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美国之音の中国辛亥革命百年纪念の专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怜星    时间: 2011-10-8 13:41     标题: 美国之音の中国辛亥革命百年纪念の专题

引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发生的武昌起义结束了古老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开创了现代中国走向共和的新纪元。一百年来,中国历经坎坷 - 从军阀混战,到国共撕杀;从全民联合抗日,到台海两岸分治;从白色恐怖,到红色恐怖;从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到中国大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孙中山从西方向中国引进的民主宪政理念受到不同的诠释和解读。回顾辛亥革命以来中国走过的百年历程,人们不但可以感受中国近代的风风雨雨,同时可以衡量中国当前的发展轨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辛亥革命》今年不得在台公映 当局称无关政治



辛亥革命:建立中国民主制度的必由之路



时事大家谈: 当今中国是否是辛亥革命先烈所盼望的?



清皇陵及其守墓人(二)



清皇陵及其守墓人(一)



辛亥革命、西藏民主进程与达赖喇嘛转世



时事大家谈: 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法统



改良迟滞 革命火起: 晚清风云录



宪政坎坷 战乱不止: 北洋风云录



历史无情 训政难行:民国黄金十年风云录



中共建政以来大事记



台湾1949年以来大事记



组图:清末至1949年中国元首榜



中国历代国旗及相关政权旗图解总览



孙中山生平大事年表



寻找孙中山在洛杉矶的足迹



“孙中山先生与美国”特展在台湾开幕



美国在台协会:孙中山是美国公民



马英九: 两岸对于历史诠释应该和解



蒋介石日记长啥样?内容写啥?



台军方出书揭示中美合作所真相



台湾即将发表《戴笠与抗战》解密档案



国民党情报首领戴笠大事年表



历史沧桑:中共建党元老鲜有善终者



两岸百年影像展,赖幸媛指爱台要行动



台关注退休将领赴中参加辛亥活动



纪念辛亥革命,圣火专车绕美加



辛亥革命也敏感 京津高校辩论会被取消



台商談辛亥百年與兩岸交流新契機



海峡两岸海外争夺纪念孙中山的话语权



香港立法会辩论孙中山政治遗产



香港立法会辩论辛亥革命遗产 立场对立



回顾:中华民国庆祝辛亥革命建国百年

作者: 怜星    时间: 2011-10-8 13:42

《辛亥革命》今年不得在台公映 当局称无关政治





中国大陆和香港合拍的大片《辛亥革命》在台湾的放映计划被叫停,这是因为政府有关部门认定这部电影为大陆片,需要在明年申请大陆片进口配额。台湾电影发行商很不满,认为问题在于影片内容敏感。但台湾新闻局电影处负责人说这个决定没有政治考虑。

*官方:不是港片是陆片*

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而拍摄的这部影片,在大陆叫《辛亥革命》,在台湾叫《1911-辛亥革命》,原定以香港片的身份在台湾庆祝民国建国百年之际,于10月 14日在台湾上映。但是台湾新闻局电影处说它是中国大陆影片,而台湾对大陆影片的进口限额是每年10部,今年的配额已经用完,所以电影处建议明年再用配额上映。

台湾新闻局电影处判断的根据有几个:主配角演员中大陆演员过半,众多出品公司之中虽有香港公司,但大陆公司有9个,而且又是中国广电总局和政协认定的重点影片。

*哪国演员过半 就算哪国影片*

台湾新闻局电影处处长朱文清告诉美国之音:“这是我们经济部的进口影片认定基准,外面进口来的影片,只要主要演员,就是主角配角加起来,同一国籍的人超过半数的话,就算是那一国的国籍的认定。”

但是这部电影的台湾发行商表示不满。发行商华映娱乐公司总经理梁宏志说:“我们所有的主创人员:成龙、房祖名、杜宇航、陈冲,这些都是香港和美国的。里面当然有李冰冰、胡歌这些,只有一部分,可是它(新闻局电影处)却把所有的次要角色全部列进来。”

在电影海报上前5名主要演员是,扮演孙中山的台湾演员赵文瑄,扮演黄兴的香港演员成龙,以及中国大陆演员李冰冰、孙淳和姜武。

*保护本土产业还是暗藏政治壁垒?*

台湾为什么对中国大陆影片设置限额呢?朱文清处长说,因为同样是华语片,而台湾的市场比较小,大陆的比较大,要保护台湾的电影产业;两岸经济协商的时候,大陆方面也同意这种配额限制。

