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舞台上和聚光灯下声情并茂流传全国甚至海外华文世界的所谓港台“爱国歌曲”实际上完全是这样“打造”出来“特供”给大陆受众消费的,票房和卡带CD广告等等的收入无形中成了衡量哪个歌星或者哪家唱片公司更“爱国”的天枰。这些音乐制品在它们的“产地”其实并无影响甚至不为人所知,但在大陆却冠以“港台爱国歌曲”的名义,让大陆受众误以为它们是在港台首先流行起来再传到大陆的。大陆给予这些爱国音乐制品最有特权的 “促销”手段是挑选一些爱国表现“突出”,在大陆人气旺盛的港台歌手在每年的“春晚”作表演。歌手一上春晚就风靡全国甚至海外,随之而来的是大型音乐会,全国巡回演唱,影音制品发行和广告收入等等,可以说财源滚滚。因此这种爱国音乐的制作,推销和消费完全可以作为西方学界分析资本和权力关系的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的研究对象,也可以用当代左派批判理论另一对常见的概念“中心和边缘”(center and periphery)的辩证关系来分析;在这里,中心退隐到幕后,“边缘”(港台)用中心的立场和调门发言,而受众却误以为这是“边缘”纯洁自发的表达。
举一 举一个事例。周耀辉是香港大牌词作家,曾经为达明一派,王菲,林忆莲等歌星写过很多风花雪月的歌词,但也接受经纪人或者签约唱片公司的要求专门为大陆市场写“爱国歌曲”。在2009年发表的学术文章“我和龙的周旋:歌词创作与有关‘中国’的政治”(“Me and the dragon: a lyr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politics of Chinesenes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Nov 2009)中,他用大量个人经历披露了自己通过由大陆订单和港商主动推销这两个途径加入构建“大中国”言说的内幕。文章中的“the politics of Chineseness”(“有关‘中国’的政治”)指的就是上面定义的“大中国言说”和其政治内涵,文章中用“龙”来隐喻,也包括那只“看不见的手”。这种“有关‘中国’的政治”直接影响到身处港台的华人如何定义和描绘“中国”和“中国人”,这种定义和描绘又直接影响自己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作为流行音乐艺术家,这种关系非常现实,事关自己在大陆的市场份额。文章介绍了力图充分利用“大中国”言说为自己谋利的港台音乐制造商和歌星,他们往往比那只“看不见的手”表现得更“爱国”,乐于“与龙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