819?srcid=100240002&pvid=tc_news&a=&b=%E8%80%83%E9%A2%98%E5%B0%B1%E5%BA%94%E8%AF%A5%E6%B2%A1%E6%9C%89%E6%A0%87%E5%87%86%E7%AD%94%E6%A1%88

 

 

 

6月19日,学者@许纪霖发表微博称:“据我在法国留学的博士生透露,今天是法国“高考”(BAC)的第一天,考试内容为“哲学”,总共4个小时,就一特定题目撰写论文。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此条微博引发大量网友热议,已被转发11690次。>>详细


[ 本帖最后由 weiqyu 于 2012-6-22 12:35 编辑 ]
作者: oxxo    时间: 2012-6-22 11: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eiqyu    时间: 2012-6-22 12:37

 


@许纪霖:东方早报今天发表了我关于法国高考哲学考题的采访录:《有什么样的考试, 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文化》:中国这么一个有智慧、有哲学头脑的民族,再这么折腾个几十年,大概会成为世界上最愚蠢的民族,只会赚钱,不再会思考。http://t.cn/zWwe33U


作者: weiqyu    时间: 2012-6-22 12:41     标题: 冉云飞的看法

冉云飞 : 最近被疯转的法国高考哲学题,以及民国时期的许多高考题,基本上没有变态的客观题,全是可以主观发挥的。民国教材多样,学校自行招考,用何种教材的人均能参考甚至能同时考上几所大学。注重唯一答案,是中国教育的毒瘤,是灌输和专制教育的必然结果,人世多少问题有唯一答案?
作者: weiqyu    时间: 2012-6-22 12:43

 6月19日,学者许纪霖发表微博称:“据我在法国留学的博士生透露,今天是法国“高考”(BAC)的第一天,考试内容为“哲学”,总共4个小时,就一特定题目撰写论文。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此条微博引发大量网友热议,截至发稿已被转发11690次。(和讯网6月20日)

 


 


  据悉,哲学类题目分为文科卷、理科卷、经济社会科卷等。【题目节选】文科卷: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什么?2、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吗?理科卷:1、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经济社会科卷:1、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欲望?2、工作仅仅是为了有用吗?网友们评论说:“独立的思想就是这样培养的!”“我们的教育缺得太多!”   


作者: weiqyu    时间: 2012-6-22 12:48     标题: 暴强回复,推荐!

相呴以湿2012()


转载:@我是谁家那小谁 之 我 们这么努力,也不过是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 2012-06-16 09:52:00    


 