但是华映娱乐公司发表声明说,新闻局对于本片采用最严格的标准审查,因为议题太过敏感,而不敢承担,新闻局可能担心大陆拍的《辛亥革命》会偏向中共。

那么,把《1911-辛亥革命》的公映推迟到明年有没有政治考虑呢?朱文清断然否认。他说:“没有,完全没有政治考虑。因为这个片子本身内容没有问题,只要有配额的话,我们会同意它进口。”

朱文清还表示,如果用于影片观摩,而不是商业放映, 那就随时可以进来。

台湾方面规定:“大陆地区电影片进入台湾地区数量,每年以十部为限;其类别以爱情文艺、伦理亲情、温馨趣味、宫廷历史、武侠传奇、悬疑惊悚、冒险动作为主题者为限。”

这7类“适当题材”里,没有“政治历史”这一类,那么表现政治历史的《1911-辛亥革命》是否由于题材越界而不能在台湾大庆的时候公映呢?朱文清说不是,还说它可以算清末的宫廷历史。

影片《辛亥革命》号称“史诗性电影”。

[ 本帖最后由 怜星 于 2011-10-8 13:43 编辑 ]
作者: 怜星    时间: 2011-10-8 13:48

辛亥革命:建立中国民主制度的必由之路





旅居美国的中国知名民主运动人士认为,中国目前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矛盾已经让众多百姓对现行体制产生了不满和怨恨,用行动进行反抗的人越来越多。100年前辛亥革命的滋生土壤在今天的中国同样存在,并具很强的借鉴作用。

中国民主运动海外联席会议等团体10月6号在美国国会山庄举办“辛亥革命的回顾和前瞻”研讨活动。主席魏京生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百年纪念本应意义非凡,但海峡两岸政府却刻意低调,让民众非常失望。

他说:“以前都很隆重地纪念,但是今年他们(中国)比较紧张,因为他们害怕辛亥革命的‘革命’这两字。因为现在大部分老百姓认为改革已经没有希望了,只剩下革命了,所以共产党很怕。另外台湾方面好像也比较怕。他们不太敢提‘革命’这两个子,甚至听说台湾侨务部门已经跟各个侨社发了通知,要他们尽量不要讲一些让大陆敏感的东西。从这两个角度看,今年辛亥革命的话题就变得非常重要。”



*觉醒*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客座教授章天亮批评两岸政府都为自身利益而背离了先总理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偏离了民主自由的理想。他说:“台湾主要顾虑跟大陆的关系。我认为他们对大陆还是有一定的恐惧,包括两岸的经济关系对台湾都有一定的制衡。我认为台湾这样做是放弃了在国际上打出自由民主大旗的机会。中国国内当然不太敢纪念辛亥革命,因为中共的贪污比满清政府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纪念辛亥革命,其实是在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

魏京生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并没有让社会走上自由民主的道路。与此相反,中国现在的贫富不均和因此造成的阶级对立已经让众多老百姓对现行体制感到失望,这就是各地抗议活动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他说:“十几、20年前,全国够得上数的突发事件不过几百起,现在老百姓各种各样的反抗活动已经有20多万起。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发现,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已经对和共产党讲道理失去了希望。”



*转折点*



魏京生指出,辛亥革命百年后的今天,历史再一次走向了转折点。过去六十年的经验表明,中国民众对自由民主的认知与爆发革命的前共产国家的民众基本相同,也不缺乏抗争的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百年前滋生辛亥革命的土壤在今天的中国同样存在,更多民众的革命意识一旦被唤醒,中国就可能发生巨变。这就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现实意义。

部分在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代表也出席了当天的活动。他们说,中国大陆民众同样崇尚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民主体制能够对大陆发挥很强的借鉴作用。
作者: 怜星    时间: 2011-10-8 13:52

时事大家谈: 当今中国是否是辛亥革命先烈所盼望的?(翻墙必须)



再过不到几天,就是辛亥革命百周年的日子,但一个辛亥革命,两岸各自表述,台湾在庆祝建国百年,而中国大陆在庆祝辛亥革命百年时,只字不提该革命的产物:中华民国。

时隔100年,当初革命先烈位中国勾画出的愿景,是否达到目标了呢,还是套句孙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要请时事评论员曹长青先生和我们就这些问题,发表他的看法。




[ 本帖最后由 怜星 于 2011-10-8 13:56 编辑 ]
作者: 怜星    时间: 2011-10-8 14:01

清皇陵及其守墓人(二)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清代皇陵守墓人的命运。然而给中国带来更大变化的还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共产党统治下,末代皇帝溥仪被改造成普通公民,死后没有葬在皇陵内,但是他的墓地跟光绪皇帝的崇陵近在咫尺,比邻而居。

