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被禁止三部曲之——《被禁止的历史·摘抄版》 [打印本页]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37     标题: 被禁止三部曲之——《被禁止的历史·摘抄版》

Vitamin C - Graduation (Friends Forever) (LP Version)

 



-------------------------------------------------------------------------

咸鱼开篇注:


此次发布《被禁止的三部曲》——包括《被禁止的科学》、《被禁止的历史》、《被禁止的宗教》。

三部曲都是原文摘抄,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下这方面的知识


三部会分三个帖子发布,发布完毕之后将会悉数录入在超自然非常规汇总贴里(文字区域第22,23,24贴),有兴趣的会员可以进入查阅。


https://72.52.124.209/viewthread.php?tid=346860&extra=page%3D1



===========================

本文word文档压缩站内下载:

被禁止的历史.rar (123.11 KB)


[ 本帖最后由 saltfish 于 2011-12-4 17:03 编辑 ]

附件: 被禁止的历史.rar (2011-12-4 17:03, 123.1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493
https://www.cmule.com/attachment.php?aid=9353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39

抵御灾难:地理学家罗伯特肖赫挑战科学常识(1



威廉•P。艾格斯 



  埃及古物学家约翰•安东尼•韦斯特(Jhn Anthny West)一向特立独行。1989年,他认为吉萨的大斯芬克斯雕像是某个古代遗迹的一部分,而这一遗迹要比正统埃及古物学者声称的更为伟大。他致力于为此寻找科学的证明,并最终在罗伯特•M。肖赫(Rbert MSchch)博士这里找到了。肖赫博士很年轻,但已经是波斯顿大学的副教授,在科学与数学领域都很有声望,同时,他还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肖赫有一些科学知识和分析法的资料,这些资料正好是韦斯特所需要的,它们能够证明韦斯特的假设。事实上,韦斯特的假设最早是由一个独立考古学家R。 A。 史瓦勒•鲁比兹(R。 A。 Schwaller de Lubicz)在1950年提出的。史瓦勒•鲁比兹认为,斯芬克斯像和它的岩石围栏上有着显而易见的侵蚀,这种侵蚀与其说是由于长期暴露在风沙中造成的,不如说是由慢性降水导致。 



  在科学论证过程中,肖赫使用了被广泛承认的地质学方法。他发现的一切在1993年的电视特别节目“斯芬克斯之谜”中得到推广,并成为了一个有案可查的公开记录。肖赫出席了这个引起了很大争论的节目,并宣布了他的发现:那就是斯芬克斯像和它的围栏上的侵蚀无疑是流水的作用。这意味着这座古代雕像存在的时间必须比现在假定的至少前推2500年,也就是在公元前7000年到5000年之间。那是距今最近的、世界范围内大量降水的年代。 



  肖赫的发现使得传统认定的中东文明进程表往前推了2500年或更多。这也使得地质学家卷入了与传统埃及考古学界的激烈辩论中。对传统的埃及考古学界来说,这些压倒性的证据取代了他们对斯芬克斯像的老记录,这实在很难让人接受。 



  尽管如此,调查论证的过程还是重新点燃了大家被压抑已久的好奇心:文明是怎样来到地球上的?它为什么而来?这份调查结果也使肖赫如梦初醒。均变论作为主流的科学模式,一直深刻影响着肖赫的观点,他对这学说深信不疑,忠心不二。但现在这份信仰动摇了,肖赫现在更倾向于用灾变论来解释过去(或许甚至是未来)地球上划时代的变化。 


  肖赫把这个思想转变过程写进了自己的一本科普著作中。该书由他和一位专业科学作家罗伯特•阿奎奈•麦克纳利(Rbert Aquinas McNally)合著,书名为《石头的声音:一位科学家看灾难和古代文化的关系》(Vices f the Rcks: A Scientist L••ks at Catastrphes and Ancient Civilizatins)。在著作中,他们调查了大量的证据,令人信服地提出这样的观点:进化论相信文明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即均变论观点)。但考虑到他们调查的证据,他认为灾变论观点--即认为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以及外星事件(小行星、彗星、陨星撞击)显著并突然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更为合理一些。 



  确实,肖赫和许多其他的科学家主持并报道了这些研究,他们坚定地相信灾难性的自然事件曾在过去毁灭过文明,并且能再一次做到这点。肖赫承认他是自动自发、迫不及待地扑向灾变论,事先并没有受到任何偷偷信仰该理论的专业顾问或者大学教师的影响。他说:“我只是跟随事实,而事实并没有将我引领到我被教导应该去的地方。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不能驳回事实。因此我需要另一种理论来解释这些事实。” 



  除了把灾变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理论来解释过去事实之外,肖赫的著作还高调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性。这些环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耗竭,来自外太空的大型类地行星影响的威胁,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是地球局部灾难的信号。 



  肖赫和麦克纳利在著作的开头对科学发展的过程进行了一个综述,特别是对于科学如何发展起来的过程进行了探查。概念是一种思维模式,它们反映了世界真实变化(或者至少是反映了人类知觉的变化),肖赫和麦克纳利试图探讨它们是如何改变的。通过举例的方式,他们记录了古代世界范围内对于天堂的观点。古代普遍认为,天堂就是一个危险的,居住着暴怒的神灵们的地方。这种认识可能不仅仅是神话幻想,而是某种用宗教语言来解释真实现象的范例。举个例子,如果地球轨道带着我们的星球从太空中穿过一片密集的流星群,那么上述天堂模式就有可能出现。而在地球轨道带着它离开流星群之后,随着时光流逝,这个天堂模式最终变得面目全非,取代它的天堂模式可能反映了平静祥和的天空。例如亚里士多德后来提出的以地球为中心的一系列同心环行星轨道。 



两位作者都认为,在地理学、物种进化、人类文明转变等方面,同样的模式转换现象至今仍在起作用。而和均变论比起来,灾变论正在逐步取得上风。这种转变主要基于植物和动物群化石记录中的剧变。许多研究者观察到了这种现象,他们针对这种地球上生物快速大量的灭绝现象(如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41

抵御灾难:地理学家罗伯特肖赫挑战科学常识(2) 




    1980年,路易斯博士(DrsLuis)和沃尔特•阿尔瓦雷茨(Walter Alvarez)的父子搭档工作组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他的研究者重复了他们的实验,识别出在K-T界线1中有比一般值略高的铱浓聚物存在。 


  在排除掉火山活动引发这种异常的可能性之后,研究者们推理出另一种解释:那就是一颗小行星,准确点说,是一颗小行星与地球的相撞导致了如此之高的铱浓聚物含量。1990年,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求鲁布(Chicxulub)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其产生年代与K-T界线一致。这一发现证实了以上推理。 



  这些发现促使了点断平衡说的出现,这是一种新的解释地球和物种变化的模式。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地球的年代表可以认作是一连串恒稳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会中止于一些剧烈变化的时期。中止的原因很多,通常是大型火山活动、小行星撞击或者多种原因造成的全球性气候变化。 



  肖赫独自为斯芬克斯像重新测定年代,最终定在新时期时代(也就是公元前7000-5000年间的一段时期,传统认为这段漫长的时期只有非常初级的社会和建筑技术存在)。这导致他对传统的的观点产生了质疑。传统认为,人类文明是从大约公元前3100年开始均匀渐进发展的。肖赫由此推断,先进文明的存在时间要比我们以前以为的早得多。 



  有科学家提出这种推断是缺乏证据的。肖赫为了反驳这种说法,引用了一些很吸引人的例子。这包括公元前31000年前的燧石采矿技术;埃及公元前8100年的精巧的新石器时代村庄;还有更近一点的,公元前4500-4000年的纳布塔巨石阵,该阵位于南撒哈拉的努比亚沙漠,完全按星座排列而成。肖赫认为,甚至更早年代的人们就已经拥有出色的组织技巧、技术知识和工程技艺,近东的古代城市遗迹,如公元前8300年的以色列杰里科(Jerich•)和公元前7000年的土耳其安纳托利亚(Anatlia)的安托海雅克(Atal HAyAk),印证了他的这种看法。还有一些埃及之外的证据(在美国或者欧洲)也能证明这一点: 法国拉斯科克斯(Lascaux)的洞穴壁画与天文学密不可分,经测定是公元前15000年前的产物--这个时代依然是令人震惊的早。 



  顺着高等古代文明的线索,肖赫又注意到了一个问题: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和利莫里亚这两块遗失的大陆是否真的存在?在著作中,他对利莫里亚进行过短期研究,在简短的回顾了相关文学资料之后,肖赫将利莫里亚作为纯粹的幻想排除了。之后,肖赫检查了柏拉图在对话录中提到的关于亚特兰蒂斯的章节,以及罗马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Didrus Siculus)较近的记录。他发现他们完全无助于我们寻找这个现在已经沉没的大陆。 



  纵览了亚特兰蒂斯假定位置的清单之后,肖赫迅速地、有条不紊地分析出,主要的假设位置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大西洋中部的克里特岛(Minan crete),另一个是南中国海。至于查尔斯•哈普古德、葛瑞姆•汉卡克以及兰德•佛列姆-亚斯和露丝•佛列姆-亚斯(Rand and Rse Flem-Ath)这一批作者提出的假设地点--南极洲的冰冠下,肖赫对他们表示了尊重,但他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去质疑他们的理论。


 

  质疑的结果是,肖赫发现并无证据支持这些学者的观点,即南极洲在柏拉图提及的亚特兰蒂斯时代不曾冰冻。进一步说,如果除去南极洲上大量沉重的冰层,那么它周围的水位线就会变高,这样的南极洲,其地质环境和现代作者假设的亚特兰蒂斯位置有很大的差别。 



  最后,肖赫整理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质疑了古代地图的精确性。汉卡克等作者的假设正是建立在史前古人先进的制图技术上的。衡量了各种说法之后,肖赫接受了玛丽•塞特加斯特(Mary Settegast)的观点。塞特加斯特出版了一本著作,名字是《史前学家柏拉图:神话与考古学中的公元10000-5000年》(Plat• Prehistrian: 10000t• 5000 BC in Myth and Archelgy)。在书中,她引用柏拉图的描述,指出马格达林文化(存在于公元前9000年地中海西部的一个旧石器文化)是在最近一次冰河期冰川消融时灭亡的,因为冰川融化很可能使得他们沿海的居住地变成了沼泽。 



  但肖赫仍坚持寻找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力证据。他注意到了1987年的一次考古学发现:与那国岛(Ynaguni,与冲绳岛同属日本岛屿群)附近海域中发现了水下悬崖,悬崖表面被切割成一系列巨大的几何图案,宏大、平坦的建筑被陡峭直立的阶崖分隔开,这看上去像是远古人类的技艺。 



这里只是看上去如此。肖赫反复潜水下到这个地方,他观察了悬崖,刮下小碎片,对岩石进行取样,最终他相信与那国岛遗址只是自然形成的基岩,它的形成完全是自然的过程。它的方向和形状都太不精确,看上去不太可能出自人类之手。肖赫所受的科学训练和背景也使他否定了最近声称“火星脸”是智能产物的说法。另外他也排除了在火星上的干尼亚地区有一些其他人工建筑的可能性。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43

抵御灾难:地理学家罗伯特肖赫挑战科学常识(3




    肖赫同样对磁极的移动,构造运动和其他地球原发性的灾难进行了详尽的探索,这些灾难都曾经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其中,大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铜器时代末期,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之外的地中海东部,有许多居住地神秘地毁于火灾。肖赫试图为之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他起初考虑火山活动的可能性,但之后又自己推翻了这个结论,因为那段时期没有著名的火山爆发;他也考虑过可能是毁灭性的地震,但也否决了,因为那时也没听说有地震导致的大型火灾。 



  另外,圣经中的大洪水故事在世界各地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都有,结合一些科学证据来看,这或许说明在很久以前曾经发生过全球性的大水灾。但这同样不能解释铜器时代末期吞没掉无数近东国家的火灾。肖赫也考察了冰河期到来与离去,他怀疑是否是自然的力量或者地球的转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引发了这一切。 



  肖赫对这个猜测只是顺带一提,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大约公元前9645年,地球气候有一个显著的升温现象(15年内升了14华氏摄氏度)。与此同时,科学测定这一时期有大量淡水涌进墨西哥湾。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时期也是柏拉图提到的亚特兰蒂斯沉没的时候。尽管这个巧合看起来非常重要,肖赫却并没有顺着这个线索追下去。 



  肖赫同样考虑了磁极位移对地球表面改变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缓慢的还是迅速的,也无论是深刻的还是表面上的。他细看了查尔斯•哈普古德博士的著作,哈普古德宣称地球的外壳是像套子一样套在内层上的,磁极至少已经位移过三次,每次在纬度上大约移动了30度。最近的一次位移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再次吻合亚特兰蒂斯沉没的时间?)。肖赫对哈普古德的说法表示怀疑,尽管如此,以此为基础,从哈普古德教授完成了他的研究开始,研究者一直在收集“更新更好的(古地磁)数据”。 



  肖赫同样怀疑著名的灾变论学者理查德•努纳(Richard N••ne)提出的“极地冰盖很快就将融化”的论点,努纳写作了《200055日冰灾:末日灾难》(5/5/2000 Ice: The Ultimate Disaster)一书,在书中,他断言,200055日行星将排成一条直线,这段时间非常短暂,因为它出现在太阳背对地球的那一面。 



  肖赫还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很感兴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指的是大约5亿多年前,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新生命种类在约一千万年间蜂涌而出。肖赫在这个问题上比较赞同地质学家约瑟夫•基尔希温克(Jseph Kirschvink)及其同事的看法。在他们最近出版的著作中,基尔希温克使用的资料比哈普古德的更多样,也更可信。他提出“真正的极移”1这一概念,指出在寒武纪时,整个地壳在地核上移动了90°,并认为这帮助了大量新物种的产生。 



  但肖赫最终还是把注意力转向了天空,认为很有可能是地球与小行星、陨星和彗星(即通常说的火流星)相撞引发了如此剧变。自从1957年科学家们最终认可亚利桑那州的陨石坑是小行星50000年前撞击地球的结果,世界各地约有150个撞击形成的陨石坑被辨别出来,这个数据仍在逐年增长。 



  与此相对应的是,自从1994年观察到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科学家们只得承认彗星确实可能与行星相撞,并有足够的能量导致全球性的生物灭绝。 



  另外,1908年出现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是否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彗星撞击),或者是因为小行星撞击甚至是外星飞碟坠毁,这一切都是还未知数。但无论是什么东西在那可怕的一天撞上地球,其结果都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一旦这种事情再度发生,尤其是发生在某个人口密集的地区之内或周围,后果不可想象。肖赫在书中暗示,如果其他研究者的假定是正确的话,甚至连极地自旋轴的改变都可能是这样一次撞击的结果。 



  无论如何,另外两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曾引用大约公元前10000年的一次重要的流星撞击地球事件。他们声称这次灾难证实造成最后一次冰河期终结的原因,也是大洪水的起因(再一次与亚特兰蒂斯沉没时间吻合)。在1996年和1998年,科学家们辨认出了两组陨石坑,这些陨石坑可能与过去我们星球上大部分生命的灭绝紧密相关。如今有些科学家推测,这种现象可能说明这些毁灭性的撞击有某些周期模式。举例来说,未来的某个时候,一颗小行星或者彗星在碰撞航向上穿过地球运行的轨道,这样撞击的时间会呈现一种周期性。他们试图据此创建新的理论。依照这种思路,肖赫认为,公元前1200年铜器时代末期的大火灾,有可能是因为一连串火热的流星撞击了地球,碎片进入大气层并摩擦产生了高热,最后发生爆炸。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历史中那个时代广泛的灾难记载。 



  肖赫认为,就可以预见的未来而言,除了要采取措施保护大气臭氧层,防止温室效应之外,我们还应该防止来自小行星和彗星对地球的撞击。他提出,面对来自太空物体的威胁,我们第一步应该建立一个专用的系统来定位所有太空中接近地球的东西,并判断出哪一个是有可能和地球撞击的。 



  肖赫相信在下一次大群火流星落在地球上之前(那也许要到2200年去了),我们还有相当充裕的时间。目前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都希望他是对的。



[ 本帖最后由 saltfish 于 2011-12-4 15:44 编辑 ]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45

公元前9500年大灾难:这两本新著作知识丰富,它们支持柏拉图学说,挑战传统冰河期理论(1) 



大卫•路易斯 




  在史前时代,大概公元前9500年,也就是柏拉图说的亚特兰蒂斯沉没的时代,极其可怕的灾难席卷了地球。这次灾难是远处宇宙爆炸的结果,它给人类留下了深刻而痛苦的记忆。爆炸之后,地球上火山爆发,地震不断,洪水四溢,全世界山脉隆起,地轴倾斜,地壳移位。有的大陆升起,有的大陆沉没。紧接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灭绝,恐怖的全球黑暗时代到来了。 



  据研究者的报告,这次灾难到来得很突然。幸存的人们到处找寻洞穴和高山避难,关于他们境况的记录保存在成百上千的大洪水神话或者火灾神话中,这些故事每一个文明传统里都有。最近一个世纪,科学家收集了关于这场灾难的证据,但却将它的一部分敷衍了事地用“冰河期理论”加以解释。实际上,冰河期理论的基础性错误现在已经众人皆知。而直到如今,科学仍不能解释其他的证据。 



  我们得明白,这可不是好莱坞下一场灾难秀的大纲,也不是伊曼纽尔•维里科夫斯基灾难论的改编版。这是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是两本史前历史专著的主题。写作这两本专著的专家们提出了可信的证据,揭示了史前文明的真相,这使得关于史前人类的正统观点几乎变成了笑话。这两本书,一本是D。 S。 阿伦(D。 S。 Allan)和J。 B。 德莱尔(J。 B。 Delair)合著的《大灾难!公元前9500年宇宙大灾难的铁证》(Cataclysm! Cmpelling Evidence f a Csmic Catastrphe in 9500 BC。);一本则是保罗•拉•瓦奥莱特(Paul La Vilette)博士写的《险境环生的地球:从末日天启中幸存的人类》(Earth Under Fire: Humanitys Survival f the Apcalypse)。 


  传统的推测 


  现代科学界一向偏爱均变论1,因此也一直不相信地球上出现过全球性大灾难,即使拿出上个世纪发掘的有力证据来也于事无补。这种对均变论的偏心一向和科学唯物主义(这种理论假设所有的存在,包括思想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结伴出现,它们正是传统人类起源理论的基础,尽管这基础根本未经证明。 



  180年前,随着阿尔卑斯山脉研究的完成,冰河时期理论诞生了。那时地质学刚刚出现萌芽,那个时代的先驱者将山脉中绝大多数化石认作是大洪水造成的结果,这一成果被认为是现代科学诞生之前世界历史的基准。众多经典著作都宣扬这个理论,并由此深信我们的世界仅仅只有4000-6000年的历史。尽管如此,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地质学发现地球的历史已经长达数百万年,大雨导致的洪水也不能够解释那个时代大量的物种灭绝和地质破坏。总之,当科学界倾向于采用均变论的教条时,它就尽力将史前的一切都纳入纯粹的唯物主义范围内解释,否定所有迷信论点或者灾变论。事实上,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否定了大洪水的存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人类起源和过去的文明,这种态度直到今天仍主导着科学界。 



  有意思的是,科学界紧紧抓住了冰河时期气候变化这一点,将某些史前大灾难的有力证据归因于冰川运动。但是这种理论要成立,那可需要一个相当恐怖的冰河时期。这个时期要比之前地球经历过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长,生存环境也要恶劣得多。这样才能解释那些层出不穷的证据,证据看上去指出某些东西与地球曾发生了极其剧烈的碰撞,并且毁灭了绝大多数地球哺乳动物,使得山脉隆起,到处火山爆发;这场灾难还分开山谷和海峡,将大量矿石和砾石撒遍全球。 



  让事实说话 



  在这个问题上,与其听传统的说法勉强乱解释,还不如自己听科学记录自己说话。为此我们访问了J。 B。 德莱尔,他在史前领域上研究了很长时间,并与人合著了《大灾难!公元前9500年宇宙大灾难的铁证》。德莱尔告诉我们,在他的职业领域中,作为一个研究者他看到了很多“非常奇怪的异常现象”,如在骨穴里违背常规地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动物化石,如剑齿虎、狮子、狼群、野牛、犀牛、猛犸,这些动物的的残骸被发现在地下深处。要知道,在史前时代这些动物已经在世界各地都灭亡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还发现人类也出现在类似的环境中,通过放射性碳测定法测定,这些人类与那些史前动物同处一个时代。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其中有欧洲人、爱斯基摩人、美拉尼西亚人。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印度、巴西、北美和巴尔干半岛。地质学家还在洞穴中发现了数百具人类的残骸,他们都是自然死亡的。显然,这些人类是为了躲避某种大灾难来到了洞穴庇护所。 



  “结果我对于传统的某些解释开始不满了,”德莱尔这样说,“我怀疑的第一个对象是冰河期的说法,另一个就是年代表。”事实上,寻求解释这些异常现象的关键并非易事。好在德莱尔在这个问题上并不孤单--他接到了D。 S。 阿伦博士的电话。阿伦是一位生物学家,致力于研究大陆漂移。他和德莱尔志同道合,最后成了合作伙伴。他们的天才交相辉映,各自的研究领域也正好互补。在长达好几年的时间中,这两人艰苦地工作,最终发现了揭开了史前历史秘密的一环--全球性大灾难。 



  阿伦和德莱尔发现,与传统科学告诉我们的相反,在地球的史前时代曾经发生过突然的大事件,如大陆漂移,就像他们的不列颠群岛一样,要知道不列颠群岛6000年前才从欧洲大陆上分离出去。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46

公元前9500年大灾难:这两本新著作知识丰富,它们支持柏拉图学说,挑战传统冰河期理论(2) 




  作为剑桥大学的哲学博士,阿伦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上都造诣颇深。他已经发现,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都有很多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存在,这种现象本不该出现。因为这些植物和动物所处的地方已经被沙漠或大海隔开。德莱尔认为,他发现的异常的化石证据和阿伦发现的异常的生物学现象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个谜语的组成部分”。 



  在几年的艰难研究之后,这个谜语的谜底已经被拼合起来。在谜底完全揭开之时,阿伦和德莱尔漂亮地证明了一个曾经被漠视的科学记录,这一切为揭开谜底添加了完美的一笔。在我们询问德莱尔他的著作有何意义时,他回答说:“这就像油锅里溅上了一滴水,对于进化论来说,尤其如此。进化论不再只是一个适者生存的问题。你可能会遭遇到突然的灾难,一切最好的和最坏的都被毁灭--在这些例子中,只有最幸运的才能存活。” 



  通过用碳14测定年代,德莱尔和阿伦为那些异常的化石建立了一个时间表,接着依据这个制定了一个造成生物突然灭绝的事件时间表。 



  “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鉴定这些化石的年代,”德莱尔解释说,“在地质学上它们还非常年轻,尽管在人类的历史上它们已经很古老了。这些化石意味着曾经发生过巨变。因为数千英里内整个动物群和植物群都混乱了,到处都是异常的死亡。你可以看到海洋生物和鸟、陆生动物死在一块,煤块和热带海胆混在一块,所有这些这些事情都非常有意思。” 



  装模作样的科学 


  “冰河期只是一个发明出来的说法。”德莱尔直截了当地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冰河期只是早期地质学家和科学运动的一种反应,它构成了整个成熟的迷信系统--大洪水传说(大火灾传说)。“最初的理论是冰河期要上溯到数百万年前,它在靠近极点的南北半球循环盛衰。但正如你从我们的著作中看到的一样,这个理论经不起仔细推敲。我们在生物和地质领域引用了文学作品里的证据。事实上,这些文学作品充满了对所谓冰河期的异议。”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挪威峡湾被认为是由从山脉上滑落的大冰盾切开形成的,但现在这个答案仍然没有定论。“这儿没有可以让冰川滑落下来的地方,”德莱尔说,“峡湾是地表的巨大裂缝,充满了后来形成的冰,而且由于冰块的运动,峡湾内部变得很光滑。但造成峡湾的原因肯定不是冰。”那些所谓的冰河期的证据,如地表裂缝、深沟、脊状突起的岩石和随意散落的鹅卵石,同样也出现在那些没有发生冰河期的地方。 



  德莱尔还告诉我们,这些错误的假设一直长盛不衰,那些奖励传统成果的研究基金应该为此承担主要责任。它们总是试图将所有的证据都硬塞进同一个已经过时的理论,并且希望这种理论发挥效用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创造出更多的冰河期之类的概念。德莱尔还暗示,要将史前历史这个宏伟的迷宫拼凑完整,我们需要各个领域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阿伦博士在这项研究中投入了他退休后的所有精力,他的努力程度几乎没有任何常规雇佣的研究人员能够达到。 



  阿伦、德莱尔和其他人描绘出来的图景类似于大灾难,这种灾难作为神话的一部分的,已经得到众多证据的证明。另一方面,冰河期理论也屡次在解释这些有力证据上失败。事实上,这个灾难如此巨大,任何地球上的起源文明都无法幸免。阿伦和德莱尔表示,甚至不需要小行星或者彗星相撞的惨剧,就可以造成这样严重的灾难。毁灭的起因并不需要很大,只要对地球磁场起作用,如某颗星星爆炸,超新星将一片或者几片燃烧的碎片喷射到我们附近。其中有一次,这些碎片像个弹球似的在我们的太阳系里乱窜了差不多九年,通过磁影响扰乱众多行星的自转和运行轨道。这个事件导致很多行星上发生可怕的灾难,也使得地球地震频繁。但对于宇宙来说,这只不过是一次无关紧要的小事件。 



  宇宙大爆炸 



  超新星爆炸的证据主要是发现了我们太阳系边缘有大量的铝22聚集,阿伦和德莱尔据此推断星星爆炸可能导致巨大的灾难。地球上11000年前的铁矿石磁极曾被强行逆转,这也证实了当时地球遭遇了一次强有力的宇宙意外,这成为大灾难发生的磁力动因。 



  保罗•拉•瓦奥莱特博士是《险境环生的地球:从末日天启中幸存的人类》的作者,他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灾难发生的原因可能是银河系中心的爆炸迸发的宇宙波。当这种“银河超级波”(银河系中最强大的能量现象)进入我们的太阳系时,它扰乱了太阳风清除宇宙尘埃的功能,这样星际风就能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瓦奥莱特在格陵兰保存完好的极地冰深处发现了宇宙尘的大量聚集。他通过测量其中铱的含量来确定宇宙尘在冰块样本中的含量。因为铱这种金属在地球上含量很少,但在行星际物质中含量丰富。老的均变论认为,地球中沉积的宇宙尘的比率在过去数百万年间都没有变化。但是瓦奥莱特却在他的样本中发现了高比率的铱,正如那些含铱很高的冰河期陨石一样。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47

公元前9500年大灾难:这两本新著作知识丰富,它们支持柏拉图学说,挑战传统冰河期理论(3) 



  在《险境环生的地球:从末日天启中幸存的人类》中,瓦奥莱特综合了天体物理学和古代神话中的神秘主义传统,详细描述了最近超级波穿越太阳系的现象。在他例举出的主要证据中,他提到了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的旅行者2号窄槽飞船在土星环里的发现。如果像均变论者坚持的那样,这些土星环的历史确实已经有数百万年之久,那么他们现在就应该合成一个,而不是由成千上万条细环密密麻麻的拼成。瓦奥莱特解释了超级波是怎样导致了这些土星环的产生,而阿伦和德莱尔则描绘了超新星爆发时,它是如何干扰附近星球的自转和运行轨迹的。甚至在旅行者2号到达土星之前,一些研究者就宣称土星环可能已经有10000-20000年的历史,正好在瓦奥莱特、阿伦、德莱尔所说的大灾难发生的时间段内。 



  瓦奥莱特认为,在超新星爆炸的数个月内,宇宙尘遮蔽了天空,它导致了地球上剧烈的气候变化。在宇宙尘和太阳的相互影响下,地球上出现了黑暗期,气候在极冷之后又变得极热,发生了大洪水,温度飙升到燃点。“因为它进入了一个活跃燃烧的时期,”瓦奥莱特解释说,“现在来想象一下迄今为止出现过的最糟糕的太阳风暴,然后将这次太阳风暴的威力乘以百万或十万倍,并想象它一直持续下去……这样你就可能明白这场爆发是如何席卷地球的了。” 


  古代人知道些什么? 


  瓦奥莱特为大灾难打造了一个科学和神话学的基础,他认为灾难是一个循环的事件,这个循环来自于银河系中心26000年一次的爆发。很早以前,古希腊人、索罗亚斯德教1、中国人就已经发现,这个循环周期和岁差运动2是紧密联系的,持续时间为一个大年3。印度教经典也认识到了这一循环,这是一个衰退和进步交替的时期,它与太阳系围绕银河中心的运行轨道有密切关系。印度教显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位于中心的太阳(梵天)上,它认为在其中的精神之旅能够带来先验的狂喜,获得对人世痛苦或者“业”的解脱。 



  “银河中心爆炸的循环期是另一个我们必须要慎重考虑的因素。”为了说明这一点,瓦奥莱特引用了大量的古代传说,其中很大一部分显示出古代先进的天文学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在大洪水之前的时代就已经有先进文明存在了。 



  瓦奥莱特进一步表示,事实上,代代相传的黄道十二宫犹如一个时代文物秘藏容器,只是设计用来警示我们的密码,它提醒我们注意银河系中心的不断衰变;而吉萨高原矗立的斯芬克斯像和金字塔其实是大灾难的天文纪念碑。德莱尔告诉我们,黄道十二宫图在绝大多数大灾难神话中都出现过。我们很难忽视它的普遍存在与宇宙循环知识之间的联系。 



  瓦奥莱特和其他人还发现,这一套密码被编制进大量的神话中,编进文化和神话传说中,编进了世界各地的巨石建筑中(见罗伯特•博瓦尔(Rbert Bauval)的《猎户星座之谜:揭开金字塔谜题》(The rin Mystery: Unlcking the Secrets f the yramids),葛瑞姆•汉卡克的《上帝的指纹:地球遗失文明的证据》和汉卡克与罗伯特•博瓦尔合著的《斯芬克斯像传递的信息:对人类遗产的探寻》(The Message f the SphinxA Quest fr the Hidden Legacy f Mankind))。正如这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那些古代神话中都有保护先进文明的海神。这种传遍全世界的故事章节显然是从某个被遗忘了的前大洪灾世界中流传下来的。这些保护者通常是所有创造物的起源,并且驱策着人类进步。 



  随后,瓦奥莱特、阿伦、德莱尔、汉卡克和博瓦尔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近史前时期并不是现代科学在偏见下假设的那样。藏在谜团中的历史正在大白于天下。这些研究卓有成就,涉及多种自然学科,它们不仅仅是一些古代知识,还有大量的有力证据。这些研究都证实了各地传说的真实性,其结果就是人类看待自身的方式必将深刻改变。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48

大洪水的实例:揭露冰川时代的科学神话(1) 



彼得•布罗斯 




  在关于宇宙造物的问题上,不少人对科学界给出的解释并不满意。他们自然会对柏拉图所说的亚特兰蒂斯--一个被洪水摧毁的史前文明--产生兴趣。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个故事在对抗主流科学界陈旧模式上起的作用。现在世界各地散布有数千处看似神迹的巨石遗址(包括金字塔在内),而亚特兰蒂斯唤起了人们对这些遗址真实来源的兴趣,因此它和飞碟、自由能设备一起成了无神论专家(他们被组织起来誓死维护科学教条)攻击的靶子。 



  通过拜访遗址,葛瑞姆•汉卡克研究了世界范围内的史前文明,并写了《阴间:文明的神秘起源》(Underwrld: The Mysterius rigins f Civilizatin)一书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设想曾有一个遍及世界的文明最终毁于大洪水。罗伯特•M。肖赫博士则写作了《金字塔建造者们的航程:从埃及到古美洲金字塔的真正来源》(Vyages f the yramid Builders: The True rigins f the yramids frm Lst Egypt t• Ancient America),并在书中声称,无论是地质学、语言学和地理学的证据,还是遍布世界的巨石遗址,都说明了这样一个原型文明确实存在过。不过,最后由于彗星撞击地球,这个文明被高涨的海水分隔在全球各地。 



  确实有证据显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迷失在大洪水中的世界性文明。发现这一点后,很多作者都在寻找亚特兰蒂斯的位置。因为在这个证据出现之前,科学界都会竭力否认史前文明的存在。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正是遵循18世纪的理性原则。在这个原则下,科学界约定不能用上帝来解释物质现实。因此他们拒绝承认所有圣经故事的真实性,如存在某个世界范围内的史前社会,也否认圣经某章节的说法:大洪水毁灭一切,仅仅留下证明文明曾经存在的巨石遗址。 



  这样,到了在19世纪,抗击圣经谎言,保护世界科学安全就成了科学的头号任务。但圣经中所描述的世界性大洪水确实存在,后来人们不断发现了证明其真实性的证据。在此之前,皮尔-西蒙•德•拉普拉斯(Pierre-Simn de Laplace)也不过否定了上帝是太阳系永恒运动源泉一说,用的还是他凭空捏造的气体漩涡质量论。在那个时代,科学界还没有认识到,对于全球性大洪水的描述遍及全球。事实上,在500多个独立文明的神话和传说中,都有大洪水的影子。 



  当开拓者们开始在遥远的天涯海角勘察,试图让公众相信他们对世界的描绘时,科学界却惊恐地发现地球上由巨大的水流造成的深沟。这道深沟从地球上的西北贯穿到东南。整个山脉的西北面都留有深深的刮痕,似乎遭受过高速水流的冲击,水流中还携带有砾石和卵石。毫无疑问,大洪水正是造成这些刮痕的主因。因为科学家知道,高速流动的河水会在山体上造成同样的效果。进一步说,山脉的同一面也留存了大量的堆积物,据推测这些碎石正是退去的洪水遗留下来的。此外,这些堆积物中甚至含有动物的遗体,包括毛象。


 

  对19世纪的科学家来说,比大水灾的证据更可怕的是在欧洲乡村到处堆积的巨型卵石。当这一切在公众中披露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为这些巨型卵石本不该在那些地方。这些超大型的石块,其中很多都重达数千吨,只有可能是大洪水携带它们移动并在水退之后留在了那些地方,也正是这些石块的移动造成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山坡上的擦痕。 



  这些发现成为了世界性大洪水无可辩驳的证据,那么它们的发现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如果科学界不得不承认这些证据是真实的,并且确实是一场世界性大洪水造成的,那么宗教狂热将充斥圣坛和各种报纸,他们会狂呼大洪水故事,乃至整个圣经都是科学真理--这可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因此,对于大洪水的说法,科学界紧紧抓住一点集中攻击:那就是大洪水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发生原因。有研究者认为水源来自月球的可见海床和大洋底,但这很容易被牛顿的万有引力说驳回。牛顿认为引力是与物质质量成正比的,而月球上所有以前存在的物质现在仍然存在。这样,月球的引力并没有减弱,月球表面的海洋也就不可能逃脱引力,在太空中穿越2500英里来使得地球引力加大,并制造一场全球性的大洪水了。 



  尽管如此,科学其实是一个将信仰化为现实的事业。它做得如此出色,以至于它的神话看上去比真正的事实更真实。它带来了臆测、概念,它精心炮制一整套方法,好把这些概念变成事实。科学坚持这些臆测和事实一样真实,它们预言的事实将很快实现。 



  科学的疆界是由假想构成的一团混乱。这些假想已经被科学界作为“科学事实”来接受。要知道,“科学事实”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学界的准入证,但这其实从反面证明了假想并非事实。除了证据,没有什么能把一个概念变成事实。科学进程只不过是接受那些取得“科学事实”身份的理论,只要这些理论还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就行。当然,当我们接受这些从未被推翻的概念时,我们就有了一堆从未被推翻过的观念。拉普拉斯的气体漩涡质量论,光像水波一样,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电子,甚至牛顿的万有引力都是“科学事实”,是一些既未被证明正确,也未被证明错误的概念。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49

大洪水的实例:揭露冰川时代的科学神话(2) 



    但是,世界性大洪水留下来的证据是不可辨驳的,面对这些证据,科学界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出一个“科学事实”来,好取代这些已经存在的大洪水证据。在19世纪20年代早期,一位瑞士工程师伊格纳兹•维尼特(Ignaz Venetz)集中研究了堆积物中的毛象残骸。他指出在冰冻的西伯利亚荒地里也发现了同样的残骸,也就是说,发现堆积物的地方肯定是在同一时间被冰雪覆盖的。之后一批臭味相投的专家加入了维尼特的研究,他们假设冰川是从北方缓慢地移动过来的,在亿万年间冰川不慌不忙、不可阻挡地向前爬行,这个过程清晰地彰显了均变论的精神。均变论是查尔斯•莱尔(Charles Lyell19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地质变化进程是一种渐变过程而不是灾难性的突变过程。莱尔自己重建了地球的历史,集中研究了大洪水退却后沉积物的分层,将这些洪水沉积物作为亿万年间的冰川沉淀物来描绘,好让他们炮制出一套虚构的测定年代的系统,并以此来否定圣经的创世故事。 



  十年之后,瑞士博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斯(Luis Agassiz)将冰河期发现者的殊荣加在了维尼特头上,并由此巩固了维尼特的理论。阿加西斯为此创造了一种相反的科学论证过程。他并没有用某种理论,也没有使用尚不为人知的事实来证明冰河期是一种科学事实,而是先使用了那些证明大洪水存在的证据,当然,这些证据推论出的结论显然让他很不满意,因此接着他就创造出了一个让他满意的观点--冰河期,然后再使用这个观点取代大洪水观点,随后他就宣布冰河理论就是科学事实! 