   昨天南方日报刊登了一条新闻,大意是说有个女孩子以她的成绩考入北大清华没问题。但她从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深受曾留学法国的母亲“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最多而不是最好”影响,决定放弃高考,申请包括哥大在内的大学,并获得成功。新闻下面附上了一张那个女孩子的照片,还很清秀,于是这则新闻就获得大量转载,一片褒扬之声。我没有任何的仇富仇美仇优心理,不过在这条新闻下面我看到的最好的评论还是:我没有皇城根下的家,也没有留过洋的爸妈。我只能咬着牙拼命学习,在千军万马中挤破头,换来一个国内普通的大学,而我还要拼命努力,才能换来一个普通的人生。但这条新闻把千万个我们这种普通家庭却从没放弃努力的孩子,当成了傻瓜。     在上海,复旦附中今年参加高考的不足100人,因还有400人不是保送就是出国;至于神一样的上外附中,今年的参考人数为:10。在北京,人大附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平时不努力,长大上隔壁。高中时老师总喜欢教育学生,高考就是穿过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挤不过的人就掉下去了。高考确实是独木桥,不过这座独木桥早就沦为平民阶层的生存法则,贵族们早就去玩别的游戏了。高考分数发布之后,又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又会是九百万个家庭的新一轮志愿忧虑,在人家毕业旅行是欧洲美洲还是大洋洲的纠结面前,这一切都显得那样单薄无力。     在之前我为实习去向不明而头疼的时候,一个红三代朋友突然在MSN上告诉我他在证监会银监会跟国开行之间不知道如何取舍。     在我沉迷于看演出看电影看话剧看演唱会的时候,一个过去傻大姐形象的朋友开始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不着宿舍,打听下才知道为了争取保研的时候和前男友复合了。     在我逛街醉酒数星星轧马路一个人出逃的时候,一个过去很好很好的朋友考证券考CPA考CCER忙得不亦乐乎,于是一个月一次的见面连越来越无话可谈。     在我刷豆瓣刷微博忙于跟人吵架吵不过就暗自神伤的时候,一个过去广撒网钓大鱼的朋友开始对男友黏得很紧不再若即若离,只因为男方家里答应出资把两个人一起送出国。     我们这群人,接受着最基础最基本的教育,走在最多人走的那条路上,却一直妄想着和这条路上的绝大多数人不一样,所以经常走着走着就到了岔路上。只是殊途同归,所有的岔路都通向同一个出口,我们却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而最让人唏嘘的是,其实一直以来,在别人的眼里,我们本就是一条路上的旅伴。我们经过那么多的努力,也不过就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普通人,也许还会是自己过去最讨厌的那种普通人。于是我们虽然拿着一样的工资,做着一样的事,有些人可以欣然自得地取悦老板,我们的幸福感却总是来自于某一句突然浮现在脑海的歌词、某一句突然触到泪点的对白和深夜电话那头的那个人。     我常说的是,我们的可替代性都太强了,没有什么事情是非你不可的。朋友要申请忙于写PS,前几天问我,你觉得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事实上这个问题面试的时候也是经常被问到的,估计大家的答案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那么,我真正的优点又是什么呢。我不知道。更准确的是,即使真的能够找到一项技能或者特质被我当成优点的话,很大的可能是下一秒我就又发现在这点上比我更强悍的人,那这个还算是我的优点么。我们能够真正找到强过这世上至少70%的人的东西么。我真的不知道。     昨晚不知怎的宿舍居然集体吐槽,宿舍那个GPA3.8的学霸说,过去学院那些关于国企民企外企的铺垫真是太多余了,到这个时候才发现有什么可纠结的,谁给的钱多就去哪呗,到哪不是听人使唤,到哪不是给人卖命,到哪不是拿那么一点钱。话糙理不糙。想想周围的很多人,努力挣扎了那么些年,拼命耀眼了那么多年,最后也会穿着西装套裙,衣冠楚楚地去挤地铁挤公交,在CBD的高楼里拥有小小的一张桌子,在远离CBD的老式居民区里拥有小小的一张床。。。。


作者: 黄河水    时间: 2012-6-22 12:56

【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什么?2、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吗?理科卷:1、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经济社会科卷:1、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欲望?2、工作仅仅是为了有用吗?】

中国的考生太多了,如果都是这样的主观题,判卷的工作量惊人。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把平时的成绩作为依据。但是这就需要一个平等诚信的社会才有可能,否则肯定木有公平可言。
作者: weiqyu    时间: 2012-6-22 13:10     标题: 回复 7# 黄河水 的帖子

看了许纪霖先生谈“法国高考”的帖子,希望对你有启发:


 


许纪霖谈“法国高考”:有什么样的考试, 就有这么样的公共文化


 


许纪霖谈鈥湻ü呖尖潱河惺裁囱目际裕 <wbr>就有这么样的公共文化 作者 早报记者 田波澜   发表于2012-06-22 00:54


许纪霖教授由法国“高考”考题和南科大复试考题谈论基础教育中的应试话题。

  许纪霖教授由法国“高考”考题和南科大复试考题谈论基础教育中的应试话题


  “有什么样的考试, 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公共文化”



著名学者许纪霖


  2012法国“高考”哲学考题


  法国时间6月18日上午8时,法国334464名报考普通类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开始第一门科目——哲学考试。 法国统一的中学毕业会考(BAC)的成绩在法国就是申请大学的依据,所以也可以算是“高考”。 


  每位考生可在3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在法国时间早上8时开始、中午12时结束(北京时间下午2时到6时),2012年普通类会考各科考生的哲学试题如下: 


  文科考生试题 


  题目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 


  题目2: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么? 