共产党执政后对溥仪进行了思想改造。1959年,他被特赦,后来任全国政协委员,还和护士李淑贤了结婚,1967年病逝于北京。

对于溥仪的后事,周恩来总理表示应尊重家属意愿,可以火化,也可以棺葬。如果火化,骨灰盒可以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姜涛说,最后是按溥仪七叔载涛的意见办的。 他说:“载涛提议:第一火化,因为棺葬实际上不太现实,当时正是文革高潮中;第二骨灰不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而是摆在八宝山人民公墓。他们不希望在溥仪的后事上再更多地麻烦周总理,周的处境当时也很困难,他们是知道的。”



*溥仪最后葬于商业公墓*



姜涛说,1980年政协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溥仪的骨灰盒随即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但是李淑贤总觉得八宝山不是溥仪的永久归属之地,最后决定把他葬在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

陵园工作人员王玉来说,其实溥仪登基后,朝廷就决定在清西陵为他建陵墓,地点选在距离崇陵六七里的地方,而且陵基条石都已铺下,只是清朝垮台太快未能继续修下去。

王玉来说,“华龙皇家陵园 ”紧挨着溥仪上一任皇帝光绪的陵墓,属商业性公墓,1995年建成对外销售。

他说:“陵园的老板张先生,他找到有关系的人员,从北京把李淑贤请到这儿来看了一下。......把他以前的心愿完成就行了。”

溥仪墓位于陵园中央,墓前矗立着两个华表,墓碑上部雕刻着象征帝王的巨龙,两侧则是他的两位妻子婉容和谭玉龄的墓地。

*帝制结束了    中央集权制没变*



历史学者姜涛认为,溥仪骨灰最后被安放在私人墓地,是帝制真正结束的一个标志。

他说:“从我来理解,确实可以说是帝制的真正的结束。因为他没有归葬到西陵,他也不享受任何皇帝的规格,他的身份仅仅是前皇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帝制结束了,可是做皇帝梦的人一直有。姜涛说,除袁世凯外,民间也有个别人想当皇帝,还封了很多皇后、皇妃。皇权思想在中国则更是根深蒂固。

姜涛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万岁万岁万万岁。事实上等于是皇帝,可是他还是没有皇帝的名分。”

姜涛认为,文革后中国虽然实行改革开放,但传统上的中央集权制并没有太大改变。

他说:“中国依然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离孙中山他们所要建立的人民民主的这么样一个民国、共和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村民贬毛褒邓*



易县凤凰台村村民、清西陵守墓人的后裔白玉仁,也有许多切身体会。他高度赞扬邓小平,不过对毛泽东却颇有微词。他说,自打毛泽东号召走集体化道路以来,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所有的树叶子、野菜,老百姓都得吃。现在喂牲口都不吃。好活命啊!毛泽东就没断了搞运动,瞎胡整,忽视生产,弄大锅饭。他死了以后,邓小平出来砸烂大锅饭,人们这生活,哎哟,逐步高升啊!现在我太知足了!我太美了!没白活上一回。要还是毛泽东那政策,不如找个歪脖树上吊去吧!没活头儿。”

政府对于清西陵的保护让他尤为感动。他说,共产党对得起大清朝,一当政就把护陵工作管起来了。文革那会儿,造反派想把皇陵拆了,可是受到文物管理所所长的阻拦。

据白玉仁引述:“他说你们拆,我没意见。但是我是奉中央的命令,叫我来这儿负责看管。你们得给总理打电话。总理批准,你们毁。总理不批,你们还别动。我的任务就是干这个。把红卫兵给唬住了。”



*腐败到头就得改朝换代*



要说还有不满意的地方,白玉仁说,最大问题就是贪官太多,从上到下,遍布各个角落。他说:“我这话这好像有点反动。不是反动。没有不败的家,没有不败的江山。哪朝哪代它腐败到头,它要拉倒,就得改朝换代,就还要前进一步。”

再有,作为守陵人的后代,白玉仁总觉得,看管皇陵的工作,还是应该使用满人。

凤凰台村虽然被称为“京南满族风情第一村”,但是跟其他村庄并无太大区别。全村500多人,有种田的、打工的、经商的,而守陵、护陵的工作,却几乎都让汉人包了。白玉仁认为,这种状况应予改变。

