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卢浮宫官网介绍,卢浮宫常设展览门票票价为10欧元(相当于83.6元人民币),而张家界的基本票价为每人245元人民币。一个张家界怎么就抵得上三个卢浮宫?
大陆景区门票进入“百元时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五一”来临之前,有关“未来数月内全国或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的消息在网上引发持续关注,不少网民发帖指出:这些景区涨幅从20%到60%不等,不少景区选择在“五一”旅游旺季来临前“抢涨”。
以“扬州瘦西湖涨价”为例,该景区门票将从现行的每张60元(旺季90元)涨到每张120元,理由是瘦西湖的“游览面积扩大”。此举引发网民“声讨”,网友“胡顺中”表示,飙升的价格已经明显超出了扬州大部分民众的消费能力。多考虑如何增强扬州对外的城市吸引力,而非急功近利一涨了之。
有网友列出了国内外景区门票价格对比清单,称大陆景区门票绝对“世界领先”:一张张家界的门票,相当于法国卢浮宫门票的3倍;一张四川九寨沟的门票,如果用来参观美国黄石公园、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都玩一遍还剩100多元”。[详细]
地方政府把景区门票当成了摇钱树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测算,在人们出行旅游总消费中,门票支出占比大概是7%—8%。专家认为,进一步降低门票价格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方向。但当前一些地方景区正在酝酿或掀起的涨价风表明,景区门票正偏离公共性和公益性,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公司不断索取经济利益的平台和筹码,难以在改善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拓展旅游业的升级空间。
从定价机制看,大陆旅游景区的门票定价权在地方政府,而景区收益往往与地方财政收入有一定关联,因而地方政府客观上存在支持门票涨价的动机。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景区收入往往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景区门票就成了地方财政的摇钱树。
门票涨价的结果,是撑鼓了地方政府财政的腰包,负责旅游景区运营管理的公司也赚了大把的钱。据了解,从1996年至今,包括峨眉山、张家界、北京潭柘寺、戒台寺等著名景区内持续提升门票、索道、客运价格。大陆刚公布的多家旅游景区上市公司上年年报显示,其景区主营业务利润率超过70%。投资者在无意中又发现一个新的暴利行业。[详细]
“钱本主义”成了中国旅游的指导精神
国家发改委规定,旅游景区调价频次不得低于3年,今年恰逢规定3年期满,笼门打开了。旅游景区涨价,既然守了发改委的3年期限的规矩,那自然就涨得合乎规定。一个约束性的规定,事实上就成为许可性的规定。
于是,无论历史遗存还是天然造化,都围起来索要高价,视景观游览的需要为暴利源泉,而非所有人共同拥有的一份资源。实际上这个社会已经不知道怎么对待人了,也不知道怎么对待权力。“以人为本”在这个社会已经成了口号,但实际上不过是遥远的奢望,现实是“以权为本”或者“以钱为本”。这是“权本主义”与“钱本主义”的竞合时期,人本主义将延后执行,而且看不到准期。中国旅游体现的精神,就是“钱本主义”。[详细]
于是,“旅游经济”生生做成了“门票经济”
地方政府念歪了旅游的经,把“旅游经济”等同于“门票经济”。在此理念支配下,把发财的主意打在游客身上,提高门票价格是必然的逻辑。甚至在大陆很多地方,旅游景区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把发财的主意打在寺庙身上,游客为多数殿堂“功德箱”捐出的香火钱也成了这些黑心公司的收入来源,严重影响了宗教的严肃性。从去年广受诟病的少林寺“上市门”中,就可见一斑。
旅游经济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经济形态,收益的行业众多,特别是在落后地区,旅游业是当地百姓获取收入的重要手段,而门票收入只是旅游收入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门票持续高涨,游客吃不消,旅游人数必然下降,即使偶尔出游,也只能是简单的到此一游,整体产业链就会受到很大伤害,这是一种典型的杀鸡取卵的做法。[详细]


据卢浮宫官网介绍,卢浮宫常设展览门票票价为10欧元(相当于83.6元人民币),此外,卢浮宫还推出了一系列免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