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揭开日本车的真相 转 [打印本页]
作者: 孤梦泛潇湘 时间: 2011-10-6 15:20 标题: 揭开日本车的真相 转
揭开日本车的遮羞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日本车我最爱逛的网站有两种,一种是军事的,一种是汽车的,我经常看网友在讨论日本车,少部分讲得有道理,大部分都是要么是愤青,要么就是托,各有目的,今天,我来揭开日本车的真实面目,让大家看个明白。
日本工业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但是汽车工业是在德国希特勒的时代,因为日本跟德国是盟友,所以德国派遣了大量的军事技术人员,对日本进行援助,这些军事技术在战后进行了军转民,才开始带动汽车发展,特别是战后美国汽车企业对日本进行控制,也给助推了一把,所以才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超越美国,都快赶上德国了。
日本的汽车在2000年以前大部分是模仿欧美的,所以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车跟欧美长得很像,但是在2000年之后,日本发展开始并肩欧美,设计业开始走向不同的道路,以皇冠为代表,十一代长得跟奔驰很像,十二代就完全不同了,开始叫板奔驰。丰田只是个代表,整个日本车界,在2000以后,推出的车型,都有着脱胎换骨的变化,不再是欧美的那种,呆板,四方,瘦长的设计,变得动感,时代感,和谐,富有东方审美观。
日本车除了在外形超越了欧美,在技术上也超越美国,跟德国距离越来越小。由于日本工人的严谨的工作态度,有时候很多差距真的是很难感觉出来。只有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行驶之后,差距才会显露出来,比如德国奔驰的保养好的情况之下,可以行驶30万公里不用大修,那么日本丰田车,可以达到25万公里。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所以他们的生活追求是避免浪费,避免浪费最好的方式是将产品质量做到最好。所以日本车真的是不错的。日本车企众多,其实分别就隶属于六个财团。这六大财团的技术实力各有强项,比如三菱的锻造技术是最好的,他生产的齿轮完全可以达到德国最好的技术水平,我经常拆旧件,很多三菱20多年前的变速箱齿轮,拆出来之后,还可以跟新的相媲美。日产的发动机是最优秀的,丰田的装配技术和管理是最好的,本田的外形设计及高科技研究是最出色的,比如他的机器人。
我把小日本吹得这么好,但是为什么到了国内就不行了呢?以下就来谈谈。
三菱是一家军工企业,日本的军事产品绝大部分是三菱生产的,大到火箭,轮船,小到坦克机枪,三菱公司是无所不包,就是因为他有着这方面的优势,所以他的底盘和铁件锻造技术非常出色,所以为什么他的越野车做的这么好。在所有的日本汽车里,三菱越野车才是真正算得上正宗。
三菱很早之前就随着成龙的电影进入中国,因为成龙一直是三菱的代言人。当初卖的最好的就是帕杰罗。上到军队,下到公安,乡镇gov-ern-ment,都开帕杰罗成风。不过随着刹车系统出了问题那个事件之后,三菱车也开始没落。
当时很多人反映刹车系统有问题,甚至因为这问题,导致很多事故,死了不少人,但是三菱公司总是昂着高高的头,绝不召回,绝不赔偿,绝不认错。恶劣的态度,后果当然很严重。抵制随着开始。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三菱公司本来就是军工企业,军国思想浓烈,灭我中华之心,从来就未曾泯灭过,对他们来说,死的越多越好,特别是某些人员。
随着中国市场的迅速扩大,三菱开始有些后悔,想卷土重来,不过市场已经没有了。所以日本车在中国质量很差的原因是,军国思想。
三菱的失败,给了后来的日本企业一个教训,那就是在他们眼里即使中国人都是猪,也得适当扔些红薯。本田和日产进来之后,开始小心了起来,尽量避免将伤害做得这么明显,所以他们将车的外观,能做得多漂亮,就做得多漂亮,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前后杆,用泡沫也无所谓。铁皮做得薄一点,车身重量降下来了,油也省了,于是嚼头就有了“日本车就是省油”。日本车真的省油吗?那是用生命保险换来的一点小利而已。前后杆用泡沫替代之后,一旦发生碰撞,车头全毁,在毁坏的过程之中,吸收了一定的能量,间接保证了驾驶员的安全,这点我是承认的,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这种碰撞不能够过于激烈,否则死得更快。但是小日本又把他玩成一个嚼头“日本车,吸能。”我想问一下,小日本,既然装上泡沫能吸能,为什么在日本国内行驶的汽车都装有钢质前后杠呢???
