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究竟是谁的扁担 [打印本页]

作者: 1815613    时间: 2011-11-5 09:55     标题: 究竟是谁的扁担

      作为新中国启蒙教材的著名篇章。长久以来,《朱德的扁担》成为了全体中国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在最新修订的教科书中,这篇“红色经典” 已被删出了“人教版”的小学教材。那么围绕这篇课文到底有过怎样的历史背景与波折呢?


 
    1956 年,为了在第二年纪念共军建军30 周年, 中央军委决定总结军队战斗历程编一部书。总政很快在全军发起了 “共军建军三十周年征文活动”, 并在中央、省、市一级报刊上广泛发出征文启事,同时从总政文化部和宣传部共调来 10 人, 成立了一个编辑部。


 
    征文启事发出不久便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回应,参加过各时期革命战争的老军人纷纷根据记忆将亲身经历写成文章寄往编辑部。高级将领们对于刚刚经历不久的战争年代记忆犹新, 热情很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就曾主动找到编辑部提出要写文章 , 甚至亲自在稿件上手绘了一幅地图,用以说明文中所述当时的作战态势。


 
    此时,曾经在井冈山时期担任过朱德同志通信员的朱良才得到征文消息后很是兴奋,怀着对于过去革命生涯的回忆,积极撰写了三篇稿件寄往编辑部,分别为《这座山,它革命!》、《一根灯芯》以及《朱德的扁担》。


 
    其中《朱德的扁担》叙述了一段小战士为了阻止朱德亲自挑粮而藏扁担的往事。由于其内容的真切、感人,被编辑部采用,并在1958年9月以后会同其他文章陆续结集出版,刊名定为《星火燎原》。伴着《星火燎原》书系的热销,《朱德的扁担》一文也很快传开。这篇同名短文与其他35部作品也共同编入了小学课本。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林彪接替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随即成为中国政坛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1967年2月,当全国各地小学生结束寒假,重新步入课堂时。老师们翻开书本时惊奇的发现,新版《红小兵》课本中原来题为《朱德的扁担》一篇的题目已经改名换姓成为了《林彪的扁担》。而内容上除去把“朱德”换成了“林彪”其他全无变化。


 
    而在上一年的11月,陈列于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的朱德挑粮扁担也已经换成了林彪。纪念馆里有关当年军事宣传的布告也被地方负责人烧去了“军长朱德”字样。


 
    数年之后,林彪事发,《朱德的扁担》再次出现在小学课本中,而那条曾经备受冷落的朱德扁担,也再次出现在了江西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室里。一条扁担,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被改换姓名,出现在两代中国儿童的记忆中。


 
    2010年9月,《朱德的扁担》再次被删除在了课本之外,而这一次,它消失的理由是因为“文学性和语文性不足,文章没有体现汉语的美感和特质,不是文学性的经典。”


作者: 1815613    时间: 2011-11-5 09:55

过去的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朱德的扁担》。内容很简单,说的是1928年,朱德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东西不够吃,只好派人去来回有五六十里的茅坪去挑粮。那路可是山路,非常难走。可肚子要紧,所以,贵为军长的朱德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就这么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可从这平凡中,我们可以看出朱总司令的朴实与平易近人。然而,就因为这点,所以各路人马都在打它的主意。





  大诗人郭沫若一马当先:他1965年6月中下旬在广东出游。毛泽东建议他从粤北进入江西,访问井冈山。对毛泽东的建议,郭沫若心领神会,于是在6月24日携夫人于立群前往井冈山,在井冈山住了两天后,跑遍了江西全省,写出了《井冈山巡礼》27首诗词。7月1日,他写出了《井冈山巡礼》组诗的《黄洋界》一诗,诗云:“海拔一千六百米,汪洋万岭望黄洋。雄关如铁旌旗壮,小径挑粮领袖忙。五里横排遗槲树,千秋蔽芾胜甘棠。杜鹃今已花时过,百战壕边草木香。”

