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点·Opinion |
关于公共讨论中质疑的正当性的一点探讨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看待对公众人物的质疑。质疑就是怀疑并把怀疑表达出来,网络上爱用的一个词是“合理质疑”。其实,碍于中文的语义歧义,对什么是“合理”恐怕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合理是指论据有道理?是最终符合真相?采用的论据是否合法?质疑者的主观动机?还是表达方式?说不清楚。所以“合理质疑”这句话就是一个空洞的筐,没有实际意义。对于什么样的质疑是可取的,我觉得有两种规范,一种是法律意义的,即质疑在何等程度上是合法的(lawful,即是否构成民事名誉侵权或者刑事上的毁谤罪。要注意许多国家如欧盟为了保护言论自由,是反对将毁谤刑罪化的);一种是在法律范畴之外的,即质疑在何等程度上是正当的(legitimate)。社会实践的公共讨论中,更多时候我们仅仅会涉及后者。
关于“正当”质疑,我们可以做一些内涵和逻辑上的探讨。在这里我就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就不引用关乎公共理性沟通之类的伦理推演了),仅供商榷,我非法律界人士,亦不探讨具体的法律技术问题。
质疑通常是针对一个人或事进行的,可能是涉及多个论据的一系列行为。通常而言,涉及人们对质疑正当性判断的角度,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1)
论据的合法性是任何正当质疑的先决条件。对于不合法的论据,一经发现,公众应予谴责,同时被质疑者亦可考虑诉诸法律手段。
当然,很多时候论据来源是公开渠道,引用者不可能完全为其真实性负责,这时引用者应注明出处,并在能力范围内进行必要、合理的尽职调查。
2)
要注意的是,对论据说服力的判断是非常主观的。不同的人,由于获取信息能力的不同及个人认知思维的差异,能够提出论据的力度强弱可能是不同的(我们设想一个小学文凭的人和一个名校博士提出的论据,可能在逻辑严谨度上有所差异)。而对于同样的证据,不同的人因为经历、背景、知识结构、认知差异及心理因素,接受力也可能会不同:对你而言很强的论据,对别人而言可能很弱。因此我们很难画一个尺标,说什么论据是有力,什么是无力的。在公共讨论中,更不可能达到法庭上对有效证据的严格定义。
总体而言,论据说服力的强弱本身不应当影响质疑行为的正当性。
3)
质疑者的动机或主观偏见不应当影响质疑的正当性。旁观者或被质疑者应针对质疑论据本身的合法性、有效性做出回应,而非对质疑者进行反向人身批评(argumentum ad hominem)。这种反向人身批评在逻辑上也是无效的。
在实践中,讨论者的背景或动机论往往是对理性讨论的最大干扰。许多人会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论据,或认为动机不纯的质疑就是不合理的(“有罪推定”),并诉诸人身批评,从而忽略了论据本身的客观合理性。
同时,存在这种情形,即带有主观偏见的质疑者使用了说服力较弱的论据,我的看法是,只要论据合法,质疑者仍有提出这种质疑的权利。而其实只要论据说服力很弱,被质疑者可以轻松回应,本来也不需给予过度的担心。
4)
质疑者提出的主张是否符合最终真相,不应该影响质疑的正当性。当然了,这主要是一个事后分析。
在现实讨论中,更多是涉及第2条论据的说服力度或有效性。说服力不强的论据往往被认为“扭曲真相”,冠以恶意,并被要求限制。
5)
正当质疑不应该有任何的言语暴力与人身攻击。后者应该受到限制。
这个第5条主要涉及直接的人身攻击,譬如污言秽语的辱骂,而不涉及一些可能被质疑者视为有辱人格、带有攻击性的主张。比方有的表述说“我深切怀疑你是一头猪”,这就显然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辱骂式的意见表述,当不属于正当质疑;有的表述说“我质疑某知名作家就是代笔”——这个说法会被该作家视为带有侮辱性的,但假设这个主张有任何的论据支持,它就不属于5)的限制范畴,问题只在于论据的强弱、合法性等。另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下面的第6
6)
当质疑的内容和对象涉及公共利益时,应当对质疑给予更高的言论自由尺度。实践上,言论自由边界的确定更多的是一个法律问题,即作为公共人物起诉质疑者并胜诉的难度(涉及举证责任、是否需要和/或如何证明质疑者的恶意、是否也适用蓄意的精神伤害等等,也是一个立法释法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各国对把握言论自由制度的差别而异,法律也不尽相同,但不管如何,也已脱离了这篇小文所探讨的道义上的正当质疑的范围。
7)
没有理性的对话姿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或回避接受对方提出的针对你的某项反论据,并持续针对同一问题进行质疑,将影响整个质疑行为的正当性。
当然这是个非常难界定,带有主观性的东西。比如我提出了强有力的论据A,作为对当事人的质疑;当事人提出了反论据B。可能出现我觉得仍不够满意,要继续质疑这个点,但旁观者觉得已经足够满意的情景。这种情形其实并不罕见,也很难界定质疑者到底是逻辑或经验上拒绝反论据,还是心理上拒绝。但如果系统性的完全不接受或忽略反论据,当然很可能就不是理性对话的姿态,会削弱质疑的正当性。但我认为提出新的有力论据不在这其列。,
具体的界定是主观的,但清醒、理智、善意的旁观者心中都是有一把尺子的。
以上可见,质疑行为可能是针对一个人活事的一组一系列的持续行为,对于什么是正当质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探讨了上述诸多角度后,,我们可以对什么是正当质疑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和摸索。
兔主席 2012.1.31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