  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证明我们是否应该接受或者拒绝一个有依据的观点。冰川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那些据说是冰川造成的山体擦痕(专业名词是条痕)只出现在山体的一侧,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沉积物(冰川理论里的专业名词是冰碛)里含有某些动物的遗骸,而这些动物只生活在赤道地区;同样,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沉积物里会找到只出现在南半球的昆虫,找到原产亚洲的鸟类。当然,冰川理论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巨大的卵石(冰川理论里的专业名词是漂砾)出现在冰川根本不能到达的沙漠地带。 



  但是和冰川运动自身的科学性问题比起来,这些不相符之处都只是小问题而已。冰川理论忽视了冰川运动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像河水一样,冰川是冰在重力作用下的流动。所以冰川不能爬上山坡,也不能在平地流动。尽管如此,因为科学事实只是一些没被推翻的观念,那些坚信冰川理论并狂热为之辩护的人比比皆是。尽管冰川不能携带漂砾穿越数千英里去覆盖欧洲乡村,不过因为北极在北方,在地球的“上面”,对冰川理论爱好者来说,这一点就大大胜过了其他所有的科学证据,因为重力会导致冰川慢慢地从地球的两侧滑下去嘛。当然,没人认为冰原可以覆盖南半球,因为这需要冰川无视重力作用,从南极爬上地球两侧(参见地球仪)。 



  显然,这就是我们注重证据、声称以事实为基础的科学赖以立足的东西。 



  像拉普拉斯的气体漩涡质量论一样,冰川期也只不过是一个论题,一种对于我们所见的现实可能的解释。气体漩涡质量论比阿加西斯冰川理论早四十年,它提供了一个将理论中存在的事实转变成科学事实的范例。科学界看到了圣经所描绘的大洪水的证据,但却创造了冰川期来回避证实圣经故事真实性。 



  一旦冰河期被当做一种现实接受了,科学界面临的唯一问题就是要创造一种模式,好解释地球是如何经受住如此巨大的温度变化的。这个任务科学界至今无法解决。与此同时,随后发现的证据一直证实世界性的大洪水确实存在,数百个新发现的神话和传说也都证明了大洪水的真实性。正是这些含有毛象遗骨的堆积物,同样也含有那些从未在同一个地区生活过的鸟兽和昆虫的遗骸,还含有从没在本地生长过的植物。糟糕的是,冰川运动解释不了这种物种的混杂。 



  这就好像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所有的树,所有的植物全都扔进一个大漩涡里,搅成一团,接着放到水流随意停驻的地方。另外,在地球的西北部,沉积物构筑了一系列山脉,填满了很多独立的山谷,构成了整座的北极小岛。在这些地方,同样发现了物种的混杂。北极的岛屿上不仅埋葬着温带的动物遗骸,还有数不胜数的带着完整根须的树干--这些树是只在北极树木生长线以下的地方存活的。 



  鉴于以上证据,我真奇怪科学界居然没有立马声称有个温暖期(而非冰河期)的存在! 



  相反,冰河期一成为科学事实,在沉积物当中发现的生物化石立即就从科学论文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专业名词:冰碛。这个名词特指沙子和石头的混合物。但人们又发现在很深的洞穴中填满了混杂的遗骨和植物,这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才可能发生:那就是在大洪水退却时将这些东西带进了裂缝中。但科学界认为这种异常情况不能说明什么,他们对这些证据视而不见。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51

大洪水的实例:揭露冰川时代的科学神话(3) 



    后来又有学者提出,太平洋中星星点点的小岛曾经是某个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文明疆域广阔,曾从亚洲海岸一直扩张到南美洲海岸。在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和《柯里西亚斯篇》中,遗失的文明一直是讨论的主要论题。金字塔不可思议的结构存在已久,但是科学界一直不知道它属于哪个文明。直到研究者在太平洋中发现了古代城市,之后中南美洲文明就开始显露在公众面前了。 



  当这些巨石文明社会之间的相似性显示出来之后,“传播”这个词开始被广泛应用。“传播”主要用来描述文明从一个族群传到另一个族群的路径。文化传播方面的证据再一次很清楚地表明:有某个非常古老的文明打破了科学当局制定的考古学第一定律--即文化传播不可能扩展到海外这条铁律。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兴起了保卫土著居民尊严的社会活动,该活动号召公众抵抗现代技术入侵。 




  在美国,从大约翰•韦斯利•鲍威尔(Majr Jhn Wesley well directr Bureau)开始,大部分科学家在19世纪晚期都认为,土著居民之前从未受过任何外来影响。鲍威尔是史密森人种局的创始人和负责人,也是很有政治影响的宇宙研究协会的奠基者和主席,还是华盛顿人类学社团的创始人和主席。同时,他也是华盛顿生物协会最早的会员之一,是华盛顿地质协会的组织者,国家地理协会和美国地理协会的创始人,另外还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主席。 



  但是,整个19世纪,欧洲文明和史前文明在北美存在的证据遍布全国,其中主要是落基山脉东部乡村里星罗棋布的小石堆们。为了排除这些危险,鲍威尔派出了他的人种学使者对这些小石堆和其他一些证据进行了系统地销毁。因为这些证据显示北美文明可能同样受到外来影响。由此鲍威尔终于成功地抹杀了北美大陆的历史。 



  之后,鲍威尔的威望使得反文化传播主义的信条成了一条世界性的科学法规。这条法规认定,所有的巨石建筑,无论是在哪儿被发现的,通通都是当地居民的杰作。当然,这些居民就生活在巨石附近。这样,全世界的人都被教育说,金字塔是由附近的土著建造的,虽然这些土著那时还在以狩猎采集为生,同时闲了也在尼罗河岸边种种地;同样,美国的巨石像也是土著祖先造的,尽管这些祖先很快就被科特斯人打败了;当然,太平洋岛屿上散布的巨石碑也是由当地土著祖先建造的,前提是这些祖先的鱼叉得够牢固,才好用五十吨重的石板来建造他们的城市。 



  在过去,科学界绝不承认巨石文明--这种世界性的古老文明存在。尽管这样可以很容易解释世界各地的巨石遗址,解释毁灭这个文明的大洪水留下的遗迹。冰河期的概念曾经主宰了科学界,而这个概念只是为了解释大洪水留下的证据而生造出来的。 



  现在我们则对冰河期这个科学事实非常着迷。我们相信这个神话:冰层从北极延伸下来并覆盖了欧洲和北美。一旦科学界把某种理论当做事实来接受,那么所有支持这个理论的证据都会立刻被接受,而反对这个理论的证据则是永远都不充分的。这样,因为没人反对,这种理论就能成为新知识领域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并不是阿加西斯一个人无中生有创造了冰河期理论的超然地位,而是科学界对于“合理”解释圣经故事的热望创造了这一切;同样,一个鲍威尔可没有足够的力量造成那样的破坏,一群鲍威尔才有可能做成。 



  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一个管理者能够监督整个学界。相反,考虑到如今学界自己就已经分裂成许多学科,每个学科的追随者都自认为可以承担起鉴别出错误理论的责任,这种情况发生就不奇怪了。打个比方,如果地质学认为冰河期就是科学事实,但某个别的专业的学者意图挑战这个理论,那么他就会被教训说是超出了自己的学科范围。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52

大洪水的实例:揭露冰川时代的科学神话(4) 



    这样说起来,冰河期这个概念要比它解释的那些证据--有沟痕的石块、埋着冰碛的山脉以及漂砾--更真实一些。这个概念就是一个不存在的幻想,它更像是某处风景的画片而不是那处风景本身。 



  但是研究者发现的大洪水遗物越来越多。日本的与那国岛发现了震惊世人的水下城市遗址,遗址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紧接着在古巴最西边、尤卡坦半岛的东面也发现了巨大的水下城市遗址,这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争论。在这场争论引发的狂潮还未平息下来时,印度坎贝湾又发现了一座壮丽的水下城市。为此哈佛的考古学家理查德•梅多斯(Richard Meadws)被特派过来争取一份国际委托,好取得知识界的允许来公布这些发现。 



  事实上,任何试图理解这些事实的研究者都得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们得接受用冰河期这个科学事实来解释所有的发现。这样,在同意冰河期概念之后,他们努力的最终结果也不过是进一步扭曲我们看待事实的方式。其中有些人紧紧抓住“大陆漂移”说,推测大陆漂移导致了全球海洋的位置的改变。“大陆漂移”是由查尔斯•哈普古德提出的理论,佛列姆-亚斯夫妇进一步充实了它。这个理论认为地球上现在位于两极的部分之前是从赤道漂离出去的。而其他一些人则认为巨大的彗星或者行星撞击地球,并导致了地球轴线倾斜,使得大洋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当然,还有另一些人相信黑洞的侵蚀导致了海平面升高。汉卡克坚信曾经有一个世界性文明的存在,结合凯撒•埃米利亚尼(Cesare Emiliani)提出的冰河期理论,他认为是快融化的冰层成为了巨大的水坝。而这些水坝最终融化并导致了大洪水,淹没了城市。这就是那些水底都市遗迹的来由。 



  因为这些解释赋予了冰河期神话某种真实性,而且根本没解释大洪水的水源是从哪里来的,我更倾向于认为水源来自地球之外。要知道大洪水的水量可是淹没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大陆,迫使旁边的高山隆起。显然,最明显的水量来源就是月球上的海床。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知道那是海洋干涸之后的痕迹。 



  让我们想想,讨论一下作为科学事实的万有引力。重力并不是一个只和质量相关的静态的数据,当物质有变化时,如变冷时,重力也会随之变化。这可以总结为这样一条规律:冷却物质的质量,电磁发射(如光)与重力的大小成正比,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考虑到这条规律,月球比地球要小,比地球先变冷, 它的重力场也随之变轻,而此时地球仍然温暖,拥有很强的重力场,因此月球上的海洋就被重力吸引到地球上了。 



  如果我们承认重力并不是静止的,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认为大量的冰会从地球两边滑下去,和认为整个地中海铜器时代有上百万吨的铜被埋进了密歇根州,由此成就了铜器时代比起来,前一种想法更蠢。比较一下这两种想法吧:重力是某种不变的特质,而不是动态的过程,北美洲的铜也没有越过大洋。我们得面对这种将观念转为事实的科学过程。这些观念通常不会遇到挑战,因为没有证据证明它们是有效地,但也没有证据证明它们是无效的。 



  那些支持大洪水的证据如果得到承认,说不定会让世界天翻地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学者们凭空捏造了冰河期理论。没人想回到封建科学的时代,那时候要通过信仰来决定什么是真实,信仰拯救一切。尽管如此,我们却深信一些人即兴的想法,这些人生长在不知原子、电力为何物的时代,他们甚至连我们身处银河系之内都不知道。简单来说,我们让这些死人观念主宰我们对于真实的看法,这些观念无法被证实,甚至这些人压根不知道什么是真实。 



  由于现在科学界已经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裂成上千个学科,所以这些跨学科的观念没有受到质疑,也无法质疑。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从每一个步骤上质疑这些假设,那么在寻找真相(如世界性远古文明存在的证据)的旅途中,我们将会陷入这个我们正竭力弄清的谜团中无法自拔。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55

殉道者伊曼纽尔维里科夫斯基:灾变论学家的进步,一个获得迟来荣誉的英雄(1) 



约翰•凯特勒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我们确实正在看着一个地质学基本原理垂死挣扎的过程。这个地质学原理叫做均变论,该理论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质学进程是从很久之前就一直存在的,如果有什么变化出现的话,这个进程也只会在漫长的年代中渐进式地演变。 


  好吧。你可以试着跟你的孩子说说这个观点。可惜在关于事实真相的问题上(用地质学的话来说),他们早就习惯于另一种更激进的观点了。当然这是通过电视和电影教育的后果。这种观点被称作灾变论,举个如今很著名的例子:小行星撞击地球毁灭了恐龙。是的,我们如今感兴趣的是尤卡坦半岛上的奇科西卢布陨坑和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之类的事情。 


  在1950年,灾变论可以称得上是科学界的异端邪说。它的主要提倡者是伊曼纽尔•维里科夫斯基,他为各种学科的产生做了很大的贡献。但直到今天,他仍然默默无名,甚至很多受益于他开拓性工作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伊曼纽尔•维里科夫斯基是一个犹太籍俄罗斯人,1895610日出生于维帖布斯克。他在儿童时期就精通好几门语言。1913年,维里科夫斯基从金奈热中学毕业,这时他获得了金质奖章,在俄语和数学上表现优异。后来他离开了俄罗斯一段时间,旅行去了欧洲和巴勒斯坦,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博物学预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他重新回到了专制俄国,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幸运的是,他既没有在东正教大屠杀当中遇害,也没有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夺权的内战中受伤。1921年,他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同时在历史和法律上有很深的造诣。 


  在那之后,维里科夫斯基移民到维也纳,在那里,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他,他和艾丽维萨•克雷默(Elisheva Kramer),一位小提琴手,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在维也纳时,他负责《斯科瑞普特大学学报》(Scripta Universitatis)的编辑,这是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爱因斯坦负责其中的数学物理科学版。他同时还在弗洛伊德的门生威廉•斯特克(Wihelm Stekel)的指导下学习精神分析学,并在苏黎世研究人类大脑的运作。


 

  1924年,维里科夫斯基和他的妻子搬到了巴勒斯坦,在那里他进行了他的精神分析学实习。他继续编辑《斯科瑞普特学术上的耶路撒冷》(Scripta Academica Hierslymitana),这是一本重要的犹太学杂志。1930年,他第一篇独立的论文出版了。在这篇论文里,维里科夫斯基认为,通过建立病态异常的大脑摄影图模板,人们可以辨认癫痫。他的这部分论文涉及到弗洛伊德的《摩西与一神论》(Mses and Mntheism),并被收录在弗洛伊德编的《意象》(Imag•)中。从这时开始,维里科夫斯基后来的思想开始成形了。之前他狂热寻求治愈精神创伤的方法,并希望将之组织成理论。但之后这种思想使得他在全世界都拥有了恶名,使得他被学界放逐长达十年,并在污蔑和嘲笑中度过了余生。 


  在读过《摩西与一神论》后,维里科夫斯基开始不安分地怀疑起这本书中的思想来。弗洛伊德的英雄,那个一神论者、离经叛道的法老阿克纳通(Akhnatn)真的就是俄狄浦斯的现实原型吗?据弗洛伊德说,这个传奇性的人物,他奇怪的欲望和可怕的行为其实只是所有年轻人的心理特点。维里科夫斯基后来在《俄狄浦斯和阿克纳通》(edipus and Akhnatn)中同意了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即阿克纳通确实是俄狄浦斯这个著名悲剧的现实原型。1939年,维里科夫斯基休学一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全家一起搬到了美国。他在纽约图书馆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来做学问。 



  19404月,充满怀疑精神的维里科夫斯基开始思考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他的怀疑精神在古代历史中得到充分锻炼,充满了犹太人的信仰精神。这个问题就是:埃及古籍上是否记载了《圣经》中《出埃及记》之前的那场大灾难呢?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55

殉道者伊曼纽尔维里科夫斯基:灾变论学家的进步,一个获得迟来荣誉的英雄(2) 



  维里科夫斯基开始寻找证据,他找到了一张埃及手稿,出自埃及先贤伊普威尔(Ipuwer)的哀悼文。在手稿中,伊普威尔描述了一系列的灾难降临到他心爱的祖国,这些灾难看上去很像《出埃及记》中描述的。在詹姆士一世钦定《圣经》英译本中,有“雹子和火焰”毁灭了埃及的田地这样的记载,这就是伊普威尔描述的灾难的源头。 



  你知道,这个爆炸性的发现其实是人为的结果。据鉴定,詹姆士一世钦定《圣经》英译本出现于17世纪,而“陨星”这个科学概念直到18世纪中后期才出现。这样的话,当译者遇到手稿中的希伯来文“barad”(石头)时,他们选择将其翻译成为“雹子”。维里科夫斯基注意到在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中,一遍又一遍的描述有“燃烧的沥青”从天空中落下。之后,他研究的目标转向了金星,并进一步提出金星在这场灾变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伊普威尔手稿的发现使得维里科夫斯基完全投入了了这样一个工作:那就是对比希伯来和埃及年代表,并试图将之统一起来。最终他取得了不少成果。1952年,他出版了《混乱的时代》,紧接着1955年他又写作了《大变动中的地球》。这两本著作在埃及古物学者、考古学家和古历史学家之间引发一场学术论战。而他1950年就出版的《冲突的世界》,就像一枚超级炸弹,把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天体力学家和诸多院士们炸得手忙脚乱。 



  194010月,维里科夫斯基在《约书亚记》中发现,在太阳“静止在空中”之前,发生过一次流星雨。《冲突的世界》中关键的观点正来源于这段描叙。这使得他想到,这场灾难可能并不是一次地方性的,有可能是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他开始在历史和考古学中,在神话、传说和所有人类的潜意识中寻找证据,这时候,他的精神分析学训练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发现金星在全球发生的一系列灾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他还怀疑金星与《出埃及记》之前的大灾难有关系。 



  维里科夫斯基花了十年时间来研究并写了《冲突的世界》和《混乱的时代》这两部书,并试图为《冲突的世界》找个出版社。这时候他已经取得了美国的永久公民权。在超过两打出版社拒绝了他之后,麦克米兰公司同意出版这本书。麦克米兰公司是一家主要出版学术书籍的出版社。很多科学家--为麦克米兰公司写书和买书的人--向公司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意图阻止这本书的出版。但麦克米兰公司没有屈服。 



  出版后,《冲突的世界》成为麦克米兰销售排行榜上排行的第一名。但科学界给予的压力很大,麦克米兰不得不将这本书转给它的竞争者达布尔代公司。在达布尔代,《冲突的世界》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成功。这种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对学界施加压力的反抗。 


  享誉世界的学界异类 


  《冲突的世界》在脆弱的天文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之前的天文学界认为稳定的太阳系简直就是守规矩的模范,没有一颗行星会离开它的轨道去造成全世界的大破坏,更不用说还是好几次。维里科夫斯基用最简单的形式表明,金星并不一直是颗行星。相反,他认为金星曾经是从木星中飞出的一颗彗星,它的轨道很不稳定,这使得它与地球相撞。或者说,有几次它与地球离得太近,导致了毁灭全球的大灾难。在书中,维里科夫斯基坚持这种灾难的记录曾经出现在历史典籍中。 


  考虑一下,为什么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大论战呢?那时候是50年代,美国刚刚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民众享受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繁荣,他们觉得到处都充满阳光。面对刚刚结束的战争引发的混乱和恐怖,面对当时席卷世界的共产主义,这些民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努力工作,尽力恢复自己的生活,开始新的一切。他们看重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消费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出版界培育的普通民众要比学术界的精英们更宽容,眼界更开阔。这就是这场论争为什么发生的原因。 



  《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这座美国保守主义的城堡,评论维里科夫斯基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说:“(这本书)像儒勒•凡尔纳写的故事那样引人入胜,但同时有具有达尔文著作的学术价值。”《纽约先驱讲坛》(New Yrk Herald-Tribune)称这本书为“地球和人类历史的惊人全景图”。《游行》(Pageant)用优美的语言总结了公众对这本书反映:“最近几年来,从来没有任何东西能像这本著作一样激起大众丰富的想象力。”所有以上评论都摘自这本书戴尔平装版的封底。这是《冲突的世界》在1973年的第11次印刷。戴尔平装版第一次付印是在1967年,即该书第一次出精装版后的17年。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5:58

殉道者伊曼纽尔维里科夫斯基:灾变论学家的进步,一个获得迟来荣誉的英雄(3) 



  至于科学界对这本书的反应,基本上从他们在出版前后对麦克米兰公司的胁迫中就可以预料到。当《冲突的世界》开始吸引公众和某些小圈子科学家的注意力并获得他们的称赞时,那些装模作样的讨论假惺惺地上台了。当然,结果就是暴力、赤裸裸的威胁和排山倒海的污蔑。他们攻击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公众,支持维里科夫斯基的科学团体,还有维里科夫斯基自己。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在公开指责这本书和作者之前,基本上都没有真正读过这本书。 



  甚至在麦克米兰公司出版这本书之前,著名的天文学家哈洛•沙普利(Harlw Shapley)就在一本学术刊物上组织了一场多方位、思维缜密的攻击,参与其中的有一位天文学家、一位地质学家和一位考古学家。他们任何一位都没有读过维里科夫斯基这本书。这种攻击模式被他们用了一遍又一遍。 



  沙普利和他的同伙还策划了对该书编辑的污蔑。这位资深编辑只是因为接受了《冲突的世界》的出版,就遭受了无妄之灾。沙普利还攻击了海顿天文馆的负责人,只因为他提议在天文馆里为维里科夫斯基独特的宇宙论举行一次展览。与此同时,维里科夫斯基也在众多科学刊物上遭受了系统的攻击,这些攻击通常都是对他的歪曲,充满了谎言、误解和个人偏见。而此时维里科夫斯基没有得到任何机会回应这些攻击,维护他自己的观点。 



  有趣的是,维里科夫斯基的攻击者之一,天文学家唐纳德•门泽尔(Dnald Menzel)被UF•研究者斯坦顿•弗里德曼(Stantn Friedman)揭发出来,证明是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假情报专家。唐纳德•门泽尔是一位重要的拆穿UF•现象的专家,但他的名字却出现在绝密的MJ-12文件上。在文件中,他是19477月罗斯维尔UF•事件调查掩盖小组的一员。他曾经在一篇论文中讨论过外星人技术,这篇论文在《崛起的亚特兰蒂斯》这本杂志上发表,名为《为获得外星人技术而奋斗:杰克•舒尔曼依然顽强面对威胁》(The Fight fr Alien Technlgy: Jack Shulman Remains Undaunted by Munting Threats)。 



  现在,就让我们瞧瞧维里科夫斯基的观点,判断一下他说的是否有道理: 


  1、金星是热的。 


  完全正确。维里科夫斯基认为金星以前就是一颗很热的星球,以后也仍然会很热。1950年,人们测量了金星云的温度,无论白天黑夜,它基本都在零度以下。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梅拉尔2号卫星显示,金星表面温度高达800华氏摄氏度,足够把铅融化。地表探针随后测定了金星上实际温度为1000华氏摄氏度。 


  2、一颗大彗星曾经撞击了地球。 


  正确。在19508月,甚至在著名的奇克鲁伯火山口家喻户晓之前,就已经有研究人员发现,大洋底部的红色粘土层中沉积有大量陨石中的镍。在19595月,研究员发现深海中的白灰层,它是彗星撞击后的沉淀物,或者说是太空来客燃烧后的灰烬。 


  3、一些彗尾和陨石含有碳氢化合物。 


  正确。在1951年,光谱分析说明彗星尾部含有碳氢化合物。1959年,研究人员在陨石中发现了碳氢化合物、蜡和其他地球上也能找到的化合物等。 


  4、在月球上将会找到石油碳氢化合物的证据。 


  正确。阿波罗14号带回的样品中就有以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形式存在的有机物。 


  5、木星引起了无线电噪声。 


  1953年维里科夫斯基作出了这个判断。18个月之后,两位来自卡内基学院的科学家宣布,他们接收到了来自木星的很强的无线电信号,尽管木星冰冷的躯体掩盖在数千英里的冰层下。1960年,两位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有一个辐射带环绕着木星,这个辐射带发出的无线电能量是地球范艾伦辐射带11014倍。 


  看来这本书确实还“蒙”对了几个事实,不是吗? 


  现在让我们回到维里科夫斯基最大的“罪状”,这项罪名一直给他带来麻烦:他的跨学科研究。 


  维里科夫斯基:跨学科研究的科学异类 


  林恩•罗斯(Lynn Rse)博士曾写过《沉思者:再看维里科夫斯基》(Pensee: Velikvsky Recnsidered),她在《审视维里科夫斯基的跨学科综合研究》(The Censrship f Velikvskys interdisciplinary Synthesis)中,指出所有科学学科都无意识地偏向均变论。这种情况发生并不奇怪,因为对其他学科发现的灾变论证据,我们有着历史悠久的无知。这也导致了科学界忽视或者拒绝认可任何专业学科内发现的灾变论证据。 


  就像罗斯写的那样:“每一个独立的学科都倾向于无意识地把灾难发生的证据作为其他学科的不解之谜藏起来。”维里科夫斯基揭开了这些谜团,并将之公布于众。他的建议是,当一个人不用所谓的少数“事实”来限制住自己时,那么他就会看到所有这些证据,并有可能坚持相信灾变论。 


  如果说维里科夫斯基揭开谜团的事实让很多人不太能接受,这只是很温和的说法。19505月,密歇根大学的天文学教授迪安•B。麦克劳克林(Dean B。 McLaughlin)在写给麦克米兰的威胁信中表示,“这种理论毫无疑问是一种江湖骗子的说法……每个专业的领域有其专业性……但是到今天为止没人敢说能解决科学分裂成多个子学科这种问题。结果维里科夫斯基居然怀疑起好几个学科的基本原理!这完全只是看上去像那么回事的胡言乱语!” 


  这也许能部分地解释,维里科夫斯基为什么被绝大多数科学团体迫害并排斥的原因。 


  这也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冲突的世界》出版24年后的那个“出庭日”,维里科夫斯基遭受到了猛烈的攻击。19742月,一个叫做科学促进会的美国社团在旧金山举行了一次特别的会议,那天成为了维里科夫斯基的“出庭日”。卡尔•萨根(Carl Sagan)组织了这次会议,他承诺这次会议将非常公正。讽刺的是,接下来维里科夫斯基遭受了一次卑鄙地攻击。对于一个说话迟缓、当时已经79岁的老人,会议参与者肆无忌惮地轮番发言,甚至都没有给予他一次回击的机会。维里科夫斯基忍受了两次这样的侮辱,每次都长达7个小时。当他试图组织语言,说明一些自己的观点时,其他人就力图使他显得很笨拙。艾伯特•迈克逊(Albert Michelsn)支持维里科夫斯基的观点,他被允许在会议开始前宣读一些他自己的观点。但主持会议者甚至不愿意让他带上他的主要论文。 



  但是,后来的行星探测证明维里科夫斯基在很多地方上都是正确的。这使得他不再被大学排斥,变得炙手可热。1979年,维里科夫斯基逝世了,逝世前还在坚持研究工作。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著作,无论是出版的,还是未曾出版的。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00

危险的全球性遗忘症:我们得重新考虑一下这些被舍弃的天才遗产和古代大灾难上演的证物(1



斯蒂文•帕森斯 



  伊曼纽尔•维里科夫斯基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学者,从而饱受人们尊敬。在爱丁堡、莫斯科、柏林和维也纳,维里科夫斯基与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的大弟子威廉•斯特克私交甚好,他在那些地方作为精神分析学家获得了很高的名望。 



  但是1950年,麦克米兰公司出版了他的著作《冲突的世界》,从此一切都改变了。《冲突的世界》是维里科夫斯基销量最好的著作。这本书出版之后,维里科夫斯基在科学殿堂上的名望陡然降到了最低点。在他有生之年,他作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声望再也没能恢复。很快他就成了大学校园里不受欢迎的人,他的著作也受到主流天文学家的攻击。 



  这样一个俄籍犹太学者,他在世界上一流的学府学习过,到底他是怎样为自己招致了如此可怕的批评呢?是什么让科学最权威的人士仅仅凭传闻就指责维里科夫斯基是个骗子呢?要知道这些权威甚至连他的书都没看过。为什么那些很受尊敬的学者,仅仅是因为对维里科夫斯基的观点持比较宽容态度,就因此丢掉了工作? 



  维里科夫斯基在检查了世界范围内的古代文明遗址之后,在《冲突的世界》中提出了三条非同寻常的观点:(1)金星的运动轨道是不规则的,在人类历史上它曾经非常接近地球;(2)行星际空间中的电磁力和静电有足够的能量影响行星的运动;(3)金星曾以巨大彗星的形态闯入地球,在我们远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敬畏和恐惧。 



  维里科夫斯基的观点是很有争议性的,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学界的反应会如此强烈。这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卡尔•萨根发动一场个人战争来败坏维里科夫斯基的名声。通常来说,科学观点是宽泛思想的集合,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从怪诞的到无聊的,但这次科学界对维里科夫斯基却没这么宽容。 



  那么就是维里科夫斯基著作中的观点太独特?这同样不能解释为什么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哈洛•沙普利博士(Shapley Harvard)、天文学家佛瑞德•惠普尔(Fred Whipple)以及其他一些权威的科学家要强迫麦克米兰公司停止出版《冲突的世界》,开除掉这本书的编辑詹姆士•帕特南(James utnam),即使《冲突的世界》已经取得了畅销书名单第一位的好成绩。这禁不住要让人猜测,大概只有真相的力量才能刺痛科学界的神经,让他们暴跳如雷,矢口否认。 



  当然,也只有深埋在集体意识之下的精神创伤能够造成这种无理性的狂怒。至于这次“维里科夫斯基事件”,这场有组织的、发狂的保卫信仰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史上最病态的一幕。不知维里科夫斯基自己是否看穿了“全球性遗忘症”面纱下的真相? 



  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学家,维里科夫斯基绝对有能力从人类行为中识别出病状。在之后写作的《患遗忘症的人类》中,维里科夫斯基认为古代贤者一直处于一种惊恐的思想状态中,这种精神上的焦虑来自他们的祖辈经历过的可怕事件。那时,整个世界在巨大自然力的作用下四分五裂,一团混乱。他还描述了人类用各种方法,使人类集体精神创伤渐渐被埋葬,被遗忘,但这种创伤却是不可消除的。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学主宰了学界整整两千年,它以惊人的准确性压制住了这种集体精神创伤和恐惧。后来在19世纪,科学界相信,太阳系、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在过去从来都没有经历过任何狂暴的或者混乱的时代。这种思想就是均变论的雏形,它后来逐渐成为科学中冥顽不化的教条。均变论成功地将关于大灾难的记忆从人类的显意识中驱赶了出去,但有证据显示,这些记忆仍然在人类集体记忆中活跃着。 



  维里科夫斯基理解人类想要压制精神创伤的冲动,但他认为这种创伤最终会通过一些病态的方式表达出来,再现出来。举个例子,早期的战争都是作为一种仪式从容不迫地推进。这项仪式是对于上帝降下灾难的模仿和再现。 



  在如今的世界上,我们基本上不会把我们的暴力行为与它的古老源头联系起来。我们不知道,那是被埋葬的精神创伤在要求表现,人总是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最初,维里科夫斯基相信科学只有一套检查和权衡的机制,这会鼓励其他人去检验他的结论,这样他们在研究完以后,就会得出和他一样的结论。不幸的是,随着时间消逝,1979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相信他的观点永远也不会得到主流科学的尊重。尽管在头一个17年,他的著作重新点燃了公众的兴趣,但科学殿堂的大门却始终对他紧闭着。只有那些最活跃的、由独立基金支持的科学家有可能继续维里科夫斯基留下来的研究。 



  有意思的是,最近太空项目的很多发现都证实了很多维里科夫斯基的观点。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金星这个谜团: 



  金星的自旋方向与其他行星是相反的,它的表面温度高达1000华氏摄氏度,这可比那些老老实实呆在自己运行轨道上的行星热得多。另外,金星的化学构成也违背了现存的关于行星构成的理论。金星的表层大气层充满了狂暴的、飞速旋转的气流,但它的底层大气层却是平静的,其中频繁出现闪电放电现象。这个星球遍布着100000个火山,在最近的地质时期,这些火山完全重构了这个星球的表面。 



  最后,传统理论也无法解释金星那条类似彗星的尾巴,这条尾巴虽然肉眼不可见,但却足足有4500万公里长。1997年,环地轨道卫星SH•发现了这条尾巴,《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随后报导了这次发现。但是,如果我们想想古代人类对于金星的称呼,那么金星之谜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把金星叫做彗星,叫它长毛星,长胡子的星星和巫婆星。他们说金星就和女神一样,有美丽的一面,也有可怕的一面。她可怕的那一面是一只残暴的龙,冷酷的袭击地球。显然,金星新获得的躯体还没有在热能与电能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因此它才会在天空中拖着那条长尾巴。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01

危险的全球性遗忘症:我们得重新考虑一下这些被舍弃的天才遗产和古代大灾难上演的证物(2



    维里科夫斯基认为古代人类的证词是可信的,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非同一般的大灾难。由此他重启了我们那已经深埋的集体记忆。 



  从研究古埃及和希伯来对于灾难的记录开始,维里科夫斯基就走上了这条异于常人的学术之路。当时,他将《旧约》中《出埃及记》发生的时间精确定位到了公元前1500年,并发现在其他文明的历史著作中也有类似的事件记叙,因此他相信这场灾难是全人类共同经历的,并在全球都造成了相同的结果, 



  在1950年,科学界还不能接受将古人的证词作为可信的证据,以此来证明古代确实出现过全球性大灾难。物理学也不能忍受一个跨越了学科界限的外来者指手画脚。但在最近50年间,科学殿堂终于对维里科夫斯基有所松动。 



  科学界最近有两位富有革新精神的理论家出版了一本著作,这本著作颇有维里科夫斯基的风格。这两位理论家,一位是维克多•克鲁伯(Victr Clube),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的系主任,一位是他的同事威廉•纳皮尔(William Napier),他们共同完成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们认为彗星造成的灾难在神话主题中传承下来。尽管克鲁伯和纳皮尔认为造成灾难的并不是某颗行星,但这个说法已经很接近《冲突的世界》中的观点了。 



  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想新颖的理论家,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比较神话学家大卫•塔尔伯特(David Talbtt)和物理学家华莱士•桑希尔(Wallance Thrnhill)认识到了维里科夫斯基发现的价值,他们跟随维里科夫斯基研究的方向,在长达45年中艰辛研究,将自己的研究与维里科夫斯基的研究进行了结合。 


  畅想电磁宇宙 



  华莱士•桑希尔独辟蹊径,他相信行星和恒星是在一个动态的电磁环境中发挥作用。金星的尾巴长达4500万公里,它保留着类似绳索或者细丝的结构。这是因为这条尾巴实际上是传输中的等离子体电流。这些等离子体的结构,即伯克兰电流1模式,现在在等离子物理学家当中非常著名,但对天文学家来说还比较陌生。伯克兰电流在太阳系中的存在说明太阳系中充满了等离子体电子流。这一点完全刷新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桑希尔还认为,恒星上产生的光和热并不是都来自高热原子核反应过程。相反,我们的太阳和其他恒星更像是一个充满闪电的巨大球体。这些球体的能量更多是从外部获取,而不是来自其核心的核子融合。学界广泛认同的说法是,恒星通过核子融合产生能量,但这只适合原子时代,不适合我们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不幸的是,大众无法知道这一点:我们观察到的太阳运动并不符合传统理论。我们观察到了中微子的缺乏;太阳表面的温度散失得比产生的更快;我们还观察到加速的太阳风,太阳奇怪的旋转方式,还有它表面上的大洞--这意味着太阳内部温度更低,而不是更高。 



  “你得观察自然真正的运作方式,”桑希尔说,“而不是你认为它应该怎样运作。”他的研究方式以实验为依据,这让古人对灾难的描述可以成为可信的证据。寓言、神话和传说并不能证明桑希尔的观点,但它们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举个例子来说,神话中的神们在天上战斗时,会互相投掷闪电。闪电和霹雳就是他们选择的武器。在古代贤者和占星师最早的记载中,那些在天空中发起战争的神的名字正是那些我们很熟悉的行星的名字。 



  如果神就是行星,如果这些行星在天空中彼此移动得很近,以至于他们之间迸发了巨大的闪电,并且这种景象深深的刻印在了人类记忆中,那么之后留下的痕迹和陨石坑在哪里呢? 