  题目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考生试题 


  题目1: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 


  题目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 


  题目3:解释卢梭《爱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题目1:是否可能存在天生的欲望? 


  题目2:工作,是否仅仅为了有用? 


  题目3:解释乔治·贝克莱《消极服从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早报记者 田波澜 


  “据我在法国留学的博士生透露,今天是法国‘高考’(BAC)的第一天,考试内容为‘哲学’,总共4个小时,就一特定题目撰写论文。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


  6月19日晚,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引发网友热议,截至记者发稿,此条微博已被转发29267次,有评论7083条。


  巧合的是,备受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复试也于19日上午在全国八省同时开考。南科大是国内首家自主招生选拔且自授文凭的高校,这场复试共有1357名考生参加,尽管仍采取笔试形式,但考题却让考生们眼前一亮,比如,让考生7分钟内连续写出1-300的数字且不能涂改;在40秒内记忆10 个双音节汉语词汇然后默写;在一大堆无序数字中找出相邻两个相加为10的数字。大多数考生都提前交卷,面带微笑离开考场,他们纷纷表示试题简单、新颖、好玩,不考知识点,完全可以“无备而来”。而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则表示,复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和洞察力,考生如果能在两个小时内全部答对或答出,他的智商就是相当高的。如果考生半个小时就做好的话,那他不是天才,就是不够小心。


  在2012年高考刚落下帷幕的今天,法国“高考”的开放性考题和南科大复试题的探索都成了热门话题。面对当下的众多考试,人们不禁要问到底该如何出题考查我们的后代等话题。就此,早报记者专访了许纪霖教授。


  法国高考首考哲学


  比美国更重视人文教育


  东方早报:请谈谈你最初看到法国“高考”哲学考题时的印象,你为什么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些考题发布在网上呢?


  许纪霖:最初是我在法国留学的博士生发邮件给我,我看了之后很震撼,我想贴出来可能也会给网友一些思考的刺激。说实话,我们中国大学的哲学系研究生是否做得出来,我有点怀疑。如果要我来做,我也得做些准备。这些题目非常有深度,有思想力。我第一反应就是法兰西民族为什么这么有智慧,出了这么多大哲学家,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是从童子功练起的。在法国,不管以后学文科还是理科还是社会经济科,他们从小就有着很好的哲学训练。在中学阶段法国就开设了大量哲学课程,有一位法国人留言说,他是文科生,当年高三每周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他们的中学毕业会考(BAC)考七天,第一天考哲学,第二天考历史,第三天考法语,然后才是四门其他课程,由此可见人文所占比重之大,而总分里哲学的权重最高。法国这个会考就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法国的大学录取新生以会考成绩为依据。


  这些题目出得真好,比如“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寻求真理是古希腊的传统,而法国今天也被后现代思潮冲击,这个题目可能是在古希腊传统与后现代交锋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若在中国,这可能是哲学专业博士生考试的题目。“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这些都是很有深度的题目,简单明确,但后面的知识面很广,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关于劳动,马克思、亚当·斯密、阿伦特等哲人都有很多精彩论述。如果你没有这种发散性思维,你也可以解释卢梭的《爱弥尔》或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这些都是欧洲的经典,它也没有指定段落,而是让你自己选择。总的来说,这些题目既让你有发挥的空间,又让你有选择的空间,这给我们的高考命题以很大启发。


  东方早报:有些网友认为法国“高考”考题似乎与考生的日常生活、道德思考等更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你怎么评价?


