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從茅台到白雲邊,看國民的劣根性 [打印本页]

作者: 無恥下流    时间: 2011-11-5 11:44     标题: 從茅台到白雲邊,看國民的劣根性



來源:紅網、加華網
作者:羅勛湖


  近日一則這樣的微博引發了網友的廣大評論,博文如下,“張鳴:國內最大規模的辛亥革命討論會,不僅學者要站著20分鐘恭候省長照相,連吃飯都兩種待遇,主席台上有茅台,下面的學者只能喝白雲邊。上面有大閘蟹,下面沒有。革命了100年,連基本的平等都做不到,這個革命紀念它作甚。”這條微博在新浪上轉發了七千多次,有兩千多條評論,同時也被轉載到一些論壇上同樣引起瘋狂地討論。

  有網友嘲諷說,是因為張鳴教授沒有喝到茅台、吃到大閘蟹,才發牢騷;也有人稱贊教授有骨氣,敢言別人未敢言的;也有對此不屑一顧的。我仔細看了一下張鳴的微博,了解到張鳴本人並未受邀出席研討會,他只是聽其他學者說的,可能他只是想替出席的學者鳴個不平而已。

  照張相,吃個飯,看起來只是個小小的事情,其實不然,能引起這麼多的關注,其中折射出了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問題。這就是特權問題,同時也暴露出了國民劣根性中的奴性問題。這兩者是不可分開的,有特權,就會滋生一批批為特權服務的人;有奴性的人,也會造就一些熱衷於特權的人。這種關系已經在封建社會的染缸裡,浸泡了幾千年。但是在現在,在辛亥革命後一百周年,問題依然存在。

  想當年,孫中山領導革命,畢生為實現中國之自由平等而奮鬥四十多年。雖然傾覆了滿清王朝這個最大的特權階級,使民主、平等、自由觀念深入人心,但是似乎封建的特權意識與奴性意識並沒有消逝。我們仍可以看到這些詞彙:專車、專列、專機、VIP通道、高干病房等等。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領導前後左右簇擁一批批奴顏媚骨人;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學校優秀校友錄裡記載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某級領導;甚至連某個鐵路集團的某個專列招一個列車員,應者真是雲集,盡管要求是極盡苛刻,不當要高學歷、而且要身材好、臉蛋好、才藝佳,最好是藝術專業的。

  想想孫先生當年篳路藍縷,奔走在革命的路途上,身患重病依然堅持扶病北上,為的是求一個民主、平等的國度。想想孫先生一生節儉,從不喝酒,從不抽煙,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遺產,就連上海華僑捐贈的住宅都被抵押出去了。要是孫先生泉下有知,你們這些學者在討論辛亥革命的會上,海吃海喝的,不知道孫先生會有何感想。

  “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淨的飯,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錢,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開一些不倫不類的會。”眾多的網友就用這句錢鐘書先生的名言來評論這件事,並不是沒有道理。開學術研討會不就是討論知識,討論辛亥革命的意義,號召發傳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精神嗎?請高官來做什麼?要那麼高的檔次的酒席做什麼?如此可見,雖然物質財富日益豐富,但是人骨子裡的媚性,奴性並沒有消除。讓一大批學者為了和副省長拍照,要等二十多分鐘,不禁使我想起無數起歡迎領導人的畫面。有小學生頂著烈日站成一排的,有夾道舞龍耍獅的,有……,這些沒有媚權的,媚富的能不耽誤我們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嗎?從小學生到大學者都要向權力看齊,我們的教育能培育出有獨立自主的人才嗎?我們的教育未來何在?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了,我看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僅是茅台酒與白雲邊酒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質的差距,是人格獨立完整的差距,是真正平等、民主的差距。關鍵的是,我們已經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反了,本應該把傳統的勤儉節約美德記住,把阿諛奉承劣根性弱點去掉的,可是我們卻沒有做到。張鳴敢大聲說出來不平等,不管他們該不該享用茅台暫且不論,試想要是沒人敢說,或者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那麼這個社會真的是悲劇了。依此看來革命仍然沒有成功,同志還要仍需發揚先生遺志,繼續努力。

作者: 雨中漫步666    时间: 2011-11-5 12:20

不会吧?一百年前的辛亥武昌起义,就是当年几个新军喝醉酒跟旧军闹起来的;一百年后,朝廷不会因为几个下等学者喝不到茅台酒而闹起来吧?历史难道要轮回重新演绎一次!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