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本:
代码:
ed2k://|file|%5B%E4%BA%86%E5%87%A1%E5%9B%9B%E8%AE%AD%28%E6%8F%92%E5%9B%BE%E6%9C%AC%29%5D.%28%E6%98%8E%29%E8%A2%81%E4%BA%86%E5%87%A1.%E6%89%AB%E6%8F%8F%E7%89%88.pdf|30018151|d666c30ddc56eb541299c163f1720ddc|h=gbyawmf55fp6hpyte22gpawnrs4chbhy|/
彩图本:
ed2k://|file|%5B%E4%BA%86%E5%87%A1%E5%9B%9B%E8%AE%AD%E7%99%BD%E8%AF%9D%28%E5%BD%A9%E5%9B%BE%E6%9C%AC%29%5D%28%E6%98%8E%29%E8%A2%81%E4%BA%86%E5%87%A1.%E6%96%87%E5%AD%97%E7%89%88.pdf|10857590|15f22321fd1fe49e5f9adc577f2238c8|h=clioyhil5em4eqft7sxy2cxzllgx3vnq|/
内容介绍:
《了凡四训》,顾名思义,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来自袁了凡不同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晚年总结人生经验,训诫儿子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又名《科第全凭阴德》)”;“谦德之效”是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强调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这四篇文章在组成此书之前,就已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被多部书籍收录。在清代初期的《丹桂籍》上,这四篇文章被称为《袁了凡先生四训》。
作者介绍: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追敍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3)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内容截图:
前言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和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