  许纪霖:法国比美国更重视人文教育,法国的十大高中尤其精英高中很重视读经典,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些都是法国高中生的必读书。所谓西方古典文明的一些基本经典,在中学阶段就要求读,而且要读原典,读完还要讨论,所以他们的人文素养很深厚。这也是为什么法国是一个文明大国,到今天法语文化还能和美国所代表的英语文化相抗衡的原因之一。法兰西当年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是近代文明的代表,到今天它还在坚守这种从古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启蒙的文明,而这种坚守不是所谓精英的坚守,而是通过制度化的教育来坚守。


  民族的整体素质


  取决于基础教育


  东方早报:一些网友在你发布的微博后面评论说,怪不得法国乃至欧洲是出思想家的地方,而中国的高考似乎更多的是在强调记忆,法国的哲学考题似乎更注重自由阐释,在你看来,高考考题的价值导向与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许纪霖:有什么样的考试,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公共文化,这一点非常清晰。我越来越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旦要运用哲学的时候,就变得特别傻。无论是在传媒的报道中,还是在一些会议上,一些非学术工作者发言,通常会用他们学到的那套哲学,如一分为二、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等。这些未经思考的语言领导着人们的思维,这种思维就形成了一种公共文化,而这种文化具有很大的教条性和封闭性。


  当今中国要怎样成为一个人文大国?我想首先要从基础教育开始。而当今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试教育,不仅高中是应试教育,现在的大学也如此,越来越强调所谓的客观题,然后设定了各种各样的标准答案,实际上人文学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是开放的。它可以有多种解释和理解,只要你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那就OK了。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人文学科的特点。但中国今天的高考,甚至包括研究生入学考试,比如历史学在内的四门学科,都是全国统一考试,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学历史都像高中一样,完全是死记硬背,抓知识点。我想我们真的要好好地反思:中国这么一个有智慧、有哲学头脑的民族,再这么折腾个几十年,大概会成为世界上最愚蠢的民族,只会赚钱,不再会思考。


 


 


 


 


  东方早报:也有网友质疑说,法国这种考题阅卷教师很难评分。


  许纪霖:实际上,法国是有参考答案的,但只是参考而已。它出开放性考题并不意味着阅卷老师就可以随意评分,其中某些知识点是需要你掌握的,但这些知识点并不是评分的硬性规定,而容许你有一定的发挥。所以,这些试题既有形成共识的一面,也有让你个人发挥的一面。法国在这方面比较灵活,而且它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法国最难考的证书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过去那些大哲学家都是做过中学老师的,比如萨特等,都有过在中学教书的经历。法国的中学教师资格证就像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证一样,是最光荣、最拿得出手的证书,水准非常高。所以,一个民族,不仅要看知识精英怎么样,还要看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而民族的整体素质实际上是取决于基础教育。



[ 本帖最后由 weiqyu 于 2012-6-22 13:15 编辑 ]
作者: 黄河水    时间: 2012-6-22 13:23

引用:
原帖由 weiqyu 于 2012-6-22 13:10 发表
看了许纪霖先生谈“法国高考”的帖子,希望对你有启发:
 
许纪霖谈“法国高考”:有什么样的考试, 就有这么样的公共文化
 
作者 早报记者 田波澜   发表于2012-06-22 00:54
许纪霖 ...

许纪霖谈“法国高考”:有什么样的考试, 就有这么样的公共文化

许记霖认为考试的形式决定了公共文化,有一定道理吧。但是,教育体制本身就制约了考试的形式。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培养愚民的体制,考试题目以标准答案居多数,可以适应机器判卷,也非常适应培养愚民。所以,俺认为是教育体制决定了考试的形式。至于公共文化,其实是社会制度决定的,考试形式是无法决定的。






转帖

6月19日,学者许纪霖发表微博称:“据我在法国留学的博士生透露,今天是法国“高考”(BAC)的第一天,考试内容为“哲学”,总共4个小时,就一特定题目撰写论文。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此条微博引发大量网友热议,截至发稿已被转发11690次。(和讯网6月20日)

  据悉,哲学类题目分为文科卷、理科卷、经济社会科卷等。【题目节选】文科卷: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什么?2、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吗?理科卷:1、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经济社会科卷:1、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欲望?2、工作仅仅是为了有用吗?网友们评论说:“独立的思想就是这样培养的!”“我们的教育缺得太多!”