[ 本帖最后由 怜星 于 2011-10-8 14:02 编辑 ]
作者: 怜星    时间: 2011-10-8 14:07

清皇陵及其守墓人(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结束了大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民国。这个惊天动地之举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清代皇陵守墓人的命运。在河北清西陵附近一个满族人村庄,守陵者后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命运的变迁。



100年前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民国政府允许皇室继续修建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内的光绪墓。清西陵还葬有雍正、嘉庆、道光等其他三位皇帝,共有帝陵4座,后陵3座,以及妃子、王公、公主园寝7座。

*先辈守陵  待遇丰厚*



当地居民介绍,清西陵有六大皇陵,每个陵墓有四个村子担负守护、看管之责,因此这里共有24个守陵人居住的满族村落。凤凰台村就是其中之一。该村始建于1777年,是为清泰陵服务的新八旗营房。



68岁的白玉仁是清朝官员的后人,祖上被派到这里守护雍正的泰陵。

他说:“把我们派到这边来,拿现在来说就跟拿劳保一样。名目上是给皇上看陵,实质上就是天上掉馅饼。每月从北京故宫往这发钱粮车,拉着钱,拉着粮,一人一份。说生一小孩儿,这月钱粮车一来上户口,下月再一来就有他的钱、就有他的粮了。如果要是女孩儿,胭脂粉钱都得有。”

那会儿,村里机构很多,什么八旗、内府、礼部、工部。许多工作都是为皇帝来上坟做准备的,有人负责扎纸花,有的饲养和宰杀牛羊,还有人看管金银库。

*清朝倒台 断了俸禄*



不过,在孙中山“驱逐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下,清朝被推翻了,钱粮车不再来了,靠朝廷俸禄和恩惠过日子的守陵人也就断了生路。

白玉仁说:“国家没有了,改民国了。这些人怎么生活呢?大伐松树。拿锯拉,然后拉短了,一段一段。劈了挑到易县去卖,跟那买米,回来好度日,过生活。”

据他介绍,清西陵栽种了二三十万棵树,现在只剩十分之一了,大概还有两三万棵。

其实,守陵人当中不乏能工巧匠,比如瓦匠、木匠、石匠、铁匠、油漆工等,以备维修皇陵之用。但是当地满人不会种地,民国后才开始排号分地、学习种田。

*满人被汉人同化*



后来,满人就被汉人同化了。在白玉仁家,记者看不到任何跟满族文化相关的物件。他解释说:“我们满人,现在来讲,跟汉人没有区别了。文字都一样了。满文不用了。满人原来那个旧框框、旧文化,都失传了。除非登台演节目,妇女还是满人打扮,帽子、大褂、高底儿鞋。我小时候,这个村儿穿高底儿鞋的还多着呢。”



现在仍能把凤凰台村跟它的历史联系起来的是,村口那座建于雍正年间的大门和村内一座翻修过的古老寺庙。

*村民仍为清朝自豪*



白玉仁说,他祖爷爷哥仨,两个是五品官,一个是四品官。再往上,他家还出过二品官。他和村民们仍然为满清感到自豪。

白玉仁说:“我们也有很多地儿自豪。大清朝确实相当不简单。吴三桂出关请清兵,连家属算上,起兵20万,统治这么大的中国。中国两次少数民族坐天下。元朝,蒙古族。大清朝,满人。蒙古族向北扫到莫斯科那边,可大清朝西征到印度。”



回顾官宦家庭的历史和八旗子弟的生活,今日满人还怀念过去的时光吗?对这个问题,白玉仁的回答是:“现在来讲没什么可怀念的了。时过境迁,历史是往前走的。有人说,还有后清。这不可能了。历史不会倒转。没有这一说,就说将来共产党拉倒了,它不一定又是个什么党、什么派来执政。但是不可能是清朝了。”

*末代皇帝溥仪*



惦记重建清朝大业的人不是没有,最著名的就是那个辛亥革命后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生于1906年,不到三岁时登基,四年后即告退位,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1917年,他在张勋等人拥戴下复辟,12天后又在各界讨伐声中再次退位。1930年代,溥仪在日本人扶持下,当了几年伪满洲国皇帝。

[ 本帖最后由 怜星 于 2011-10-8 14:11 编辑 ]
作者: 怜星    时间: 2011-10-8 14:15

辛亥革命、西藏民主进程与达赖喇嘛转世





丹增多吉希望西藏民主政体更加落实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也是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的纪念,但分析人士指出这场革命对于西藏的民主化其实也有贡献,也逐渐的促成了达赖喇嘛的退休甚至可能的终止转世制度。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Tibet)星期四晚间举办了一场座谈会,讨论西藏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未来面对的挑战。