因为铁皮薄,所以才会经常看到日本车出事故之后,被压成纸皮,三厢变成一厢,两座变成一座,从中间一分为二。
所以,为什么在中国的日本车这么差呢?因为在他们眼里“支那人都是猪”
所谓的“丰田模式”其实就是偷工减料。丰田模式就是所谓的成本减少再减少,这种模式在欧美是很成功的,甚至被很多国内拿来当教材,为什么他在欧美就能成功,到了国内就不行了呢?我来告诉你真相。丰田车的设计是很成功的,对技术和科技的应用都无可挑剔。但是不管如何减少成本,有一个最低的限度,那就是必须要有钢铁的质量和锻造技术做基础,日本的炼钢技术在全球是最顶尖的,同样的一颗螺丝,能承受的最大扭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丰田尽管不断的降低成本,能将螺丝做多细就多细,钢板做多薄就多薄,但是他从来就未曾破坏那个“基本”,这个“基本”就是比如这个车辆要求的承重量是1吨,钢板的厚度最低要求是2公分,那么丰田不会将他做到1.9公分,这一点,丰田还是知道的。但是他也不会把他做成2.1公分,这就是丰田模式。这也是国产丰田断轴的问题所在,因为欧美的炼钢技术跟日本是持平的,所以同样一个模具,在欧美生产出来的零件合乎要求,但是中国的炼钢技术,跟日本差很远,丰田到中国投资之后,他虽然知道中国的钢铁不过关,但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想蒙混过关,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什么样的质量就会有什么样的事故。断轴接二连三,有驶进凹坑断轴的,有碰撞断轴,有刹车断轴,有拐弯断轴,为什么总断轴,因为半轴承受力是最大的,在行驶中,受到不同的冲击也是最多的,断轴也是正常的。丰田公司刚开始默不作声,哪知道事故越来越多,蛮不住了,但是还是没有道歉,反而污蔑中国的钢铁不行,中国钢铁不行全球皆知,但是也没听过两万八的QQ断过轴啊???纯粹是狡辩。
所以丰田模式在中国其实就是,偷工减料,忽悠忽悠再忽悠。
在网上,到处都有网友发帖,吹嘘日本车多省油,多吸能,这就是日本企业在中国的一种营销手段“五毛营销术”。这个营销术全国皆知,他们虽然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一旦不这样做的话,日本车早就被淹没在唾液里了。所以五毛营销术并不是用来营销日本车,而是防止淹死在唾液里。跟五毛营销术同在的是“车黑”,发布大量的诋毁贴,污蔑国产车,特别是妩媚国内最大的自主品牌企业奇瑞,因为奇瑞发展太快了,让他们感到害怕。另一个原因是奇瑞是中国采用日本零件最少的企业。但是奇怪,他们对两个企业似乎不敢,一个是长城,一个是吉利。可能是担心得罪长城的德方合作伙伴,不敢得罪吉利则是因为浙江商帮,浙江是日本车的最大市场之一,同时浙江商会是很团结的,一旦得罪了,车就别想卖了,举个例子浙江是丰田招回,赔偿最多的省份。
日本车企在中国真的做到无孔不入,他不仅卖车,也控制中国车企的各个命脉,比如设计,每年日本会有很多的工人退休,现在日本工业不景气,家庭收入越来越少,所以他们就鼓励一些优秀人员到中国来。这些人真的是来帮助中国的吗?想都别想。他们来就是两个目的,一个是增加收入,一个是控制中国的设计。中国的大部分车企都没有自己的设计团队,一般都是委托设计公司,所以只要控制这些设计公司,自然就控制了车企。这些人是很可恶的,他们一方面赚设计费,另一方面,在设计上动手脚,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个问题,中国的一些自主品牌车的外形,整体很好,但是细节上总是不和谐,这样子的话,消费者买车时就会很纠结,很难受,说不出哪里不好,但是又很难接受,奇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因为奇瑞本来就是小日本最害怕的企业。奇瑞的车型,除了那几款欧洲设计的之外,每一款车的外形都有问题,这也是影响奇瑞销量的最大绊脚石。在奇瑞的整个体系里,外形设计是日本人唯一能够接触到的地方,但恰恰是外形成了奇瑞最大的败笔,这让人不得不怀疑。
