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典範」(paradigms)這名詞,孔恩定義過兩次,第一次在書中第一章,即典範的原始意義。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物理學》(Physica)、托勒密(Ptolemy)的《天文學》(Almagest)、牛頓的《原理》(Principia)及《光學》(Opticks)、富蘭克林(Franklin)的《電學》(Electricity)、拉瓦鍚(Lavoisier)的《化學》(Chemistry)以及萊爾(Lyell)的《地質學》(Geology)等著作擁有兩大特徵──第一、作者的成就實屬空前,並吸收競爭學派中的忠誠歸附者,第二、著作中仍留有許多問題能讓這一群研究者來研究解決發展[1] 。擁有這兩個特徵的科學成就稱之為「典範」。孔恩後來為了解決「典範」的定義曖昧的問題, 他在第二版的後記中再做了一次更精確的定義──作為一個「群體承諾型態」(the constellation of group commitments)的典範是一組有序的「學科結構」(disciplinary matrix):一、符號式的通則,如公式、定律等;二、形而上學式的信念與模型圖像,如原子論、機械論式的最高原則;三、共享的價值和美學取向,如「精確預測」、「和諧」、「簡潔」、「太陽中心」、「天上完美的圓形」等;四、共享的具體例子,或「範例」(exemplar),如何從「範例」發展成具有「家族類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新例子[2]。
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本世紀初究竟發生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導致科學大師們掀開一連串翻天覆地的革命序幕?本世紀初出湧現了許許多多的物理學大師,如普朗克(Max Karl Planck, 1858-1947)、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 1901-1976)、玻耳(Niels Bohr, 1885-1962)、包利(Wolfgang Pauli, 1900-1958)、波義爾(Louis Broglie, 1892-1987)、舒汀格(Erwin Schrodinger, 1887-1961)等。本世紀初至二次大戰前,不啻是物理學的黃金年代!他們和愛因斯坦一同共創量子力學的巨大革命。是什麼時代條件使得本世紀成為科學的「天才世紀」?我們且去看看愛因斯坦的那個時代吧。
Planck
Bohr
Schrodinger
Broglie
Pauli
Heisenberg
年輕的愛因斯坦在蘇黎世技術學院(Eidgeno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in Zurich)求學。他那時讀過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Ernst Mach, 1838-1916)的〈力學〉(Science of Mechanics)。該文批評絕對空間與絕對運動的觀念,並建議牛頓定律應該重新檢討與改寫。愛因斯坦很喜歡這種嚴肅的態度。馬赫可能影響了愛因斯坦去思考「可觀察的現象,共開始非常懷疑絕對時間與絕對空間的觀念。 [17]」
1905年愛因斯坦發現了「同時性」(simultaneity)的概念,與時間、空間的測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用愛因期坦自己的話說:「我們已知,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及其背後的物理原理,只有在經驗所及的範圍內,才是正確的。不同的經驗,可能有不同的時空概念及原理,我把『同時性』修正成較有彈性的新定義,於是就誕生了狹義相對論(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烏克蘭裔美國物理學家加莫夫(George Gamow, 1904-1968)寫道: [23]
1915年愛因斯坦繼續經過多年密集、努力的自尋煩惱地工作,導出了對宇宙革命性的看法──「廣義相對論」(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這是來自於狹義相對論的推廣,即是在狹義相對論中加入重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結論是:重力并非一般認為的是空間的吸引力,而是宇宙幾何形狀的表現。空間是彎曲的,或由於有物質存而撓曲,而物體則在空間中依循空間的幾何形狀,沿最短的路徑運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解釋了宇宙的起源與終點,預測光經過質量大的物體會有泛紅現象;靠近重物的鐘,時間也會變慢;同時解釋了水星的歲差現象,經而證明重力波(gravity wave)和黑洞(black hole)的存在 [28]。 愛因斯坦曾經在1911年認定,行經太陽的星光會略為朝向太陽偏去。原因是太陽巨大的質量使周圍的空間彎曲,而星光則依循彎曲的空間行進。因為平常陽光太亮了所以不易觀測到。不過等到日全食的時候就可觀察了。可是這要等到 1919年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才在西非的普林西貝(Principe)島觀察到愛因斯坦所預測的現象而證明了相對論的正確[29] 。其實,這個「關鍵實驗」其實一點也不關鍵,因為早在這觀察以前物理學界已漸漸接受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典範,并且許許多多的物理學大師如普朗克、玻耳、馮勞克等人對愛因斯坦更是讚譽有加。諾貝爾獎評審會甚至還認為愛因斯坦受到過高的評價而故不讓他獲獎 [30]。日全食的觀察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證明,只不過是錦上添花,使他一夜之間成為舉世矚目的偉人。
天才 vs. 人才
革命性的發展在一個世紀裡大概只發生一、兩次,甚至是幾個世紀才發生那麼一次。所以如此來看,天才級的天師是不常出現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諾貝爾獎得主與頂尖科學家充其量也不過是「科學界裡的砌磚工人,而非建築師」。就因為這樣,天才大師的光芒才會相對地極度耀眼。雖然在巨觀的歷史發展上看來,天才大師的革命就像是晴天霹靂式的無中生有,所有理論都像是由科學大師一手建立的。例如十七世紀以前的物理學對十七世紀的力學毫無幫助;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幾乎純粹是無中生有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