*辛亥革命与西藏民主化*



研究西藏的中国作家丁一夫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表示,2011年在西藏流亡社区发生的两件大事,一为达赖喇嘛退休放弃政治权力,以及举行第二次选举选出世俗化的政治领导人。他认为这些民主与现代化的发展并非突然,真正追根溯源可以回到100年前,他对美国之音说:“1910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由于清政府的入侵,逃离拉萨,也是到印度流亡。在那个时候,十三世达赖喇嘛说,他还是要回来的。但是在那个时候,看起来几乎没有可能,因为那个时候清政府还是非常强大。但是仅仅过了一年,1911年辛亥革命,清军就被逐出了西藏。”



丁一夫分析,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共和国中华民国,而西藏则得到四十年的独立,并且开始进行现代化。而十四世达赖喇嘛继位之后,开始进行西藏政治制度改革,即使在流亡期间也尽力准备,朝着“废除封建”以及“政教分离”的民主政体努力。现今的中国正如一百年前,巨大的政治改革随时有可能发生,而中国人民必须体认到,中国和西藏的命运紧紧相连,西藏人民一日得不到自由,中国人民也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西藏民主今昔与未来*



丁一夫认为,藏人百年来的现代化努力,在两次的西藏总理选举当中可以看见进步。2001年的选举选出桑东仁波切,仍是一名僧侣,但2011年的选举选出的是洛桑森格,是哈佛大学毕业的法学家,而他们都是直接对投票给他们的人民负责。

自由西藏学生运动(Students for Free Tibet)的执行董事丹增多吉认为西藏的民主持续进步,但民主进程当中面临几项挑战,包括“没有自己的领土”、“没有政党”、“身份认同”、“缺乏多元意见的辩论”等。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丹增多吉表示更进一步的落实政教分离的世俗化政体,是有必要的。

丹增多吉说:“当然,就像奥巴马是基督徒,西藏总理是佛教徒一样,这是不会改变的事实。我们的世俗化,并不代表我们的领导人就不能是佛教徒,或不信宗教,或没有精神皈依。我说的是,宗教不应该干涉治理,不应该干涉政治,而政治决策应该是由政治领导人,征询政治专家意见之后,经过政治考量而作出的,而不是受到宗教的干扰。”

丹增多吉期望,在西藏民主渐渐成熟的同时,能够出现不同政党,因为只有政党能够凝聚不同意见,进而产生不同政策,同时照顾到不同的议题和族群,例如追求独立,或是同性恋权益等,然后透过民主选举来实现。



*以“无常”面对转世制度改革*



达赖喇嘛日前宣布,将在九十岁的时候决定是否继续转世制度。中共政府对此表示反对,并认为政治力介入藏传佛教是项传统。不过根据达赖喇嘛的公开声明,所谓的“金瓶掣签 ”制度,并非真正的传统,实际上只有第十一世达赖喇嘛是真正的透过此制度认证,而在班禅喇嘛的传世系统中,也只有第八世和第九世采用此程序。

丁一夫说,达赖喇嘛其实也考虑过其他方式,例如像天主教会透过选举选出教皇,让追随他的格鲁派信众透过民主制度选举新的达赖喇嘛,或是在生前指定继任者等等。丁一夫提到,佛教教义当中,“无常”是很重要的观念,达赖喇嘛便是以无常的观念来面对西藏的政治以及宗教变革。达赖喇嘛转世制度的规定,都是人为的规定,也只有三百多年历史,历年来多有改变,未来当然也可以继续改变。

据他所知,达赖喇嘛已经与其他教派的领袖商讨过此事,丁一夫对美国之音分析:“如果彻底转变这种制度,我想一定是在藏人的社会更世俗化,政教分离更清晰,它的民主政府运作更有效,藏人的民主素质更提高,在这些条件下,他要改变,我认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自由西藏学生运动执行董事丹增多吉认为,西藏已经走向政教分离的民主之路,中国政府不该硬用政治力介入宗教。不过他认为藏人依旧希望达赖喇嘛的传承能够继续。丹增多吉对美国之音说:“我认为藏人想要的,是达赖喇嘛继续转世,并且继续他的工作,因为对于他毕生所作的奉献,我们都非常感激。我们想要的无非是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丹增多吉说,达赖喇嘛今年卸下政治领袖身份,但仍然是全藏人的宗教领袖,也依旧是精神的领导者,这是达赖喇嘛要持续下去的身份,也是藏人所希望的。
作者: 怜星    时间: 2011-10-8 14:17