很多人会问,日本车这么差,为什么在国内的碰撞测试,分数那么高。请睁大眼睛看看,碰撞的都是什么车,都是最顶级配置的车,这些车的零件关键部位都是从日本进口过来的,我们在国内购买的车型跟那些参与测试的车完全搭不上关系,还有一点是,日本的车在中国是按中国碰撞标准设计的,如果你把碰撞速度提高十公里,那么结果就很惨。我们目前碰撞速度是60公里,但是现实中,谁不是开到70公里,80公里,上高速100公里。所以为什么日本车型在碰撞测试中成绩很好,但是在现实事故中表现出来的远不如国产车,欧美车,不信的话,拿一台奇瑞A3跟CRV撞一下,看谁惨。
日本车真的有这么好吗?说实话,很好,但是仅限于日本国内,所以如果你想享受日本品质,那唯一途径是买日本原装进口车,国内日本车型堪称垃圾。
请别再傻了,狼永远是狼。
请别再傻了,农夫的怜悯永远换不来蛇的感恩。
请别再傻了,你的付出只会换来子弹的报复。
请别再傻了,在我们国难当头的时候,只有自家人才会帮助自家人。
回头是岸吧,那些愚蠢的哈韩哈日者们。。。
作者: ax613 时间: 2011-10-6 15:35
【自豪的五毛奴才】:1 领导没来,我先来,看看谁坐主席台;2 领导没讲,我先讲,拍拍话筒响不响;3 领导说话,我鼓掌,带动台下一片响;4 领导吃饭,我先尝,看看饭菜凉不凉;5 领导喝酒,我来挡,誓把生命献给党;6 领导睡觉,我站岗,跟谁睡觉我不讲
作者: 怜星 时间: 2011-10-6 16:31
马自达呢
作者: wension 时间: 2011-10-6 17:29
可不,日本车垃圾死了,没有全包围式装甲,没有120mm滑膛炮,没有双销挂胶履带,该有的啥都没有,可气的是还不断减配,比如烟幕弹发射器一个都没有,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居然连炮塔都给减配了。打死我都不会买日本车!
[ 本帖最后由 wension 于 2011-10-6 17:30 编辑 ]
作者: leapriri 时间: 2011-10-6 17: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sykj 时间: 2011-10-6 18:29
第一,日本车是城市之王,耗能切实比欧美低,说实话,你拿日本车去彪车那是找死,上了高速,你跟欧美车玩极品飞车那是玩命。(同样价格的欧美车也是在玩命)
第二,日本车在轻微碰撞不如欧美,但却在保险理赔上优于欧美车,很简单,日本车轻轻一撞瘪了,到理赔界限,欧美车,掉点漆找谁赔去?
第三,我不是有钱人,买不起30万以上的欧美车。不要以为10-20万的欧美车铁板厚,在受同等的撞击下,受到的伤害程度不比日本车低,车架,保险杠才是关键。
第四,经济市场,中国人连自己车都做不好,有什么颜面去说别人,给谁送钱不是送子弹,楼主你就这么肯定,买欧美车,欧美就不打中国人了?买中国车,中国人拿出像样的东西来。
第五,我是消费者,我买我需要的,而不是买我不需要的东西,消费别扯上爱国,要么就去吃地沟油,三鹿奶粉,毒大米,塑化剂,有本事就别用电脑,电视或其他电器,拆开电脑看看,里面的几乎所有成品中都有日本生产的配件,唯一只有外壳是中国生产的。
作者: james陈 时间: 2011-10-6 21:24 标题: 标题
日系操控,美系肌肉,欧系超跑…
韩系和国产就不提了…
话说三菱和富士到了内地后,怎么一个天一个地的感觉,大相径庭啊!