  事实上,巨大闪电袭击之后留下的痕迹遍布月球和大多数行星。这些痕迹新鲜丰富,就等着有新视野的学者来研究了。顺带一提,这些痕迹的具体样式和地球上自然闪电袭击之后留下的痕迹很相似。 



  行星地质学家研究过月球和火星表面那些细长弯曲的“沟纹”,它们起伏绵延了数百公里,最后消失在熔岩管或者干河床和地表裂缝中。但传统科学家在这点上没能得到什么有价值的观点。要知道,闪电留下的痕迹是很难被认错的。 



  这样有力的证据对科学界而言是很危险的。如果科学界认真考虑桑希尔的观点呢?如果从月球狭缝底部收集起来,被宇航员带回来的玻璃真的是被闪电释放的能量烧融的,而不是由于流星的撞击呢?如果“水手峡谷”(Valles Marineris)真的是由于有巨大的闪电撕裂了火星表面造成的呢?要知道这道裂缝足足可以吞下一千个美国大峡谷。 



  再比如,如果行星上数千道裂痕确实是由威力巨大的闪电(上帝的雷霆之怒)造成的,那么对天文学界来说,那可不是面上无光的问题了,那简直是颜面尽失啊。 



  对桑希尔来说,幸运的是他没有因为非同寻常的观点受到迫害,至少现在还没有。也许这是因为这个谦逊的澳大利亚人的观点还没有充分暴露在大众的目光下。但这一切很快就会得到改变。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02

危险的全球性遗忘症:我们得重新考虑一下这些被舍弃的天才遗产和古代大灾难上演的证物(3) 



    用神话打开记忆之锁 



  大卫•塔尔伯特在一部90分钟的纪录片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那部片子名字叫《世界末日的记忆》(Remembering the End f the Wrld)。他不像桑希尔从物理学入手,塔尔伯特的工作建立在不同寻常的人类记忆模式上。那是怎样的记忆啊! 


  想象一下,所有人类都经历某个戏剧性的、全球性的大事件,都看到了天空中巨大的奇观。再想象一下,这个非同一般的经验带来的感受是如此深刻,人类对于它的记忆如此巨大,以至于改变了人类发展的方向。有史以来头一次整个国家开始为神灵兴建巨大的纪念碑,举行虔诚的仪式,为再现这场经验,为把人类生活恢复到大灾难降临前而作无用功。 


  塔尔伯特认为,在人类文明的开端,也许是5000年前,文明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显示更早一点时所有的一切都更美好,那时天堂仍然和人世离得很近,神灵也还没有离去。艺术、歌曲、故事、建筑、信仰、军事、文字与符号的意义,这一切都是永恒的证据,它们能告诉我们人类经历过的一切。根据塔尔伯特的说法,人类用尽了所有的手段想要留住那段壮丽的记忆。这段壮丽景象展现在天空中,它也带来了灾难。那时行星极度靠近地球,并且在天空中显现出了它巨大的躯体。 



  但是当寓言中的神灵离开后,关于黄金时代的记忆最终也消逝了。黄金时代土崩瓦解的记忆是消失了,但它留下的伤痕并没有消失。这些关于世界末日的、巨大的集体精神创伤一直留在所有人类的灵魂中,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和彼此的方式。 



  维里科夫斯基理解这一切,个体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把痛苦的创伤性记忆深埋在灵魂下。他推断,整个人类都在集体压制这些来自黄金时代的创伤。同时这种压制也一直通过人类的暴行和异化来表现自己。我们都接受这个现状:那就是痛苦是存在的基本状态,因为那正是所有人一直感受到的东西。但是维里科夫斯基认为存在的这种状态是不正常的。我们集体忍受着这种扭曲的生命观点,因为这只是所有精神创伤的显现。当大同世界(按中国人的说法)最终变成冷酷世界时,创伤就形成了。 



  塔尔伯特扩展了维里科夫斯基的观点,展示了在原始时代,土星、木星、火星和金星与人类经验联系起来的方式。这些行星都曾经在创神时代之前的某个时期,运行到离地球很近的地方,并组成一种稳定的线性对称排列。“神灵的时代”(用塔尔伯特的话说)既是稳定平和的时代,也是暴力戏剧性的时代,那是这种线性排列完全崩溃毁灭之后的时代。 



  全世界的人类都曾描绘过有关新月的图像和符号。外行和专家们同样都推断这个新月的符号代表了月亮。但是想想吧,有时候有一颗星星被画在这个新月符号的中间。我们在月亮里可看不到任何星星。今天我们也没看到任何球状物出现在月亮的正中央。 



  塔尔伯特仅仅谈论这个符号就能说上几个小时,它显示出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比我们熟悉的月亮可怕得多的图像,这个图像就铭刻在我们的意识深处。事实上,塔尔伯特发现在公元前500年之前,人类历史上都没有关于月亮的天文记录,尽管早期人类极其热衷于观察天空的各种动向。 



  这个新月图实际上是当土星出现在天空中极点的位置时,形成测距高达20°的弧形,同时我们的太阳又挡住了一部分土星,这样才造成了新月形状的图像。中间的那个圆形物是休眠状态中的金星。金星只在辐射状态下才会闪闪发光。 



  通过华莱士•桑希尔对等离子放电现象的理解,我们甚至不需要有专业的思维就可以想象,在地球上古老的雕像图画中,一个年轻的金星放射出彩带一样的光芒。 



  塔尔伯特借用了维里科夫斯基的研究方法,检查了世界范围内每一个主要文明的神话。因为随着时光流逝,很多神话故事都经过修饰美化,变得更适合当地文明,因此塔尔伯特追溯到了这些神话故事最古老和最纯粹的形态。这引导他开始研究中东和古埃及这些文明发源地最古老的著述。 



  根据塔尔伯特的说法,金字塔的建筑本身就是一本著述,它描绘了那个我们没能看到的世界,我们没能看到的天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最好的专家都解释不出象形字的含义。因为这些铭文并不是为我们的世界准备的,它们只是一条重要的提示。 



  对科学界来说,塔尔伯特宣扬的无异于异端邪说,他甚至比维里科夫斯基还要激进。但桑希尔和许多学者都支持他的理论。塔尔伯特相信,在人类的记忆中,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都曾经非常接近地球。这些行星以一种让人震撼的方式出现在天空中,出现在那平和的时代,也出现在那暴乱的时代。 



  那些生活在“神灵时代”的人对这种熟悉的行星排列有一种深深的亲切感。那就是为什么天空中神灵的战争和这些神灵的离去都导致了混乱和精神创伤。这种感伤的情绪类似于无辜的孩童发现自己信赖热爱的父母先是突然变成了反复无常的暴君,然后抛弃了他们。在第一时间,人类开始经历分离的幻象,经受所有形式的人类暴行。然后,就是历史了。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03

神灵的雷电:电磁宇宙中是否有更多的证据,能揭示古代神话中隐藏的意义?(1) 



梅尔和艾米•艾奇逊 




  谁能想到呢,古老文明的神话还能给地球和月亮上的神秘外貌特征以新的释义?还能给人造闪电实验室最近的研究以新的意义?如果俄勒冈州波特兰的神话学家大卫•塔尔伯特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的物理学家华莱士•桑希尔说的是对的,那么古代神话和符号就是我们全面理解历史和物理宇宙的钥匙。 



  在我们的年代,世界神话看上去可不像是什么发现的源泉。直到最近,神话学家还在努力将那些古老的故事与日常事件联系起来解释:四季变化啊,暴风雨的威力啊,月亮的面貌啊,或者太阳的运动之类的。但是他们陷入了矛盾的困境,这强化了大家普遍相信的那种观念:神话只是纯粹的幻想,对于研究过去,它可绝对不是一个可信的向导。 


  比较神话学 


  大卫•塔尔伯特受到维里科夫斯基的行星际大灾难理论的启发,建立起了一种比较不同文明神话的方式。他的目的是找出这些不同的故事中隐含的可信的记忆。这种方式类似于法庭上律师的推理过程,他向那些证人提问,而证人们可能撒谎,可能说无用证词,也可能有错误的记忆。当这些独立证人的证词在某个特定的事实上重合时,他们就是在互相印证事实,尽管这些证人可能在他们说的其他的事实上完全不可信。根据塔尔伯特的说法,在世界范围的神话中,有数百个普遍的主题。虽然它们出现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符号中,但都指向了相同的事件。这种共同的指向如此奇特,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忽视它们。 


  塔尔伯特说,当这些神话综合起来看时,它们讲述了一个连贯详尽的故事。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未免荒诞不经。根据塔尔伯特的说法,古人崇拜敬畏的神灵其实是一些行星,这些行星的位置非常靠近地球,并在天空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它们不稳定的、完全无迹可寻的运行方式创造了神话中一个最普遍的主题--神灵之间的战争。在这些戏剧性的故事中,神灵们用闪电互掷,火焰与石头落在了地球上。


 

  神灵们的武器 


  塔尔伯特记录说,在古代传统中,很少有图像比神灵的雷电更生动的了。想想气体巨人木星,在希腊神话中它是统治者宙斯,是与提坦巨人在天空中战斗的胜利者。“木星在我们今天的天空中只是一个小光点,但对古代人来说,他们对木星的印象是天空中的巨人,手持闪电作为武器。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神灵都是行星,那么神灵们的雷电显然就是行星之间的闪电放电现象。” 



  在赫西奥德的《神谱》(Thegny)中,我们读到了宙斯,“他从天空和奥林匹斯而来,所到之处电闪雷鸣:他强壮的手臂投出的闪电速度快捷,威力巨大,携带着雷电和四处飞旋的可怕火焰……” 


  当巨龙提丰(Typhn)袭击世界时,“这个怪物喷出了雷、电和火焰,它带来了极热的风和烧融一切的雷电”。最后宙斯用雷电摧毁了这个怪物,这条破坏世界的巨龙后来以“被吓傻的龙”而闻名。确实,这一点非常明显:不知道有多少神话图像描绘了被闪电惊呆的一瞬。


 

  在古典神话当中,这些图像包括恩克拉多斯(Enceladus),墨诺提俄斯(Menetius),卡帕纽斯(Capaneus),伊达斯(Idas),伊阿(Iasin),阿斯克勒匹俄斯(Asclepius)等等。塔尔伯特认为,“一个学者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试图把这些故事和地球联系起来解释。这些故事最早的原型是关于宇宙的。这些神灵,伟大的英雄和在他们之间飞舞的闪电都完完全全是属于天空的。”希伯来典籍很好地记载了神灵之间的闪电。《诗篇》第77节写道:“你的雷声在天空中盘旋,电光照亮世界,大地战抖震动。”在印度,《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将充满天空的闪电和如箭般落下的火雨联系起来。古埃及,巴比伦,斯堪的纳维亚,中国以及美洲的神话和传说都描绘了神灵的雷电引发的大火。 



  这些宇宙大战的故事要比我们今天所知的神话包含更多的内容。塔尔伯特写道:“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些天空中的表演者,那是因为这些行星已经退居幕后,变成了天空中的小光点。在现代,我们没有再看到行星间的闪电弧。” 



  但是塔尔伯特提醒我们,如果全球性的记忆中真的有点什么,那么留下的物理证据肯定是很多的。这就需要对于行星和月球表面进行客观的观察,去看是否有痕迹,以说明行星间的闪电放电现象确实存在。 



  电力与天文学 


  塔尔伯特不知道的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华莱士•桑希尔已经着手这样一个观察。桑希尔刚刚进入大学时,就发现了维里科夫斯基的著作。“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物理系学生,但是却总是出没在大学图书馆的天文学书架附近,”他这样说,“结果就是我确信维里科夫斯基提出的观点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他紧接着发现了那些不友好的科学家们,并质疑了他们理论中基本的推断。 



  桑希尔质疑的推断之一是:天文学领域中放电现象是无意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尼斯•阿尔文(Hannes Alfven)最早观察了在闪电放电现象中等离子体的性质。之后他告诉理论物理学家们,他们的模式是错误的。真正的等离子行为方式是无法被精确推论出来的。桑希尔解释说,它们不是超导体,也不能把它们当做像气体之类的物质来考虑,比如使用“太阳风”这个概念就很不合适。它们是由电流组成的,电流在其中收拢成细丝,然后构成了等离子体类似绳子一样的结构。在日珥中,在星系喷流和彗尾中,这些长长的、弯曲的细丝清晰可见。去年,在金星长达4500万公里的尾巴中,它们作为“纤维物”被发现了。 



  拉尔夫•朱尔根斯(Ralph Juergens)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曾经研究过阿尔文的著作。桑希尔在他的建议下开始收集证据,这些证据都是地球、卫星和小行星的照片,照片中这些地方都有等离子放电现象(行星际闪电)之后留下的痕迹。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04

神灵的雷电:电磁宇宙中是否有更多的证据,能揭示古代神话中隐藏的意义?(2) 



    “通过在实验室中按比例加大电流的效果,我能够建立起一个很棒的证明体系。这个体系说明古代对于不同天空的描绘是真实的,在不久的过去,行星们和月球也确实曾经离得很近,”桑希尔还说,“电流模型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一团糟的行星系统进行了排序,并一直保持这个次序的恒定。” 



  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将表面覆盖了粉末的绝缘装置放在金属接地导板上,然后通过在绝缘装置上移动一只尖头高压电棒来产生需要的实验结果。这样在粉末上就会出现火花样式的特征图--一条长长的、几乎等宽的、狭窄的裂缝,在裂缝的中间,还有另一条更窄的、比较弯曲的隙缝。两条裂缝几乎是平行的,但它们最后交汇时是成直角交汇的。 



  桑希尔指出,地球上被闪电袭击过后留下的裂缝也有同样的特征:等宽的深沟,中间还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窄点儿的细沟。第二条细沟可能与主沟平行,然后两条沟成直角交汇。 


  行星等离子体的作用 


  桑希尔描述了同样的效果是怎样在行星内重复的,这种效果以“弯曲的沟纹”为特征:长长的、均匀的窄沟穿过地表,通常还有隆起的堤分布在两边。中间那道弯曲一些的沟里通常还会有一些小小的圆坑精确地沿着沟纹的轴线分布,有时这些圆坑会重叠起来,形成一个笛子状的长痕。一般来说,这里没有发现顶部坍塌造成的碎石,当然,传统上用“熔岩管”来解释月球沟纹的做法显然不对。同样,沟纹上也没有发现冰水沉积的迹象,因此这些沟纹也不可能是由于水流造成的,要知道不少科学家用水流来解释火星上的沟纹。

 

  桑希尔进一步指出,这些沟纹起伏不定,看上去更有可能是电力造成而不是重力造成的,就像水流和岩浆那样。这些沟纹横七竖八,新的沟纹穿过老的沟纹,走向一点也没受到老沟纹的影响。尤其是木卫二上的沟纹,它们两边隆起的堤通常要比周围的地面颜色深一些,也同样比中间的沟纹颜色要深。这推翻了当前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说法,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从冰缝里涌出的物质颜色要深一些。桑希尔推断,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电能改变了这些碎片的化学成分或者核成分。 


  木卫二上的沟纹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呈现出一系列循环的形状。循环状的冰纹闻所未闻,但等离子体线柱特有的螺旋形状可以很容易解释这些呈弧线穿过地表的痕迹。 


  桑希尔还提到,这些出现在行星和月球上的坑洞与实验室制造出来的十分相似。它们都呈完整的圆形,因为电弧的袭击通常是垂直于地面的。当电击器的圆周运动制造出坑洞时,在墙壁上的是垂直的,而地板上的基本是水平的。相反,由冲击和爆炸产生的坑洞会呈碗状:爆出物不是升上地表,而是经受了冲击,然后像被冲击的液体一样粉碎并四处流散开来。 



  电击造成的坑洞的另一个普遍特征就是两旁伴随着梯状物,通常这些梯状物随着电弧的旋转运动呈螺旋状钻入地面。月球和火星上都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坑洞。 



  另外,这些坑洞的中峰呈对称性陡降下去,这很像是等离子发生器造成的乳头状中峰。当电弧呈螺旋形旋转运动切开周围物质时,很容易产生这种现象。桑希尔将这种现象与实验爆炸产生的不规则回弹峰点进行了对比。桑希尔还指出,月球上有很多陨石坑,其中峰周围的地面往往是地峡,就像实验室中电弧没有做完整个旋转留下的痕迹。 



  桑希尔认为,电力的源头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特质,那就是每个陨石坑往往以另一个陨石坑的边缘为中心。在月球和一些行星上,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景象。当一个电弧跳跃前进或者击中了高海拔的地面时,这种现象就很可能出现。 



  最后,桑希尔还提出,很多火山更像是放大了数倍的天然中空玻璃管,它们是由闪电袭击之下的高温造成。这些中空管都有典型的陡峭的长笛状的外部边缘,并且在顶部有一个火山口。这显然是因为弥漫性的放电使得火山变形成一个窄弧。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火星上的奥林帕斯山,山体长达600公里,高2400米。其顶端有六个窄弧火山口,这些火山口在每一个圆形痕迹边缘上升到最高点。 



  被闪电击伤的神灵 



  人类的集体记忆可能可以解释太空时代的一些令人惊讶的发现,但这对塔尔伯特来说并不奇怪。他自己就描绘了这个古老的“疤脸主题”。 



  在很多文化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一位在前额、面颊或者大腿受伤或者有伤痕的战神。初一看,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战士总免不了受伤。但是,这并仅仅是关于一个战士的故事,而是天空战士的原型故事--这是人类战士会在战场上颂扬的战神。在早期天文学中,这个战士原型通常与某个特定的行星--火星联系起来。 



  在古希腊火星被称作阿瑞斯,这位天空武士在遭遇到狄俄墨得斯(Dimedes)时受了很重的伤。之后他发出一千个武士才能发出的巨吼,冲到宙斯面前哭诉他遭受的痛苦。火星的另一个希腊名是 heracles,意思是大力英雄,这位神灵也同样在大腿上受了伤。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08

神灵的雷电:电磁宇宙中是否有更多的证据,能揭示古代神话中隐藏的意义?(3) 



    尽管黑脚印第安人似乎并没有将他们的传奇武士疤面(Scarface)与任何天体联系起来,阿兹泰克人也不认为行星和他们著名的疤脸神灵塔拉洛克(Tlalc)有任何关系。但是塔尔伯特坚持认为,比较的方法能够解释这些神话主题的共同来源。 



  火星“受伤”或许暗示某次真实的事件,这可能吗?塔尔伯特回忆说:“我记得我看到过水手一号拍的火星照片,其中有一张显示有一道惊人的裂缝横过火星表面。尽管隔着遥远的空间,但这道裂缝看上去还是像一道伤疤。”天文学家们将之命名为水手谷(Valles Marineris--它的规模大得能吞下一千个美国大峡谷。“那时我就意识到,在我们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和月亮中,火星独独和战神非常相似。”


 

  这种比较方法同样要求注意到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会被专家们忽略。对塔尔伯特来说,这里最让人激动的发现就是疤面主题可能和闪电神灵有密切联系。塔尔伯特举了古希腊神恩克拉多斯(Enceladus)为例,这位神灵曾经被宙斯降下的雷电惊得目瞪口呆。他以“留有闪电造成的疤痕”而闻名。与恩克拉多斯相同遭遇的还有怪兽提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天空武士可怕的一面。塔尔伯特认为,人类遭受毁灭性灾难的时代就是战神阿瑞斯受伤的那个时代。 



  将阿兹泰克的塔拉洛克神身上的疤痕和闪电联系起来,塔尔伯特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这完全是因为专家们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世界性主题。”塔尔伯特告诉我们。塔拉洛克确实和闪电密不可分,他通过闪电将灵魂送到阿兹泰克族天堂。在阿兹泰克神话中,那是一个专门为被闪电杀死的人准备的世界,这个世界由塔拉洛克掌管,名字叫做塔拉洛堪(Tlalcan)。 



  “像水手谷这么大的裂缝有可能是被行星间的闪电切出来的吗?”塔尔伯特如此设想。现在,随着答案的揭晓,他将有机会回答出华莱士•桑希尔提出的问题。 



  被闪电击伤的行星 



  在水手谷的第一幅图像被传回地球之后,大概过了将近十年桑希尔和塔尔伯特才见到了彼此。塔尔伯特概述了他对于被闪电击伤的神灵的研究。然后他问:“水手谷有可能是由雷电造成的吗?”桑希尔回答说:“如果不是雷电,那我真想不出还有什么能造成这种裂缝了。”要知道,水手谷长达4000公里,宽700公里,足有6000米深,如果将美国大峡谷从纽约延伸到洛杉矶,那规模大概就差不多了。火星上有大约200万立方千米的地面消失不见,而星球上并没有发现相应的碎片区。 



  “水手谷是被笼罩了整个火星地面的巨大闪电弧瞬间造成的,”桑希尔说,“岩石和泥土瞬间气化。有一些落回到星球上,造成了巨大的碎片区,里面满是卵石,就像北欧海盗火星探测器和先驱者火星探测器上看到的一样。” 



  他指出,水手谷陡峭的扇形壁和突出的中部是典型的等离子放电产物。溪谷的侧面通常消失在圆形凹坑里,主峡谷中也没有留下碎片区。次峡和一连串陨坑都与主峡平行,主峡和次峡最后成直角相交。“闪电弧可能从这片地区的东边开始,”桑希尔推测说,“接着它向西横扫,形成了巨大的平行峡谷。最后它消失在纳克提斯迷宫(Nctis Labyrinthus)巨大的河流中。”桑希尔已经出版了一本CD,描述了上述一切和其他行星内发生的闪电现象。他引用了塔尔伯特的研究,认为古代人们见证了这一巨大能量爆发的时代,尽管如今这些能量已经进入了休眠期。 



  所有与神话中的神灵紧密联系的行星上都覆盖着伤疤,这些伤疤只有用等离子放电现象才能解释得通。如果仔细检查这些陨石坑、火山和峡谷,就会发现它们与地球上的那些火山峡谷根本不同。这些异常现象确实与闪电造成的创伤表现一致。塔尔伯特预言说,他对于神话主题的重新归类将会被大量行星上的现实证据所证实,他也将从各类太空探测器带回的图片中获得更多证据。 



  水手谷遭受的巨大袭击与神话中战神的伤痕完全一致。这条非同一般的裂缝代表了两种世界观的合流:一种是戏剧性的、历史的神话世界观,一种是客观的、科学的物质世界观。如果塔尔伯特和桑希尔是对的,那么我们就得在一个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关于神话和科学的理解,这个基础将支撑起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电力学。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09

印第安人来源的秘密:坎贝湾文物的年代推翻了科学界的主流文明来源说(1



大卫•路易斯 



  我们的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都覆盖着水,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水下一切的了解还比不上我们对金星的了解。也许这种情况将要发生改变了。2001年春季,在古巴西部海岸下发现的遗址有可能是“遗失的城市”,这个发现震惊了考古界。根据哈瓦那(Havana)的报告,遗址里有巨大的石块堆砌成2100英尺高的直角或者圆形体,看上去很像金字塔。在小潜艇中的观察者报告说,这个地区像是一个发展完备的城市,有些建筑结构可能曾经是道路和桥梁。 



  因为一个前洪积世的“遗失城市”不符合主流史前科学的条条框框,因此主流学界对于这项发现保持了缄默。但是,尽管主流学界还是坚持他们的说法,近期其他的发现已经开始动摇他们学说的根基了。这个古代文明的水下遗址的发现回答了某些疑问,解决了学界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疑问,导致了更多问题的出现。这片土地是怎样沉没的?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大规模的灾难?我们真的了解古代历史和人类起源吗?当他们最珍视的教条面临被彻底推翻的困境时,科学界应该怎样修正他们的教条? 



  如果你认为加勒比海发现的遗失之城不够份量,那么在印度古据亚特(Gujurat)海边25英里深的水下,考古学家还有同样震惊世界的发现。这次发现的地点是在阿拉伯海的一部分,被称为坎贝湾的地段。印度的国家海洋科学局(Natinal Institute cean Technlgy)在勘察污染线时,声纳在海湾深处拍到了一些让人吃惊的图像。海洋专家使用了专门设备扫描了海底,结果发现了一系列清晰的人造建筑,这些建筑占据了大约5英里海床。 



  根据国家海洋科学局在世界上公布的报告,他们用声纳图像技术发现的石柱和倒塌的城墙至少属于两个城市。遗址发现的地点是一个古代河谷文明的一部分,这条河流不像是《梨俱吠陀》(the Rig Veda)中提到的萨拉斯瓦蒂河(the River Saraswati),但它最后也流向了古据亚特。据《伦敦时代》(The times f Lndn)报道,潜水员之后从坎贝湾120英尺深的地方发现了2000件左右的人工制品,其中包括陶器、雕塑、珠宝、人骨和书稿。 



  20015月,科技部部长乔西(Murli Manhar Jshi)在一次世界性新闻界会议中宣布,坎贝湾发现的水下建筑应该属于一个古代小镇,据鉴定,这个小镇的年代是在哈拉帕文化1之前或者同时代。 



  乔西最初的猜测是,这块5英里长的遗址大概有40006000年历史,并且是因为某次大地震而沉入水底。但20021月,放射性碳测定显示遗址中的人工制品非常古老,是85009500年前的产物。根据传统科学的标准说法,这个时候印度应该只有原始的狩猎采集部落和少部分定居者,不应该出现某个遗失文明的居民。 



  水下遗址研究专家葛瑞姆•汉卡克向人们描绘了那个遗址的建筑:有数百英尺长,沿街还有排水沟。“如果这个水下城市的年代被确定是真的,那么这意味着考古学的基础理论根本不靠谱。”汉卡克说道。 



  根据汉卡克的说法,遗址的范围和年代推翻了正统科学的这条定论:那就是人类文明在5000年前发源于苏美尔。甚至就像非主流科学运动那样,它在整体上挑战了关于人类起源的正统观念。主流科学(进化论)认为,生命和人类都是在漫长的年代中由偶然事件引发,并缓慢产生的。 



  根据科学记者理查德•米尔顿在《生命事实:进化论神性祛魅》中所说,从理论上说,地球年龄是40亿年。可惜这个结论并不是由科学或者地质学证据推测而来,而是通过推断生命出现应该需要多少时间来决定的。要知道,这些生命完全是因为随机性的原因出现的,虽然这种可能性未免也太小了。 



  根据这个推断,文明是随着“从非洲出来”的迁移者出现的(大约10万年前)。但是这些史前文明和大洪水的证据使得传统学说很难自圆其说。人们发现文明比传统学说以为的要早出现几千年。传统学界对这一发现表示不相信,他们惊慌失措,哑口无言。有证据显示,现代人类曾经生活在25万年前的南美洲,这被科学界认为是荒谬的,尽管证据实打实地存在。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14

印第安人来源的秘密:坎贝湾文物的年代推翻了科学界的主流文明来源说(2



    从古至今还有一些其他的观点,这些观点认为万物是由于另一种神秘得多的原因而出现的,它们既不是由一系列不太可能发生的天体灾难引发,也无法由圣经的创造论解释,而是由于一些未知的因素造成。这种未知的因素是所有生命的动力,它与其说是“万物之源”,不如说是物理学上的“道”。它可以整合各个学科,使世界神话成为一个整体。 



  在后一种观点中他们认为,大家没有必要对史前文化的存在如临大敌,就因为那种认为生命从物质中进化而来的理论划了一条专横的时间线,但时间线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可理喻的。在印度传统中,他们相信事实上印度文化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古代迷雾中衍生出来的,神灵和神话也是。那团古代迷雾,正是现代理论物理提出的无空间/无时间的现实。 



  正如我们所见,这种神话传统坚持认为古印度大陆要比现在的规模大得多,甚至它可能是一个群岛,从澳大利亚延伸到了马达加斯加。自从考古学家挖掘出了特洛伊--要知道大家曾经以为它就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已,学者们意识到,至少某部分印度神话传统其实是植根于历史现实中的。有人提出了“亚洲的亚特兰蒂斯”这个概念。也许这看起来很科幻,但早期地质学家相信确实有这么一块大陆曾经存在。在坎贝湾被发掘之后,这个概念再一次获得青睐。由此国家海洋科学局有意向要勘察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的马哈巴利普兰(Mahabalipuram)和波普海尔(P••mpuhar)水下古迹。 



  在以上事件中,西方学者的现代观念和印度传统信仰充满了矛盾。但事情并不总是如此。在19世纪中晚期,那时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刚刚在欧洲成形,早期的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都接受了圣经大洪水、遗失的大陆和印度洋中有陆地的说法。英国自然学家阿尔佛雷德•罗素•华莱士(Alfred Russell Wallace)甚至为此提出了南大陆的说法。 



  甚至直到今天,主流科学界仍然相信冈瓦纳大陆(Gndwanaland)与泛古陆(Pangea)的存在,尽管他们按照进化论判定的地球年龄,认为这些古大陆的年代在18000万年到20000万年前。另外,他们也认为早期地质学家和南亚传统的观点不无可取之处。这种观点留存在南印度、斯里兰卡和安达曼海群岛的传统中,当地人对此至今深信不疑。他们相信曾经有一个古大陆横贯现在的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


 

  一本斯里兰卡的古书上记载说:“在过去的年代,神啊,有25座宫殿和40万条街道被大海吞没……” 



  据这本古书所说,这块沉没的大陆位于印度西南的图希克若(Tuticreen)和斯里兰卡的曼勒海湾(Manaar)。它的规模并不像早期地质学家想象的那样,而是和印度次大陆沉没的部分相当。 



  DS。阿伦和JB。德莱尔合著的《大灾难!公元前9500年宇宙大灾难的铁证》中则提到了另一种文化传统,这个文化出现在缅甸南部丹老群岛的瑟朗(Selungs),其中也提到了沉没的大陆:“从前这个国家是一块大陆,但是有一天,一个魔鬼的女儿将很多石块投进大海……海水涨了上来,吞没了陆地,仅仅留下一个小岛……除了爬上小岛逃生的生灵之外,所有的生命都灭亡了。” 



  《瑟拉帕黑克若姆》(Silappadhikaram)是南印度泰米尔史诗中的一部,其中频繁地提到有一块名为库马拉德邦(Kumara Nadu)的大陆,这块大陆也被称为古默里坎达(Kumari Kandam)。它的位置远远超过了当今印度的海岸线。古代南印度的记录者写下了史前泰米尔灵魂社的很多细节,这个研究灵魂的协会曾经在古大陆上活跃。他们还写到了这片大陆中间有两条河流,一条叫古默里(Kumari),一条叫帕罗里(Pahrli)。在他们的记叙中,我们看到这个国家分为49个省,有星星点点的山脉,有丰富的动物、植物。根据古籍所说,帕德亚王国存在于公元前30000年到公元前16500年间。目前南印度至少有一支神秘主义者声称自己继承了这些古代的秘法。据说他们精神上的祖先通过练习瑜伽获得很长的寿命。 



  另外,据印度学者鉴定,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出现的时间要比基督早5000年。其中说到英雄罗摩凝望着从印度西海岸到阿拉伯海的一大片陆地,虽然现在那里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个说法现在被最近的水下考古证实是真的。有少量的印度赞美诗甚至提到了先进的技术,如用来运送精英和战争物资的航空器。 



  这些著作对航空器的描述非常详尽,这让历史学家和其他学者迷惑不解。宏伟的印度史诗还进一步生动的描写了军国主义的覆灭,那场战争足可以和现代核战争媲美。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猜想:那个时代也许不仅仅是只有古印度文明,而所有文明都相当先进发达呢? 