时事大家谈: 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法统(翻墙必须)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在接下来几个星期,美国之音电视节目会不断邀请专家和各位听众观众朋友和我们一起对辛亥革命及其影响进行反思。

1911年10月10号,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和之后的在中国全国各地响应发起的革命运动,就是所谓的辛亥革命。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立宪国家。

这个中华民国,历经多年苦难沧桑,退居台湾,实现民主宪政,今年热闹庆祝建国百年。

在这同时,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以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纪念百年前帝制的推翻。 由于围绕辛亥革命可以讨论的议题实在很多,我们今天就先来看看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法统。

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执行主席陈奎德最近撰写文章,认为在辛亥革命百年后的今天,必须对中国的宪政法统进行审视。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请陈奎德先生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发表他的看法。



[ 本帖最后由 怜星 于 2011-10-8 14:19 编辑 ]
作者: 怜星    时间: 2011-10-8 14:33

改良迟滞 革命火起: 晚清风云录





紫禁城中和殿



古老的天朝受到西方冲击,究竟是闭关自守,还是变法图强?保守派、洋务派、立宪派和革命派都有自己的答案和行动。当内忧外患不断的满清统治者勉强踏上改良之路的时候,革命大火已经席卷而来。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如何在战火硝烟和时代巨变中一年年、一步步如何走了过来?

*鸦片战争 国运日衰*



1830年代

英国等西方国家继续扩张势力,开拓贸易。中国坚持闭关锁国,维护“天朝定制”。
“夷商”只能聚居在广州十三行,不得入城,若与清政府官员沟通只能通过中国商人禀报。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其它货物难以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

1834年

东印度公司解散。英国政府正式任命驻华商务总监。英国外相命令该官员以平等格式与中国大臣通达书信。清廷严词拒绝并下令封舱,停止中英贸易。中英矛盾升级。

10月,两艘英国战船炮击虎门炮台,两大帝国首次交火。事后,英舰退走,中国恢复贸易。但清廷仍拒绝以平行之礼与英国官方交往,“体制攸存,岂容迁就?”

1835年

两广总督卢坤制定《防范夷人章程八条》,重申闭关锁国政策。

1838年

英国增派军舰至广东。
12月,道光皇帝下旨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总期积习永除......为中国祛此一大患也。”



1839年


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雷厉风行展开禁烟。
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从外商没收来的大批鸦片。
10月28日,中英战船在穿鼻洋交火。

1840年

1月,奉道光帝旨意,林则徐彻底断绝对英贸易。
4月,英国议会下院经过辩论,以271对262的微弱多数支持为对华用兵拨款并要求中国赔偿英商损失。


6月,英国舰队抵达广东水域并封锁珠江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7月,英国舰队移师厦门,试图向官府投送英国外相书信,遭到拒绝。英军炮击厦门,转而沿海岸北上投书,厦门守军报称击退敌船。英军进攻并占领定海。
8月,英舰北上兵临天津,京师震动。直隶总督琦善接收英外相书信并呈送皇帝。琦善说服英方南返广东谈判。
9月,道光帝下旨怒斥林则徐“办理不善”,将其革职,改派琦善赴广东主政。


1841年

1月,英军攻占沙角、大角炮台。琦善被迫同意《穿鼻草约》,恩准英人在香港“寄居”。道光帝下诏宣战并传旨将琦善革职。英军占领香港。



2月,英军攻破虎门炮台,守军全军覆没,提督关天培阵亡。此后数月,武器落后的清军接连战败,死伤惨重。英军伤亡甚微。

1842年

英国海陆援军从印度抵达中国。英军沿海北上,势如破竹。
8月,英军兵临南京城。道光帝急令罢兵求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对英赔款并割让香港。这是中国和列强签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官方文书往来用平级“照会”,撼动古老“天朝体制”。

1844年

中美签定《望厦条约》,与《南京条约》类似,增加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
中法签定《黄埔条约》,增加天主教弛禁条款。

1850年

道光帝去世,咸丰帝继位。

1851年

洪秀全在广西金田造反,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中国陷入大规模内战。

1856年

第二次衙片战争(又称“亚罗战争”)爆发。广东当局登上曾在香港注册的船只“亚罗号”缉私。因一直无法依条约进入广州而懊恼的英国官员以此为由炮击广州。法国传教士马神甫被广西地方官杀害,法国以此为由加入军事行动。

