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国外为什么少见“旧城改造”? [打印本页]

作者: 阿德CECI    时间: 2012-1-5 10:08     标题: 国外为什么少见“旧城改造”?


 









标签:

日本


宋体


高线


现代美术馆


伦敦泰晤士河


杂谈

分类: (四)观察思考


   国外为什么少见鈥溇沙歉脑焘潱


 

    如今,一些国人去欧美旅游,观感大都是欧美很多城市“新楼很少”,话里少了些羡慕,多了些自豪。诚然,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城市纷纷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大建新的商业区、住宅小区,和从前相比,显得光鲜漂亮。但随之而来的野蛮拆迁等问题,开始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爆发点之一。此外,拆旧建新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而欧美国家看起来新楼很少,实际上与这些国家不崇尚“拆旧建新”,而是喜欢搞“建筑再生”有关。这种既环保,又能够保存文化的做法,不但让旧的建筑焕发生机,而且节省了建新的成本。


 


美国  保留与再造


美国纽约曼哈顿第十大道中下城附近,宽阔齐整,有诸多画廊聚居,也有不少匠心独具的餐馆店铺。然而19世纪中期开始,这里曾一度是个最混乱嘈杂的所在。


 


1847年,纽约通过法案,允许火车驶入曼哈顿城西。彼时,交通信号技术极端不发达,第十大道一度被称作“死亡大道”。经过数十年讨论与争议,20世纪初,纽约州、纽约市与纽约中央铁道局,终于通过一项耗资1.5亿美金的西城改造计划,“高线”便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建成通车的高线,从34街一路向南,是一条纵贯曼哈顿西城40余个街区的高架铁道。它连通的曼哈顿三区,曾经都是大型食品加工业的基地或库房所在。高线的设计使得火车能够直接驶入商品库房,极大地方便了货物的装卸,同时减少了对地面交通的干扰和对行人安全的威胁。


 


随后的70年中,随着汽车货运的发展,高线的作用逐渐被取代,高线成了名副其实的黄尘故道。但仍然有人为它的拆与留争执对抗。高线下的地产主希望尽早拆除高线,同时支持保留再造的声浪也日益高涨。

 


两位住在这个高线附近的纽约居民乔舒亚和戴维,于1999年成立了名为“高线之友”的团体,致力于促成高线的保留与再造。随后的几年间,公共空间设计委员会提供经费,委任建筑师凯西·琼斯做研究后,提供一份高线改造工程大纲。


 


接下来,市议会证实了再造后税收大于再造工程费用后,将高线再造立为城市政策,公开招标、确定施工队等前期准备便一一展开。但是,改造工程必须取得市民的完全认可与信任。从2005年开始,纽约现代艺术馆便展出初步设计方案,随后,csx运输公司正式向纽约市签署了铁路使用协议。由此,30街以南的高线得以完整保存。

 


至此,高线改造一期工程破土动工。铁轨、路基都被拆除,铁轨被标号收藏,并在路面、排水系统修整之后重新原样安装回去。2009年6月9日与2011年6月8日,高线改造一期二期工程对公众开放。


 


从14街道34街,临哈德逊河而立,高线成了一处别致的空中花园。既有斜阳草树掩映中铁轨绵长的沧桑浪漫,亦有设计体贴的长凳、小食车甚至鸟食槽,让人时刻体会到现代都市的魅力。可以说,曼哈顿高线80余年的历史,是一个现代城市演变中旧建筑改造的经典案例。

 


作为老牌帝都,纽约当然不仅仅有80年的老铁路。像世人瞩目的华尔街,就是由荷兰人17世纪在当地建立的要塞工程改造而成。


 


如今美国的“建筑再生”仍在继续着。就在今年2月,曼哈顿西57街225号argonhaut建筑的管理经理詹姆斯·登普西接受《纽约观察家》采访时说,要对一座百年地标建筑进行改造,并将它打造成符合最新的环保标准,简直是难上加难。“但既然我们决定要做,就按最好的方式”,“这对纽约市有好处”。


 


日本 修旧如旧


到日本各地采访,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日本各地号称“小京都”或“小江户”的古城。置身其中,似乎有时空错乱的感觉,多了一份思古的幽情。


 


日本人对文物古迹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是大量千年建筑保留至今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为节约资源,日本不鼓励大拆大建,而大力推广能够使用100年以上的住宅。 

 


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出现过大拆大建的现象。”日本古迹遗址保护委员会现任会长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乡》一书中写道,但伴随着70年代经济滞涨,尤其是20世纪末泡沫经济破灭,日本政府和老百姓发现,如果仅考虑经济效益,反而会让自己的民族陷入信仰危机。此后,日本开始重视社区建设,也就开始了新一轮包括建筑再生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


 


日本因灾害频繁,而且资源匮乏,非常重视建筑再生,在这方面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日本修建文物古迹致力于修旧如旧,绝对没有粗制滥造。翻新过程中,很少把旧建筑拆光扔掉,能利用的材料仍继续利用。

 


在这种建筑理念之下,日本许多街道的外观几十年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比如东京住宅区的大部分街景,仍然如1970年《机器猫》中描绘的那样,到处是独门独院的两层小楼。但实际上,小楼的建筑材料已经从木料变成了合成板材,大部分小楼也都已经完成无线宽带、数字电视、节能家电的更新换代。


 


再比如,东京的经济金融核心区——丸之内地区,有一幢独具特色的摩天大厦,名叫“日本工业俱乐部会馆”。这幢大楼高148米,自6层以上都是类似于原纽约世贸大厦的玻璃墙外观,然而大厦1至5层,却是接近于上海外滩的欧式近代建筑风格。

