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果蔬之殇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大侠    时间: 2012-6-16 16:35     标题: 果蔬之殇

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蔬菜喷淋甲醛保鲜事件叫我们对国内的食品安全状况又增添了许多担心。事实上,食品行业的从业者们从来很难感受到来自于政府和媒体的长久压力,他们大多明白“债多了不愁”,“坑多了地自然就平”的道理。媒体近日对蔬菜非法保鲜的大幅报道对违法者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用不了多久这种行为必将会死灰复燃。这像是一种规律,在食品行业里人竟皆知。

喷淋甲醛的原因在与果蔬流通过程中30%左右的损耗。腐烂是很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农民眼里,廉价的甲醛是他们的不二选择。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没有甲醛,果蔬应该怎么样保鲜。冷链,这是最好的答案。采用冷链来对果蔬流通过程的进行保护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发达国家,冷链保鲜早已经广泛用于果蔬的流通过程了。但是,在国内,冷链保鲜似乎仅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却十分有限并且步履维艰。

根据早些时候的数据,国内的气调库容量大概在1200万个立方米,总气调容量最大的公司已经达到20万立方米,该公司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近10个万吨级的气调库,试图打造一个完整的冷链系统。可是,经过近10年的努力,情况要跟创业者的预想相差甚远。接下来,不妨以这个冷链行业的“巨头”作为研究对象,对目前果蔬行业的乱象做一个粗浅的分析,供各位参考。

该公司以脐橙和蔬菜作为主打产品,参与采购、保藏、运输、销售整个流通过程。果蔬的整个流通环节大概经历这么几个过程:统一收购------分选、处理-----入库保藏------出库销售

统一收购是目前最难以把控的一个环节。采购企业、政府、农民、中间商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互有矛盾的状态,由于缺乏合理、公平的运作机制,这样的状况还将一直持续下去。有不少企业试图以建立农民合作社的形式,来避开中间商,缩短从田头到销售终端的距离。但是,农民合作社的建立过程往往过于粗糙,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也缺乏政府的实质性参与,并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相反,目前的农村合作社,大多沦为了当地政府官员和采购企业申请国家项目款的“金字招牌”。农民由于无法得到切实的利益,只好继续将果蔬自行销售或是销售给中间商。这样一来,本该是服务农民的农村合作社就根本没有农民参与了。

该公司建立了上百个农村合作社,但是每当到了脐橙的收获季节,这些合作社大多不能从农民手里收购到计划中的脐橙,只能从其他渠道获取,以保证足额的库存量。该公司负责脐橙收购的人员对这样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也并没有指望从中间商手里高价收上来的脐橙能赚到钱。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他们还透露,公司目前运营费用主要来自“项目款”。该公司专门成立了“项目部”,项目部每年都以各式各样的噱头来申请“项目款”。由于花了大量的精力经营跟当地政府的关系,该公司几乎每年都能足额地拿到申请的项目款。

分选本该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步骤,国外一般会根据果蔬的品质,采取色选、射线探伤、含糖量检测、微生物检测等手段来进行细致的分选。将符合直接出售条件的果蔬入库保藏然后统一出售,将不符合出售条件的果蔬用于深加工或是其他用途。然而,国内的分选基本没有采用上述的任何设备,分选远不如国外的精细。

以该公司的脐橙为例,分选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他们粗暴地将脐橙按照个体的大小分为三级:一级果、二级果、次果。这样的分选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者根本无法根据等级来区分脐橙的真实品质,但是,却要根据等级来支付价钱。这样的分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不仅没有对脐橙的品质做出客观的评价,反而增加了消费者在选购脐橙时的难度,长久下去还可能会造成脐橙市场的价格体系混乱。

国内的气调库大多采用从欧洲进口的设备,具有很好的调节气温、气体组成、湿度等参数的功能,可以说在硬件条件上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气调保鲜的效果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烂果率高、保藏后果蔬品质下降明显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出现上述两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相应的参数来配套各个品种的果蔬。国内对果蔬的保鲜参数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国内企业大多采用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气调数据(他们称之为“安全数据”),而安全数据根本无法与不同品种的果蔬相配套。由于各品种果蔬存在差异,各自的呼吸曲线不同,如果没有适合该品种的参数来配套的话,气调库就根本无法起到保鲜的作用。该公司的脐橙就一直采用安全数据来保藏,脐橙经过6个月的保藏后,烂果率居然高达50%,根本无法达到保藏的目的,直接导致脐橙的反季销售毫无利润。简单的讲,气调库缺乏一个好的“软件”来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可是,软件并不是那么好找的。

气调参数的研究进展缓慢,主要有几方面原因:1.投入过大,由于果蔬品种繁多,每个品种的保鲜参数都需要单独研究,研究起来难度很大,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企业往往不愿意为了这样的无形资产做过多的投入,总是希望别人研究好了就以低价直接购买。2.研究人员的缺乏和实验条件的缺乏,在国内进行保鲜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十分稀少,多数科技人员都会倾向于研究更有直接经济价值的食品加工技术,人员的稀缺、果蔬品种的繁多,再加上,参数的研究需要实验室和气调库共同进行,由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大多数企业往往不愿意将气调库交由研究人员使用,到目前为止,气调参数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 3.国家的扶持力度不够,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大多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对于新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较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企业往往偏向于建立更多数量的农村合作社,开设更多的直营店,以此来获得更多的项目款和银行贷款。

由于迟迟不能获得盈利,作为气调业“巨头”的该公司已经开始转变运营模式。从09年开始,该公司逐渐减小了自购果蔬的数量,倾向于将气调库出租给中间商使用,并且开设更多的销售直营店,期望可以通过转型来扭亏为盈。不过,到目前为止,这样的转型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这个气调库的“巨头”在艰苦奋斗了9个年头之后仍然不能实现盈利。据公司的管理人员透露,鉴于如此现状,该公司已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对于公司的未来,公司的负责人期待可以将气调库和直营店打包出售来实现资金的回笼。“巨头”的黯淡离场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无疑是一种倒退。

我国一年的果蔬产量约为8亿吨,如果将流通过程中的损失从30%降低到5%,我国一年将可以少损失大概2亿吨的果蔬,可以至少满足3亿人的消费需求。气调研究的费用其实也不算太高,单个品种的花费可以控制在40万以下,5年之内即可完成研究。相比流通过程中损失掉的数量庞大的果蔬而言,40万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了。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企业、农民、中间商、政府都不愿意出这区区的40万。

总体来说,冷链的惨淡运营跟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有巨大的关系。我不禁想起中国教育界关于“大楼”和“大师”的争论,目前的中国果蔬行业属于大楼林立却年久失修的状况,身处这摇摇欲坠的大楼中的我们却连挣扎都显得很无力。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