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拍脑袋的质疑 [打印本页]

作者: shockman    时间: 2012-2-17 18:06     标题: 拍脑袋的质疑

且看方舟子对《求医》的质疑:
    27日,方舟子发了一篇长微博:“新的一季开始了:“‘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在这篇分析当中,方舟子认为,“韩寒参赛作品《求医》所写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的一位肝炎患者在一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作者的身份,更像是 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
    方舟子对此的证据在于,韩寒在《求医》中,大量引用屠格涅夫小说细节描述,“那是必须熟读整部小说才能知道的。更蹊跷的是,《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韩寒那一年为17岁,而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为23岁左右,一个17岁的人怎么可能称呼别人为小姑娘?只有像韩仁均这样的中年人或者更年长者,才会这么叫。”方舟子在文中的末尾还质疑发现并推荐这篇文章的《萌芽》编辑胡蔚莳和给韩寒出复赛题的编辑李其钢:“17岁的韩寒有没有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医生为小姑娘?”

    如果这位方大人非要把《求医》当成是韩寒的日记,而不认为是韩寒创作的微型讽刺小说,我也只能说,方大人您继续,我不陪您玩了,我只能说小说可以把别人的经历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并且允许虚构。至于那位实习医生,方大人呀,您也是通读的全文的,您怎么就不懂上下文关系呢,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等等,那不就是一个刚入行的菜鸟么,‘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大姐姐要面子......'我读着怎么别扭呢,这还是一位刚入行不懂潜规则的菜鸟么?您读懂这篇文章了么?

    有网友质疑称常识里17岁写不出那样的文章,不知道那位的常识里有没有10岁的大学生16岁的博士生,有没有8岁获得欧洲计算机使用执照的男童。还有网友质疑文章的心态不像是17岁,那我提供一份资料:
    陈佳勇,1999年一篇《来自沈庄的报告》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被保送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文系学生会主席。先后出版《所谓青年》、《在北大散步》等书。2003年毕业后,进入上海《新闻晨报》任记者。现为上海电影集团东方电影频道营销业务主管。(和韩寒同一届获奖,各位可以算算这位当时有多大)
    对《来自沈庄的报告》的评语:满含历史沧桑感地娓娓道来,用超越作者年龄的文化批判目光,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的阅读视野,也拉近了我和这一代青年的距离。(作家铁凝)
作者: shockman    时间: 2012-2-17 20:16     标题: 回复 3# telos 的帖子

那您觉得文章的心理年龄论成立不?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