 


原来,下面的5层建成于1920年,但随着经济发展,这样一个5层洋楼显然无法承载日益频繁的大型商业交流活动。20世纪最后一年里,经过复杂而广泛的技术性讨论,日本政府决定在新大厦的1至5层保留原会馆外观,并尽可能使用原会馆材料进行装修。2003年,风格独特的新大厦建成,并以它原有的外貌,继续见证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现在,日本国宝四城之一的松本城已经被白色工程布包裹起来,东京著名的浅草寺和竣工于1914年的东京火车站也正在进行修复。在灾后重建、经济依然不景气的今天,日本的建筑再生工程仍然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而事实上,建筑再生在促进旅游业之外,日本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对现有建筑进行修复,工程成本要低于拆毁重建,环境成本的代价也小很多。而且,为高度还原原有面貌,对建筑和装修的选料特别考究,这也将促进某些冷门建筑材料的销售。


 



日本当地人对自己家乡充满热爱,对当地的文物古迹如数家珍,可以说,这种“乡土爱”,如果没有对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不可能形成的。


 


英国换一片瓦都要打报告


在英国西南部康沃尔郡的山丘间,有几顶透明的大“水晶球”。它们在阳光下斑驳闪耀,而走进里面,更是别有洞天。这个有35个足球场大的温室,几乎涵盖了全球的植物种类,而它更是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伊甸园”。


 


耗时8年的“伊甸园”工程,前身是一片有160多年历史的废弃粘土挖掘场。由于位置偏远、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如何对其进行改造利用,当时给英国人出了个不小的难题。

 


事实上,英国不少老旧建筑和历史遗迹改造后,都成为了具有文化、教育和休闲功能的公共设施,“伊甸园”也没有例外。由生物学家和建筑设计师组成的团队,把这座“从荒漠中拔地而起的乐园”设计成8个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巨大蜂巢式穹顶建筑,其中每4座连成一组,这也是他们取名“伊甸园”的含义。


 


与“伊甸园”同样充满艺术气息的另一处英国著名“再生”建筑,是矗立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泰特现代美术馆。这座由400多万块褐色砖块建成的地标性建筑,在上世纪50到80年代是一座火力发电厂,高耸入云的烟囱高塔就是当年留下的遗迹。

 


国设计师有效利用了建筑高达空旷的内部结构,以及靠近市中心的地理位置,话费1亿多英镑,将其改造成如今具有公共性质、全国首屈一指的现代美术馆。此举不仅完成了旧建筑的复活式改造,也在城市建设中增加了公共空间的比重,给周边区域注入了更多文化元素。


 


其实,漫步英国,无论是伦敦还是其他城市、乡镇,随处可见古老但保护完好的古旧建筑,这主要得益于英国政府完善的立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英国议会制定了一整套旧城古迹保护与再利用的法律体系,将旧城古建筑分为3个保护层次,除了要求严格保护建筑外观及内部结构功能外,还进一步严格要求和控制区域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凡是违反保护规定的,都将面临高额罚单。甚至可能锒铛入狱。


 


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则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在历史风貌保护区内,任何一栋房子的维修,哪怕是换一片瓦、修补一条裂缝或者粉刷一下墙面,都要事先向政府写书面报告,审查批准后才能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

 


2000年英国公布的《城市改造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改造和建设的核心理念,具体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建筑。比如产业转型后留下的煤矿、发电厂、船坞区等大块旧工业基地,改造成各种功能新区。


 


利物浦码头区,被改建成“披头士”博物馆,成为游客休闲观光区;废弃肉类仓库被改造成伦敦门户开发署办公地;甚至连明年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公园,都是由伦敦废弃的船坞区改造而来……

 


创造了如此多的成功典范之后,英国《卫报》今日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约65%的受访者认为,英国并不需要通过新建更多场馆来保持文化的创新性,他们认为改造老旧建筑是个不错的主意。


 


在英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拥有百年历史的大本钟和议会大厦成为了伦敦的地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的“老城区”,成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象征,源于古罗马时期的温泉浴场成为了巴斯小城的“名片”。


 



李芮

作者: wlp342    时间: 2012-1-5 10:21

在天朝,旧城既不保护也不改造,直接拆迁。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2-1-5 10:26

我们国家的政府官员主要是为了赚钱(在官员的带领和引导下,绝大部分人90%都是只想自己赚钱,不顾他人死活),这个民族没有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从古到今,他们思想里面有的只是:只要老子幸福,哪管洪水滔天!没有公德心,只有自私心。这是一个低劣的下等民族,没有什么好指望的,就这样吧,过一天算两个半天!
作者: duanmu2000    时间: 2012-1-5 11: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無恥下流    时间: 2012-1-5 11:02

所以大陸土鱉到了歐洲特別是意大利感覺像是破破爛爛的鄉下。
作者: ztzzc    时间: 2012-1-5 12:14

国外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的人民是为官服务的。
作者: nhdl_zgz    时间: 2012-1-5 12:47

道理很简单,一是改造旧城可以出政绩,二是弄个什么工程可以捞一笔。那个领导上位改造一番?一目了然。
作者: jky25024    时间: 2012-1-5 13:13

引用:
原帖由 nhdl_zgz 于 2012-1-5 12:47 发表 道理很简单,一是改造旧城可以出政绩,二是弄个什么工程可以捞一笔。那个领导上位改造一番?一目了然。
要不怎么叫天朝呢
作者: wbr001    时间: 2012-1-5 16:06

呵呵,没有新楼,怎么能显示出业绩呢。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