  飞行器……遗失的大陆,它们仅仅只是神话之地的传说,还是原本就是历史记录,只是太久远了才被人们遗忘,然后又被西方科学作为神话幻想从历史上抹去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看看关于印度的学术历史。从19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就认为古代人(包括南亚)的文化典籍毫无历史意义。这些专家重写了历史并将之教给东方各地,这显然是一种民族歧视。举个例子,当这些西方专家们发现印度古梵语的词根几乎可以在世界所有主要语言中找到时,他们设计了一个充满民族优越感的说法来解释这种现象--而现代印度知识分子已经接受了这种说法。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15

印第安人来源的秘密:坎贝湾文物的年代推翻了科学界的主流文明来源说(3) 



    这些学者是这样想象的:以前一定存在一个欧洲民族--一个印欧民族(雅利安人),包括印度。他们描绘出了它的词源和基因谱系。学者们还征用了古印度语言来充实这个推想。他们告诉我们,这个印欧民族是从欧洲来的,然后这个民族入侵了印度北部的印度河谷,他们创造了梵语和吠陀文明。这个文明与其说是西方文明的先驱,不如说是它的产物。 



  但这种“雅利安人入侵论”正在越来越不得人心。来自凯西西部大学的的詹姆士•谢弗(James Schaffer)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专攻古印度考古。他提出:“考古学发掘的证据与南亚古代的口头传统和文学传统是相符合的。” 



  换句话说,印度神话被证明是有历史学意义的。谢弗这样写道:“有一些学者提出,在文献里根本没找到南亚之外的印欧民族。现在考古学证据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强烈拒绝过分简单化的历史阐释,这种倾向可以追溯到18世纪……这些理论现在仍然颇为盛行,但它们的学术意义被欧洲种族优越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大大削弱了……” 



  南部印度的文化发源要比北部更久远,更深奥。但它也遭到了同样的对待。西方学者坚信,一些说着普罗多-德拉威语言(南部通用语系的前身)的民族从西北部进入了印度。这些入侵理论正是西方信仰所需要的,这些理论首先是关于人类起源的伊甸园理论,然后是达尔文进化论,当然,还有被广泛接受的“非洲起源说”。 



  但是雅利安人入侵理论现在已经破产了。首先是没有可靠的证据能够显示这些假想的入侵者和印度土著有任何区别。然后卫星图像显示,印度河谷的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Mhenj-Dar•)文明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变化而消亡的,因为神话中的萨茹阿斯瓦蒂(Saraswati)河干涸,而不是因为那些想象中的入侵者。雅利安人入侵理论的破产和最近水下遗迹的发掘,为主流学者打开了潘多拉之盒,使得他们重新考虑过去的历史--不仅仅是印度历史,而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如果梵语早于世界其他语言存在,如果在现在是海洋的地方,确实有古代文明存在,那么现代西方学术界要如何解释史前历史呢? 



  我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印度的真实历史仍然被种族优越主义、殖民主义和科学唯物主义掩盖?西方对于古印度的年代、文化,对她的人民和成就误解之深,已经破产了的雅利安人入侵理论可能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很久以来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印度产生的时间在所有神话开始之前。那时拥有大智慧的哲人行走在大地上,他们的精神无人可以企及。古印度存在的时间比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更久远,也比南方泰米尔纳德邦的古代典籍更古老。泰米尔纳德邦的文明发展要比北方早得多,它曾经作为古默里坎达的一部分存在,据鉴定存在时间是公元前30000年。 



  据报告,曾经有一场大洪水淹没了古默里坎达,这也使得泰米尔纳德邦的历书典籍受到了破坏。詹姆士•丘奇沃德上校(Clnel James Churchward)和W。 S。南塞尔维(WSCervé)相信这种观点。他们合著的书中指出,印度和西藏的文书典籍中分别都说到过,有遗失的大陆曾在东方。 



  尽管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板块在极其漫长的时间中缓慢而有规律的移动,但有大量证据表明史前时代地球表面的变化是快速而暴力的。在冰河期晚期,大概12000年前,地球上的猛犸和大量植物突然灭绝。当时成千上百的猛犸和各种植物从地球表面上消失了,洪水把它们的尸体冲到了洞穴深处,烧焦的尸体遍布世界各地。现在科学无法解释这个事件,他们也不想正视这些证据背后的事实。 



  DS。阿伦和JB。德莱尔在合著的《大灾难!公元前9500年宇宙大灾难的铁证》中收集了惊人数量的证据,好证实世界各地神话故事中的大洪水或者大火灾确有其事。如果我们能暂时把教科书上讲的一切摆在一边,阿伦和德莱尔会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把渐进论的陈词滥调从我们头脑中驱逐出去,我们将发现确实发生过世界性的大灾难,这些灾难淹没了大陆,撕裂了大地。 



  这些证据大多数都集中在南亚。1947年,瑞士测量船信天翁号收集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显示,在斯里兰卡的东南面海面下,有一片至少数百英里的高原,这片高原由冷却的熔岩构成。这里的地壳显然出现过可怕的裂缝,熔岩从裂缝中喷出,填满了当时的山谷,之后这些山谷又沉没到了水中。这次巨大的爆发正好印证了华莱士提到的南大陆沉没。据阿伦和德莱尔所说,动物学和植物学的证据都说明这块大陆存在于比较近的时期,而不是主流科学界认为的18000万年前。坎贝湾下遗失的古城可能也在相同的时间段遭受了这场灾难,也可能是某种原因造成了地质结构的不稳定,这种原因可能是小行星撞击,也有可能是地壳位移,它们最终导致了这个古城的毁灭。 



  早期地质学家收集的珍贵证据中包括了亚洲骨穴,其中塞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史前动物尸骨。这些尸体只有可能是被世界范围的大洪水冲到这些安息地。阿伦和德莱尔重新利用了这些证据。根据他们的著作,还有其他很多证据能够证明某场大灾难撕裂了地球表面,使得很多大陆沉没,并导致了大量的物种灭绝。如印度的德干玄武岩平原(Deccan trap),这个由岩浆构成的巨大的三角平原有数千英尺厚,覆盖了25万平方英里的地面;又如印度恒河槽,这条地表的巨大裂缝从苏门答腊穿过印度,一直延伸到波斯湾。 



  另外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证据,有学者根据这些证据认为,如果并没有一个有先进航海技术甚至是航天技术的古印度存在的话,那么还有另一种可能。比如说,印度河谷的文字与在太平洋另一端的伊斯特岛(Easter Island)的文字非常相似。早期的报告指出,坎贝湾附近发现的文字与印度河谷文字是同一类型的。根据一些南印度研究者的看法,这些难以辨认的字迹是原泰米尔语,这种文字将遥远的伊斯特岛和它著名的巨石雕像与古代南印度联系起来--这印证了伊斯特岛人的一种说法,即他们来自一块沉没的西方大陆。 



  随着近年来水下考古的兴盛,过去的历史被重写了。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水下探险。当声纳成像技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辉煌得多的过去景象时,史前历史教科书已经很难取信于人了。这些景象不仅仅对于那些学术研究者有意义,它们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之谜的人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16

返回文明的开端:约翰安东尼韦斯特对高等史前文明证据的探索有了新成果(1



J.道格拉斯•凯尼恩 



  “运动员的自尊在于赢球,如果输掉了超级碗1,他就会痛不欲生,学者和科学家也一样,” 约翰•安东尼•韦斯特轻笑着说,“他们的自尊在于持有真理。他们没有钱,也没什么名气和魅力。如果有什么人在这方面获得成功,比如我,那么他们就会表现得像被烫了爪子的猫。” 


  对韦斯特来说,带着“氢弹和彩条牙膏”的现代西方文明根本不能和已经长埋地底的古代文明相媲美,而且那些对古代文明毫不尊重的学者简直就是白痴。 



  199411月,当《崛起的亚特兰蒂斯》这本杂志首次发行时,我们的封面故事《从斯芬克斯像中得到的答案》(Getting Answers frm the Sphinx)引发了一场风暴。韦斯特和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家罗伯特•M。肖赫研究指出,吉萨的斯芬克斯像曾长期放置在雨天环境,而且它的建造时间显然要比主流埃及古物学者认为的要更古老。这种论点一出,反对的声浪一波压过一波。 



  从那个时候开始,汉卡克和罗伯特•博瓦尔加入了这场与主流科学界的战争。他们支持韦斯特的论点,并且还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吉萨的纪念碑有着天文学上的意义。显然在绝大多数埃及考古学家中,这四个人很不受欢迎。他们现在臭名昭著(多亏了媒体的大力宣传),而且他们还为这些证据应得的待遇而抗争,迫使科学界打破常规,不再粗鲁的无视这些证据。 



  2002916日,福克斯电视台和国家地理做了一期特别节目,名字是“迷失的墓穴大公开:埃及生活”(•pening the Lst Tmbs: Live frm Egypt)。节目展示了吉萨全盛时期的生活。这是最近一次媒体对韦斯特、肖赫、汉卡克和博瓦尔四人组的独特观点进行全面展示。尽管反对者全力抗议,但赞同他们观点的人还是越来越多。 



  反对者主要攻击都围绕着这个文明的诞生之谜。就像科学界坚持的,我们的文明难道不是从5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发源,然后经过漫长痛苦的年代,爬升到如今的文明高度?或者就在这儿,在最遥远古老的年代,一个文明发源地已经发展完备,其水平即使不说超过我们现在,至少也能和我们匹敌。之后这个文明突然消失了,它消失得如此彻底,以至于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它的遗迹。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吗? 



  如果这是可能的,那么这些观点如果不是令人震惊的,也是见解深刻的。韦斯特和肖赫可能发现了证实早期文明存在的第一批证据,这些证据无可辩驳的,这将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 



  韦斯特在《崛起的亚特兰蒂斯》谈到了对学界坚持不懈的抗争,谈到他为了证明有高度发达史前文明存在而收集的证据。韦斯特还谈到了一个不出名的阿尔萨斯考古学家,他认为我们对于古埃及的理解只能从欣赏和重视开始。 



  史瓦勒•鲁比兹的精神遗产 


  韦斯特相信,理解古埃及智慧的主要计划已经上路,但这个计划并不像你指望的那样,是由埃及古物学界发起的。史瓦勒•鲁比兹为此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从19371952年,他制作了一份十分全面的关于路克索神庙的研究报告,这后来发展成古埃及哲学和科学上的“统一场论”。 他写作的《人类的神殿》(The Temple f Man)是一本关于古埃及的著作,这本著作研究全面、影响深远,使得他美名远扬。在著作中,史瓦勒•鲁比兹发现了埃及古物的象征意义,韦斯特成为了这一观点最积极的拥护者。在韦斯特的著作《天空中的巨蛇》(Serpent in the Sky)中,他保留了很多完整的对史瓦勒•鲁比兹著作的评介。 



  史瓦勒•鲁比兹一直在寻找古代的证据,以便能洞察和谐一致的原理。他尤其对“黄金分割”很感兴趣,这条原理被认为是希腊人而不是埃及人提出的。史瓦勒•鲁比兹使用了很多方式测量路克索神庙(后来一队法国的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使用了同样的方法测量),他发现“黄金分割”被完美的运用在路克索神庙的建筑中,而这条原理的复杂性和完美性是古希腊文明根本不能达到的。 



  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证据,它证明在毕达哥拉斯生活之前的1000多年早就有高等数学存在。“显然这不是无根之水,”韦斯特说,“新王朝时期的埃及继承了中期或者老王朝埃及的传统,是它们的延伸。史瓦勒•鲁比兹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埃及文明开端(据传统学界说的),埃及人已经掌握了协调的原理,那大概是公元前3000年或者更早。”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可能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文明,这也符合韦斯特和肖赫对斯芬克斯像年代的判断。这个判断原本只是基于史瓦勒•鲁比兹的一次随机观测,他发现斯芬克斯像曾经在雨水较多的地方存留过很长一段时间。 



  “埃及绝不可能是古希腊文明的一次预演,这两个文明先后影响了我们的文明,造就了我们文明的辉煌,”韦斯特说,“希腊人自己也承认,智慧更伟大的源泉要来得晚一些。换句话说,从古埃及开始,文明曾经经历了一次滑坡。事实上,古埃及自己就在下滑的路上,因为它已经到达了辉煌的顶点--它的技艺到达了完美的高度--那大概是在公元前2500年的老王朝时期……接着所有的东西都不那么完美了,甚至是新王朝时期美到极点的神庙也是如此。” 



  但是疑问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这里确实存在过一个史前高等文明,一个拥有航天器的文明呢?”韦斯特花了很长的时间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在斯芬克斯像上的发现使得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17

返回文明的开端:约翰安东尼韦斯特对高等史前文明证据的探索有了新成果(2) 



    但是文明发源地的遗迹并不能限制在斯芬克斯像上,韦斯特也深知这一点。他发现了一些遗迹,有证据说明这些遗迹比公认最古老的老王朝时期遗迹还要早数千年,那时埃及人拥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韦斯特认为,其中有一个以前大家没有注意到的遗址会很好的证明他的理论。 



  红色金字塔的秘密 



  红色金字塔通常被认为是为第四王朝时期的法老斯奈夫鲁(Snefru)所建。它位于代赫舒尔(Dahshur),是一个军事保留地的一部分,直到最近才不再对公众开放。在之前,红色金字塔的旅游交易总量几乎与大金字塔相当。因为红色金字塔的坡度更柔和一些,也更容易进入。通常游客可以从它的北面陡峭的楼梯爬上去,然后通过一个有136个阶梯的、长长的斜坡走廊走下来,到达第一个有高高山墙的大厅(红色金字塔里有两个这种大厅连接在一起),而大金字塔的走廊是水平的,宛如壮丽的画廊一样。 



  在第二个大厅的末端,有一个颇具埃及古风的木质阶梯,顺着阶梯游客可以到达第三个大厅。第三个大厅的坡度上升了约50英尺,与前面两个大厅形成一个直角。站在大厅的木质阳台上,游客可以俯瞰用不规则岩石装饰的坑道。顺带提一句,在红色金字塔里从来也没有找到任何下葬的标记。 



  当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地方时,有几个念头一下子冒了出来。坑道里的石头显然和建筑上的石头完全不一样。进一步说,金字塔的建筑是非常精确严谨的,但坑道里的石头却安排得很混乱。这些石头甚至都没有经过人工切割,他们的边缘很圆滑,这看上去像是时常下雨的天气导致的。我告诉韦斯特,我认为这个地方肯定属于一个更古老的遗址,比红色金字塔更古老,也许是一个宗教场所。可能由于天气的原因终止了这个庇护所的建造。在作出以上观察时,我认为我只是在表达一下自己观察时的感想,但让我吃惊的是,韦斯特变得非常激动:“我想你是对的,不可能再有其他的解释了。” 



  这并不是韦斯特第一次怀疑这个大厅的用途。“自从它在十几年前重新开放以后,我到了这里不下6次,”他说,“我一直对这个奇怪的墓室深感迷惑,它看起来也不像是被洗劫过……那么为什么它显得这么混乱?看上去它像是被拆卸了,但马上你又发现它并没有被拆过。以前这想法从来没出现在我脑海中过--嘿,这里曾经是外面,而不是里面。是的,这些古老的风化了的石头,它们以前是在外面的。现在要找些地质学家来拆穿这个把戏,看看这到底是什么类型的石头。” 



  韦斯特相信,像肖赫这样的专家肯定也能找到方法来鉴定出这地方的年代。韦斯特认为这些石头都是硬石灰岩,而且确实非常古老。“我认为它曾经是远古时期埃及的宗教场所,古埃及人修建了整个红色金字塔环绕着它。” 



  在我们剩下来的旅途中,韦斯特再三强调他所说的是“一个真正重要的发现”,甚至他准备给这个大厅取名为“凯尼恩洞”。他还认为这个地方可能会证实他的理论,解决他理论中的问题。 



  “反对者总是说,斯芬克斯像这一个证据怎么能证明早期文明的存在呢?”韦斯特抱怨说,“好吧,并不是只有这一个证据。但当我给出其他证据时,他们就开始装聋作哑。”在发现红色金字塔之前,他就检视了斯芬克斯像东南面的石墓地区。那里曾经是肯特考斯(Khentkaus)的墓穴,肯特考斯是孟考拉国王(Menkaure)的王后。据说这个石墓区是吉萨金字塔中的第三座,也是最小的一座。这座建筑的东南角曾遭毁坏,专家们发现用来修补的盖砖有4500年历史。这显然要比金字塔古老得多,而且它们也同样留下了被雨季侵蚀的痕迹--和附近的斯芬克斯像一样。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18

返回文明的开端:约翰安东尼韦斯特对高等史前文明证据的探索有了新成果(3) 



    这儿还有其他的一些异常现象。“分两期建造的哈法拉(Khafre)金字塔,它底部的巨石和环绕巨石的石板路显然和其他老王朝时期用来建造金字塔的石头不是同一时期的。这情况同样适用于孟考拉金字塔。塞加拉(Saqqara)金字塔的正中偏东部也有很深的雨水侵蚀痕迹。” 



  韦斯特还指出,斯芬克斯像附近的河谷神庙和考夫拉(Chephren)建造的其他建筑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矛盾现象。他进一步指出,在阿比杜斯有一座被称作俄西瑞(•sirin)的建筑,建筑中有巨大简朴的花岗石。这座建筑充满了异国风情,而且肯定要比附近新王朝时期建造奥西里斯神庙古老得多。韦斯特认为:“如果一定要说这两座神庙是由同一批建造者建造的,那就好像说建造了沙特尔大教堂1的人同样也修建了帝国大厦2。”他相信尼罗河厚厚的淤泥曾经也覆盖在俄西瑞上,并且现在仍然在它周围,因此他希望最终能用碳14测定法来确定这一点。


 

  韦斯特的证据并不仅仅限于建筑之内。比如说,在开罗博物馆,有一个老王朝早期的小花瓶也能说明问题。它是用最坚硬的闪长岩制成,有着精美的外形和完美的被挖空的内部。这些根本无法用那个时代的加工技术来解释。它可能更为古老,就如它那些还未被发掘出来的同类一样。 



  当然,同样的证据还有金字塔文字,它们雕刻在第五到第六王朝修建的金字塔墙壁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文字是从更古老的地方复制过来的,不能确定的只是复制源头到底有多古老。在埃及的旅行中,韦斯特和克莱森•H。 哈维(Clessn H。 Harvey)结伴而行。哈维是一个物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他花费了近40年翻译这些金字塔文字。哈维相信这些文字揭示出埃及信仰源泉并不是来自老王朝时期上溯一千年的那个时段,而是有可能是上溯上万年的时段。韦斯特认为哈维的想法很有道理。 



  尽管这些证据非常有份量,但韦斯特并不指望埃及古物学界立即就改变态度,对此让步。“这很像是中世纪的教会,它拒绝相信伽利略的太阳中心说。人类处于上帝计划的中心,教会可没那么容易就放弃这种想法。现在也一样,埃及古物学者们也很难接受这种想法,即我们的文明是从一个更古老的源头而来的。这并不仅仅意味着人类文明其实更古老,它还意味着我们的文明曾经如此先进,它创造出的科技成果是我们不可复制的。” 



  向着正统埃及古物学前进 



  当有人建议韦斯特去学点传统的埃及古物学课程时,他并没有生气。韦斯特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他采纳了这个建议。他觉得在向传统学界的挑战中,在这个领域取得一个博士学位,要比清点图坦卡门(Tutankhanmen)的水下发现更有意义。事实上,他可以随口说出几打富有意义的课题。比如,他很喜欢那种极其仔细的研究建筑的方法,就像史瓦勒•鲁比兹研究路克索神庙一样。 


  他认为,这种形式的研究需要研究某些特定的神庙,确定它们用到的和声学、均衡学、度量法等等。“这些神庙已经被观察过,但是没有人做过几何学的统计分析--它们是如何从一个核心圣地成长为一座神庙的。通过那种分析研究,你就可以理解这些神秘的教义,还有其中数学的、几何学的、和声学的原理以及其他等等。” 


  韦斯特还相信,研究神庙艺术中的手势也能让人获益良多。另外,神庙墙壁上曾被系统地抹去一部分内容,研究这些被抹去的内容是另一条研究路子。他观察到,很多神庙都小心翼翼地抹去了部分特定的图像,这并不是后来的一些宗教狂热者做的,而是当时埃及祭司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这些祭司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萌芽,因此他们采取了恰当的措施来应对。 



  韦斯特和史瓦勒•鲁比兹曾经把他们的研究称之为“追溯源头”,如果这股研究风潮能够继续,那些新生的学者将会带着更新的信息,更深刻的洞见闯进这片领域,就像他们的前辈曾经勇敢做过的那样。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19

新研究解开了老谜题:尽管传统学界对此嗤之以鼻,但有关肖赫论文的证据仍然在增加中(1



罗伯特•M。肖赫博士 



  在过去十年里,我一直和约翰•安东尼•韦斯特一起工作,我们试图重新鉴定吉萨大斯芬克斯像的年代。传统鉴定认为这座雕像的年代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但是根据我的地质分析,我相信斯芬克斯像最古老的部分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0年左右。如果这个年代是真的,那么它不仅仅挑战了传统埃及古物学,还挑战了早期文明的发源时间。我已经不记得我以前大学的同事跟我说了多少遍,认为这么早的年代里不可能出现斯芬克斯像,因为当时人们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都不足以造就这样的艺术品。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自己必须跟随事实指出的方向。 


  我对于斯芬克斯像年代的研究使得我最终怀疑起传统科学世界观的方方面面,如今这种世界观早已经渗透到学术界的各个地方。我有了一个探索的方向,而且每天都有这么多新的想法在我脑海中盘旋,催促我把它们组织成文章。因此,1999年,我和罗伯特•阿奎奈•麦克纳利合著了《石头的声音:一位科学家看灾难和古代文化的关系》。 


  这本著作的手稿完成于19988月。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一直从两项关于斯芬克斯像的独立研究中获益颇多。这些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支持了我的分析和结论,帮助我成功地反击了批评家们的指责。 


  在这些项目中,研究人员证实了我最初的推断。我最早对大斯芬克斯像研究时就认为,斯芬克斯像上有证据显示它曾经受到过降雨造成的风化侵蚀(即陵削)。而且斯芬克斯像的主体部分和斯芬克斯神庙最古老部分的年代应该比哈夫拉法老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和胡夫法老时期(胡夫,又叫基奥普斯,是哈夫拉法老的前任,大约在公元前2551-2528年在位)要早得多。 


  大卫•考克希尔(David Cxill) 是最先研究斯芬克斯像的专家,他在《题词:古埃及期刊》(Inscriptin: Jurnal f Ancient Egypt)上发表了《斯芬克斯之谜》(The Riddle f the Sphinx)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考克希尔首先对我的观点表示了支持,认可了我对斯芬克斯像上侵蚀现象的观察,并指出除了降雨之外,其他的情况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之后他清楚地表示:“这显示斯芬克斯像至少有5000年历史,远早于古埃及王朝时代。” 


  考克希尔接着简短地谈论了我和托马斯•多贝克(Thmas Dbecki)对于地震的研究。另外,我根据地震资料判断出斯芬克斯像最古老的部分在公元前5000-7000年左右,考克希尔也介绍了这一点。他对于我的工作既不表示支持,也不反对,只是简单地说:“斯芬克斯像年代的鉴定必须非常小心,因此在更多的可靠证据出现之前,鉴定方法越传统越好。” 


  我能够理解他的立场,尽管我对我们做的地震分析很有自信,也对成果很满意。考克希尔在这篇文章中接着表示:“无论如何,斯芬克斯像显然要比传统鉴定出来的年代(哈夫拉时期)要古老得多”。 


  简单来说就是,考克希尔认同我研究的核心理论,而且也认为斯芬克斯像最古老的部分经过鉴定是在王朝时期之前--早于公元前3000年。 


  另一位地质学家科林•里德(Clin Reader)也对斯芬克斯像主体的侵蚀风化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将这种研究和吉萨高原的古代水文地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并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吉萨大墓地的地理形态学研究》(“A Gemrphhgical Study f the Giza Necrplis”)。和考克希尔一样,里德指出了我的反对者们的问题和弱点。 


  里德还指出,“在斯芬克斯像西面,侵蚀的强度有所增加……我认为,只有一种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那是因为有雨水从北部和西部的高地流进了斯芬克斯像……无论如何,胡夫当政时期在雕像上坡的位置修建了大块方形石,这些石块能够阻挡任何下落物接触到斯芬克斯像。” 


  因此,里德总结说:“考虑到雕像所在位置的水文地理,斯芬克斯像上的侵蚀分布不均是可以理解的。它显示出吉萨斯芬克斯像存在的时间是在胡夫执政的第四王朝之前。” 


  有意思的是,里德还总结说,所谓的哈夫拉堤道(Khafres causeway)、哈夫拉墓寺和斯芬克斯神庙都在胡夫时代之前。 


  我绝对相信不仅仅是斯芬克斯像比主流学界认为的更古老,而且同时期的斯芬克斯神庙也一样。不用里德,我和韦斯特也总结出了这一点:哈夫拉墓寺的一部分在哈夫拉时期之前就存在。但是我并没有公布这个结论,也没有公开它的细节,因为我想要先收集更多的证据。现在里德得出了和我们类似的结论。我很高兴看到他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我相信,在老王朝时代之前,吉萨地区的人类活动要比以前认为的活跃得多。我甚至认为哈夫拉金字塔实际坐落的地点可能要比现在认为的古老得多。 


  根据埃及古物学者约翰•贝恩斯(Jhn Baines)和亚罗米尔•马莱克(Jarmír Málek)在《古埃及的阿特拉斯神》(Atlas f Ancient Egypt)中所说,古时候哈夫拉金字塔被称做“大金字塔”,当时胡夫金字塔号称“位于太阳升起和落下之地的金字塔”。既然哈夫拉金字塔被称做大金字塔,是否说明这个金字塔的位置特别重要,而且也比吉萨高原其他的建筑更早就修建起来了呢?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23

新研究解开了老谜题:尽管传统学界对此嗤之以鼻,但有关肖赫论文的证据仍然在增加中(2



根据已知的在古埃及建筑中使用的石头,里德暂时将斯芬克斯古迹、斯芬克斯神庙建筑、原墓寺和哈夫拉堤道存在的时间鉴定为早王朝时期后半期,也就是公元前28002600年间。我认为里德鉴定的时间段显然要比证据显示的要晚。以下是我的主要观点: 



  1、我认为,如果斯芬克斯像是公元前2800年甚至3000年才雕刻出来,那么它上面侵蚀风化的程度和特征就肯定不是现在这样的。另外,塞加拉高原(Saqqara lateau)上石室坟墓的泥砖经鉴定是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并没有证据显示它们曾经在雨季放置过,相反,从这些泥砖上可以看出,最近5000年间气候有多么干燥。我相信,斯芬克斯像及其周围建筑上的侵蚀痕迹都说明它们存在的时期要早于公元前30002800年。 


  如果真有人认为斯芬克斯像及周围建筑上降雨造成的侵蚀发生在几百年前,那我就觉得他们也太容易被糊弄了。就如我之前做过的那样,里德指出,甚至连埃及古物学者扎希•哈瓦斯(Zahi Hawass--当我重新鉴定斯芬克斯像的年代时,他是我的一个最坚定的反对者--都声称,斯芬克斯像主体上的侵蚀风化痕迹在老王朝时代被修整掩盖过。那么我们可以假设斯芬克斯像最初的部分雕刻的时间要早一些。 


  2、里德没有提到过地震的作用,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我在粗粗判断了斯芬克斯最古老建筑的年代之后,以此地震分析为基础将这个年代加以校正和精确。我认为,我们研究了地震效果之后估计的年代,和我们研究了斯芬克斯建筑上的侵蚀痕迹之后估计的年代是一致的。而且这和已知的吉萨高原气候历史也能合得上。一些批评者曾经建议,我们与其研究风化本身,还不如就观察记录地震对地下层岩石产生的效果。 


  在这里,我不得不指出,我们记录到了不同的风化方式,它们阻断了地下岩层的倾角,同样的情况也相应地发生在斯芬克斯建筑的地面上。此外,斯芬克斯遗迹后面低速层1的深度如此之浅,这也和地震数据中记载的石灰岩的原始岩层不符合。 



  3、我发现以“已知的古埃及建筑中对石块的使用”为基础来推断斯芬克斯的年代很难让人信服。我曾指出,地中海其他地方的巨石建筑完成的时间肯定要比公元前2800年早上千年。甚至在埃及,学界现在也承认纳卜塔(Nabta)的巨石建筑和前王朝时代的利比亚调色板都显示,很早很早之前,在尼罗河三角洲的西边曾经有一个很强盛的城市存在。 


  在我看来,这一切可以概括为:里德赞同我的基本观察和结论--斯芬克斯像最古老的部分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 


  自从《石头的声音:一位科学家看灾难和古代文化的关系》初次出版之后,学界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19996月,我受邀参加了一次激动人心的会议。这次会议是由贝加莫大学的埃米罗•斯皮蒂卡托(Emili• Spedicat•)组织,名字叫做“太阳系进化与地球人类历史新说”。在会议上,我做了关于斯芬克斯像年代鉴定的发言。 


  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带着许多“旁门左道”的观点。其中亚历山大•托尔曼(Alexander Tllmann)尤其显眼。托尔曼是维也纳大学的地质学教授,他在会议上谈论了他与第二任妻子伊迪丝•托尔曼(Edith Tllmann)合写的著作。这对夫妇在著作中收集了大量证据,证明在后冰河期末期(大约公元前11000年到7500年)彗星撞击对地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个参与会议的重要研究者是麦克•贝利(Mike Baillie),他来自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专门研究树木的年轮。贝利首先表示对我的观点十分赞同,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爱尔兰橡树年轮的年代表中的“狭窄年轮年”,据记录是在以下年份:公元前3195年、公元前2345年、公元前1628年、公元前1159年、公元前207年和公元540年。 


  正如贝利指出的,这些记录显示了重要的环境变化和重大的灾难时期,展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变化。贝利还暗示,这些记录可能部分或者全部都和彗星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相关。确实,我相信这些记录和斯皮蒂卡托教授提到的公元1178年灾难,可能都表现了彗星对地球或强或弱的影响。当然,贝利还指出了这些时段大致上以5001000年为一个循环周期。 


  根据这些记录,我们可以进行以下随机观察和推测: 


  公元前3195年:这可能标志着“斯芬克斯文化”的终了。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崩溃,导致了随之而来的文化空缺期,为埃及王朝文化和其他地中海文化的发展等等铺平了道路。 


  公元前2345年:《石头的声音》中谈到,这是早期铜器时代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1628年:埃及中王朝时期结束,中国朝代更替。 


  公元前1159年:《石头的声音》中谈到,这时铜器时代结束了。 


  公元前207年:中国和远东社会崩溃,地中海周圈的希腊帝国衰落,罗马帝国崛起。 


  公元540年:古罗马帝国土崩瓦解,这意味着古代的结束和欧洲中世纪的开始。

 

  公元1178年:太平洋和亚洲地区社会动荡混乱(包括在成吉思汗领导下蒙古人的兴起)。 


  基于以上模式,如果说我们的星球将在21世纪或者22世纪早期遭遇到另一次彗星撞击,那我并不会感到奇怪。1908年西伯利亚发生的通古斯大爆炸(我相信是因为彗星撞击)可能就是这种未来的某种预兆。 


  最近,科学界已经承认,太空灾难事件在远古人类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200053日《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经过鉴定,在中国南部发掘的一些石质工具来自80万年以前。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工具中含有玻陨石。这种石头是由于陨石撞击作用产生的熔融岩石的光滑碎片。看上去这次撞击烧焦了大地,改变了当地环境。它产生的这种岩石最后被加工成工具,这为早期人类发展铺平了道路。在这次撞击造成的灾难之后,文明发展的新机遇也出现了。 


  很显然,不断有证据显示,太空灾难,尤其是彗星撞击直接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的观点在《石头的声音》中表达得很清楚。我相信如果我们要为未来做好准备的话,那么就要从过去中学习。让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吧。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24

R.A.史瓦勒鲁比兹的杰作:理解古人智慧的关键(1



约瑟夫•雷博士 



  一直以来,很多重大的事件都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伟大的发现,天才的发明甚至是人类珍贵的遗产都默默无闻。在RA。史瓦勒•鲁比兹的天才之作--《人类的神殿》出版时,大多数人也对此一无所知。 


  仅从体积上来说,《人类的神殿》也是一部巨著。过去两百年中,从来也没有这样的杰作,能够在书写的目的、范围、主题思想和文字的宏伟华丽上与之匹敌。当然,也没有著作能够比得上它漫长的篇章和优美的语言。仅仅是阅读它就需要花上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你如果想要领会它,理解它的精神主旨,那么就需要反复阅读、思考,然后才能获得启示。 


  读者需要全神贯注地研读这本书。只要你这么做了,而且你又真挚勤勉,既聪明又有决断力,那么你肯定会得到不少成果,你的观念也会大有进步。GI。 葛吉夫(GIGurdjieff)说过:“观念不会无意识地进步。”他的伟大作品《别西卜说给他孙子听的故事》(Beelzebubs Tales t• His Grandsn)中有许多奇妙和深刻的教训。这部作品也需要同样的努力来研读,当然,其产出也和《人类的神殿》一样丰盛 。 


  读懂这两本书的关键都在于读者拥有毫无偏见的头脑,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在这些大师停止输送教义之前,读者们得暂停大脑的反应,仅仅只是接受一切。等到大师们完成了他们的讲授,读者们就可以开动脑筋去理解了。 



  每一个试图抓住这本书精髓的读者,都必须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史瓦勒•鲁比兹的独特性。这其中包括他的措辞,他思维的分类,还有他思考的方式。要成为史瓦勒•鲁比兹的学生,那就意味着要对他表达的思想保持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这个学生得很熟悉史瓦勒•鲁比兹的措辞和表达方式。进一步说,他得拥有和史瓦勒•鲁比兹相似的思考和推理方式。只有这样,这种心理上的融合才能产生聚变,迸发出美丽的思想之光。这种聚变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它从“心灵的智慧”中释放出了宝贵的知识,创造了对世界全新的理解。 



  一种知识越是微妙难言,就越不能被理智所解释。“知识不能仅仅通过书写来表达,形象的象征也是必不可少的。”史瓦勒•鲁比兹这样说。象征是一种具体形象的综合,它无法被及时表达。也正是这些形象产生了综合的意蕴。这可能听起来有点怪异,但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具体的象征符号需要心灵智慧的参与,它们从心灵智慧中获取知识。用平庸的语言和思维去表达它,用理智去衡量它都是错误的做法,只能扭曲它的原意。 



  无论如何,史瓦勒•鲁比兹和我们不仅仅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更主要的还是认知方式的不同。按他的说法,我们都是“机械思维”的受害者,对自然抱有唯物主义的错误理解。要掌握史瓦勒•鲁比兹的思维方式,需要不断地努力,要承受得了痛苦,还需要反复地试验。他还写过两本短一点的著作:《自然之语》(Nature Wrd)和《人类之中的神殿》(The Temple in Man)。无论是从新意和可读性上看,它们都是《人类的神殿》非常有价值的先驱。而那些随便翻翻的读者也不会被吓跑,因为他们马上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被这种古代贤者式的奇特教义深深吸引。这些教义优美而深刻,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史瓦勒•鲁比兹告诫读者说:“这些古人试图说的是我们能理解的一些东西,你们应该找出为什么他们会用那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人类的神殿》不是一本简单易懂的古代教义概说,也不是史瓦勒•鲁比兹以客观方式讲述的个人之旅。它的主体内容是以史瓦勒•鲁比兹的个人发现和阐释为基础的。他汲取了古埃及的学说,路克索神庙上抄写的象形文字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种文字比普通语言优秀得多,而且现在仍未死亡,保有新鲜的活力。显然,将人类从曲解中解放出来的唯一办法就是翻译这些文字。 



  对史瓦勒•鲁比兹来说,路克索神庙是个绝好的例子。它极富象征性,通过某些微妙的暗示将知识编入建筑中。通过这种种煞费苦心的转换,古代玄妙的知识融入了这座可观可感的建筑符号。这样,这些古人避开了理智的言说,而采用了象征的表达手段。 



  他们的目的就是激发出学生的大智慧,这种智慧深藏在“心灵智慧”之中。这是真正的教育,它融合了体验、情感冲击和实践。它使学生们成为知识的一部分,而不是去死记知识。正如葛吉夫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知道什么决定着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种教育本身就是目的,它是一种改进观念的方式,因为它同样包含了忍耐的过程。史瓦勒•鲁比兹按他的理解体验了这种方式,《人类的神殿》能够教给读者正是这个。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我们的经验不会增加,但理解力却能够得到提高,因为这些思想本身充满了生气。 