  因为《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太深入人心了,为了防止人家在对其中“雄关如铁旌旗壮,小径挑粮领袖忙”发生“误会”,把这“小径挑粮领袖忙”的领袖误解为斯时已经被毛泽东视为“老右”、“老糊涂”的朱德,就专门在诗下加注:“黄洋界上旧有小路,曰五里横排。路旁有槲树一株,毛主席当年挑粮上山时,曾在此树下歇肩。”意思是:俺这可是拍张三的马屁,不是李四。大家不要误会,浪费俺一片芳心。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把朱德的扁担夺走,但很明显,“毛主席挑粮上山”能不用扁担?所以,这是一种不夺之夺———也许因为郭沫若是文人,才没有那么明火执仗;或许因为郭沫若跟朱德是四川老乡,所以手下留情。

  追随诗人芳心,有关单位也行动起来,他们可没有诗人这么“文质彬彬”,而是更加直截了当———在井冈山纪念馆里有一张1929年1月红四军关于向赣南闽西进军的布告,落款处署有“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到1966年,“军长朱德”这4个字就成了该抹去的东西,大家想办法把这布告改一改,有人提出将这4个字折掉,然后翻拍成照片展出,因过于露骨未被采纳;有人建议用香火烧去,只要动作徐缓、细致,烧出来的小洞,颇像被虫子蛀出来的。此建议立即引起与会者的兴趣,有人补充,如果布告的四沿再烧去一些,可以分散某些观众的过分好奇,造成一种整张布告未被保存好的真实感。于是,就这么用香火改写了这段历史。至于纪念馆中原有的朱德的扁担,当然就要被抢夺了———扁担上的“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换写了“林彪的扁担”。1967年2月,新出版的《红小兵》(小学课本),亦将原来《朱德的扁担》的课文,改为《林彪的扁担》。

  据说,朱德听说这事后,这位解放后一直坐冷板凳的元帅笑道:“扁担可以先借给他用几天,迟早还是要还的嘛。”当然,现在这扁担真还给他了———不信,你去井冈山看看。

  清袁枚有诗云“一肩担尽古今愁“,朱德扁担,庶几近之。
作者: 雨中漫步666    时间: 2011-11-5 10:47

小时候记得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读过这篇文章《朱德的扁担》,课本上图文并茂有刻画朱德的图片;我依稀还能记得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本的第一页是彩照,毛和华的照片,下面六个大字《你办事、我放心》;第二学期的课本上还有一篇讲华国锋的,叫神马题目忘了,好像课本内容是华政委当年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路过某地,身边的战士行军的响声太大,华政委叫大家小声点;就这么点屁事也被当时列入教科书上,尼玛!那些编教材的太监们居然马屁都拍到这份上了,你说我们这代的淫能教育出啥淫才啊?居然被他们洗脑洗出带路党了!够狠的了!
作者: 雨中漫步666    时间: 2011-11-5 11:00

更为荒唐的还有一件事,记得是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吧,音乐老师竟然教俺们小孩子唱歌颂胡主席的歌曲,当然不是现在这个胡主席啦,是当时那个胡耀邦主席,当时还没有总书记这个称谓,他接替华当主席的;那歌曲也就唱了一段时间,后来就没让唱了,估计当时的胡主席听后很恼火很反感吧,这也符合他本人一贯作风,清廉务实、不溜马屁!现在回想起来,中国尽出这种溜须拍马的太监,一直到现在还是,尼玛!共匪不死、太监不绝!草!
作者: 雨中漫步666    时间: 2011-11-5 11:10

马勒隔壁,又让老子想起小学一年级一篇恶心的课文,题目好像是叫《邓妈妈的关怀》(题目可能不对,请同龄驴友帮忙一起回忆回忆),讲的是一个打雷下雨的夜晚,老周的婆娘关心他们家站岗放哨的士兵,告诉他们:打雷下雨不要站在大树下云云;尼玛隔壁的,越想越恶心!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