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日常生活里还是文学作品中,丧亲乃是人生至哀至恸之事,古人就曾将“丧父、丧妻、丧子”列为人生三痛。以常理度之,岂能“情绪稳定”?然则内心悲伤的家属,却屡次被官方描述为“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已经成为事故“情况通报”的标准用语
爆炸案发生约5个小时后,云南巧家县政府网站发布了此案的“情况通报”。该“通报”有用的信息虽然只是“致3人死亡、14人受伤”这几个字,但却有令人极度窝火的最末一句:“死者、伤者家属情绪稳定,社会秩序稳定。”细看下来,其实它只是一份“各级领导批示情况报告”,即市委书记、市长和县委书记都对案件做了怎样的表态。
有好事者统计,“情况通报”中案情介绍仅一句话,48字,事情处置内容75字,余下的就是“案发后政府高度重视”的内容展示:市委书记“批示”,市长“指示”,县委书记“要求”,共480字,工作组介绍169字。当然,死者、伤者家属情绪稳定,社会秩序稳定,这是必须的。
其实不只是此案,2011年河南驻马店正阳县38岁女子李莉在阻止当地水利部门施工时被挖掘机轧死,正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死者家属情绪稳定”;去年年底,广东省人大代表龙利源食用火锅中毒身亡,在新闻报道中同样出现“死者家属情绪稳定”……可见,这个词语大江南北无处不在,哪里有意外,哪里就有它的身影。[详细]
情绪稳定才表明事故危害不大
为什么各地政府的“情况通报”都如此热衷“情绪稳定”这个词,原因也不难猜测。“情绪稳定”是为了表明事故对死者家属的伤害不大,进而表明事故的危害和影响不大,有关人员的罪过不大、责任不大。中国的老百姓好说话,不管遭受了怎样的苦难和不公,只要当官的跟自己说几句好话,就立即心满意足、顾全大局,再大的委屈也默默忍受,再多的泪水也往肚子里咽,不哭了也不闹了。但是,他们的心真的不痛了吗?[详细]
情绪稳定更说明当地政府工作得力
热衷“情绪稳定”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表明当地政府对死者家属安抚有方,事故善后工作很积极、很得力、很圆满。在官本位主义下,无论什么情形下,都要让官员当主角,报纸要上头版,电视要上头条,而且不同级别有着专属的用词——巧家县此份“通报”中,书记是“重要批示”,市长是“重要指示”,到了县委书记用的便只是“要求”。“批示”“指示”也好,“要求”也罢,其实这只是其分内之当为,有什么可强调的呢?
在一些官员的话语体系里,他们习惯于用貌似冷静或理性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首先,这是一种冷漠。当事人遇到不幸,其家属的正常反应必然悲痛,相关部门不仅不感同身受,反而轻飘飘地说死者家属情绪稳定,这是一种权力居高临下的冷漠。其次,这是一种矫饰,也是诿过,一旦死者家属情绪不稳定,就说明当地相关部门工作没有做好,情绪稳定,则说明自己善后很成功。[详细]
家属情绪稳定才能表明社会稳定
热衷“情绪稳定”这个词的最重要原因是:为了表明事情已经平息,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媒体就不要持续围观了。那当地政府发布的“情况通报”为啥要写上这么一句呢?无非是说政府对死者的后事处理得好,死者家属比较满意。即使如此,何必非要加上“死者家属情绪稳定”这话不可呢?无非就是政府为了邀功,为了拍马屁。
千方百计地证明“死者家属情绪稳定”无疑是向媒体、向社会喊话:死者家属已经安置妥当了,对政府的安排也很满意,媒体和公众就不要围观了,这事儿也就过去了。言外之意无非是:连死者家属都情绪稳定了,你们还折腾个什么劲?[详细]


不管怎样的事故,“死者家属情绪稳定”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可是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来说,这又是多么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