  那么,埃及古物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对这部著作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少数人可能仔细读上一遍;大多数人则满不在乎地无视它,还有一些人认为这部著作是史瓦勒•鲁比兹丰富想象力的产物,是胡编乱造。在这点上,需要澄清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从未有过这么一本书,其中的智慧如大海般宽广,想象力如燃烧的火焰一般充满活力,其他综合能力又如此完备。而现在《人类的神殿》做到了。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27

R.A.史瓦勒鲁比兹的杰作:理解古人智慧的关键(2) 



  可惜就这本书自己本身来说,可能没有主流学界认为的那么胡编乱造。很多书中的概念和教义都可以在古埃及哲学中找到源头。比如说“科学的相通性”,这条原则正是古埃及人选择象征体的基础。 



  斯韦登伯格(Swedenbrg),这位瑞典科学家生活在18世纪,从未去过埃及。他写了很长的一段篇章,谈到“科学相通性”,并以此为题写了一本著作。《天堂和地狱》(Heaven and Hell)的一个章节也谈到了这个主题:“那些生活在远古的人们,那些天空的人,他们思索相通性这个问题,正如天使所做的那样……”,“整个自然世界都是心灵世界的倒影”,“如今关于相通性的知识全部都遗失了”。 



  事实上,斯韦登伯格已经涉及到了最初状态的天人一体说,他将宇宙描述为“一个巨人”,人类与之相比极其渺小。史瓦勒•鲁比兹沿用了“宇宙巨人”一说,继承发扬了斯韦登伯格的学说。 



  《人类的神殿》分为两大卷,六个部分,44个章节。在前面27章,史瓦勒•鲁比兹谈论了路克索神庙的特殊物品,其中包括101只盘子,这大概占全书300副图中的三分之一。 



  在后面的章节中,史瓦勒•鲁比兹评论了这些盘子,说明了它们的主题。有时候,随着主题的变化,盘子的样式也会改变。前面的章节为后面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章节,有的可能很难读懂,有的也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当我觉得反复阅读能够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做了。你不能被这本书表面上的艰涩给吓住,只有坚持下去,你才能领会书中的精髓。 



  史瓦勒•鲁比兹告诫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努力是必须的。努力是一种坚持和忍受苦难的过程。古代的贤者说得很清楚:苦难是增长智慧的动力,“苦难能拓宽人的思想观念”,它是“在思想观念激烈碰撞中产生的深刻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种悲痛的情绪”。获得这些古埃及智慧的方式就是要经受住它们的考验,“机械论思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史瓦勒•鲁比兹认为理性思维的本质就是束缚的,是排斥异己的。


 

  确实,我们当中绝大多数都生活在理性思维建构的意识牢笼里。相反,古埃及智慧是一种源自内心的非理性智慧,它是包容的,是人性的;它依靠直觉,因此直截了当,是人类天生固有的智慧;它能激起无穷的创造力。 



  史瓦勒•鲁比兹在《人类的神殿》中写道:“……首先我要展示古埃及人用来转化知识的方法”,“第二,我要展示天人合一学的主要观点,这一学说引导着古埃及贤者们思考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史瓦勒•鲁比兹思考了以前科学很少触及的方面:如天人合一论,古埃及预测学,羊皮卷上的宇宙原理,隐藏的神庙,智慧,接受与给予等等。 



  应该说,读者可以从著作的后半部分获得一些非常有益的原理和观念。另外,在后半部分,读者还能充分了解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如象征。当然,这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而且就如我们提到过的,甚至连随便翻翻的读者也能在书中到处看到机智的表达,已经被时间证实了的推测以及醒目的睿智见解:这本书里包含了如此之多的精神粮食,或许其中某些部分你只能囫囵吞枣了。 


  “天人合一的主要理论是,每一种植物,每一种动物都反应着意识的发展……”人类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那样宇宙就被具化为一个人,一个充满无数潜在可能性的人,这就是天人合一。”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创造和繁殖是最重要的,创造的能量和发展的瞬间都是这个理论的主题。 



  顺带一提,人类只是繁殖,并不创造。我们对生命理解如此扭曲,我们总是沾沾自喜于那些愚蠢的行为:通过遗传学工程制造某种植物,克隆一只羊,让老鼠的背上长一只人耳朵等等。我们屈从于自我欺骗和狂妄无知,这正是人类的弱点。 



  现代人的生活是如此混乱失衡,如此与自然隔绝。即使不是这样,我们要获得古埃及的智慧洞见也并非易事。但是我们对于这些智慧也并不热衷,倒是对那些“实用的迷信”趋之若鹜。我们还信奉这么一条现代生活原则:不付出也能得回报。要知道,在精神王国里,付出是一条重要原则。因此这么一种世界观进一步增加了我们理解古埃及智慧的困难。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28

R.A.史瓦勒鲁比兹的杰作:理解古人智慧的关键(3) 



     一旦你发现了现代思想中的空虚,那么你一定会努力去去除这种空虚对你的影响。理性智慧造就的精神意识一刻也不得安宁,它总是需要被包围着,被人群,被声音,被动作,甚至被噪音包围。这种意识只有靠不断地刺激才能维持生存。史瓦勒•鲁比兹说,绝大多数的现代人(他指的是19世纪50年代的人)从来也没有享受过心灵的安详,这种安详在古埃及人中很容易发现。 



  史瓦勒•鲁比兹还告诉我们,为了掌握天人合一学说的精髓,我们需要用象征的观念重组我们的头脑。象征并不仅仅是“一个代替某个观念的字母或者图形”,它是一个综合的表征,是合成物。 



  古埃及人选择这些符号来代表自然中相对应的事物,包括它们从生到死的过程。一个象征符号的特质往往是多样化的,就像岩浆一样,它常常会变化,绝对不能用语言的桎梏来限制它。它是活的,充满生机,不断变化,因为天人合一论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哲学。 



  “如果要用语言去解释一个象征,那么就等同于谋杀它……”事实就是如此,埃及古物学界堆满了这些僵死的、从来也没被人了解过的象征符号。“理性思考者们”相信我们早已经超越了这种简单的思维。但是或多或少,在最近两千年里,我们一直使用着这种思维。


 

  史瓦勒•鲁比兹在《人类的神殿》当中,对很多现代思维中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不幸的是,那些无意识地接受了机械理性主义的科学家、学者甚至普通大众,都将不会接受这些异端的思想。“任何时候起因和结果都不能分开来看。”史瓦勒•鲁比兹说,在书中有“某种原理,某种神秘的特质,那是现代科学忽视了的”。 



  书中的这种思想和当今的世界观格格不入,但是一个人或许可以用这些思想检视一下现代的社会科技状态,这样他们就能发现这种古代教义的长处。 



  看看科学史吧,我们很少利用前人的伟大发明。几乎没有物理学家知道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动原理;更没什么数学家了解他用分数计数法来表示乘方的创举;当然也不知道他认为“数字5”是古埃及数学的一部分。葛吉夫说,现代科学就像是“从空虚中来,到空虚中去”。史瓦勒•鲁比兹则说,现代科学是一栋建筑在一大堆谬误上的房子。我们都知道动能,但没人知道“气”,我们用能源、电力和各种改造方法瞎鼓捣,尽管我们其实对这些东西根本不了解。 



  理性思维是以感性信息为基础的,我们从主要感觉系统得到这些感性信息。古代的人是这样理解这一点的:自然的、外在的作用和神秘的心灵作用互相倚靠,一起形成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世界。我们不需要对这种感知力的精细程度而惊讶。举个例子,“我们设定好一个嗅球,感知能力就会帮我们判断出嗅球的位置……” 



  当然,找嗅球这只是我们大脑的基本功能,它甚至和大脑皮层(大脑的灰质)没有直接的联系。尽管这样,考虑到嗅觉独特的功能特性,古埃及人还是将嗅觉作为三个圣堂之一供奉在路克索神庙的第五室。在第五室,是非感、性征和身体中的“气”都被综合表现为某种象征--眼镜蛇。这个圣堂用来寻找“良心”,因为据说善良的心有一种灵魂的芳香,这样“嗅觉”能够发现它。 



  人们很难承认感觉的精确性,因为这和他们已知的知识相冲突。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几乎没有证据可以用来反驳这些古代教义,尽管它们的存在已经完全超过我们理解的范围。 



  史瓦勒•鲁比兹在书中总结了埃德温•史密斯(Edwin Smith)发现的古埃及外科手术文献。这些文献是1862年从路克索神庙中发掘出来的,1920年被著名的埃及古物学者布雷斯特德(JHBreasted)翻译出来。布雷斯特德据此相信古埃及人的科技和数学都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显然现代埃及古物学者仍然抱着老观念不为所动。在这本文献中,广泛收入了颅骨、前额、咽喉等处的结构,方便阅读者理解头部受伤的多种情况。尽管古人缺乏现代医学意义的头部创伤病例,而且也没有脑电图描记器、CAT扫描、磁共振成像之类,但他们的临床神经解剖学知识已经很详细,也很正确。 



  古埃及人认为一个人是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身体和器官。当然,每一部分都是很重要的,头脑尤其重要。因为那里是灵魂的居所。在这里,血液是精神化的,在它流向肉体之前,“气”被灌注了进去。这些身体是因为有了精神才如此有活力,但我们在一生中却对此毫不知情,完全处于自欺的状态。 



  在我看来,现代人被自己造的孽吓得不知所措。他们滥用那些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力量,如今却无法承担可怕的后果。我们在整个宇宙新陈代谢的循环中有自己的角色,可我们却演得很失败。当我们的星球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我们必须停止自欺欺人,停止所有自找灭亡的行为:杀害鸟儿,灭绝昆虫,给土壤投毒来灭绝植物,污染空气和水。任何一个神志清醒的人都知道,我们生活的方式是不自然的,这一点古埃及人早已经预见到了。 



  每一个人的意识都需要扩展和进化,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进化正在离开我们。做到这点的代价是忍受一些痛苦。“现在路克索神庙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可以跟随的道路,让我们可以开始探索古埃及贤者教义中更深的含义。”史瓦勒•鲁比兹这样写道。我们将会认识到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继续前行。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31

为众神做指纹识别:一个畅销书作家找到了可信的证据,证实官方所说的伟大的遗失文明确实存在(1



  J.道格拉斯•凯尼恩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迷失方舟上的入侵者》(Raiders f the Lst Ark)这部影片受欢迎的程度,当然,更加没有称职的学者敢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好莱坞幻想。所以1992年,当备受尊敬的英国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向世界宣称他在埃塞俄比亚一个现代休息所发现了《旧约》中约柜的真实存在时,所有人都无比吃惊。尽管如此,如果读者没有偏见,那么他们在阅读了他的《符号与图章》(The Sign and the Seal)之后,马上就能意识到,虽然汉卡克的说法看上去难以置信,但确实是很难驳倒的。他的这项研究工作很快受到了大范围的热烈欢迎,并且在美国和英国都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同时也成为好几个电视专题节目的主题。 



  汉卡克曾经在非洲做战地记者,为《经济家》(The Ecnmist)和《伦敦星期天时代》(The Lndn Sunday Times)撰稿。这段经历磨砺了他的写作技巧。他曾获得梅肯荣誉奖,并写作了《非洲避难所:合恩与埃塞俄比亚的人民与饥饿抗争》(African Ark: Peples f the Hrn, and Ethipia: The Challenge f Hunger)。在写作了《符号与图章》后,汉卡克被《保卫者》(The Guardian)赞誉说:“(汉卡克)发明了一种新的文类--主人公自己做侦探--这是一种新的推理侦探小说……” 



  显然,《符号与图章》的成功并不是结束,汉卡克迷恋上了挑战权威的快感。他接下来写了《上帝的指纹:地球遗失文明的证据》,推翻了全球公认的一个事实:文明诞生在大约5000年前。 



  我们一向被教育,任何早于这个时期的历史都是十分原始的。在这个问题上,汉卡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拿出了600多页的研究报告,之前从没有人这么做过。他展示了许多有突破性的证据,证实人类历史上有一个被遗忘的时代,那个时代要比现在公认的文明发源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远东--存在的年代早上数千年。汉卡克进一步指出,这个遗失的文明不仅仅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还有先进的科学技术。12000年前,一场全球性的灾难毁灭了这个文明,之后冰河期开始了。 



  《苏格兰教会评论》(Kirkus Reviews)将《上帝的指纹》称作:“历史探险的幻想篇,它扣人心弦,充满魅力,读来令人心情愉悦,同时又发人深省。”汉卡克自己在《崛起的亚特兰蒂斯》中提到了这本著作,他指出媒体界的关注使得《符号与图章》在美国风行一时。他感觉采访者对他的观点非常包容,也比较认同。尽管学界的反应要冷淡得多,但他觉得这是可以预见的。 



  “这种情况出现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本书太长了,”他解释说,“因为我尽力想完全记下所有的一切,这样好让学者们能够认真一点对待这些证据,而不是把它当做我个人的突发奇想。为此我尽一切可能地收集可靠的证据。” 



  为了收集这些证据,汉卡克进行了一次全球旅行,行程包括秘鲁、墨西哥和埃及。他决定彻底调查以下充满魅力的不解之谜: 



  1、古地图极其精确地描绘了南极洲的海岸线,尽管这些地点已经在几千年前就沉入了数千英尺厚的冰层下。 


  2、在中南美洲和埃及的古迹中,我们发现石质建筑技术十分高超,以我们现在的水平甚至都不能复制出同样的效果。 


  3、全世界都有精确的排出天体位置的古迹。 


  4、有证据表示古代对于25776年一循环的岁差有广泛的认识。这一点显然被编进了古代神话和建筑中,古人通过许多代人的系统观测发现了这一规律,但传统学界却告诉我们直到公元前150年,希腊哲学家喜帕恰斯才发现了岁差。 


  5、大斯芬克斯像上的水蚀说明在吉萨高原变成沙漠之前,这些雕像就已经存在了。 


  6、有证据显示吉萨高原的遗址是按猎户星座的组成来建造的,其建造时间在公元前10500年左右(据比利时工程师罗伯特•鲍威尔说明)。 



  与很多专家不同,汉卡克没有被所谓的专业资质所限制,因此他觉得在这样一个广泛的研究上,他更有优势。那些学者,尤其是历史学家的问题在于他们集中研究的范围很窄,结果这使得他们的目光非常短浅。 


  汉卡克对于当前的埃及古物学界充满了鄙视,认为他们特别短视。他抱怨古埃及历史已经成了一种死板的教条,其功能就是阻止埃及古物学者前进,让他们丝毫也不能考虑其他的可能性。它就是一种知识过滤器,过滤掉所有不符合它教条的理论。在汉卡克看来,埃及古物学者现在就像持有固定信仰的牧师一样,固执己见,蛮不讲理。他谈到这个时笑着说:“要是在几百年前,他们可能会把我和韦斯特这样的人绑上十字架烧掉的。”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32

为众神做指纹识别:一个畅销书作家找到了可信的证据,证实官方所说的伟大的遗失文明确实存在(2) 




    汉卡克担心这种毫无理性的狂热会阻挡公众了解他们在大金字塔的重要发现。1993年,德国发明家鲁道夫•甘特布瑞克(Rudlph Gantenbrink)从皇后墓室中放了一个带电视摄像机的机器人进通风管道,试图弄清楚那扇有铁把手的门后面是什么。汉卡克怀疑那扇门之后可能记录着古埃及人的传奇经历。但无论有什么在门背后,他觉得都应该得到慎重的研究。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任何官方对此作出反应,至少没有公开的反应。汉卡克引用一个目击者的说法抗议说,“埃及古物学者说,即使有什么在这块板子后面,也没什么好值得寻找的。你可以注意到,他们说‘板子’,他们甚至都不把它叫做门。他们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知道在大金字塔里不会有另一间墓室了’”。这种态度激怒了汉卡克:“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这块重六百万吨的建筑里什么都没有的。这里的空间足够建造3000个和国王金字塔里的墓室一样大的房间。他们怎么能这么冒失地说这里没什么有价值的呢?” 



  这扇门惹得汉卡克心里痒痒的,他推断建造门的人是故意这样安排的,为的就是考验探索者们的技术水平。“除非探索者们的科技已经达到了某个水平,不然是进不了这扇门的。”汉卡克还指出,甚至在一百年前我们都对此束手无策。在最近20年,科技发展了,因此现在我们探索了通风管道,“然后我们看到了:管道尽头是一扇有把手的门。这就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进去看看,当然,那是在我们已经做好准备的情况下”。 



  汉卡克对官方是否会对此加以关注充满了怀疑。“如果这扇门被打开了,公众可能完全无法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希望参与研究的是一个国际团队,但是实际上研究这扇门的是埃及古物学者组成的精英团队,“毫无疑问,他们会对发生的一切严格保密”。事实上,汉卡克相信他们已经这么做了。因为自从甘特布瑞克发现了那扇门之后,皇后墓室已经关闭了九个多月了。“他们给出的解释是他们正在清理墙壁上的涂鸦,但是那些涂鸦从来没被清理干净过。我很怀疑在这九个月里他们在做什么。这是真正让我愤怒的,这个所谓的精英小组掌控的知识本来是留给我们整个人类的。” 



  甘特布瑞克发现的门并不是吉萨高原上仅有的神秘入口。汉卡克同样对韦斯特和肖赫发现的墓室很感兴趣。他们是在研究斯芬克斯像的风化成因时,利用地震勘探法在斯芬克斯爪下发现的。这两处地方都可能是古代记录厅。因此,在两起事件中,当局都对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百般阻挠。 



  汉卡克相信在地壳曾经发生过30°位移,这毁灭了绝大多数的高等文明。在这之后,地壳稳定了下来,整个吉萨遗址区就是那时形成的。根据兰德与露丝•佛列姆-亚斯合著的《当天空陷落:亚特兰蒂斯研究》,当时地球的整个温带都移到了南极,并且被冰山覆盖了。汉卡克相信,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亚特兰蒂斯最后的真实结局。可是直到他最近出的书里,他才提到亚特兰蒂斯这个名字。“我觉得当局对这个传说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我没必要授人以柄,”汉卡克说,“这么晚才提到亚特兰蒂斯完全只是一种策略考虑。” 



  汉卡克推断,吉萨遗址是某种重新测定的地图,是对下一代的文明教育。因此他相信,鲍威尔将它的年代鉴定在公元前10500年,这一点非常重要。“金字塔就是这种讲述的一部分,告诉大家这个文明最终停留在了哪里。这也是为什么大金字塔排成的直线指向北方的原因。因为他们显然在那个时代有了一个新的北方。” 



  这样,汉卡克更加下定决心为自己的理论寻找有力的证据。他也不在意自己著作中的知识被很多直觉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用来证实自己的理论。相反,他相信,“人类的透视能力只是众多潜在能力中的一种,尽管现代理性科学粗暴地拒绝承认这一点。我想我们拥有的能力比我们以为的要多一些。我们整个文化氛围都拒绝承认我们拥有这些基于直觉的、神秘的能力。但是所有证据都说明,这些其实确实是人类重要的能力。我怀疑,那些已经被毁灭的文明,不仅仅是在科技上,可能在精神上也比我们现在先进得多”。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32

为众神做指纹识别:一个畅销书作家找到了可信的证据,证实官方所说的伟大的遗失文明确实存在(3) 



    因此,汉卡克认为金字塔中的知识是古代文明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努力去重新获得这些知识。“我们一再地发现,这些古代知识是一种关于不朽的科学,一种对于灵魂不朽的追求。这点在古埃及金字塔的文本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我认为这种不朽可能并不就是简单保证所有人都可以转生,而是用来协助集中精神力量的。”他相信,金字塔的真正目的可能是为了教导我们如何获得永生。但是在我们理解这一点之前,我们得先弄懂那时的文明。 




  汉卡克认为我们是一个善于遗忘的种族。“我想所有的症状都显示我们曾经有一段可怕的过去。这段历史如此糟糕,以至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正视它。遭受了可怕事件的遗忘症患者通常会害怕被唤起那段痛苦的记忆,他们甚至会逃避这一点。所以我们集体逃避了。但是,如果你希望继续生活,继续发展,那么你就必须回到痛苦的源头去克服它。你得面对它,解决它,面对面的看着它,认识到它意味着什么,然后战胜它,继续你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社会现在需要做的。” 



  汉卡克进一步指出,这种对古文明成就的漠视由来已久,这其实是一种源自恐惧的集体潜意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冲动去拒绝所有这一切,就是因为这些事实让我们突然感到脚下的一切都崩塌了,我们无依无靠。其实本来觉醒的过程并没有这么可怕。如果我们能够完成这场困难的考验,从中挣脱出来,我相信我们都会更好过一些。我越来越确信,在20世纪末期,我们之所以这么混乱,这么无所适从,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的过去。”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得说,那些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中有不少教训,如果忽视它们,那只意味着灾难重演。很多大灾难的故事都写在不同文明的神话中。麻省理工的教授吉尔吉奥•德•森蒂拉南是科学史方面的权威,他和戴程德合著了《哈姆雷特的石磨》。在书中,森蒂拉南推断古代神话中其实编进了先进的科学知识,汉卡克引用了这种说法。他指出:“一旦我们意识到神话可能源自那些拥有高等文明的人,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开始听听这些神话到底说了什么。”他相信神话表明,曾经有巨大的灾难袭击了这个世界,毁灭了高等文明,终结了人类发展的黄金时代。并且在地球的历史上,这种灾难是周期性的,它还会再发生。很多古代典籍,包括圣经都指出了这种灾难将在我们有生之年循环到来。尽管如此,汉卡克仍然认为他并不是一个厄运预言家。他指出:“我们从过去继承了这份特别的遗产,现在是正视它的时候了。我们必须了解传统,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因为这些传统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信息。”



 

  当然,这样做的好处并不算太多。“我相信,我们如今被困在观念之战中。”汉卡克如此说,“我认为治好我们的遗忘症将是一个种族的胜利。这很重要。因此我们不得不变强,不得不雄辩四方。我们看到我们的对手正在试图买通我们。这种肮脏的把戏他们会一再尝试。我们得在他们的主场与他们战斗。”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34

美国最重要的秘密:主流科学界在阐明中美洲高等古代文明来源上惨遭滑铁卢,如何解释这种失败?(1



威尔•哈特 




  这已经是23年前的事情了,但我回忆起那个早晨,却好像是昨天一样。当时,碑铭神庙(the Temple f the Inscriptins)的丛林里蒙上了一层薄雾,一连串可怕的吼叫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听上去似乎是一群吼猴正在穿过树林。这种声音加重了林间的神秘感。 



  我的头正疼得厉害。那时我正在帕伦克(Palenque),之前我们已经探访了一打古迹,从墨西哥最北端一直到尤卡坦半岛。探访中,我陷入了一大堆谜团。但对我来说至少有几件事情非常清楚:建造了金字塔和其他古迹的文明在艺术和科学上都很有造诣。我已经目睹了这个高等文明创造的许多美丽的事物,还有留下的一堆堆谜团。 



  其中,奥尔梅克文明最使我惊讶。我已经阅读过玛雅人的文化,也知道阿芝台克人。但在比亚埃尔莫萨(Villahermsa),当我发现石像时还是很震惊:这些石像是巨大的黑人头像,石柱上雕刻的画面描述着奇异的使者来到这片土地上。这种图像显然不是来自任何一种墨西哥文化。 



  这些史前古文物不仅仅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遗址,它们给科学界出了一个难题。它们是反常的。谁雕刻了那些头像呢?谁创造了那些石柱?他们从哪儿得到那些头像和图像的样子的?这些都是问题,因为这样科学家们就得重建中南美洲的人类史。非洲人不像这些图像,他们也没有跑去在石柱上雕刻这些白人图像。尽管他们呆在这好像阳光一样醒目,可他们本来不该出现在这里。 



  科学家声称无法解释这个谜题。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也承认他们对奥尔梅克人的文化所知甚少。所以我们对这个同种民族一无所知,对他们的语言、组织结构、信仰和传统也一无所知。没人知道为什么他们要雕刻这些头像,也不知道这些奇异的种族如何称呼自己。


 

  我们所有的唯一的资料就是他们留下的这块遗址,它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我们要如何去了解他们呢?他们到底在人类历史上占据了一块什么样的位置?在墨西哥,这里没有直接的线索。奥尔梅克人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书面记录。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一条线索。


 

  《圣经》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文件。你是否信教都没关系,关键是它里面有对于远古人类历史的描绘,收集了多种早期文明的信息。而且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创世纪》是真实的。但是《圣经》并不是总那么容易被解读的。在《圣经》中我们是否能够获得解读奥尔梅克之谜的答案呢? 



  在《创世纪》第11章,我们读到以下句子:“现在整个世界都说同样的语言,使用同样的词语”。这显示出在人类历史的某一个时段,我们拥有一个全球性的文明。我们可以称之为“零”文明。我们还认识到,在那个时代,人们试图建造一座塔:“来,让我们为自己建造一座城,建造一座能够到达天上的塔,让我们为自己创造一个名字,让我们在整个地球上开枝散叶。” 



  显然,事实就是,奥尔梅克文明的科技水平相当先进,这和科学常识不符:数据资料和科学模式对不上号。科学家们没办法改变已经观察到的数据,它坚如磐石。但是他们可以改变一下现存的模式来适应新数据。当然,这有点困难。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在这个模式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最终才将它建立成型。 



  因此,科学家们宁可忽视这个困难的问题,将奥尔梅克文明留在那团历史迷雾中。这可不是科学探讨的态度。他们追寻真相的热情呢?科学方法呢?他们仅仅是不能接受事实罢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总而言之,事实就是:有某些古代文明建造了这个巨大的土丘,将玄武岩从60英里外的采石场拖到遗址。要知道,这些头像重达5-18吨,而且他们还将这些头像雕刻在石柱上。除非这些石柱上的人对他们非常重要,不然他们是不可能费这么大的劲去做这些事的。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推断,我们只希望某个遥远的未来,科学家们在研究了拉什莫尔山(Munt Rushmre1之后,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既然我们发现了这些史前古物,我们也就知道肯定有某些人建造了这儿。当你为揭开谜题而寻找线索时,你一般会从最有可能有线索的地方开始:墨西哥。问题是在征服者来之前,奥尔梅克人已经消失了很久了。也没有证据显示阿芝台克人与奥尔梅克文明有任何联系,这些黑人头像在中美洲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过。另一个让人惊奇的事情就是:按道理来说,在雕像建造之前,必然有一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存在,但没人找到过这个文明留下的痕迹。奥尔梅克文明似乎只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了。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35

美国最重要的秘密:主流科学界在阐明中美洲高等古代文明来源上惨遭滑铁卢,如何解释这种失败?(2) 



我花费了数年时间去寻找解开谜题的答案,最终我发现最有可能的答案就在《圣经》中。这也是我最后寻找的地方了。那么奥尔梅克文明有没有可能来自太空呢?确实有研究者这样假设过。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第一,没有证据支持这种理论。第二,这些黑人头像和雕刻在柱子上的人显然都是人类。 



  糟糕的是,这种观点--认为在古代曾经有一个全球性的文明--显然和现有的科学模式背道而驰。尽管如此,《圣经》中的某些证据却证实了这个观点的有效性。现在的问题是,老的科学模式不能解释现有的资料。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将引发很多不良后果。如果这个问题只局限在奥尔梅克文明问题上,那么我们可能可以忽视它。但是问题是,在埃及、南美洲和墨西哥的其他地方都有很多古迹根本和传统科学模式配不上套。 



  当科学家们发现他们无法用自己一直信仰的理论去解释这些古迹时,他们选择了视而不见。或者更糟糕,他们忽视最关键的问题,说这些事实都是捏造的。可惜的是这种挣扎实在徒劳,现在有很多遗失文明的遗址,有无数人的记录都能作为可靠的证据,证实奥尔梅克之谜和《圣经》某些章节的真实性。 



  再想想这些事实:230个不同文明里都提到过大洪水;玛雅的历史里说他们从一片被毁灭的大陆逃往东方;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dutus)详细地记录了亚特兰蒂斯的故事。这些记录可能听上去像是想象出来的浪漫神话,但当你站在一个古迹中,周围环绕着那些宏伟的遗址时,你也许开始在想:或许这并不是神话? 



  为了寻找证据,我去了碑铭神庙,拜访了墨西哥帕卡尔坟墓(the Tmb acal)。之后我决定来一次长途旅行:去了乌苏马辛塔河(Ri• Usamacinta),然后到波拿蒙派克(Bnampak1和亚克锡兰(Yaxchilan)。路途中有一段约一百英里的土路,上面全是泥,路况很糟糕。后来路面上的泥一直漫到了我们的卡车的车轴上。不过我们最终还是到了目的地。因为波拿蒙派克比较近,所以我先去了哪里。 



  我的第二个目的地是亚克锡兰,这个遗址在离波拿蒙派克大约8英里远的丛林里。本地人警告我说:“森林是禁止入内的!”但我还是决定要去试一试,看是否能用弯刀砍开一条路。事实证明这些本地人是对的。我竭尽全力跋涉了四个小时,只走了不到1/4英里,其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和那些锋利的荆棘灌木丛搏斗。丛林里的蚊虫也一直在咬我,最后我不得不放弃。 


  亚克锡兰遗址坐落在河边,它被认为是这一带玛雅文明的中心。19892月,詹姆士•奥肯(James •‘Kn)设法到达这里实地考察。之前,考古学家对它已经研究了整整一个世纪。奥肯一到当地,一些奇怪的石块就引起了他的注意。科学家们只是把这些石块当做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谜题,奥肯虽然只是一个业余考古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工程师,因此他立即就知道那些石块是什么了:一座桥的一部分。 



  他使用了现代科技来帮助他证明这一点。奥肯曾经是美国土木工程师理事会的前主席,他对于建筑制图技术的运用得心应手。他先收集了玛雅遗址的现场资料,将这些资料和考古学研究成果、航拍图片和地图结合起来,制造了这个古遗址的三维立体模型,最终确定了这座桥精确的位置和规模。 



  最终奥肯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玛雅人已经建造了当时跨距最长的桥。当他结束计算时,计算机模拟出了一座桥:这座桥跨距有600英尺,麻绳悬挂结构,它有两个水上平台和三个桥拱。这将墨西哥的亚克锡兰和佩腾(Peten)的农业文明联系起来了。佩腾就是现在的危地马拉和蒂卡儿(Tikal)。 



  那堆石块其实是这座桥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它们曾经被考古学家认为毫无意义。它是一个水上平台,有12英尺高,直径有35英尺。航空照片显示,还有另一个水上平台在河对面。这两个平台都是就地浇铸的,外表看上去由石头砌成。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玛雅人的金字塔是怎么造成的。 



  奥肯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玛雅人的数学和科技已经十分先进。”他认为这座玛雅桥梁的设计要求完全可以和20世纪桥梁设计准则媲美。 


  今天,我们对这些遗址感到惊奇,我们猜想为什么他们建造了这些仪式性的建筑。我们不该忘记,玛雅人已经是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民族。他们有天文学,有精确的历法。在“0”进入欧洲数学之前700年,他们就已经创造了这个概念。他们铺平道路,建造了古代最长的吊桥。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36

美国最重要的秘密:主流科学界在阐明中美洲高等古代文明来源上惨遭滑铁卢,如何解释这种失败?(3



    当我到达了金塔纳罗奥(Quintana R••)的科巴(Cba),站在当地一座金字塔的顶上时,我注视着脚下的丛林,突然我意识到:玛雅人正是从这样的丛林里白手起家,创造了这完美的一切。我想像不到还有哪个文明能从丛林里发展到如此程度了。这使得玛雅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路网(sacbe)。这是连接各个古迹的公路系统。它是另一个让科学家们和业余研究者们迷惑不解的建筑。这些道路用石块建成,非常平整,石块中用石灰抹缝。他们的宽度从8英尺到30英尺不等。问题很简单:既然他们既没有有轮子的车,也没有拉车的动物,那么为什么石器时代的人们会需要这么精心制作的公路网? 



  在结束了对玛雅桥梁的研究之后,奥肯开始转而研究这些公路系统。他发现从科巴到亚述那(Yaxuna)之间有六英里的路,这些路笔直得像射出的箭。他研究之后认为,玛雅文明并没有石器时代,他们也不使用铁,因为最近的铁矿离这里有1500英里远。奥肯认为,“他们使用玉器工具,这些工具比铁器还要硬。” 



  你必须亲自站在这块古迹上,想象玛雅文明达到顶峰时的场景,那么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文明曾经有过多么伟大、多么完美的成就。现在你看到的只不过是残迹和丛林,金字塔和光秃秃的石块没什么两样,斑斑驳驳的建筑外都是荒漠。但是,在那个时代,金字塔外面涂上了涂料,他们光滑洁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夜晚月亮则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银光;这些建筑的墙上画满了色彩鲜艳的图案,后院是如此平整宽敞;他们的道路洁白平整,像蛛网一样联系着各个城市。 



  但是,尽管有这些,尽管他们拥有先进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又在艺术和建筑上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准,我们的科学家们还是认为玛雅文明是属于“石器时代”的文明。 



  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人类一直陷于时间之河中,用各种方法来追寻这条河流的踪迹,用分钟、小时、星期、月、年乃至千年来计算它。我们知道很多计量时间的单位,也能善加利用它们。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恐龙在地球上漫步;知道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衰减要用多少时间;知道我们的原人祖先什么时候从猿类中分离出去;还知道未来月食和日食将要发生的具体时间。 



  在时间之河中,所有的生命都经历着从生到死的过程。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正如鱼和水的关系。但我们从来也没有问过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时间是什么?我们了解它吗?它是不是仅仅就是一个用来分辨什么是现在,或者宇宙年龄有多大的衡量系统呢?” 



  所有的文明对时间这个问题都很重视,玛雅也不例外。他们测量了火星的昼长,测出是528个地球日。玛雅人的历法比格里历(阳历)要精确得多。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历法系统:卓尔金历(宗教用历法),哈布历(民用历法)和万年历。卓尔金历一年有260天,共13个月,每个月20天。哈布历则以太阳活动周期为参照。这两种历法每隔18980天就会重合在一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历法循环期,大约是52年一循环。 



  在玛雅文明里,每一天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字和意义。在52年循环期结束的时候,他们会有一个新生仪式。万年历则5200年是一期。依据玛雅人的说法,人类是在第四期出现的。这个时代从公元前3011年开始,于2012年结束。 



  玛雅宇宙学中最长的循环是26000年一循环,这其实是岁差循环的时间。现在我们已经接近了第四期的末期,当这个时期结束后,第五个5200年的循环又会开始了。 



  为什么玛雅人对天文学如此着迷?为什么他们要创造出如此错综复杂的历法系统?一个石器时代的农业社会需要这么先进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吗?他们是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得到这些知识的呢?他们是怎么发现金星的昼长和岁差之类复杂的天文学现象的呢? 



  是因为他们要比科学界以为的古老得多?还是因为他们拥有我们根本不知道的先进技术?或者是什么人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了他们?玛雅人第四期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3000年,犹太历法也是在公元前3000诞生,这是巧合吗?也许这种说法--我们的文明只有5000年历史--其中另有深意。现在正是5000年循环快要结束的时候,而基督徒相信我们正处于末世,这也是巧合吗? 