  很多网友认为,法国高考值得我国借鉴,他们主张发散性思维,比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强太多。

  @傲虎出山:我感觉这些题目与我国高考作文题或者有关文科考题没有什么区别,怎么就是开放性考题呢?有的人还由此引申说我国高考只能培养应试人才。我看没有那么玄乎。我倒是认为他们这些考题与社会生活比较接近,题目很有意思,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漫漫求索兮:这样的考题就是告诉我们:1、考题应该没有标准答案;2、人首先应该会思考,不然纵然读到博士也没用。

  @扬州年糕:考得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的见解,比我们死记硬背的考试有意义多了!

  但也有网友认为,“题目不错,但这种开放性主观题在不同阅卷老师那里可能得分不一样,未必比客观题公平!”(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延伸阅读:南科大在8省举行复试:要求7分钟内从1写到300

  考生们介绍,考试的题目中包含计算题、数列题、几何题等,很多题目类型前所未见。比如,老师将写有十个词语的题板展示四十秒,然后让考生写下所记住的这十个词;在一大堆数字中找到相邻两个相加为十的,等等。最让考生们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题:在一张单独试卷上,让考生七分钟内将一至三百全部数字写下来。

  “这道题很简单,但是很经典。”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来到考点接受采访时笑称,“一般人坚持不了七分钟高强度地集中注意力。这道题对一个人的注意力的考察是很见效的。”[详细](新京报)

  [他山之石]

  国外高考怎么考

  美国 平均两个月可以考一次

  美国高考叫SAT,基础课考三门:阅读、作文和数学。平均每两个月就可以考一次,费用45美元。只要交钱,不限次数。可以在几次考试成绩里挑选最高分数寄给报考学校。考试分数只是录取的一个方面,美国的大学不喜欢只会考试的书呆子。

  澳大利亚 看重平时成绩,避免偶然性

  澳大利亚是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

  韩国 一考定终身,录取率50%

  韩国高考都是在12月举行,每年有数十万名考生参加考试,录取率只有50%,被形容为"比死刑还要残酷"。韩国多次想改变考试制度,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但"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日本 分两次进行,不分文理科

  日本高考要进行两次,第一次是全国统一考试,每年1月举行,不分文理科。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自行组织,时间为每年的2月和3月。考试形式也由各大学自行决定,有笔试、面试、小论文写作、实际操作等诸多形式。

  阿根廷 各大学自主举行入学考试

  阿根廷不存在统一的"高考",而是各个大学自主举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科目根据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各有不同。[详细](潇湘晨报)



[ 本帖最后由 黄河水 于 2012-6-22 13:24 编辑 ]
作者: weiqyu    时间: 2012-6-22 13:30

引用:
原帖由 黄河水 于 2012-6-22 13:23 发表 【许纪霖谈“法国高考”:有什么样的考试, 就有这么样的公共文化】许记霖认为考试的形式决定了公共文化,有一定道理吧。但是,教育体制本身就制约了考试的形式。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培养愚民的体制,考试题目 ...


 


你說的對!極是~ 


作者: 斯莱普尼尔    时间: 2012-6-22 13:36

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
中国已经找不到能给这种题目阅卷的老师了!

不仅是高考的乱象,阅卷乱象在网络上也披露过很多,很多人高考的成绩完全就是掌握在一些不负责的老师或者临时工手里!(这些临时工一般是从大一、大二抽调的,有钱可以拿)
12年的苦读,结果在阅卷机器手里,儿戏般的给决定了。

就算把外国的题目拿出来用,中国有能阅卷的老师吗?
我怀疑,那些老师根本看不懂学生写的是什么,更别提评分了。
现在的情况是,你是先培养老师呢,还是先培养学生呢?

所以说,文化一旦断裂,极难修复。哪怕只断裂一代人,几代人也修复不来。
更何况,赤匪整整毁掉了中国三代知识分子!祸国殃民以此为甚。
所以,有点本事的不得不去国外,不为别的,就为了国外有真正能给你阅卷的老师,也得出去。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