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中美关系之回溯
2011-11-30 作者:何清涟
如前所述,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诸多美国跨国公司巨头相继从中国市场撤出。中国方面只承认美资有撤出的,但不承认撤资“成潮”。美国波士顿企管顾问公司(BGG)发布的研究报告《美国制造归来》(Made in the USA, Again)指出,中美生产成本差距缩小,美资企业已从大陆撤离回流到美国,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已变身成为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
美国政府与欧盟领导层与中国就投资环境进行多轮磋商,但未能有所改变。加之中国大陆近两年面临员工薪资上涨,土地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等因素,造成整体生产成本大增。美资企业盘算成本之后,认为大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于是将企业回迁美国。BGG在《美国制造归来》中预测,到2020年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前不久,福特汽车公司宣布把1.2万个工作机会迁回美国,并将在美国投资160亿美元,包括62亿美元用于购买和升级在美工厂的配备。BGG高级合夥人希尔金(Harold L. Sirkin)指出,未来五年在美国一些地区制造的商品,生产成本将只比大陆沿海城市略高5%至10%。成本缩小的同时,美国的生产效率更超过大陆。
高盛从急欲联姻到绝袂离婚
撤资的不止产业界,还有金融业。最近几个月,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和高盛先后结束与中资银行的联姻。在它们采取行动之前,美银(Bank of America)和美林(Merrill Lynch)将其拥有的中国建设银行的10%的股份出售了大约一半。在所有美资的撤资当中,高盛的退出具有标志性意义。就我所知,高盛曾绞尽脑汁希望在中国扎根,为此充当了中国金融业最踊跃的战略投资者。为了获得北京青睐,高盛曾投入巨额公关费用进行巧妙的公关。这些公关手段当中包括采用北京最喜欢的手段:即帮助中国在国际社会宣传。那本罔顾事实、竭尽吹捧之能事的《北京共识》(2005年),就是美国高盛公司的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执笔写成。这个报告不仅将中国这种罔顾社会公正与人权、严重透支生态环境的经济模式,说成“以平等与高质量的发展为其特点”,是“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的发展模式;还说“北京共识”包含的许多“非经济理念”(即“专制极权政治+市场经济”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观)不仅值得发展中国家仿效,还将在全球范围内取代“华盛顿共识”。这种有点无耻但很有效的“公关”方式其它外资银行亦曾广泛采用,2004年在英文世界里发行并获得关注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作者就是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的花旗(银行)集团的执行董事库恩。这位既非传记作家,也非记者,更不是中国问题专家的金融界从业者,亲自捉笔写就这本传记,其公关意义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