  玛雅人对时间的迷恋很可能是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认识到了时间是如何在宇宙范围内运作的,知道这种运作方式在地球上显示为一系列或长或短的循环。这可能就是遗失的文明试图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我们或许该开始解读这些信息了。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37

目标——银河中心:约翰梅杰詹金斯认为当今世界需要向玛雅文明学习(1) 



莫伊拉•蒂姆斯 




  随着古玛雅号角吹出的原始神秘的音乐,天文馆的巨大的圆顶被无数黎明前的星星映得闪闪烁烁。接着太阳从所有人的左侧升起来,冲出重重黑暗,照亮大地。古老的音乐渐去渐远,世界之门再一次打开了。在这迷人的开场之后,约翰•梅杰•詹金斯(Jhn Majr Jenkins)开始了他的讲演:根据玛雅人的宇宙学,我们生活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因为这时我们的太阳系和银河系中心排成了一条直线。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孕育着变化的时代,玛雅历将这个时代的终点划在了20121221日。 



  詹金斯是一位研究古天文学和玛雅历的专家。在谈到他的著作和生活时,他说:“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重建玛雅宇宙学,来解释这个庞大的、全球性的天文学模式,虽然现在这门学说已经被大家遗忘了。”他强调他的工作一方面是解释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也是发扬这一原始传统,或者说是“永恒哲学”。所谓“永恒哲学”,这一术语指的是世界主要信仰和哲学核心里的普遍事实,这些事实在各个年代当中传承了下来。 



  “我相信人类可以通过复兴原始传统,来从精神上提升自己。尽管现在这些原始传统已经逐渐被淹没在唯物主义思潮之下,”詹金斯说。正是因为詹金斯对于传统认真地鉴别,不辞辛劳地加以发扬,银河中心-太阳系对齐理论——这份深埋在当代唯物主义思潮之下的古代宝藏才得以被发掘。这一理论不仅仅是玛雅历的核心,也是吠陀宇宙学和其他很多古代文化传统的精髓所在,这些文化传统包括了密特拉教1,宗教建筑和希腊宗教哲学等等。为了更好地阐释他的论点,詹金斯写作了两本开创性的著作,分别是《2012:玛雅宇宙的生成——玛雅历中末日的真实含义》(Maya Csmgenesis 2012The True Meaning f the Maya Calendar End Date)和《当银河中心与太阳系对齐:根据玛雅人、埃及人和吠陀传统转变观念》(Galactic Alignment: The Transfrmatif Cnsciusness Accrding t• Mayan, Egyptian, and Vedic traditins)。 



  20世纪90年代中期,詹金斯在研究玛雅历提到的2012年末日时,发现了“银河中心-太阳系对齐”理论。他意识到玛雅人已经掌握了26000年一循环的岁差,知道地球一直在向着银河系中心缓慢调整方向。玛雅人认为,在很久之后的未来,这种方向上的调整最终会导致地球在某个冬至日与银河中心连成直线。这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发生在人马座和天蝎座之间的一次“核震荡”。对玛雅人来说,银河中心类似一个不断更新的巨型子宫,他们为此在自己的历法上将这次特殊的直线对齐发生日标记为末日。 



  詹金斯的研究方法就是巧妙地把考古天文学、图像学、人种学融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这使得他拥有了一种“多维”的眼光。他的兴趣不仅仅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系统,还包括复活一个老的理论系统。这个系统以银河为关注重心,这一点实际上非常先进,但其先进性和重要性却无法被现代科技所认识。在研究了原始传统的神话、符号象征、文本和口传文化之后,詹金斯说,“很显然原始传统是以银河为中心的,这是它智慧的不竭源泉。我相信这种智慧现在已经准备好要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大展身手了……它就像是人类灵魂中的亚特兰蒂斯一样,是我们遗忘了的,但却依然非常重要的一块。” 



  在詹金斯最近出版的著作中,他探访测量了许多宗教场所,其中展示的天体图为银河中心-太阳系排成直线现象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在其上,如在其下”,这句神秘的炼金术箴言或许也揭示了真相。在詹金斯探访的宗教遗址中,墨西哥恰帕斯州(Chiapas)的伊萨帕(Izapa)尤其重要。“这个遗址告诉了我们玛雅历中的2012意味着什么,”詹金斯说,“就在这儿,玛雅人把银河中心和地球排成直线的意义用这座宏伟的雕像表示出来了。” 



  在伊萨帕的遗址中,有三座仪式性的巨碑,它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将帮助我们理解古玛雅人的银河中心宇宙学。詹金斯认为这个圆形场地是理解银河中心宇宙学的起点,这儿能帮助我们明白今天我们注定要面对什么命运。这也是古代伊萨帕人卓越才智的证明。 



  幻象之旅 



  詹金斯回忆说,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就对机械和科学很着迷。“我总是把东西拆下来然后又装回去。那时爱迪生是我的偶像。”到了中学之后,詹金斯认为科学是一种认识自己的手段,他开始阅读哲学。“这使得我开始对东方神秘主义感兴趣,”他说,“这为我打开了诺斯替教1的大门,使我走上了追寻内心智慧的道路。我开始练习瑜伽和冥想。我研究了西藏佛教,试着禁欲,写了不少虔诚的诗歌。我想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让自己从平庸的唯物主义的包围下挣脱出来。” 



  这段生活一直持续到詹金斯20岁那年。那时他心中的热望已经很难抑制住。“某种灵魂上的危机在我体内涌动不止,后来我开始了在美国东南部的朝圣之旅。我的居所就是一辆1969年的货车,在这里面我生活了整整7个月。在旅途渐入佳境时,我冥想,大声赞颂,斋戒禁食。有时我在海岸边,有时在佛罗里达州林业局的宿营地。”1991年,詹金斯写了一本著作,名字叫《天空之镜》(Mirrr in the sky)。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和公众分享我过去的生活。” 



  “这趟朝圣之旅最后在一场长达三天的祈祷中达到了顶点,我赞颂和祈祷,希望能有一次显圣。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就看我是否能和我一心向往的至高存在建立起联系。这时我突然产生了神秘的幻觉,看到了地球守护女神戈文达(Gvinda)。”詹金斯说,这种现象在瑜伽中叫做“生命力的上升”(kundalini rising),即“悟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梦或者幻觉,这是一个真实的物理过程,你可以将它称为’个体意识海最深处的漩涡‘,或者’逆流的秩序‘。有本道教书籍《金花之奥秘》(The Secret f the Glden Flwer)提到了这一现象。”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38

目标——银河中心:约翰梅杰詹金斯认为当今世界需要向玛雅文明学习(2) 




    詹金斯相信这次见到女神的体验是一次“赐福”。它将使命加之于詹金斯肩上,将他引向玛雅文化。“它为我打开了一条知识的通道,”詹金斯说,“之后不到一个星期,我见到了一个人,他鼓励我去墨西哥旅行,去探访玛雅遗址。”在那段时间,詹金斯还在读弗兰克•沃特斯的《神秘墨西哥》(Mexic• Mystique)。 



  今天,距离詹金斯见到女神已经过去了快20年。他说,“这种与至高神的联系依然在我体内发挥着作用,因此我继续担任着神的代言人这一身份。但是生活的困窘有时不免让人心生退意。” 



  思与知 



  詹金斯的神秘主义倾向并没有在他最近的著作中有所表现。这些著作充满了严格的学术性,有充分的论据。在詹金斯看来,“智力与精神力并不见得会协调。在我进行早期研究时——那时我刚刚从诗歌写作转换到学术写作领域——我觉得我的研究会被批评说太简单粗糙了。因为新时代运动1中的精神唯物论曾经是最原始的普遍真理,但现在它已经没有最开始那么纯净了。” 



  “人们从现代世俗文化中出发,创造些新的术语,以此来说明、象征那永恒的真理……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古代智慧已经被曲解了。因此我决定将我的所有才智都用来为心灵服务。心灵是比大脑更重要的。”这样,詹金斯的著作已经超出了天文学的范围,进入了灵魂转换的玄学领域。他期待着我们在这些著作的带领下,迈入银河中心宇宙学的大门。 



  银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意义主要集中在银河中心-太阳系对齐这一现象上。就像我们在玛雅历中发现了2012世界末日一样,我们同样很清楚地看到很多其他的古代文明也提到了同时期的世界末日。詹金斯在最新的著作中对此有很详细的解释。根据他的发现,印度历史循环期,也叫时代(yugas1,其中第四时代与玛雅历中的世界末日时间是一致的,都在双鱼座时代2。 



  除此之外,基督教的千福年3也与银河中心-太阳系对齐时间惊人的吻合。2012这个时间是由天文学决定的,也就是冬至日太阳与银河中心对齐的时候。詹金斯纵览了哲学家奥利弗•赖泽(•liver Reiser)的著作,其中解释了太阳系是如何与银河中心排成直线的,以及这样的现象将对我们的生命和意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但是,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我们改善与宇宙的关系,这会起什么作用吗?”詹金斯在《当银河中心与太阳系对齐》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充分的解释,但他仍然坚持,他做出这个回答的基础是“很多古代哲学的核心基础,事实上,可以更进一步说,是所有古代传统的核心。如果我们自己的文明——包括我们的科学与信仰——无法看到此事的意义,那么很不幸,我们就是与传统割裂了。” 



  乔斯林•戈德温(Jcelyn Gdwin)是科尔盖特大学的教授,他自己写过神秘主义相关的著作。他也看到26000年一循环的岁差对我们的意义。他说,“詹金斯是银河中心主义学者中最博学多才的一个。通过在原始传统中构建银河中心-太阳系对齐这一主题,他发扬了银河中心宇宙学,将它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恢复了它的旧日荣光。” 



  詹金斯一再强调,他的著作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理论体系或模式,他只是重新找回了我们失去的知识。他暗示他一直深受最初那次灵魂体验的影响,在那次体验中他与地球女神建立了联系。詹金斯认为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信息之间是恶性循环的,因此他希望他的著作能够帮助人们更深更好地理解古代关于人类转变的教义。 



  新开端越来越近了 



  在很多古代文明中,银河的中心都被当做是母神的子宫,是世界的中心和源头,是我们在历史终端重获新生的终极意义。对玛雅人来说,银河中心地带是源头,或者说产房。 



  正因为这样,詹金斯早年才能有见到戈文达女神的“重生”经验。这引导他投入了重建银河中心宇宙学理论的工作。这一理论认为,在2012年,太阳将会在母神的子宫(银河系的中心)中“重新出生”。詹金斯相信,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如何,2012被认为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是旧世界的死亡,新世界的新生。我们环绕黄道十二宫的岁差之旅是人类每隔26000年一循环的妊娠期,生产的时间就是2012年。但是,就像所有的新开端一样,如果这个生产仪式中有什么不协调的事情,那么也有可能发生灾难。是反抗还是接受将导致不同的结果。 



  考虑到2012的复杂性,自然会有很多疑问产生。詹金斯以自己的方式回答了这些疑问:“可能我的说法不太被接受,但我说的确实是事实。2012的目标并不是毁灭,它是一个定向转变的过程,是一扇打开的门,是一次将我们与银河生命之源联系起来的机会。”他指出,“推动我们改变的力量已经酝酿好了,我们要通过近千年来从未体验过的严酷考验。事实就是,我们将被召唤去创造、培育、帮助那些可能要在我们死去后很久才会兴盛起来的生命。人类更大一波的生命浪潮正处于危险之中。”他提到美洲土著人被教导要计划七代之内发生的事情,以便于做出明智的决定,并且建议我们应当把这条古训作为座右铭。 



  《当银河中心与太阳系对齐》指出,2012并不是一次因果事件,它是一次人类精神转向更高层次的过程。如果非要说2012有什么特殊性的话,那就是它就像是一个玛雅传统聚集日。因为是玛雅人将2012定为世界末日,这是深植于他们宇宙神话中的真理。这些中美洲的古人将神话、政治组织、信仰和天文学融为一体。他们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希望未来的玛雅人能够理解他们过去的辉煌功绩。 



  詹金斯还在《当银河中心与太阳系对齐》中解释了这一点:银河中心-太阳系对齐理论是如何成为世界性传统中共同的主题的。在密特拉教、吠陀天文学、印度教义、伊斯兰教的占星术、欧洲宗教地理学、中世纪基督教教堂以及各种各样的炼金术典籍中,詹金斯都发现了这个理论。“对我来说,这意味着银河中心-太阳对齐理论是西方文化精神的核心,它统一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传统。” 



  有人问詹金斯,到底什么是他作品的核心呢?他下一部作品的主题又是什么呢?“核心?当然是我与神灵的关系了。1985年,在我第一次在幻觉中见到女神之后,我被引导到现在研究的各个领域中。神灵的智慧是我所有著作的永恒主题。我的著作总是围绕着治愈、重生,劝导世人在最后的时刻打开自己心门,这样他们将被领进一个新的世界,领进人类演化史上新的循环舞台。”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39

源自史前巨石文化的英格兰:约翰米歇尔访谈录(1) 



 J.道格拉斯•凯尼恩 




  当今不少学者著书论辩,认为曾有一个伟大辉煌的文明源头,尽管它已经被世人遗忘,但至今依然对我们影响颇深。在这群学者中,最为雄辩的应该要数约翰•米歇尔(Jhn Michell)了。 



  米歇尔写了众多著作,大多是关于古代之谜、宗教几何学、UF•现象以及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等等。美国读者最开始接触到的著作是他的《亚特兰蒂斯上的风景》(The View ver Atlantis)。通过这本著作,美国读者逐渐对他熟悉起来。后来他在1995年重写了这本书,出版时名为《亚特兰蒂斯上的新风景》(The New View ver Atlantis)。另外,在《地球灵魂》(The Earth Spirit)中,米歇尔谈论了圣地、地球上奇妙的启发力量之谜,以及自文明之初就有的全球性的仪式。 



  在《亚特兰蒂斯上的新风景》中,米歇尔,这位出身剑桥的学者描绘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巨石文明。这个文明对知识的掌握远远超过了当今我们的理解。它的造物如此缜密,如此完美,看着这些遗迹,很难让人相信主流科学说的那一套——这些巨石建筑只不过是石器时代农牧社会的产物,是由那些蠢得可怜的原始人创造的,他们思维简单,只能想想生存和繁殖之类的事。米歇尔在书中详细描绘了那些神奇的景象:与天空中的行星精确连成直线的古代石碑;先进的古代数学和宗教几何学;先进的史前工程学等等。米歇尔描绘出的这个宏伟整一的世界远远超过了我们今天所能想象到的一切。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古代遗迹中,”他在《亚特兰蒂斯上的新风景》第一版中写道,“这个遗迹的规模之大前所未见。”通过当代研究显示,这个古迹的规模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多少年来,它就安静地呆在我们脚底下,耐心等待着我们的科技发展到足够的程度,最终能够发现它,欣赏它。 



  科林•威尔逊(Clin Wilsn)认为《亚特兰蒂斯上的新风景》是“一本对我们这代人影响深远的著作,这本书将引领更多的人加入这个研究领域。”在接受《崛起的亚特兰蒂斯》的采访时,记者问米歇尔,他是否和汉卡克、罗伯特•博瓦尔一样,研究了埃及吉萨地区的古代遗迹,这些遗迹与猎户星座和其他行星连成直线。他回答说,他研究了在英国发现的古代遗址,那是一些更加古老的石质建筑,它们与一些重要的星座排成直线,主要是为了给人死后灵魂的路途指明方向。 



  “在世界各地的古迹中你都能看到这种对于死亡的恐惧,它反映在这些石碑的指向上”,米歇尔说。对他来说,这一点很清楚,这些古迹的排列展示了古人对于永生的狂热追求。这一点他与汉卡克英雄所见略同。 



  科林•威尔逊推断认为,这些古人拥有非常先进的超自然能力,但并没有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科技。但米歇尔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显然这些古人是拥有先进科技的。无论是从精心制作的遗址来看,还是从石碑完美的建构来看,他们都有高度发展的数字学和几何学。 



  “这真的很奇怪,在这些非常简单的建筑里有那么多数字上的协调,”米歇尔赞叹说,“他们是如何让其他的人在这么长时间内集中精力建构这些的呢?这些极其美丽的图案暗示我们能够在大地上建构起通往天堂之路。”他常常提到数字12的使用,如以色列的12个种族与黄道十二宫十二个符号之间的联系。这个数字暗示着,通过对天堂中事物原型的模仿,他们要使大地上的万物规整,这是遵循天道。 



  关于古人科技的疑问非常多,但想想这些古迹中石块如此巨大,古人仍然能够切割、加工并运输它们,那回答这些问题确实困难。“这是一个谜,”米歇尔承认,“这些建筑有让人难以置信的精确度。更不用说在那个时代,要抬起这些上百吨重的石块,运输到目的地,堆放上去。他们有可怕的创造力,而且毫无疑问,他们肯定是掌握了某些我们今天都还没理解的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包括了某种漂浮技术吗?“古代作家总是提到声音的力量,”米歇尔解释说,“通过歌声或者音乐使事物变轻,这样你不需要用多大的劲就能移动很重的东西。” 



  米歇尔还相信,无论这些古人拥有的是什么样的秘密,我们都可以在恰当的时候重现这些秘密。“人类的创造力就是这样,我们能做到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古代知识,那么它就会再次回来。这点毫无疑问。”有人建议我们应该让这些珍宝和知识继续留在黑暗和未知中,如传说中的埃及记录室。米歇尔认为这些无主珍宝确实可能存在,但当我们看见它们的时候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它们的珍贵性。 



  “柏拉图曾多次谈论埃及人掌握的原则和真理。通过这些原理,他们达到了数字上的均衡和音乐上的和谐。这种原则主宰了整个社会,使这个社会在数千年间保持了同样高的水准。”米歇尔解释说,“古代文明持续的时间比我们以为的要长久得多。对我来说,这个社会是建立在对于宇宙和谐的理解上的,这也是宇宙赖以存在的原则。在这之外,还有一些仪式帮助这个社会共同度过难关。”尽管这样说,米歇尔还是承认,我们要发展到足够的程度才能欣赏这种智慧之美。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40

源自史前巨石文化的英格兰:约翰米歇尔访谈录(2) 




  当我们开始回应这些古代的智慧之音时,我们就有可能打开古代智慧复苏之门。在一些宗教故事中,如《启示录》中,米歇尔看到了关于“新耶路撒冷”的描述。“新耶路撒冷”是天堂的一部分,它将作为天启降临世间,这意味着时代的巨大转变,米歇尔认为,这种天启的降临其实是“一种祈求”。“我们需要它,我们祈求它,然后它就降临了。今天,人们对那些俗世的理论充满了不信任,他们不信任那些一个接着一个出现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在人心里没有建造起什么。所以我认为我们寻找祈求的真理并不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上。我们寻求的更高真理一直都在心里,当我们祈求时,我们就得到。” 



  我们现在的世界非常混乱,不和谐占据了主导地位。看上去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尽管如此,米歇尔依然保持他的乐观。“它将会改变它自己,”他说,“很显然,这个世界意识到了这一点: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有力量的。柏拉图甚至认为政府的结构也应该遵循音乐结构。这也是为什么古人都非常小心地控制音乐,他们不允许刺耳的乐声出现。同样,在每年的节日他们演奏悦耳的音乐,人们在音乐的魔力下如痴如狂。” 



  “音乐还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很明显,我们如今所见的音乐和其他的艺术形式都预示着社会的动乱。音乐不仅仅会反映正在发生的,还会决定将要发生什么。尽管我对于将发生什么一无所知,但我越来越确信,这是上帝的事,这些巨变将通过自然因果规律发生。我们回应着秩序之源,也渴求秩序之源——这是一种追寻,也是一种祈求。” 



  那么,当这些巨变到来时也会带来灾难吗?“每一种造物或迟或早都要灭亡。”米歇尔说,“所有的果实最终都要落到地上,这就像明天太阳要升起一样无可避免。虚假的事物总是不持久的。看看巴比伦的毁灭,前一天它还带着它所有的财富,炫耀它的辉煌壮丽,但第二天这一切就都不存在了。毫无疑问,我们的所有制度最终都要崩毁。那么这个过程会怎样发生呢?我们愈是对这些人造的虚假之物着迷,灾难就越重。” 



  在米歇尔看来,巴比伦的毁灭和亚特兰蒂斯的陨落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他相信柏拉图说的这个故事是一种告诫:“柏拉图说得非常清楚,他描绘了一个几何图——亚特兰蒂斯的平面图,它是以数字10为基础的。但他理想中的城市应该以数字12为基础。他认为这是亚特兰蒂斯毁灭的原因。” 



  “他们在基本原则上犯了错,”米歇尔说,“这个错误越变越大,最终导致了整体的崩溃。接下来,经过很多代的流传,原则成为了铁律。它在流传过程中受到误传和扭曲,渐渐变得充满错误,这种错误能让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变成巴比伦。最完美的宇宙模式曾经保存在社会的结构中,这样,它可以让这个文明存在很久,但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永远存在。最终一切都会化成尘土。” 



  但是好消息是人类的天性总是比那些强加在它身上的暴行保持得更久,就像凤凰一样,人类总能浴火重生。米歇尔相信,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看,如今我们就像生活在过去遗迹鬼屋里的蝙蝠,抱着一些过时的想法沾沾自喜。如果你试图挣脱这些陈旧的思想,你就必须停止迷信科学神话,就如同我曾经做过的一样。“ 



  “即使不说这些科学理论是错误,那也可以说它们是残缺的,是专横的。”米歇尔解释说,“这就是他们在学校教育的方式。你不得不挑战他们,这样才能更接近事实。如果你听从了他们,你将会有一个艰难的人生:就像你知道的,这些被当做铁律的科学定理其实经常变动。当你在学校相信了他们说的一切,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会发现自己相当过时了。”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41

柏拉图笔下的事实:怎样证明他的话可信?(1



弗兰克•约瑟夫 



  埃及的亚特兰蒂斯传说同样也出现在大西洋沿岸各地的地方传说中。其中包括从直布罗陀海峡到赫布里底群岛(Hebrides)的广大地区。另外,西非的约鲁巴人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 


  ——罗伯特•格拉夫(Rbert Graves) ,《希腊神话》(The Greek Myths) 



  作为现在仅存的描绘了亚特兰蒂斯的古籍,柏拉图对亚特兰蒂斯的描绘是研究者寻找这个失落文明的重要依据。他的讲述至今仍吸引了大批读者,这其中有抱怀疑态度的,试图戳穿亚特兰蒂斯这个神话;也有坚信不疑者,他们声称柏拉图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其实,如果对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和《柯里西亚斯》中的讲述抱持中立态度,那么我要说,在他的对话录中确实有一部分事实。这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实同样也能在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中找到,这两位历史学家的著作可能更容易被证实一些。 



  毫无疑问,在对话录中,神灵、女神和提坦都是被用来作为自然、命运和遥远过去的代表来使用的,正如他们在其他的希腊历史中的作用一样。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些神灵就更像是一种隐喻,而不仅仅是宗教人物。 



  如果只看它朴实直接的译文,这个故事看上去可不如事实那么美好。正如威廉•布莱克特(William Blackett)在他的《遗失的世界历史》(Lst Histry f the Wrld)中所说,“柏拉图的写作方式非常独特,他完全摒弃了技巧,只留下简单直白的讲述。没有神秘也没有想象,他对事件的讲述方式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方式。” 



  怀疑柏拉图讲述真实性的人提出了各种理由,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和《柯里西亚斯》中提到亚特兰蒂斯,只不过是把它们作为理想国的虚构再现罢了。但是,我们得明白,尽管他对亚特兰蒂斯高度发达的文化十分羡慕,亚特兰蒂斯也并不是他在《理想国》中描述的社会。这两个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本质的不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由哲人王统治的专制政权,是一个统一的、颇有种族意识的国家。而亚特兰蒂斯则是一个疆域广阔的联邦,其中生活着各族人民,其体制是旧的君主制,由与君王有同等地位的法律顾问来平衡君权。 



  如果亚特兰蒂斯真的是在柏拉图写完《理想国》之后依样画图捏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不免要奇怪因为里面增加的全是些多余的、缺乏哲理的素材,这些素材说明不了任何观念,更加不能对《理想国》中的理念起到补充作用。并且对亚特兰蒂斯的描写与《理想国》有太多的重复,柏拉图其他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这种情况。 



  进一步说,亚特兰蒂斯最后堕落了,原因是受到了天神的惩罚,这和柏拉图的愿望背道而驰。柏拉图一直希望有个社会能像他的理想国一样不朽。柏拉图这样描绘亚特兰蒂斯并不是为了让它在他的哲学著作中独树一帜,这些描写只不过是一本未完成的历史选集的第一部分,其中记录了那些柏拉图之前时代发生的大事。如果我们这样理解这两篇作品,那么我们从中获得的观点会正确得多。它们本质上就是历史记录。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谈到了世界的创造,人类的本性和第一个文明社会。而《柯里西亚斯》以手稿形式保留下来,柏拉图在里面大谈亚特兰蒂斯和雅典的战争以及战争之后的情况。它最后一节描写了最近历史中的大事,那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所以,亚特兰蒂斯的故事只不过是这个恢弘构架中的一部分,它与柏拉图其他的著作没什么本质区别。更重要的是,如果柏拉图虚构了这个故事,那么它不可能与其他人写的历史有共同点,也不能连接起这么多信息断层,合情合理地填补了古典前期历史的众多空白, 



  但是,直到我们这个年代,柏拉图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才得到确证。他曾描写说一口圣泉流过雅典卫城,这被大家认为完全是个神话。但是后来人们发掘出了公元前13世纪的迈锡尼陶瓷碎片,上面描绘的正是一口位于雅典卫城中心的泉水。这让一些研究者开始重新考虑柏拉图讲述的真实性了。后来,在1938年,曾经因为地震被掩埋到地下的雅典卫城泉眼被重新发掘,其地址正是柏拉图所说的地方。1950年,德国和美国的考古学家加入了希腊考古队伍,他们发现这个泉眼的时间应该被推到公元前15世纪左右才对。另外,人们还发现,柏拉图对雅典的描述出人意料的精确。这样,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对亚特兰蒂斯的描述也同样正确。总之,柏拉图对于雅典卫城中泉水的描述和对雅典精确的描绘,都有力地说明他的著作在历史学上也是可信的。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43

柏拉图笔下的事实:怎样证明他的话可信?(2) 



     这里还有一些证据,说明柏拉图对古典时代的讲述并不是孤证。雅典每年都要举行泛雅典娜节。在这一天,女人们都要穿装饰短裙,上面绣着一些象征图案来纪念他们的女神雅典娜。有一些短裙图案描叙了那场与亚特兰蒂斯的战争,赞颂了雅典的胜利。要知道,泛雅典娜节是在柏拉图出生前125年就有了。 




  《亚特兰蒂斯航程》(A Vyage t• Atlantis)是另一个证据,米利都(Miletus)的一个狄俄尼索斯教成员在柏拉图时代之前150年就写下了它。可惜的是,被重新发掘出来之后,它又损毁了。其中有部分碎片在亚历山大图书馆火灾后幸存了下来,这些烤焦的碎片中包括公元200年的罗马作家伊利努斯(Elianus)写作的《博物志》(Histria Naturalis),其中写到亚特兰蒂斯统治者的衣着寓意着他拥有波塞冬的血统。另一位哲学家普洛克洛斯(Prkls)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他谈到柏拉图的早期追随者克然托斯(Krantr)试图证明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在公元前260年,克然托斯独自去了塞斯(Sais)的埃及神庙,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些古老的碑文,这些碑文证明柏拉图的讲述确有其事。他们将碑文翻译过来,与柏拉图的描述一个细节接着一个细节地对照。 



  克然托斯是亚历山大图书馆著名的学者,他供职于图书馆的古典研究中心。那个时代中心里的重要学者大多相信亚特兰蒂斯传说确实是历史中真实的一段,其中包括罗马帝国重要的历史学家斯特雷波(Strab•)1。在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掉之前,里面保存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使得研究者们深信柏拉图描绘的亚特兰蒂斯就在遥远的大洋中。 



  在基督教变革之后,那些包含亚特兰蒂斯之谜的资料和其他异教徒典籍一起,永远消失了。这个故事之所以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只是因为它没能在《圣经》中找到佐证,因为它出现的时代居然在公元前5508年(这个年代由基督教神学家提出)——也就是上帝创造世界之前。


 

  正因为如此,这个传说一直被人们忽视。直到在美洲发掘出了大量古迹,学者们对比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谜团,又想起来亚特兰蒂斯来了。16世纪探险家和绘图学家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马拉(Francisc• Lpez de Gmara)发现美洲时目瞪口呆,因为这和《蒂迈欧篇》里描绘的正好相符。说来说去,亚历山大古典研究中心离塞斯只有75英里,任何一个想去求证柏拉图讲述的学者都可以随时去那里阅读尼思神庙(Temple f Neith)里的碑文。 



  根据罗马历史学家马塞里努斯(Marcelinus330-395)记载,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学者写到过某次地质灾难:“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大地张开了巨口,一口就吞下地球的一部分,就在大西洋,欧洲的海岸线上,一个大岛被吞下去了”。就和著名的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一样,历史学家泰奥彭波斯(Thepmpus)也相信柏拉图的故事。在古典文明崩溃之后,他们拥有的原始资料遗失毁坏了,不过留下的残片足以让我们认为柏拉图确实可信。 



  齐德克•库卡(Zadenk Kukal)是一位现代剧评家,他曾经写道:“即使柏拉图没有写亚特兰蒂斯,所有的考古学、人种学和语言学上无法解释的谜团最后也会让学者推断出同样的结果:即曾经有一些原始文明在新旧大陆文明之间的某个地方。” 



  R。凯茨比•托利弗(R。 Catesby Taliaferr•)在托马斯•泰勒(Thmas Taylr)翻译的《蒂迈欧篇》和《柯里西亚斯》的前言里写道:“对我来说,这很清楚:这两部作品能经受起任何检验,就像其他的古代历史著作一样。事实上,柏拉图曾说过:’无论对神还是人来说,真实是一切善的源泉。‘他从未有意要将一个夸大的罗曼史编造成真实事件,并以此来欺骗世人。”普卢塔克(Plutarch),这位古希腊伟大的传记作者,曾经在《梭伦2的一生》(Life f Sln)中引用了柏拉图的著作,他写道:“(梭伦)开始着手将亚特兰蒂斯的伟大历史编成韵文,那是一个塞斯的智者讲述给他听的。” 



  塞斯本身就在亚特兰蒂斯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埃及最古老的定居地,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王朝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塞斯是尼罗河下游统一后的第一个首都。后来埃及统一后的第一任国王荷尔-阿哈(Hr-aha)法老在塞斯建造了尼思神庙,其中保存了它和亚特兰蒂斯的古碑文。 



  松契斯(Snchis)将亚特兰蒂斯的故事告诉了梭伦,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历史人物。但正是这个名字证实了传说的真实性。松契斯是一个希腊人,不过他的名字来源于埃及神塞契克(Suchs)。在尼罗河,这个神的名字是塞巴克(Sebek)。塞巴克是一位水神,他的母亲是尼思(Neith)女神。柏拉图说的碑文就保存在她的神庙中。 



  尼思是埃及前王朝时期的古老神祗,在神史和人史中,她一直作为守护者出现。克里特的大地母神和希腊的雅典娜都是她的化身。在老王朝时代结束后,尼思被世人遗忘了。但是在第二十六王朝的赛特时期,她再次广为人知。那时修建了她的神庙,那些最古老的记录也在她的庙中保存了下来——这正是梭伦拜访埃及的那个时代。希罗多德曾写到,梭伦到达埃及时,雅赫摩斯(Ahmse)法老刚刚结束了尼思神庙的整修。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43

柏拉图笔下的事实:怎样证明他的话可信?(3



    难道柏拉图记录了这些神秘的传说,写下这么多历史细节,仅仅只是为了炮制一个寓言?这让人很难相信。那么,如果要说他编造了关于松契斯祭司的一切,编造了赛巴克神和他的母亲尼思女神,还在亚特兰蒂斯的故事里编造了他们的原始关系,这同样让人觉得不可能。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克然托斯说,亚特兰蒂斯的故事被刻在尼思神庙的一根柱子上,而《柯里西亚斯》里提到这个故事还被雕刻在波塞冬神庙的圆柱上。看上去这两本书可以互相印证。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互相印证的证据可以证实这个故事的可靠性。比如,《柯里西亚斯》里说到亚特兰蒂斯的每一个富裕的领导者都必须为国家提供战争装备,其中包括“赠送十二条船,每条船配备四名海员”。而史实是,在伯里克利时代或者之前几百年的时代(柏拉图所说的更“民主”一些的时代),像司令官这种富人每一个都必须提供一艘装备好人员和武器的战舰给国家。 



  当然,在古典时代还有更多的零散证据依然存世,那时学者相信这个传说就是历史事实。这些学者当中的一个就是罗德岛(Rhdes)的地理学家波塞冬恩斯(Pseidnus,公元前130-50年)。波塞冬恩斯主要研究加的斯(Cadiz)的地理。加的斯即《柯里西亚斯》中所说的加德斯(Gades),位于加德罗斯(Gadeirs)的亚特兰蒂斯王国。斯特雷波曾写到过他:“他吸收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古籍中提到的亚特兰蒂斯可能不仅仅是小说。”不过现代的学界就没这么宽容了。他们力图证明亚特兰蒂斯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寓言,主要用来进一步说明《理想国》中提出的理念。因此它毫无真实历史基础,当然,也许写克里特文明的那一段还有点史实。 



  尽管如此,现代仍有不少学者继承了古人的观点。在1956年,索邦神学院的古典史教授艾伯特•里瓦德(Albert Rivand)宣称,《蒂迈欧篇》和《柯里西亚斯》都表现了古代的历史传统,包含有柏拉图时代最新的研究。就像伊凡•利斯纳(Ivan Lissner)写的:“这位杰出的法国学者花费了几十年时间研究柏拉图的著作,他做出的结论非常重要。因为他的结论让这两本书里的比喻典故有了更重的分量。” 



  单独来说,柏拉图的描绘确实简单。但是这个故事的背景资料极其丰富,因此也能让读者想象出这一幕鲜活的历史。 



  在古希腊,梭伦要比柏拉图更有盛名,他是希腊七贤1之一。他曾说:“即使变老,也不停止学习新事物。”之后这句话成了格言,他的名字几乎是立法者的同义词。蒂迈欧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罗克里斯(Lcris),是一位探险家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天文学家。小柯里西亚斯则身兼多职,他是柏拉图的表舅,既是演讲家、政治家,又是诗人和哲学家,同时还是第三十王朝的统治者之一。小柯里西亚斯平时总是精力充沛,最后他在公元前403年战死在比雷埃夫斯(Piraeus)的伊哥斯波塔米(Aegsptamis2,当时刚刚过90岁生日。 



  梭伦未完成的手稿传到了他的兄弟德洛皮德斯(Drpides)那里。德洛皮德斯是柯里西亚斯的曾祖父,后来这份手稿就成了这个家族的传家之宝。尽管和亚特兰蒂斯传说相关的这些主角们都是血肉丰满的真实角色,但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和《柯里西亚斯》中并没有逐字逐句地记下他们的某场谈话。相反,这更像是一场古代学堂的极其雄辩的演讲,他将这些争论以最符合逻辑的形式组织起来呈现给读者,以便最有效地说明他的观点。因此,当柯里西亚斯说,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记住亚特兰蒂斯的一切时,并不是说这个传说就真的全靠柯里西亚斯的讲述了。在这里,柏拉图只不过是采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来展现他的描述。 



