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巴巴兒的花兩塊錢去蘋果店買了個《三只小豬》的APP,準備睡前哄兒子高興,講個帶PPT的高科技故事。結果還沒講到我拿手的大野狼“huff and puff”那段就覺得有點兒不對味兒。怎麼農場裡的小雞愛吃菠菜?老大的草屋裡裝上了壁爐?老三的房子裡居然還配上了cable TV? 強裝著胸有成竹狀講完了故事,看到結尾恍然大悟,原來我買的是一個politically correct版本的童話故事。
Political correctness俗稱PC,跟電腦沒什麼關系,中文翻譯叫“政治正確”。很多人初聽到這個詞會覺得這不像是Made in USA的東西,實際上這可是地道美國本土制造的特產。這裡說的政治正確不帶有官方意識形態的色彩,而是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慢慢侵入並佔據美國人思維的一種表達方式──個人或者機構對於自己的語言、思想和行為等進行反省和改進,以力求消除對社會弱勢群體呈現出歧視。
起初,PC的最主要影響表現在語言上。簡單地說,即便憲法早就賦予了美國人言論自由的權利,但一個人在公眾場合下說話都要掂量掂量。不小心觸碰了PC的敏感詞,雖不至於被投入天牢,但被社會輿論所群毆是遲早的事兒。有人評論這是一種powerful form of censorship,還挺形象。
上回書說到political correctness gone mad,其實如果光練練嘴皮子,不至於引發什麼madness。去年看一個新聞說新版的聖經將在兩年後印刷,其中“Sons of God”這樣的用詞將與時俱進地被PC成“children of God”。雖說當時看得我心裡一抖,卻沒覺得太過擔憂。促使我反復思考,決定將“政治正確”這個話題寫入專欄的是夏天看的一部電影。
拜PC所賜,放眼今日的好萊塢,先生這看起來低技術含量的規律卻百發百中。不信隨便拎出來些警匪諜戰片,只要是黑人警察,一律是正義勇敢幽默忠誠奧特曼的代言人。也就是說莎士比亞要是擱現在西方肯定火不起來,什麼《奧賽羅》、《威尼斯商人》、《馴悍記》一定會以種族和性別歧視的罪名被好萊塢廣電部就地正法。9﹒11事件之前,反恐片裡的反面人物還能見到些中東人,在此之後嘛,就連直接記錄9﹒11事件的World Trade Center (《世貿中心》奧利弗史東導演) 和United 93 (《93號航班》)都沒有顯示劫機人的種族特征。有個對PC的評論頗傳神地描述了這個現象---It causes us to lie silently instead of saying what we 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