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欧美国家看起来新楼很少,实际上与这些国家不崇尚“拆旧建新”,而是喜欢搞“建筑再生”有关。这种既环保,又能够保存文化的做法,不但让旧的建筑焕发生机,而且节省了建新的成本。
美国纽约曼哈顿第十大道中下城附近,宽阔齐整,有诸多画廊聚居,也有不少匠心独具的餐馆店铺。然而19世纪中期开始,这里曾一度是个最混乱嘈杂的所在。
建成通车的高线,从34街一路向南,是一条纵贯曼哈顿西城40余个街区的高架铁道。它连通的曼哈顿三区,曾经都是大型食品加工业的基地或库房所在。高线的设计使得火车能够直接驶入商品库房,极大地方便了货物的装卸,同时减少了对地面交通的干扰和对行人安全的威胁。
两位住在这个高线附近的纽约居民乔舒亚和戴维,于1999年成立了名为“高线之友”的团体,致力于促成高线的保留与再造。随后的几年间,公共空间设计委员会提供经费,委任建筑师凯西·琼斯做研究后,提供一份高线改造工程大纲。
至此,高线改造一期工程破土动工。铁轨、路基都被拆除,铁轨被标号收藏,并在路面、排水系统修整之后重新原样安装回去。2009年6月9日与2011年6月8日,高线改造一期二期工程对公众开放。
作为老牌帝都,纽约当然不仅仅有80年的老铁路。像世人瞩目的华尔街,就是由荷兰人17世纪在当地建立的要塞工程改造而成。
如今美国的“建筑再生”仍在继续着。就在今年2月,曼哈顿西57街225号argonhaut建筑的管理经理詹姆斯·登普西接受《纽约观察家》采访时说,要对一座百年地标建筑进行改造,并将它打造成符合最新的环保标准,简直是难上加难。“但既然我们决定要做,就按最好的方式”,“这对纽约市有好处”。
日本 修旧如旧
到日本各地采访,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日本各地号称“小京都”或“小江户”的古城。置身其中,似乎有时空错乱的感觉,多了一份思古的幽情。
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出现过大拆大建的现象。”日本古迹遗址保护委员会现任会长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乡》一书中写道,但伴随着70年代经济滞涨,尤其是20世纪末泡沫经济破灭,日本政府和老百姓发现,如果仅考虑经济效益,反而会让自己的民族陷入信仰危机。此后,日本开始重视社区建设,也就开始了新一轮包括建筑再生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
在这种建筑理念之下,日本许多街道的外观几十年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比如东京住宅区的大部分街景,仍然如1970年《机器猫》中描绘的那样,到处是独门独院的两层小楼。但实际上,小楼的建筑材料已经从木料变成了合成板材,大部分小楼也都已经完成无线宽带、数字电视、节能家电的更新换代。
原来,下面的5层建成于1920年,但随着经济发展,这样一个5层洋楼显然无法承载日益频繁的大型商业交流活动。20世纪最后一年里,经过复杂而广泛的技术性讨论,日本政府决定在新大厦的1至5层保留原会馆外观,并尽可能使用原会馆材料进行装修。2003年,风格独特的新大厦建成,并以它原有的外貌,继续见证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而事实上,建筑再生在促进旅游业之外,日本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对现有建筑进行修复,工程成本要低于拆毁重建,环境成本的代价也小很多。而且,为高度还原原有面貌,对建筑和装修的选料特别考究,这也将促进某些冷门建筑材料的销售。
日本当地人对自己家乡充满热爱,对当地的文物古迹如数家珍,可以说,这种“乡土爱”,如果没有对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不可能形成的。
在英国西南部康沃尔郡的山丘间,有几顶透明的大“水晶球”。它们在阳光下斑驳闪耀,而走进里面,更是别有洞天。这个有35个足球场大的温室,几乎涵盖了全球的植物种类,而它更是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伊甸园”。
事实上,英国不少老旧建筑和历史遗迹改造后,都成为了具有文化、教育和休闲功能的公共设施,“伊甸园”也没有例外。由生物学家和建筑设计师组成的团队,把这座“从荒漠中拔地而起的乐园”设计成8个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巨大蜂巢式穹顶建筑,其中每4座连成一组,这也是他们取名“伊甸园”的含义。
英国设计师有效利用了建筑高达空旷的内部结构,以及靠近市中心的地理位置,话费1亿多英镑,将其改造成如今具有公共性质、全国首屈一指的现代美术馆。此举不仅完成了旧建筑的复活式改造,也在城市建设中增加了公共空间的比重,给周边区域注入了更多文化元素。
英国议会制定了一整套旧城古迹保护与再利用的法律体系,将旧城古建筑分为3个保护层次,除了要求严格保护建筑外观及内部结构功能外,还进一步严格要求和控制区域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凡是违反保护规定的,都将面临高额罚单。甚至可能锒铛入狱。
2000年英国公布的《城市改造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改造和建设的核心理念,具体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建筑。比如产业转型后留下的煤矿、发电厂、船坞区等大块旧工业基地,改造成各种功能新区。
创造了如此多的成功典范之后,英国《卫报》今日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约65%的受访者认为,英国并不需要通过新建更多场馆来保持文化的创新性,他们认为改造老旧建筑是个不错的主意。
在英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拥有百年历史的大本钟和议会大厦成为了伦敦的地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的“老城区”,成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象征,源于古罗马时期的温泉浴场成为了巴斯小城的“名片”。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