  更有可能的是,他在写这两篇之前就有梭伦的手稿。在《柯里西亚斯》里,他暗示说:“我的曾祖父德洛皮德斯有一份原稿,现在稿子在我手里。”甚至有可能柏拉图自己亲眼看到了尼斯神庙里的碑文,不少学者断定他至少亲自去埃及旅行过一次。因为他自己崇高的名望,他的叙述也得到了更多的信任。 



  《柯里西亚斯》与柏拉图其他的著作都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它没有写完,更主要还因为苏格拉底没有质疑这个故事。从《理想国》中苏格拉底的表现看,他是赞同这个故事的。当然,也有可能他保留了他的疑问准备以后发难,不过这可不像是苏格拉底的性格。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继续寻求这个故事的答案。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44

爱琴海的亚特兰蒂斯:柏拉图的故事只是一个希腊英雄传奇吗?(1) 



  弗兰克•约瑟夫 




  尽管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亚特兰蒂斯应该在大西洋,而且确实也有不少证据证明这一点,但有一些边缘理论家们却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别的地方,当然,他们这么说的理由可有点说不出口。不过,最近这些古怪的解释还颇得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青睐,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解释并没有触动学界的底线:他们都不认为古典时代之前人类能够进行远距离海上航行。 



  这个理论主要源自KT。弗罗斯特(KTFrst)在《希腊研究期刊》(Jurnal f Hellenic Studies)写的论文。弗罗斯特认为亚特兰蒂斯不在大西洋,而是地中海克里特岛上。从那时开始,他的理论被希腊学者们加以发扬,他们认为亚特兰蒂斯的地点有可能在爱琴海的圣托里尼岛(Santrini),就是古代有名的瑟拉(Thera)。不过他们坚持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希腊,这个观点还是有很有民族沙文主义倾向。这主要是有些亚特兰蒂斯研究者倾向于把这个遗失的文明往自己国家安。 



  这种不科学的动机当然不能让他们的研究取信于人,现在,那些专业学者出于这种隐秘的动机,坚持克里特岛和亚特兰蒂斯是同一个地方,这对亚特兰蒂斯研究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了解为什么这些学者要说亚特兰蒂斯在克里特岛,确实十分重要。 



  瑟拉在是克里特商业帝国的一部分,它和圣托里尼古迹一起展示出了一个曾经高度发展、极其繁华的早期文明。这个小岛曾经是一座火山,就像喀拉喀托火山( Krakata)1一样,后来它爆发了,大量岩浆冲进大海。这造成了一座高达200英尺高的水墙,水墙冲毁了克里特岛,毁灭了它的沿海港口。与此同时,火山爆发产生的地震又毁灭了它内陆的首都克诺索斯(Knsss)。克里特岛受到如此大的自然灾难打击,因此在迈锡尼入侵时已经无法有效地组织反抗了。就这样,克里特文明消失了,成为这些希腊征服文明的一部分。据希腊学者们说,柏拉图就是利用了这段历史,以克里特或瑟拉为原型炮制了亚特兰蒂斯,为他的理想国做注脚。 



  想想吧,瑟拉比亚特兰蒂斯小很多,而且是位于爱琴海上而不是大西洋上,并且是在亚特兰蒂斯毁灭了7800年之后才毁灭的。可是尽管有这么多差异,希腊学者们还是认为这是因为柏拉图有意夸大了事实。据说他这么做是为了塑造一个宏大的故事,只不过他的故事被古埃及人误解了。 



  他们之所以如此确定,主要还是因为亚特兰蒂斯和克里特文明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修建了宏伟的宫殿和强大的城市,都有制海权,有石柱崇拜,买卖贵金属,另外,国境内都大象成群。这些细节都是有史实证明的。欧墨罗斯(Eumels)是亚特兰蒂斯在阿尔塔斯帕(Altas)之后的第一任国王(据柏拉图的《柯里西亚斯》),这和克里特的梅洛斯(Mels)岛正好对应,学者们在瑟拉的古希腊碑文中发现了他的名字。 



  当然,希腊学者们非常反对说大西洋才是亚特兰蒂斯所在地。他们争辩说,只有爱琴海上才有那么多曾经突然消失在水面下的小块陆地,比如科林斯湾(Gulf f Crinth)的赫利斯(Helice)古城。另外,他们同样排除了亚特兰蒂斯在亚述尔群岛1Azres)的可能性。因为在过去的72000年里,那里没有听说过有岛屿沉没。此外,有数不清的早期洪水传说,比如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可以证明瑟拉的沉没。甚至连亚特兰蒂斯的首都也可能在圣托里尼湾(Santrini Bay)中找到。 



  这确实是真的,就像亚特兰蒂斯一样,瑟拉是一个火山岛,拥有很高的制海权,最终在火山爆发后沉没在大海中。但是除了这些共同点之外,克里特假说是立不住脚的。瑟拉只是克利特文明一个比较次要的殖民地,一个小小的边疆城市,而不是它的首都。这与亚特兰蒂斯传说对不上号。另外,来自希腊内陆的迈锡尼文明确实取代了克里特文明,但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平静的,非暴力的。柏拉图说的文明转换过程却是亚特兰蒂斯与雅典之间爆发了战争,范围波及整个地中海,这两个情节没有任何相同点。 



  克里特人从来也没有试图去占领意大利或者利比亚,也不打算入侵埃及,而这正是亚特兰蒂斯人打算做的。纵览相关资料,学者们基本明白克里特人不喜欢战争,比起武力征服,他们对经济贸易更感兴趣。但亚特兰蒂斯人则是非常好斗的。正如肯尼思•卡罗利(Kenneth Carli)所说,“瑟拉之所以被人们当做亚特兰蒂斯曾经存在的地方,主要是因为它被大灾难毁灭过。但是柏拉图的故事更侧重于描写两个敌对民族的战争,而不是这场之后毁灭了双方的灾难。” 



  瑟拉并不是亚特兰蒂斯 



  克里特人确实拥有一支很不错的海军,主要用来进行海上掠夺,还有保证他们海上贸易线的通畅。但是他们的城市并没有围着高墙,也没有任何防御措施。和克里特的费斯托斯(Phaists)和克诺索斯比起来,亚特兰蒂斯的城市却装备着瞭望塔和高高的城墙。更进一步说,克里特的主要城市基本是方形的,亚特兰蒂斯的则都是同心圆形状。当然,有些学者声称他们在瑟拉火山爆发产生的海湾下看到了这种同心圆建筑。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45

爱琴海的亚特兰蒂斯:柏拉图的故事只是一个希腊英雄传奇吗?(2) 



    但是多萝西•B。维塔利埃罗(Drthy B。 Vitalian•)却报告说,从圣托里尼的地下地形来看,“在铜器时代之前这里没有发生过火山爆发,海湾形成的原因应该是卡梅尼岛(Kameni Islands)在海湾中心形成后的后续地质运动。在这次近代(1926年)地质运动中,大片岛屿升上水面。”多萝西•B。维塔利埃罗是美国地质勘探局一位重要的地质学家,专门研究火山地质。 



  很显然,某些学者误把一次近代地质运动的结果当做了古城遗迹。同心圆这种建筑特色在地中海地区并不流行,它主要出现在大西洋地区。比如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的圆形神庙和英国的史前巨石柱。 



  卡罗利还指出,“亚特兰蒂斯的首都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岛屿上,占据了一片广阔的平原,周围群山环绕。”瑟拉根本就不符合这个描述。 



  另外,克里特人并不喜欢用金属把地板、墙壁和柱子都包上,就像亚特兰蒂斯喜欢做的那样。柏拉图描述波塞冬的神庙时,提到那里有被金属覆盖的墙壁,金属装饰的尖塔和至少两根覆盖了金属的圆柱。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像是铜器时代腓尼基人的神庙。 



  还有,亚特兰蒂斯坐落在离海很近的地方,城内有互相连接的运河;费斯托斯和克诺索斯却在内陆,而且也没有运河。应该说,克里特的任何城市都没有运河,也没有海港。因为克里特的轻量级船舶可以直接停靠在海滩上,不像亚特兰蒂斯的远洋航船需要深水码头。 



  梅洛斯是一个克里特岛屿,它曾被学者和亚特兰蒂斯的欧墨罗斯国王的名字联系起来。但是这个岛实在太小,它不可能是一个联合王国的首都。事实上,我们从《柯里西亚斯》中可以看到,欧墨罗斯统治的范围靠近加的斯,那里在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柏拉图对这点很肯定。我不得不承认,这些学者不顾事实硬把欧墨罗斯搬到爱琴海,这种想象力也真是惊人。在柏拉图给出的资料中,欧墨罗斯这个名字是唯一一个出现在地中海东部的,可惜的是在这里再也找不到任何其他国王的名字了。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证据说明瑟拉并不是亚特兰蒂斯。比如,亚特兰蒂斯据称盛产贵金属,但克里特和瑟拉几乎没有贵金属;当然,还有克里特并没有沉入大海,像亚特兰蒂斯一样;瑟拉的火山爆发也没有毁灭雅典,这个岛屿一直幸存到今天。在《柯里西亚斯》中,这两个城市都被彻底毁灭了。 



  亚特兰蒂斯和克里特都很盛行的斗牛仪式也说明不了什么。早在石器时代,这种动物在希腊大陆,埃及,亚述,希泰王国和伊比利亚就十分受尊崇。 



  曾有岛屿沉没的大洋 



  这些希腊学者曾坚称没有大型岛屿在大西洋上沉没过。但是就在1931年,英国和葡萄牙争夺的费尔南多诺罗尼亚群岛(Fernand• Nrnha Islands)在一次地震后沉入水面。显然,亚特兰蒂斯并不是唯一一个沉入大西洋的岛屿。1649年的詹诺努斯(Jannius)地图上标出了乌泽多姆(Usedm),这曾经是一个著名的海上集市,但这个地方后来被大海吞没了。500年前的阿拉伯制图师伊德里塞(Edrisi)画的图上也同样标出了这个地方。事实上,学者们有疑问的是比涅塔(Vineta)镇,这是乌泽多姆岛(Usedm)西北角的一个地方,靠近北边海域的鲁根岛(Rugen Island)。另外,荣恩霍尔特(Runghlt)的弗里斯兰北岛(The Nrth Frisian)上同样有人类居住的痕迹,这个岛屿也在和乌泽多姆同时期沉没。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岛屿就是亚特兰蒂斯,但它们至少说明大西洋上有很多岛屿沉没过。因此,将大西洋排除在亚特兰蒂斯可能存在的范围之外,确实很没道理。 



  信息迷宫 



  至于《吉尔伽美什》、《旧约全书》和很多早期神话提到的大洪水,那不可能是造成瑟拉毁灭的那场洪水。因为这些中东文明里的大洪水神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苏美尔人,他们存在的年代比克里特毁灭的年代要早一千多年。瑟拉的希腊传统,它的神话创始者,都和柏拉图的故事没有丝毫共同点,当然和遥远的亚特兰蒂斯也没什么一样的地方。 



  克里特假设实在有太多的漏洞了。后来,著名的海洋学家雅克•格斯特(Jacques Custeau)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了克里特政府提供的大约两百万美金做基金,搜寻了圣托里尼附近的深海。格斯特自己深受克里特假说影响,但是他最后却什么证据也没有找到。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46

爱琴海的亚特兰蒂斯:柏拉图的故事只是一个希腊英雄传奇吗?(3



    混乱的时代鉴定 



  第一眼看上去,克里特假说还算有点道理,但细细一看,这个理论立即就露马脚了。尤其是如果我们一个观点一个观点的对比下来,就会发现一个爱琴海的亚特兰蒂斯根本和柏拉图的描写对不上号。另外,这种假说和地质学、历史学及比较神话学证据也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不过,希腊学者们为证实这个假说做出了最后的努力:他们声称柏拉图只不过是用了瑟拉历史事件的梗概,将之作为一个模糊的历史大纲。在这个大纲上,他编造了亚特兰蒂斯,以此展示他对于理想文明的观念。 



  但是他们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柏拉图是将亚特兰蒂斯作为理想国的敌人,而不是理想国本身来塑造的。这些学者再三强调柏拉图是将亚特兰蒂斯作为理想国来塑造的。可惜,柏拉图描写的理想城市墨纪拉,它的城池是方形的,而不是圆形的。 



  但是要彻底打败克里特假说,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证据。这个假说的基础是瑟拉毁灭的时间。因为希腊学者们认为,这次灾难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485年。火山爆发产生的海啸冲毁了克里特的海岸,接下来的地震又毁掉了它的城市。与此同时,希腊军队趁机发动了战争,克里特此时已经无力阻止抵抗,这个文明最终陨落了,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鉴定这个时代的关键一步是冰核钻孔鉴定。卡罗利解释说:“冰核鉴定的原理是,灾难发生的那个年代的冰层会出现’酸性高值‘。因为那时火山灰落在了冰冠上,改变了那里的化学成分。通常我们会在格陵兰和南极洲用钻管取样,以此来确定地球过去的气候。” 



  “通过分析这些冰核的化学成分,我们可以找到酸性高值,”卡罗利说,“很多这种冰核用肉眼就可以分辨出来,因为它们上面黑色条纹,那是由很久以前落下的火山灰造成的。有些从格陵兰取来的冰核上面有年轮分层,像树木的年轮或者湖底的冰川沉积物一样。这些分层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古老的冰核是1963年在格陵兰北部提取的。事实上,它是至今为止唯一可以鉴定出瑟拉毁灭时间的冰核,因为只有它足够古老。” 



  鉴定之后,我们都知道瑟拉毁灭的时间是公元前1623年到1628年,大概比希腊学者们以为的要早150年左右。这个差异非常重要,它全盘推翻了克里特假设。因为克里特文明并未在这次自然灾害后毁灭,“所有的证据都显示,”卡罗利指出,“克里特文明不仅从那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而且还在那之后达到了文明的顶峰。” 



  拥护克里特假设的学者还试图在埃及历史中找到证据来支持这个理论,但是他们的理论和埃及历史仍有矛盾之处。按这些学者的说法,克里特文明在瑟拉毁灭后就陨落了。可惜的是,据埃及历史,阿孟霍特普三世(Amenhtep Ⅲ)曾派遣大使团去克里特的城市。也就是说,在希腊学者们认定克里特已经毁灭之后的100年,它还在和埃及相见颇欢。上个世纪70年代发掘者在克诺索斯附近发现了证据,说明克里特文明直到公元前1380年都还存在。埃及的记录也证实了这个发现。即使是按最初错误的瑟拉毁灭日期来看,公元前1380年也在它之后100年左右。显然,认为克里特文明的毁灭就是亚特兰蒂斯故事的原型,这实在有点说不通。 



  卡罗利的评价看上去还是很中肯的,他说:“现在经过研究发现,克里特假设里的战争、航海文明被灾难毁灭之类的情节根本不存在。灾难类型不对,时间是错误的,结果也不符合。那么这个假设到底还有什么是对的?”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47

亚特兰蒂斯学:精神病还是野心家,到底是哪种人在寻找这个遗失的文明呢?(1) 



弗兰克•约瑟夫 



  记者在最近《探索频道》播出的一个特别节目中采访了一位传统考古学家,在谈到亚特兰蒂斯的问题时,该专家表示,如果真有人相信什么遗失的文明之类的,那么这人肯定是傻子或者骗子。这种对亚特兰蒂斯的态度,也是大多数传统科学家的态度。他们认为一个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不会认为遗失的文明真的存在。确实,现在那些受过大学系统训练的研究者都不愿意开罪保守的科学界,否则这可是冒了失业的风险。 



  不过,尽管当局极力中伤那些对亚特兰蒂斯历史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有不少杰出的人才投身于这一事业。梭伦是希腊七贤之一,他发动了当时的社会改革,制定的法典成为古典文明的政治基石。他还是雅典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公元前6世纪晚期,这位杰出的智者拜访了塞斯的尼思神庙。 



  在神庙专用的柱子上刻着象形文字,其中保存了亚特兰蒂斯的历史。当时,最高祭司松契斯将这段历史翻译给了梭伦听。在回到希腊之后,梭伦开始着手写《亚特兰蒂斯》(Atlantiks)史诗,希望将自己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流传后世。但直到公元前560年他死去之前,梭伦都被他发起的政治改革问题所困扰,因而没能完成这部史诗。150多年之后,这本未完成的手稿流传到柏拉图手里,柏拉图据此写了两篇对话,即《蒂迈欧篇》和《柯里西亚斯》。 



  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梭伦对亚特兰蒂斯的记录无疑增加了这个故事的可信度。但是,无论是他还是柏拉图,他们都不是唯一相信这个故事真实性的人。老普林尼提到过,斯塔提乌斯•塞波萨斯(Statius Sebsus)曾经十分详细地描述过亚特兰蒂斯。 



  斯塔提乌斯•塞波萨斯是柏拉图同时代的希腊地理学家,他所有的著作都已经在古典时代崩塌时遗失了。米利都的一个狄俄尼索斯教成员,通常人们称作斯坎托布罗契(Skytbrachin)的,曾在公元前550年写了《亚特兰蒂斯航程》,这不仅早于柏拉图,也早于梭伦。历史学家皮埃尔•伯诺伊特(Pierre Benit)的个人文集中收藏了斯坎托布罗契手稿的复印件。不幸的是,在伯诺伊特死后,这份珍贵的复印件在借用者和修复者之间辗转流传,最后丢失了。 



  米蒂伦娜(Mitylene)的另一位希腊历史学家,他也是狄俄尼索斯教派的(公元前430-367年),在研究了这些前古典时代的资料后说:“根据这个传说的可靠来源,亚特兰蒂斯确实曾经被可怕的海神毁灭,它罪恶的人民最后都长眠在波涛之下。” 



  因此,据说亚特兰蒂斯这座火山岛最后毁灭在海神之手。但不幸的是,所有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一切都存留在《阿尔戈英雄》(Argnautica)中,最后这部史诗却在历史的洪流中遗失了。四百多年后,希腊地理学家狄奥多罗斯•西古流斯(Didrus Siculus)提到了这部分书稿,将其作为自己北非史的重要资料来源。有意思的是,西古流斯与柏拉图正好同处一个时代。 



  1629年,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n)写了一部乌托邦小说:《新亚特兰蒂斯》(The New Atlantis)。这是自从古典时代消亡之后,第一部谈论亚特兰蒂斯的小说。而且,很有可能就是这部小说激起了亚他那修•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对亚特兰蒂斯的兴趣。在《新亚特兰蒂斯》出版后36年,基歇尔在《地下的世界》(The Subterranean Wrld)中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尽管《新亚特兰蒂斯》只是一部小说,但还是在那些去过美洲旅行的学者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他们说美洲土著的口头文学中提到过一片大陆,这块大陆与柏拉图说的亚特兰蒂斯有很多共同点。他们甚至叫这片大陆为亚特兰(Aztlan),非常类似于希腊语中的亚特兰蒂斯。《新亚特兰蒂斯》确实也受到了一些美洲亚特兰蒂斯神话的影响,当时培根在英国伦敦听到了这些神话。 



  亚他那修•基歇尔是一位德国的饱学之士。他出生于17世纪,是一位耶稣会牧师,在数学、物理、化学、语言学和考古学上都造诣很深。基歇尔是第一个研究磷光现象的人,他发明无数,其中包括幻灯机和显微镜的雏形。他还是埃及古物学的奠基者,是第一个认真科学地研究了象形字的学者。同样,他严肃地看待亚特兰蒂斯传说。尽管一开始他对此抱持怀疑的态度,但后来在研究神话典籍时,他发现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因此他谨慎地重新考虑了这个传说的可信度。 



  “我得承认,很久以来我都认为所有这一切都只不过是神话传说,”基歇尔在谈到欧洲典籍中各种各样的亚特兰蒂斯传说时说,“直到有一天,我掌握了东方语言。这时我才发现,所有这些传说很有可能都是在同一个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研究过程中,基歇尔在梵蒂冈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的原文资料。在这个图书馆,他可以自由使用所有的资源,也正是在这儿,他发现了一个证据,可以证明亚特兰蒂斯确有其事。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48

亚特兰蒂斯学:精神病还是野心家,到底是哪种人在寻找这个遗失的文明呢?(2) 



    在罗马帝国时期幸存下来的少量古籍中,基歇尔发现了一张保存完好的地图。这张地图由精心加工过的皮革制成,上面显示出了亚特兰蒂斯的轮廓和地点。地图并不是罗马的,它在埃及被制作好,然后在公元1世纪时被带到了意大利。在古典时代崩溃的混乱中,它幸存下来,最后流落到了梵蒂冈图书馆。基歇尔精确地复制了它,并在《地下的世界》中将它公之于世。在书中,他解释说,这是亚特兰蒂斯的地图,是在柏拉图谈及亚特兰蒂斯之后制作出来的。它最初的来源是埃及。但它真正被完成是在公元4世纪,由某个希腊制图师创造完成。更有可能的是,这份地图最初保存在亚历山大图书馆,但是在宗教狂热者放火烧图书馆时,大量与亚特兰蒂斯相关的文书资料遗失毁灭了。好在这份地图被人带到了罗马,幸运地逃过一劫。 



  基歇尔发现地图上显示,亚特兰蒂斯并不是一块大陆,更像是一个巨岛,规模有西班牙和法国加起来那么大,这和现代地质学对大西洋中脊的理解是一致的。在地图中,亚特兰蒂斯的中间有一座险峻的火山,有六条主要河流,这是柏拉图没有提到的。尽管在1680年基歇尔死去之后,这份地图就遗失了,它依然是唯一从古代世界中幸存下来的证据,证明亚特兰蒂斯确实存在过。感谢基歇尔的研究和著作,这份地图复制品才能一直流传到今天。 



  基歇尔是第一个印刷出版这份地图的人,可能也是最精确鉴定它的年代的人。令人吃惊的是,和我们现在的地图比起来,这份地图描绘出来的地形是颠倒的。这个很明显的异常现象反倒能证明这份地图的可靠性。因为即使到了柏拉图的时代,埃及制图师都会把上尼罗河谷放在地图的上面,因为这条河流的上游源头在苏丹。 



  奥洛夫•拉贝克(•lf Rudbeck)是一位瑞典的科学奇才:他是医药学的教授,发现了淋巴腺,发明了圆顶解剖手术教室;他也是植物学的先驱,设计了第一座大学园林;另外他倡导将拉丁语作为科学界通用语言;除此之外,他还是瑞典历史学家。拉贝克精通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这使得他能够很好的理解古典文学。再加上他业余爱好考古,因此他对于古代世界有渊博的知识。从1651年到1698年,拉贝克一直努力证明亚特兰蒂斯是真实的,是史前最伟大的文明,而不是仅仅是小说和神话。 



  他相信,通过挪威神话和瑞典的巨石遗迹来看,很有可能少数幸存的亚特兰蒂斯人到达了瑞典,对瑞典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特别是船只建造工艺上),为之后出现的维京时代奠定了基础。 


  批评者们一开始就误读了拉贝克的著作,他们说拉贝克将瑞典和亚特兰蒂斯等同起来,但拉贝克从来也没这么说过。在他们草率的研究中,批评者们还攻击了另一位18世纪的学者——法国天文学家琼•贝利(Jean Bailey)。贝利认为北冰洋的斯皮茨伯根就是亚特兰蒂斯遗留下来的一切。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的鲁道夫•斯坦纳(Rudlf Steiner)也被批评者们归为上述两人的同类。斯坦纳出生于18612月,他是一位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一位编辑。斯坦纳是诺斯替教派运动的奠基人。这个教派号召通过净化思想,掌握最高的精神智慧,深化对精神世界的理解。对这个教派来说,这是人智学的指导原则,只有人心中更高的自我——即完全独立于五感存在的精神感知力,才能产生出真知。这种本能的觉悟是一种天赐的能力,它同样在整个宇宙中产生作用。斯坦纳认为,这一点并不新鲜,我们的祖先早就实践过这些原则,只不过那时他们更自由,更充分地参与了生命的精神发展过程。但是随着古代世界里高等文明的发展,庸俗唯物主义逐渐占据了上风,人们天生的感知力渐渐消失、衰落了。 



  斯坦纳相信,要激发这些天生存在于所有人体内的能力,需要训练他们的意识,让他们看到物质之外的东西。斯坦纳的这些想法都记载在《宇宙记忆:史前地球与人类》(Csmic Memry: Prehistry f Earth and Man)中。他还坚持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公元前7227年沉没之前,它的早期居民已经形成了人类最早的种族。他们通过心灵感应,用图像而不是语言,和神灵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49

亚特兰蒂斯学:精神病还是野心家,到底是哪种人在寻找这个遗失的文明呢?(3) 



     根据斯坦纳所说,德国神话中与亚特兰蒂斯传说关系匪浅。其中所说的“火焰之地”(Musplheim)正好与亚特兰蒂斯南部的火山地带对应,而酷寒的“死人国”(Niflheim)则和亚特兰蒂斯一样位置在北方。斯坦纳指出,亚特兰蒂斯人创造了善良/邪恶这一组概念,为伦理系统和法律系统的完善打好了基础。他们的领袖通过控制生命能量,发展灵能,能够熟练掌控自然的力量。 



  “后亚特兰蒂斯时代”被分为7个时期,我们这个时期是欧洲-美洲时期。这个时期将于3573年结束。《宇宙记忆:史前地球与人类》中还描绘了比亚特兰蒂斯稍早一些的利莫里亚文明。这个文明位于太平洋,斯坦纳认为该文明的人民已经掌握了透视能力。对斯坦纳来说,亚特兰蒂斯是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时期,是人类在互相联系和个人体验之间权衡抉择的转折点。前者越来越重视唯物主义,使得后者对于精神的需要越来越被忽视。最终,这种失衡的状态在亚特兰蒂斯灾难中到达了顶点。 



  按照这种对过去历史的理解,斯坦纳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对他来说,是精神,而不是经济,推动了社会发展。斯坦纳对于亚特兰蒂斯和利莫里亚的看法非常重要,因为他发起的瓦尔多夫学校运动1现在仍在运作,这个运动波及上百个学校,欧美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19255月,斯坦纳在瑞士多纳克(Drnach)逝世,在他离去前12年,他建立了人智学学校。 



  我们再来看看詹姆士•刘易斯•托马斯•查默斯•斯彭斯(James Lewis Thmas Chalmers Spence)。斯彭斯生于18741125日,他是苏格兰福法尔郡人。作为一个杰出的神话学家,斯彭斯是20世纪早期继伊格内修斯•唐纳利(Ignatius Dnnelly)之后亚特兰蒂斯学的领军人物。他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是大不列颠与爱尔兰皇家人类学研究机构的成员,同时还是苏格兰人类学与民俗学社团的副主席。他一生写作了四十多本著作,因为他对文化研究的杰出贡献,最后获得了皇家退休金。在他的各种著作中,有很多至今仍然被再版,并被作为该领域的重要资料来源,例如他与玛丽安•爱德华兹(Marian Edwards)合著的《非经典神话词典》(Dictinary f Nn-Classical Mythlgy)。 



  斯彭斯对于玛雅的《起源书》(Ppl vuh)解释非常独到,获得了学界的广泛称赞。但是他最好的书还是以下这些:《亚特兰蒂斯疑团》(The rblem f Atlantis)(1924),《亚特兰蒂斯在美国》(Atlantis in America)(1925),《亚特兰蒂斯的历史》(The Histry f Atlantis)(1926),《欧洲在重蹈亚特兰蒂斯覆辙吗?》(Will Eurpe Fllw Atlantis)(1942)以及《亚特兰蒂斯神秘学》(The ccult Sciences in Atlantis)(1942)。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斯彭斯还主编了一本非常著名的刊物:《亚特兰蒂斯季刊》(The Atlantis Quarterly)。他在上个世纪写的著作《利莫里亚之谜》(The rblem f Lemuria),至今仍是这个领域最好的著作。 



  斯彭斯死于195553日,他的遗志由英国学者埃杰顿•赛克斯(Edgertn Sykes)继承并发扬光大。赛克斯学的是工程,但后来成为了英国出版界的海外记者,因为他熟练掌握了四门外语。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从事外交工作,同时也是皇家地理协会的会员。他出版了约300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大量著作和杂志报道。这些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显示,赛克斯对亚特兰蒂斯传说抱有非常激进的理解。 



  在20世纪中期,从赛克斯写的杂志文章和编的比较神话百科全书来看,他对于亚特兰蒂斯越来越感兴趣。赛克斯死于1983年,还没来得及过他的90岁生日。他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遗产:他的私人图书馆里大量的亚特兰蒂斯资料。这个图书馆就在维吉尼亚海滨埃德加凯斯(Edgar Cayce)的研究与启发协会里。 



  保守派考古学家力图抹杀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性,但考虑到在西方文明历史上,有如此之多伟大的思想家们相信亚特兰蒂斯确实存在过,或许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性确实值得我们相信。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50

南极洲的亚特兰蒂斯:忘了北亚特兰蒂斯和爱琴海吧,兰德佛列姆-亚斯如是说(1) 



J.道格拉斯•凯尼恩 



  在不久的未来,寻找亚特兰蒂斯的考古学家们可能都不得不将他们的阔边防晒帽和水下呼吸器换成防雪盲墨镜和风雪大衣了。亚特兰蒂斯在南极洲——如今这个观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如果它是正确的,那么学者们要探索的下一个地方就是冰天雪地的荒原了。先不要急着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关于亚特兰蒂斯所处的地点有很多猜想,比如大西洋北部啦,爱琴海啦,还有其他的一些冷门地点等等。既然如此,那么这个猜想也应该获得平等的待遇,它确实是一个新的讨论方向。 



  目前严肃对待这一想法的学者有不少,其中相当杰出的有韦斯特和葛瑞姆•汉卡克。这两位学者奠定了这个观点的基础,而之后的查尔斯•哈普古德发展了这一观点。经过这三位学者的潜心研究,这个观点的根基已经相当坚实,经得起科学教条信徒的百般挑剔了。无论如何,要证明这个观点并不需要冰冠大规模的融化。几张定向的卫星照片,外加合适的地震勘测就能够确定在冰层下是否曾有这个繁荣的文明存在。 



  加拿大学者兰德•佛列姆-亚斯和露丝•佛列姆-亚斯确信这些证据很快就会出现。他们曾合著《当天空陷落:亚特兰蒂斯研究》一书。在书中,这对夫妇采用了哈普古德的地壳位移说,并公布了他们的一些开创性的发现。其结果就是让很多人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那么,到底在亚特兰蒂斯发生了什么呢?汉卡克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佛列姆-亚斯夫妇给出了第一个真实的回答。因此,他在自己卖得最好的著作——《上帝的指纹:地球遗失文明的证据》中花了一个章节来推荐佛列姆-亚斯夫妇的著作。汉卡克接着还讨论了他们的理论在媒体中的表现。19962月,佛列姆-亚斯自己曾在NBC的特别节目《人类起源之谜》(The Mysterius rigins f Man)中谈到自己对亚特兰蒂斯的看法。 



  为了更清楚地弄清这对夫妇的观点,《崛起的亚特兰蒂斯》在英属哥伦比亚的温哥华岛采访了佛列姆-亚斯夫妇。对于自己是如何开始对这个研究主题感兴趣的,兰德•佛列姆-亚斯记得非常清楚。那是在1966年的一个夏天,当时佛列姆-亚斯申请了维多利亚港一个图书管理员的职位,他正在等着面试。与此同时,他还在写一个电影剧本,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被放逐的外星人在地球的冰层里冬眠了一万年。突然,收音机里传来摇滚歌手多诺万(Dnvan)唱的《冰雹落在亚特兰蒂斯上》(Hail Atlantis)。“嘿,这是个好主意,”佛列姆-亚斯想,“我想要冰,所以我就想,’现在哪里又有冰又有岛呢?‘接着我就想到了南极洲。” 



  接着,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佛列姆-亚斯阅读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亚特兰蒂斯相关资料,包括柏拉图著名的两篇对话录:《蒂迈欧篇》和《柯里西亚斯》。在这两篇文章中,埃及祭司向梭伦描绘了亚特兰蒂斯的一切——它的外貌,位置,历史和它的沉没。一开始这个故事并没有引起佛列姆-亚斯的注意,但之后他有了一个吃惊的发现——在两张地图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相似性,尽管地图不是很清晰。 



  一张地图是1665年的,来自耶稣会学者亚他那修•基歇尔。他的这张地图只是复制品,源头非常古老。在这张地图上,亚特兰蒂斯看上去在大西洋北部。但是奇怪的是,制图人将地图的北部放在下面,也就是说,很明显,这张地图是颠倒的。另一张地图是1513年皮里日(Piri Ris)的地图,同样是从更古老的地方复制而来。据这张地图显示,这个冰河时期的文明拥有高度发达的地理学知识,能够将亚特兰蒂斯的海岸线画的非常精确。现在这个海岸线已经被埋在冰冠下数千年了。对佛列姆-亚斯来说,非常明显,两张地图都指向了同一块大陆。


 

  突然间,“南极洲的亚特兰蒂斯不再是一个科幻了”,佛列姆-亚斯说,这个发现显示“它可能是真的”。在进一步研究柏拉图的作品后,他回忆说:“我注意到了对亚特兰蒂斯的描述。”很快,在对照了的美国海军地图之后,他开始从一个新的方向去理解柏拉图的故事,理解基歇尔的地图。从南极点看起来,所有的大洋都像是一个大洋的一部分,或者说像柏拉图所说的“真实的海洋”。而在大洋之外,是“一整块对着的大陆”,位于大洋正中,在世界的肚脐上,这正是南极洲的写照。突然之间,佛列姆-亚斯理解了基歇尔的地图。如果将北方移到上面,那么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就在左边,南美洲的尖端正好在右边。 



  佛列姆-亚斯很快还意识到,“大西洋”这个概念在柏拉图的时代有不同的意思。对古人来说,它包括了“所有的大洋”。如果你回忆一下希腊神话中这个情节——阿特拉斯用肩膀扛起了整个世界,那么你对此会理解得更清楚一些。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51

南极洲的亚特兰蒂斯:忘了北亚特兰蒂斯和爱琴海吧,兰德佛列姆-亚斯如是说(2) 



    在柏拉图的描述中,这“一整块对着的大陆”围绕着“真实的海洋”。事实上这块大陆是由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和亚洲组成的。从亚特兰蒂斯所处的位置看过去,这几个大洲连在了一起,看上去像是一块大陆。事实上,从地理学上来说,这五块大陆确实也曾经连在一起。 



  佛列姆-亚斯用自己的话复述了柏拉图的说法:“很久以前,有海员横渡了直布罗陀海峡外的世界之洋,这些海员来自一个很大的岛,这个岛比北美洲和中东加起来还要大。在离开南极洲后,你会到达南极洲群岛,之后你就可以到达那些环绕着世界之洋的世界大陆。比起世界之洋来,地中海实在太小了,小得像个海湾一样。在地中海之外,是一片世界之洋,它被一整块大陆围绕着。” 



  佛列姆-亚斯认为,大部分人在解读柏拉图时容易犯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试图用现代概念来解释这些古代词汇。比如,柏拉图说过,亚特兰蒂斯远处就是赫尔克里斯之柱(the illars f Hercules)。尽管这个词汇确实有直布罗陀海峡的意思,但是它也同样可以解释成“已知的世界尽头”。 