1857年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联军成立委员会管理广州,广东巡抚柏贵留任。

1858年-1859年

英法联军攻破大沽口炮台,威胁北京。
清廷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同意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并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条约允许各国派公使驻京,并规定中国政府在公文中不得称英人为“夷”,大臣与各国官员公文往来俱用“平行之礼”。“天朝”观念再受重大冲击。
清廷以签约为缓兵之计,无意落实。

1859年

6月,英法使节率舰队沿河进京换约,在大沽口遭中国守军重创。战火重燃。

1860年

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并进逼北京。
9月,中国扣押英法谈判团,一半成员被折磨致死。英法联军在北京城外打败清军劲旅蒙古骑兵。咸丰皇帝逃离京城。
10月,英使额尔京勋爵以惩罚清廷虐囚为由下令火烧圆明园。



11月,中国和英法美俄签订《北京条约》。该约巩固《天津条约》,并把九龙割让给英国。

*同治中兴 自强运动*



1861年(辛酉年)1月,清廷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以前由礼部和理藩院掌管的对外事务。中国对外关系开始由天朝对藩属的朝贡制度转向国对国的现代外交。

7月,咸丰帝去世,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垂帘听政,成为中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慈禧陵龙凤戏珠陛:凤在上龙在下



1862年起

中国洋务派官员发起“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开始西法练兵并引进西方技术造船采矿。清廷设立同文馆,培养翻译和洋务人才。列强对华实行合作政策。一些西方人被聘为中国政府顾问。

1864年

7月,清军攻克南京(天京),天平天国运动失败。整个内战期间据估计有2千万人丧生。


清廷发行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英国人惠顿所著《万国公法》,国际法知识首次系统性地介绍到中国。

1868年

2月,中国第一支现代外交代表团启程出海,前往美欧诸国。清廷聘请原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代表团团长。   
6月,美中签定《蒲安臣条约》,以西方国际法形式确立两国对等地位,并为中国公派留学生赴美铺平道路。

1872年

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留美幼童)抵达美国。

1873年

西方驻华使节以西礼觐见同治皇帝,中国放弃藩邦使臣叩见天子的“天朝国体”。

1874年

同治帝去世,光绪帝继位。慈禧太后继续掌握实权。

1881年

洋务派大臣李鸿章聘用英国顾问修建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并投入使用的第一条铁路。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中法因争夺越南控制权而在越南境内和中国东南沿海爆发冲突。
两国时战时谈,互有胜负。法国占领越南全境。福建水师在福州马尾被法国海军全歼,但中国陆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


1885年6月,两国签定《中法新约》。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保护权,开放中越边界贸易。



*甲午战争 日据台湾*



1894年(甲午年)

7月,中国和日本为争夺朝鲜控制权而爆发战争。
9月,中国陆军在朝鲜溃败。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在黄海交战失利。
11月21日,日军攻占旅顺。


11月24日,孙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宗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年



2月,日军攻占山东威海刘公岛军港,北洋水师投降。同月,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香港总部,筹划在广州发动反对满清政府的武装暴动。


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因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后来归还辽东。


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署《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


5月,日本天皇任命台湾总督。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遭遇武装抵抗。抵抗者成立“台湾民主国”。


10月,兴中会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遭清政府通缉。


同月,日军攻占台南,抵抗军首领刘永福乘英船逃回大陆,台湾岛内有组织抵抗结束。

*戊戌变法 百日而终*



1897年

11月,两名德国天主教神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害。德国派兵占领胶州湾。随后德国租借胶州湾,俄罗斯租借旅顺大连,法国租借广州湾,英国租借香港“新界”。

1898年(戊戌年)

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宣布“兼采西法”,实行政治、军事和教育改革,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保守派痛恨维新,变法遭到各地官员抵触。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处死,康梁逃亡日本。变法失败。

*庚子事变 危机深重*



1899年

义和拳(义和团)在山东等北方省份日益壮大。拳民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外国人和中国教民不断遭到攻击。

1900年(庚子年)

义和团运动声势浩大。各地教堂和铁路频遭袭击。很多外国教士以及中国教民被杀。在王公大臣支持下,拳民进驻北京。各国驻华公使要求清廷平定拳乱,各国调兵入京保护使馆。

6月,日本公使馆书记杉山彬和德国公使克林德先后在北京街头被清军打死。义和团和清军围攻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同时,八国联军攻破大沽口炮台,占领天津,并向北京节节逼近。


6月21日,慈禧太后颁布诏书,对11国宣战:“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等东南各省督抚声称乱命不受,拒绝参战,并与列强签定东南互保协议。