  对佛列姆-亚斯来说,以南极洲为原点看到的世界,与以亚特兰蒂斯为原点看出去的世界非常相似。古代地理学其实比我们现在更先进,如果亚特兰蒂斯确实是柏拉图所说的那样,那么它确实是一个高等文明。 



  尽管如此,这个推测还有一个最大的疑问没有解决:亚特兰蒂斯是如何成为南极洲的呢?南极洲上覆盖着数千英尺厚的冰层,设想它上面曾经有人类居住已经很难,更何况上面还发展出了一个伟大的文明。佛列姆-亚斯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得到了确切的回答。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经出过一本杂志——《耶鲁科学期刊》(Yale Scientific Jurnal),答案就在上面。 



  在这本杂志上,哈普古德教授提出了地壳位移理论。他引用了大量的气候学、古生物学和人类学证据,证明整个地球外壳会周期性的改变位置,并带来剧烈的气候变化。地球上的气候带不会变,因为太阳仍在天空同一个位置散发出光和热,但是随着地球外壳的变化,这些气候带的位置却变了。从地球居民的角度看,看上去就像天空陷落了。事实上,这只是地球的外壳移到了其他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地方移到了热带,有的移到极地,当然,有的地带在纬度上没有大变动。这种变动的结果是巨大的灾难——到处都是大型地震,巨浪袭击大陆架。当极地的冰冠融化时,海平面越涨越高。所有人都逃向更高的地方,以防被卷入海底。 



  佛列姆-亚斯从1977年起就和哈普古德通信,这种联系一直持续到哈普古德去世。尽管他们在亚特兰蒂斯所在何处这个问题上意见有分歧,哈普古德还是赞扬了佛列姆-亚斯的研究工作,并认为他们的研究也充实了自己的理论。1995年夏天,佛列姆-亚斯看到了哈普古德和爱因斯坦的通信,在这些信件中,他发现这两位伟人比他先前以为的联系更紧密。 



  在第一次听到哈普古德的研究时(哈普古德给爱因斯坦的回信中提到),爱因斯坦回信说:“非常有意思,……你的假设是对的。”之后,爱因斯坦就这个理论提出了无数问题,哈普古德完满地回答了。因此,爱因斯坦被说服了,并为哈普古德的著作《地壳位移:理解地球科学基础问题的关键》(Earths Shifting Crust: A Key t• Sme Basic rblems f Earth Science)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地壳位移与现在流行的大陆漂移说(板块结构论)有些类似,但并不相同。根据佛列姆-亚斯所说,“这两个理论分享了一个假设,那就是地球外壳和内层之间是可以移动的。但在板块构造论中,这种移动非常缓慢。”地壳位移理论认为,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具体来说是41000年,各种压力因素才会突破临界点,造成剧烈的位移。这些因素包括:首先是要累积大量的极地冰层,它们的重量会让地壳变性扭曲;然后是地轴的倾斜,它大概每41000年倾斜3°;最后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缩短,这个每隔数千年就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52

南极洲的亚特兰蒂斯:忘了北亚特兰蒂斯和爱琴海吧,兰德佛列姆-亚斯如是说(3) 



   “这个理论犯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佛列姆-亚斯说,“它认为大陆和海洋是分离的,但事实上板块上的大洋是一体的。板块构造论认为这一系列的板块彼此之间缓慢移动。但大陆位移说认为这些板块都是一个整体,是地球外壳的一部分,它们是相对于地球内层整体移动位置。” 



  佛列姆-亚斯认为,这个理论简洁有效地解释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如西伯利亚猛犸的快速灭绝,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类中都有的大灾难神话,还有许多地理学和地质学上的反常现象。这些都是其他理论解释不了的。那些用来证明冰河世纪确实存在的证据,如果拿来说明大陆位移说,可能更合适一些。大陆位移说认为,地球的某些部分总是处于冰河期,而另一部分则不是。当大陆在纬度上位移时,它们有的会移动到冰河期地带,有的就移出冰河期地带。这种位移将南极洲西部移进了冰寒地带,使西伯利亚冰雪连天,但同样让北美洲移到了温暖气候带。


 

  柏拉图认为南极洲冰冠的历史是11600年,但很多传统地质学家坚持认为冰冠存在的时间要久远得多。尽管如此,佛列姆-亚斯还是指出,鉴定年代用的冰核取样来自东南极洲(又名大南极洲),那块地方即使在亚特兰蒂斯时代也是冰天雪地的。要知道,在这里不久前曾有过30°的位移,地面位置移动了2000英里。 



  在这次位移发生之前,小南极洲1的帕默半岛(Palmer eninsula)是一个和西欧差不多大的岛屿,位于南极圈之外,气候类似于地中海气候,非常温和。而此时大南极洲则位于南极圈内,到处冰雪覆盖。 



  “柏拉图所描述的地带,”佛列姆-亚斯说,“应该和宾夕法尼亚州差不多大,其中还有像今天的伦敦一样繁华的城市。”这样的地方,用卫星应该很容易找到。同心圆和其他大型几何标志都很容易穿过冰层被识别出来。 



  佛列姆-亚斯还认为,柏拉图的故事应该用他的方式来重述一遍。尽管他也怀疑这个故事中有些地方是虚构的。比如说,他认为希腊和亚特兰蒂斯的战争可能只是编出来取悦本地听众的。但是,考虑到亚特兰蒂斯发展的规模,他对于柏拉图的讲述还是非常看重。“亚特兰蒂斯在工程学上的成就需要非常先进的技术,甚至比我们今天拥有的还要先进。” 佛列姆-亚斯说。 



  另外,柏拉图提出数字理论,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以数字10为基础修建起来的,这个错误最后导致了亚特兰蒂斯的毁灭。这个理论通常被用来支持这种说法:亚特兰蒂斯就是爱琴海的克里特文明。佛列姆-亚斯并不这么认为。“这个错误如果是发生在阿拉伯数字中,很容易被理解。1001000之间如果小数点打错了,那就有可能弄错。但是在埃及计数中,这两个数字是不可能弄错的。”那些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北大西洋的观点也一样,都是把现代观念硬加到古代概念上。 



  到现在为止,主流科学界对佛列姆-亚斯的理论不屑一顾。不过他相信,至少哈普古德的理论开始被慢慢接受了。“通常一个新观点总要经过大概50年时间才能被接受,”他说,“现在我们已经快要到50年了。” 



  那么,如果卫星图像和地震观测数据证实了佛列姆-亚斯的观点,下一步该做什么呢?“这个地段的冰层并不厚,”佛列姆-亚斯说,“大概不到500米。一旦我们找到这个地区,那么设置一个升降机下到冰层里应该很容易,到时我们肯定会发现些什么。” 



  我们可能会发现那些极其精美的器物,它们被快速冻结,安安稳稳地在冰层里呆了12000年。这种期望是否足以打消那些主流科学家的疑虑呢?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53

亚特兰蒂斯蓝图:这些古遗址能否告诉我们地壳变化的秘密?(1) 



兰德•佛列姆-亚斯 



  199311月,韦斯特给我发了一份传真,从此我就开始了长达4年的探索。韦斯特发给我的那篇文章是罗伯特•博瓦尔写的,他出生于埃及,是一位建筑工程师。博瓦尔认为埃及金字塔对应着猎户星座。我毫不怀疑,这种极富开创性的理论会让他很快闻名于世。不过现在博瓦尔的理论更为激进,他认为不仅仅是金字塔,而是绝大多数雕塑,包括斯芬克斯像,都是10500年前的猎户星座的镜像。博瓦尔在另一本他和汉卡克合著的书中阐释了这个观点,书名是《斯芬克斯像传递的信息:对人类遗产的探寻》。 



  韦斯特在发来传真之后,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这是我们之间最早的联系之一。他已经读完了我的著作《当天空陷落:亚特兰蒂斯研究》的原稿,并且自愿为这本书写编后记。我们认为南极洲可能是亚特兰蒂斯曾经存在的地点,这个理论的框架来自地壳位移学说,为此我花费了好几年时间与哈普古德通信联系。 



  在充分地研究农业起源和更新世1晚期(公元前9600年)的物种大灭绝之后,我提出这很有可能就是地球的最近一次位移。韦斯特在仔细研究了我的著作之后,以他一贯的直爽性子问我:“博瓦尔鉴定斯芬克斯像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0500年,这个和你的公元前9600年地壳位移有矛盾。如果博瓦尔的判断是对的,你要怎么解释这个矛盾?” 



  韦斯特一语中的。如果斯芬克斯像是在地壳位移之前就建造好了,就像博瓦尔鉴定出的那样,那么当地壳位移时,这座雕像的位置应该也随之改变,不可能再对齐。但是事实就是,斯芬克斯像和整个大吉萨地区都和地球基点呈直线对齐。“要么就是博瓦尔在考古天文学上的测量上出了错,要么就是你说的公元前9600年有问题,”韦斯特说,“你对这个年代有把握吗?有没有可能你弄错了900年?” 



  “韦斯特,”我回答说,“所有考古学和地质学的放射性碳鉴定都指出,最后一次大灾难出现在公元前9600年。我对此很确定。或许,埃及人雕刻斯芬克斯像是在纪念他们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因此斯芬克斯像有可能是在之后的纪念活动中被制造出来。” 



  199610月,我和博瓦尔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Bulder)会面。我们进行了一场友好的辩论。我相信斯芬克斯像是在公元前9600年之后雕刻的,并向他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想想吧,我说,如果今天有一颗小行星或者大的彗星撞击了美国,毁掉了整块大陆,使得我们的文明倒退到最原始的状态。再想象一下,有一队科学家藏在潜艇里活了下来。他们决定建造一个纪念物,纪念他们的国家,给后人留下关于这场灾难的信息。那么,他们会让标志物纪念美国历史上的哪一天呢?会是1996年,世界末日这一年?我不这么想。我相信他们会将纪念碑指向1776年,美国建立那一年。同样,我想尽管斯芬克斯像在公元前9600年建成,但它对应的却是公元前10500年的天空,因为这个日期是他们文明史上的重要时刻。 



  如今,这些科学上的矛盾和谜团就像是我的兴奋剂。我的科学态度归结到一句话,就是:反常就是新发现的大门。我以一种条理清晰、谨慎勤恳的方式进行我的研究。尽管我已经在亚特兰蒂斯这个问题上研究了二十多年,但我还是能不断发现新的关键点。 



  我的妻子露丝在写小说期间,还在社区大学图书馆做兼职。她那种突发奇想式的研究方式与我一丝不苟的研究方式正好互补。我记不起多少次她带回来的书正好就是我需要的那本。所以当她给我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美国考古天文学》(Archaeastrnmy in re-Clumbian America)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F。阿维尼(Anthny F。 Aveni),写于1975年,是世界上重要的考古天文学著作之一。这本书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这对我当时正试图解决的谜题非常有帮助。书里指出,在中美洲,几乎所有的巨石建筑都指向真北1偏东。阿维尼还写到,中美洲人倾向于让他们的城市指向真北偏东。阿维尼检查了56个遗址,发现其中有50个都是这样。 



  对于这种现象,阿维尼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相信死亡大街——特奥蒂瓦坎(Tetihuacan)的一个著名景点——就是解决谜题的关键。它将会告诉我们,为什么所有的建筑都有如此奇怪的偏向。这条笔直指向月亮金字塔的大道,向真北的东边偏了155°,指向了昴宿星团。阿维尼认为这条大道就是一个模板,所有中美洲的其他建筑物都向它看齐。不过这条规则似乎只适用于特奥蒂瓦坎的这条大街,阿维尼在书中列出的其他遗址建筑没有这种现象。对此,他的解释是,其他49座遗址没能完全精确的复制死亡大街,这解释听起来可不怎么样。 



  我的想法不一样,这个想法的产生基于测地学2和天文观测。如果这些中美洲遗址也是世界性地理考察的一部分呢?我对古代地图颇有研究,我确信亚特兰蒂斯人曾经画过整个世界的地图。如果墨西哥古迹的指向其实是某种已经失传的科学(某种地理学)的残迹呢?如果这些古迹的排列其实是某种精确的石质模板,而这个模板又是以洪积前的地球为蓝图的呢? 



  特奥蒂瓦坎位于西经95°53’,如果我们减掉它偏了的那15°28‘,那么最后位置是83°25’。这个位置也正是公元前9600年之前北极的位置(根据哈普古德的数据)。换句话说,死亡大街比哈普古德测出的古北极位置要向西偏了约155°。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54

亚特兰蒂斯蓝图:这些古遗址能否告诉我们地壳变化的秘密?(2) 



    当我得出这个结论时,我非常激动。墨西哥的这些遗址指向的是否就是地壳位移之前的北极?这个发现意义深远。这意味着曾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文明存在,他们已经拥有了先进的地理学知识。他们还拥有尖端观测方式,在地球位移前,他们曾经在美洲使用了这种观测方式。


 

  我很快就发了几个重要的中美洲遗址:图拉(Tula),特纳育坎(Tenayucan),科潘(Cpan)和霍奇卡尔科(Xchicalc),它们可以证明我的测地学理论。把它们现在的经度减去偏差的度数,就正好是地球位移之前北极的经度(西经83°)。我忍不住想,是否还有其他的遗迹指向旧北极呢? 



  我开始研究伊拉克的遗址,那里是许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和中美洲遗址不同,还没人把这些遗址和地球基点联系起来研究。我只能一个一个检查这些遗址,查找资料,将证据拼接起来。但是当乏味的工作出了成果时,一切就都是值得的了。我很快发现,很多中东的古老遗址确实指向北极以西。就像中美洲其他遗址一样,他们都指向了老北极。 



  乌尔(Ur)古城中的金字形神塔1以及它祭拜月神的圣地都指向北极以西,即位于哈得孙湾(Hudsn Bay)的老北极。 



  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控制圣城尼普尔(Nippur),那么他就不能被称作苏美尔(Sumeria)的国王。这个城市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的遗迹现在在巴格达(Baghdad)南部,在那里,世纪之初出土了很多著名的碑文。这些碑文显示,苏美尔人相信他们曾有一个岛国天堂,名叫提尔蒙(Dilmun)。这个天堂遗失已久。很显然,提尔蒙神话(我在《当天空陷落》中提到过)和英属哥伦比亚的海达人(Haida)神话非常相似。它们都提到一个岛国天堂被神灵恩利尔(Enlil)用大洪水毁灭。恩利尔的天威是尼普尔的无上荣耀,为他而造的神庙和金字形神塔都指向了真北偏西。也就是说,金字形神塔和白色神庙都在乌鲁克(Uruk)的苏美尔城,它们都指向哈得孙湾而不是真正的北极。 



  我观察得越多,就发现更多的中东古遗址指向老北极。其中耶路撒冷的哭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它是希律王神庙的遗迹,建造在所罗门王神庙遗址上。 



  现在我知道,我发现的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测地学现象,这需要大量实地探测。下一步,我准备测算世界各地重要的巨石遗迹和宗教遗址在远古时的位置。如果它们所处的纬度仍是老北极那个纬度,那么我想我可能确实发现了点什么。 



  我测算的第一个遗址是吉萨的大金字塔。我以北纬60°,西经83°(哈得孙湾老北极的坐标)为原点计算它的坐标。吉萨离哈得孙湾有4524海里,这意味着它在公元前9600年之前的纬度是北纬15°。我觉得这很奇怪,吉萨今天在北纬30°,这正好是从赤道到极点的三分之一,而在地球最后一次位移之前,吉萨在北纬15°,正好是赤道到极点的六分之一。这确实挺巧合的。所以我决定研究西藏的宗教中心——拉萨,因为我知道这个城市和吉萨一样,当今也在北纬30°的位置。 



  拉萨的坐标是南纬29°41‘,东经91°10’,它离哈得孙湾有5427海里。从赤道到极点是5400海里,所以在亚特兰蒂斯的时代,拉萨的位置在赤道以南27海里。当地壳位移时,吉萨从北纬15°移到了30°,拉萨则从0°移到了30°。这是巧合吗? 



  当我将吉萨和拉萨在地球三次位移中的位置进行对比时,巧合更多了。我吃惊地发现,以下纬度:0°,12°,15°,30°和45°再三出现。这看上去不像是偶然,因此我将这些纬度命名为神圣纬度。如果你对考古学或者世界主要宗教圣地感兴趣的话,那么大多数遗址的地点你都会很熟悉。所有这些遗址都在神圣纬度周边30海里以内,这些遗址在地面上排成的直线可比阿维尼说的天文指向要精确得多。 



  有一些认真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这些遗址中有一些比较特殊,它们曾经坐落的位置囊括了两个(甚至三个)神圣纬度。比如,吉萨就在曾在北纬15°和北纬45°,今天在北纬30°。拉萨今天在北纬30°,之前却曾在赤道,有一个时期还在离北纬30°32海里的地方。 



  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相信,这是因为在地球位移之前,亚特兰蒂斯的科学家们就意识到了,频发的地震和高涨的海平面都预示着地质灾难即将到来。他们试图在这场不可避免的灾难面前保护自己的文明,因此他们执着研究,想要弄明白,过去到底是什么灾难袭击了地球。 



  地质学家们在地球上四处行走,测量地壳以前的位置。一旦他们能够精确测算出地壳在过去什么时候位移过,他们就会明白地壳将来会什么时候位移。在观测的过程中,他们在一些地方留下了测地学标记,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地方对于他们的测算比较重要。 



  在地壳位移毁灭了亚特兰蒂斯之后,这些陈旧的标记被幸存者发现了。但是他们对那场地质学调查已经一无所知。这些幸存者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非凡的测地学标记是那些已经离去的神灵留下的信息。于是这些地方建起了圣城,它们的实用功能则被遗忘了。 



  幸存者的后代继续崇拜这些巨大的圣地。但最后风沙侵蚀了这些原始建筑,因此新的圣地又建在了这些亚特兰蒂斯测量员留下的遗迹上。但每一次重建,过去的影子仍在新建筑中徘徊。因此新建筑仍然保留了圣地最初的指向——就如亚特兰蒂斯兴盛之时,这些建筑都指向了旧北极。 



  这些秘密隐藏在斑驳的古迹之下已经数千年了。最后,终于有一些勇敢的人开始发掘这些古迹,他们来自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和美国。这些惊人的发现最终被公之于世,这多亏他们敢于挖掘圣地的勇气。耶路撒冷圣殿武士的秘密使命,和摩西从埃及带来的尖端设备只不过是这些惊人报道中的一部分而已。 



  我相信,一旦我们能够解释古代巨石建筑为什么在这些神秘的位置上,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就能理解它们奇特的指向意味着什么。这些圣地仍然吸引着旅游者们,他们对于这些地方宏伟的结构非常吃惊,同时也对那些无名祖先的智慧和想象力叹服。但是我的研究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世界上还有非常多的遗迹,如果我们简单地算一下它们在地球位移之后的纬度,也能得出同样的结果。这些遗迹之中最大的就是亚特兰蒂斯曾经存在的地方——南极洲。我已经在亚特兰蒂斯这个问题上研究了18年,我想没什么能比这个课题更吸引我了。但是这些圣地的独特位置是个谜,它吸引了我。在这个谜题上,我投入了同等的热情。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55

日本的水下遗址:古利莫里亚遗址被发现了?(1) 



弗兰克•约瑟夫 



  19953月,一位潜水员无意间游出了冲绳南海岸附近的安全地带。冲绳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场战役的发生地,之后这个小岛成为了一个景点。这个潜水员当时潜到了大概40英尺深的水下,之前从未有人游到这个深度。突然,他透过太平洋清澈碧蓝的海水,看到一座巨大的石质建筑,这座建筑已经被大量珊瑚埋起来了。 



  游近之后,他发现这个宏伟的建筑是黑色的,由整块巨石建成,看上去年代久远。建筑物的外表已经在漫长的时间中被有机物侵蚀得模糊不清了。他绕着这个不知名的建筑转了几圈,拍了几张照片之后,就调整方向游向海岸。第二天,他拍摄的照片就出现在了日本最大的报纸上。 



  这个建筑立即就引发了一场论战,吸引了大量的人来这里:其中包括考古学家、媒体工作者和好奇的业余人士。但没人能够鉴定出这座建筑的来源。先不说这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建筑,专家们连这到底是不是人造建筑都不能肯定。这有可能是某场战争后被遗忘了的军事设施吗?或者它有可能是某个古老文明的遗址? 



  有传言说这座建筑来自遗失的文明“穆”(Mu)。在文明发源地的传说中有这个文明的存在,不过在很久之前,这个文明就已经消亡在大海中。但冲绳的水下建筑之谜被封在了厚厚的外壳中。这个建筑看上去像是古代的人造物,但是,大自然的产物有时候看上去也像是人工的。那么,如果是人工的,这个水下建筑到底源自何处呢?大众和科学界为这个问题辩论了无数次。 



  次年夏末,又有另一位潜水员在冲绳的水中吃惊地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拱门,拱门由巨石构成,极其精美。其建造方式与印加古城的建造方式如出一辙。只不过印加古城在太平洋的另一头,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中。 



  这一次毫无疑问了。感谢这个地带的急速洋流,珊瑚并没有掩盖这个建筑,透过水晶一样澄澈的水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00英尺下拱门的清晰轮廓。它显然是人造的,而且年代久远,看上去美得像奇迹,矗立在没有损毁过的海床上。 



  但这只不过是那个夏天收获的第一个发现。专家小组意识到这里可能会有更多的水下建筑,他们派了潜水员对冲绳南海岸进行了地毯式搜寻。他们的专业努力很快收到了回报。秋天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在近海的小岛下发现了五座遗址。 



  这些遗址所处的深度从20英尺到100英尺不等。尽管它们之间的建筑细节有一些变化,但整体风格是相近的。它们都有平整的街道和十字路口,壮丽的类似祭坛的建筑物;有宏伟的、通向广场的阶梯和缓缓升起,通向一对塔状建筑物(有点像电缆塔)的游行道路。 



  这组水下遗址已经非常有名,其中有的是在冲绳西南部的与那国岛水下发现的,有的位于与那国岛附近的庆良间(Kerama)、粟国(Aguni)的水下。这两个岛屿和与那国岛大概只有311英里。总之,如果能够继续找到其他的水下遗址,将与那国岛和冲绳联系起来,那么这些遗址就可能是太平洋一个巨大古城的各个部分。 



  迄今为止,这些遗址中最大的建筑在与那国岛东部海岸附近,位于100英尺的水下。准确的说,这个建筑有240英尺长,90英尺宽,45英尺高。所有的遗址看上去都是用花岗砂岩建成的,另外,在建筑内部没有发现通道和房间。事实上,这些水下建筑的风格非常像冲绳岛本土的建筑风格,比如岛上的中城城堡(Nakagusuku Castle)。 



  与其说中城城堡是一座军事设施,不如说它是一座仪式性的建筑。根据专家鉴定,中城城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年左右,尽管它作为一个圣地可能更古老一些。虽然冲绳本地人对这里仍保持有一种迷信般的敬畏,但事实上,建造这个城堡的人以及它所属的文明都已经湮灭不可闻了。 



  另外,在野吕(Nr•)也发现了其他类似中城城堡的古建筑。那里的穹形墓穴和中城城堡一样,都是直线条式建筑。本地人对这些墓穴十分尊重,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岛民先辈们的宝库。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冲绳话中,这些墓穴被称作“莫埃(mai)”,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的波利尼西亚人用这同一个词称呼他们那些大头长耳的雕像,据说那是他们的祖先。要知道两地相距有6000英里之远! 



  或许,太平洋两岸的联系不仅仅只是语言学上的。水下遗址有些特征更类似于夏威夷群岛上的古神殿。这些长条形的神殿周围有长石砌成的围墙保护,宏伟的阶梯缓缓上升,最后通向宽阔的广场。在广场上安放着木质的祭坛和神灵的雕像。有很多古神殿保存下来了,它们至今还受到夏威夷本地人的敬畏。不过,如果仅仅就建筑而言,那么冲绳水下遗址用的是巨石,而夏威夷古神殿用的是小得多的石块。 



  根据夏威夷的典籍,这些神殿最初是由梅纳恩人(Menehune)修建的。梅纳恩人是一个红发种族,他们精通石匠工艺,在波西米亚人到夏威夷之前一直占据着这里。后来,因为不愿意和新到的波西米亚人通婚,这些原始居民离开了。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56

日本的水下遗址:古利莫里亚遗址被发现了?(2) 



    除此之外,在太平洋东线的秘鲁海岸,我们也找到了可能与冲绳水下遗址相关的古城。其中与水下遗址最相似的是古帕查卡马克(Pachacamac),这个城市位于利马南部几英里开外。帕查卡马克坐落在南美洲最重要的圣地,在印加时代(大约16世纪时)就是祭祀用地,但根据专家的测定,它存在的时间要比那个时代早至少1500年。在印加时代,帝国各地的信徒都会聚集到帕查卡马克参与仪式,直到后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 Pizarr•)的兄弟赫尔南(Hernand•)带着22个全副武装的西班牙人洗劫了这里。这个用泥砖砌成的遗址有宏伟的阶梯,宽阔的广场,这和冲绳水下遗址非常相似。 



  在北边,特鲁希略(Trujill•)之外,还有两座印加时代之前的遗址。它们和冲绳水下遗址风格近似。这些遗址被称作太阳神庙,它们是一种有露台的金字塔,由莫什人(Mche)建造于2000年前。太阳神庙大约100多英尺高,684英尺长,有着不规则的露台,露台是用未经火烤的风干砖坯建造的。这个城市曾经拥有30000居民,而太阳神庙则是它的标志物。和前面的遗址一样,太阳神庙的建筑和在与那国岛发现的极其相似。 



  现在我们来看看太平洋的另一头。日本的第一任皇帝是武天皇(Jimmu),他是喀木(Kamu)的直系后代,也是传说中创造了日本社会的人。另一位古代天皇则是天武天皇(Temmu),在《日本纪》(Nihngi)和《古事记》(Kjiki)中都记载了他的名字。这三个著名的人物,名字里都有“Mu”。除此之外,在日本北部,有一条圣河也叫“Mu”,这条河流为日本带来了第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在日本,“Mu”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存在或者不再存在,就像它在韩语中的意思一样。那么,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大陆? 



  在古罗马,利莫里亚是一种仪式,这个仪式由每个家庭的主事人举行,用来平息那些逝者的灵魂,这些死人每年都会回来一次。利莫里亚同时也是一个巨大岛国的名字,罗马人相信这个岛国曾经出现在远东海洋上,有的人认为就是印度洋上。这个岛国后来消失了,成为了无数痛苦灵魂的居所。利莫里亚仪式是罗穆卢斯(Rmulus1创立的,是为了赎回他杀害瑞摩斯(Remus2的罪孽。在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了“mu”这个词。因为这对兄弟被认为是罗马的祖先,那么也就是说,“mu”这个词渗入了这个文明的根基里。在拉丁语里,这对兄弟的名字第二个音节是要重读的:分别是RmulusRemus。 



  在19世纪早期,当时英国博物学家正在给哺乳动物分类,在描述马达加斯加发现的一种原始灵长类时,他们使用了一个古老的词汇:Lemur(狐猴)。因为这种生物拥有一双巨大的、明亮的眼睛,就像罗马神话里的夜游神勒穆瑞斯(Lemures)一样。当科学家们在非洲之外也发现了狐猴时,他们非常惊奇。因为非洲是一块独立的大陆,就像南印度和马来半岛一样。为此科学家们创立了一种理论,认为印度洋中间以前可能有一块大陆连接了其他大陆,最后这块大陆沉没了。但是海洋学家们已经证实这块大陆并不存在。 



  但是那些研究太平洋岛国口传文化的学者很迷惑,因为这些口传文化中总是出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曾经有一个已经消失的祖国,岛民的祖先——文化传播者们从这个祖国来到移居的岛上,洒下了文明的种子。 



  在库瓦伊(Kauai),夏威夷人说,穆(Mu)在很久以前从一个漂浮的岛屿来到这里。夏威夷自古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颂歌是库木里坡(Kumulip•)1,里面详细讲述了很久以前,一场可怕的大洪水是如何毁灭了世界。颂歌包括对于远古大灾难的模仿:“人们听到了自然在怒吼,看见波浪起伏,大地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地震来临。大海在发怒,海浪高过了沙滩,高过了人类居住的地方,渐渐高过了整个大陆。第一任族长留在了寒冷的高地。但死亡依然降临了,从地球肚脐来的水流冲了进来。那就是考验勇士的波浪。在这一晚,很多人消失了。”这一次大浪中活下来的勇士就是库阿穆(Kuamu)。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57

日本的水下遗址:古利莫里亚遗址被发现了?(3) 



    尽管太平洋两岸都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描述了一个沉没的家乡,精确的海底声纳地图依然显示根本没有什么沉没的大陆。但是考古学上的谜题还是没能解决。这些关于遗失大陆的神话照旧在一些遥远的地方——比如莫尔登岛(Malden Island)存在。要知道,在这个岛上有一条石头铺的路直接修进了大海。另外,有的无人岛上还有四十座带露台的金字塔。 



  总之,从南美到日本,再到波利尼西亚,这些地方的遗址都有类似的建筑特征。它们暗示着这些文化的连接点可能就是圣门。典雅的蒂亚瓦纳科(Tiahuanac•)是一座圣城,位于玻利维亚安第斯山脉上,靠近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这座城市的主要景观就是两座圣门。这两座门,一个在已经沉没的庭院上,入口处有几座雕像。雕像可能是某位神灵或者英雄,高达12英尺,非常引人注目;另一座门在这个城市的尾部,就是著名的太阳之门,能够根据太阳的变化来调整方向。 



  我们再来看看太平洋的另一边。汤加岛上的毛依三石塔(Haamnga-a-Maui)是一座高达15英尺的石门,重109吨,而且与夏至日的太阳排成直线。日本有数以千计的圣门,它们大多数是木制的,但是所有的圣门都用来界定圣地的范围。这些圣门被称作Trii(鸟居),这个词也出现在古代印欧语系中,后来在德语里留存了下来:Tr,意思就是门。而冲绳附近的水下建筑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独立的、用巨石建成的门。至于罗马,那里本地人每年五月都要过利莫里亚节,他们的帝国到处都是独立的圣门。 



  我们可以把这种有趣的巧合和大量考古学证据、土著的各种传说结合起来看。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确实曾有某个强大的文明在太平洋发展,这个文明对周边地区都影响深远。最近在琉球群岛(Ryukyu Islands)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论。琉球群岛上的古建筑与秘鲁前印加建筑风格非常相似, 当然,它与冲绳的穹形墓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如此,冲绳的水下建筑或许解决了考古学的一些老问题,但同时它带来了更多的新问题。这些古迹存在多久了?为什么它们会在水下?谁建造了他们?为什么建造呢? 



  到目前为止,从我们收集的证据看,这个古迹并不是由于突发的大灾难而沉没的。除了有一两座建筑有点倾斜之外,其他的看不出有任何解构破坏:没有裂缝,也没有落石。相反,它们保存完好。这些古迹有可能是毁于海水上涨,或者是大陆的缓慢移动,也许同时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就是海水上涨这个原因。海洋学家告诉我们,海平面在过去170万年前上升了100英尺。我们知道,这些日本遗址肯定非常古老。不过它们一直被强水流冲刷,所以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可能对它们无效。 



  相比而言,要弄清这些遗址以前是用来做什么的就容易多了。看看它们宏伟的阶梯,还有简洁的平台;平台上除了木制的圣坛和神灵塑像之外什么也没有——这些都和夏威夷的古神殿非常相似,显然这些遗址本来是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 



  不过,如果要问到底是谁建造了这些建筑,那么即使是最专业的美国考古学家也只好保持沉默。当然,在我看来,考虑到周围上百个太平洋文明中的大洪水故事,如果这些遗址不是利莫里亚的,那还能是什么呢?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57

韦斯特、肖赫与汉卡克戴维的日本水下古迹之旅 



J。道格拉斯•凯尼恩 



  关于冲绳水下遗址的各种问题,即使是在非传统的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论断。《崛起的亚特兰蒂斯》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站在任何一方说话,我们希望能采取一种中立的、公平的态度。举个例子,在前一章弗兰克•约瑟夫撰文认为水下遗址显然是人造的;不过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也没什么。因为你马上就会发现,在后一章,罗伯特•肖赫博士反驳了这一观点。 

  ——编者语 



  19979月,特立独行的埃及古物学家韦斯特、作家汉卡克和肖赫博士造访了日本的与那国岛。在这里80英尺深的水下,人们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平台,这座平台高达160英尺,呈金字塔形。经过几次潜水观察,这三位研究人员认为这很有可能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结束旅程之后,韦斯特在《崛起的亚特兰蒂斯》上发表文章,讨论了这个古迹在考古学上的真实性。 



  韦斯特和肖赫在造访实地之前,就认为这个古迹很有可能就是他们一直等待的突破性证据,能够证明远古文明确实存在。因为这个古迹经过鉴定,已经在水下呆了11500年了,而且他们看到的照片是那么清晰。早些年他们发现埃及的斯芬克斯像是被水蚀的,而不是被风蚀的,这意味着斯芬克斯像的年代要往前推数千年,这个结论震惊了学界。 



  不过,在仔细检查了与那国岛的遗址之后,韦斯特和肖赫都认为这个古迹可能只不过是自然形成的,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被人类加工过,比如顺势造了个土台子之类。他们还认为,无论如何,即使这个遗址完全是自然形成的,那也不能就此定论。在这一点上,三个人意见一致,他们都认为这个水下遗址需要更多的研究,更全面的检测,因此,对于这个古遗址,现在就给出任何结论都太早了。 


  对于韦斯特的说法,弗兰克•约瑟夫表示不赞同。他认为韦斯特、肖赫和汉卡克都只研究了一座遗迹,可这片311英里宽的海域里,总共有八个这样的遗址。那么肖赫博士最好能解释一下,地质力量是怎么创造出这么多类似的地方的。如果按他的说法,这个水下遗址是自然偶尔形成的,那么应该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 



  之后,《探索杂志》(Quest Magazine)在英国举行了一次先锋派会议。约瑟夫在会上发言,认为在水下遗址的问题上,还有很多矛盾和复杂的地方。但是与会的研究者至少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一系列古迹是人造的。约瑟夫还列举了日本研究者对部分石块的实验室数据分析,他们也认为这些石块是人类加工过的。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16:59






《被禁止的历史·摘抄版》至此分享完毕。

本文除了提供第一楼的word文档下载外,还外链了度娘的文档。

如果读完上述的内容感觉有兴趣的,可以在以下外链观看该文更多未摘抄的内容:

最后,感谢各位对本站的支持



[ 本帖最后由 saltfish 于 2011-12-4 17:01 编辑 ]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1-12-4 22:01

我就要顶你了
作者: saltfish    时间: 2011-12-4 22:24     标题: 回复 61# bj88488848 的帖子

谢谢支持
作者: fanjianjun    时间: 2011-12-5 10:59

貌似不错,谢谢楼主 ,下来仔细看
作者: houzs    时间: 2012-1-7 13:24

一切皆有可能,,拜读中。支持!!!!
作者: 3633869    时间: 2012-5-6 22:50     标题: fgsfhsdf

hsdfhsfdhd
作者: nazigod    时间: 2012-5-21 14:55

为虾米我看不到附件聂
作者: q5782212    时间: 2012-5-25 13:30

历史好多都是瞎编的!
作者: nazigod    时间: 2012-5-30 10:38

想看看到底禁止了神马
作者: =Era=    时间: 2012-8-13 06:20

我也对冰川时代很感兴趣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