7月29日,慈禧太后将上书抨击义和团并反对同列强开战的大臣袁昶与许景澄在北京菜市口处死。


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惶西逃。八国联军进驻紫禁城皇宫。





同月,维新党人唐常才在汉口组织“自立军起义”。他谴责慈禧太后挑起义和拳内乱,号称“讨贼勤王”。起义失败,唐常才被杀。


10月8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利用会党力量和日本人的支持在广东发动“惠州起义”。因日本政府改变政策,不再接济军火,起义失败。


10月11日,李鸿章抵北京,中国开始和列强谈判。

1901年(辛丑年)

中国和11国达成《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也就是《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道歉并赔款白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


《辛丑条约》明文规定中国设立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天朝”观念瓦解。

*晚清新政 革命火起*



1902年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从西安返回紫禁城。朝廷宣布要变法图强,“取外国之长,补中国之短”。


慈禧太后先后公开接见外国公使和夫人。


朝廷开始实行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改革,包括劝戒缠足,开放满汉通婚。外国传教士一直大力参与废除女子缠足传统的活动。

1903年

清廷设立商部。

1904年

1月,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参照国际通例,制定大中小学学制。



2月,为争夺朝鲜和满洲(中国东北地区)控制权,日本和沙俄爆发战争。


1905年


1月,旅顺港俄军向日军投降。


3月,日军击退俄军,占领沈阳。


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


9月2日,清廷宣布废除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


9月5日,日俄签署《普利茅茨条约》,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势力范围并把在满洲的利益让给日本。中国舆论惊呼维新后的亚洲国家打败欧洲强国,立宪派声称这是立宪战胜专制。


9月24日,清廷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以筹备立宪。革命党人吴樾在北京车站对考察团实施炸弹袭击,吴樾丧生。

1906年

在华报纸关注英国议会有关取缔对华鸦片贸易的讨论,中英交涉禁烟事宜。



同年,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兴中会湖北分会。


9月22日,清廷发布《预备仿行宪政》上谕。

1907年

中英达成禁烟共识,如中国禁绝国内鸦片,英国将在10年内逐步停止对华进口鸦片。

同年,清廷宣布在京城筹建资政院,在各省筹建咨议局。

1908年

9月22日,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确立君主立宪方向,并承认臣民言论和结社自由。


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宣统幼帝(溥仪)继位。
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





慈禧太后定东陵三座门



1909年

2月,第二届“万国禁烟会”在上海召开。清政府会上介绍中国禁绝鸦片努力并吁请各国帮助。



9月,各省立宪派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要求清廷召开国会。

1910年

4月,革命党人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

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趁机第三次进京请愿。


11月,清廷同意在宣统三年(2013年)提前召开国会。


同月,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在马来亚槟榔屿开会,密谋广州起义。



*辛亥革命 帝制覆灭*



1911年(辛亥年)

4月,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


5月8日,清廷设立“责任内阁制“,13名内阁大臣中有9名满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满清政权大失所望。


5月9日,清廷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收回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权,引起民间各界愤怒。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随即掀起“保路运动”。同盟会积极投入运动。
9月,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枪杀保路示威群众,激起四川民变,部分湖北新军被调往四川协助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湖北发动起义。



10月9日,起义领导人在汉口配制炸弹时不慎爆炸,当局紧急搜捕革命党人。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新军第八镇士兵在武昌城打响起义第一枪。起义士兵天亮前控制武昌。10月10日后来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庆日。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协统(旅长)黎元洪为都督。
10月12日,清廷下诏调兵镇压起义。这一天,孙中山在美国听到武昌起义消息。


10月-11月,各省纷纷起义并宣布独立。清廷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请他督率北洋军镇压起义。
12月18日,南北议和开始,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党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英租借展开谈判。
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抵达上海。
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民国元年)

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月15日,在各方压力下,孙中山致电南北议和代表,如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他将把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



2月2日,北洋军高级将领联名致电清廷,要求实行共和政体。


2月9日,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向清室递交协商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修正案,清帝退位后将保留帝号并享受外国君主之礼,暂居紫禁城皇宫。


2月12日,清帝溥仪逊位,清朝灭亡,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告终。


2月14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时代开始。


4月8日,巴西首先承认中华民国。
5月2日,美国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的西方大国。


1913年

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10月10日,袁世凯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的大典上宣誓就任大总统。


作者: okaqaq    时间: 2011-10-8 15:21

土共为什么反对达赖喇嘛....因为他能凝聚藏人的心...号召藏人...如果没有达赖喇嘛...能凝聚力量支柱没了...人心散了...就无法凝聚形成一种力量与其对抗了...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