作者: hong.hong 时间: 2011-10-6 21:37
我七代雅阁开了5年12万公里,换过一个助力泵,一块电瓶,车里有两个按钮着灯后不亮,剩下没任何毛病。
至于碰撞没大撞过,小刮到是有的。
作者: 黑总统 时间: 2011-10-6 22:01 标题: 日本造的日本车是相当好的!
国产的日本车就是垃圾。
但是日本原装的就是好,
俺出过车祸,日本三菱SUV,在高速路上弹了几下,轮胎被刮破,底盘可是刚刚的。
作者: 蛤蟆的天下 时间: 2011-10-6 23:03
有意思吗?三菱是一个统称,现在没有所谓的三菱集团,再说日本车那么差,怎么就那么多人买?2B.
作者: gjggjg213 时间: 2011-10-6 23:08
楼主的意思是,小日本亡我之心不死,特别是三菱人亡我之心更是活着?
作者: qiongao 时间: 2011-10-6 23:31 标题: 汉奸搞的鬼,本来有的进入中国就取消了
好在可以在淘宝上买了自己加装
http://s.taobao.com/search?q=crv+%B7%C0%D7%B2&keyword=&commend=all&ssid=s5-e&search_type=item&atype=&tracelog=&sourceId=tb.index&rt=1317914939765
作者: qiongao 时间: 2011-10-6 23:32 标题: 日系车被取消的防撞梁可以自己加装
http://s.taobao.com/search?q=%B7%C0%D7%B2%C1%BA&rt=1317915117546
作者: qiongao 时间: 2011-10-6 23:34
为什么很多车型来到国内后,厂商对防撞梁进行简配或干脆取消掉的原因。
文章剪切转载自“**之家”:
防撞梁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前后防撞梁的意义就是车辆第一次承受撞击力的装置,在车身被动安全方面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一点受力全身受力。说白了就是汽车车体的某一个位置受到了撞击,如果仅仅让这一部位去承受力的话,那么达到的保护效果会很差。如果在某一点受到力的时候,让整个骨架结构去承受力,则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一个点所受到的力的强度,特别是前后防撞钢梁在这里就起到很明显的作用。在高速偏置碰撞中,防撞梁可以有效的将撞击力从车身左侧(或右侧)传递到右侧(或左侧),尽可能让整个车体去吸收碰撞能量。在发生低速碰撞时(一般为15km/h以下),防撞梁可以避免撞击力对车身前后纵梁的损害,降低维修成本。
为什么很多车型来到国内后,厂商对防撞梁进行简配或干脆取消掉?
其实在汽车安全方面,除了大家熟知的C-NCAP外,我国是有国家强制标准的,也就是说所有上市的车辆都必须通过国家碰撞标准的测试。国内目前有关尾部碰撞的测试只有国家标准,C-NCAP中也没有相关测试。国家标准中关于尾部撞击的速度与欧洲的E-NCAP一样,都为50km/h,不过碰撞后考察的指标并没有涉及驾驶舱乘员的受伤害程度,而且在采用100%重叠的方式进行试验时,就导致了后防撞梁在这样的速度和碰撞方式下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车身尾部的纵梁和承载式车身结构可以完整吸收这种撞击力。如果在发生40%偏置碰撞的情况下,后防撞梁就会起到类似前防撞梁把一侧撞击力传递到车身另一侧的作用,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点受力,全车受力的概念。所以说有无后防撞梁对尾部碰撞测试的结果微乎其微,我想正是基于此原因,一些厂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将本该有的后防撞梁进行简配或干脆拿掉。而且国家标准只有通过和没通过两个结果,60分与100分在结果上并没有任何区别,当然也不能体现车辆在安全方面的差异,同时测试过程和结果并不对外公开。
在低速碰撞时,后防撞梁的作用立刻凸显,如果没有防撞梁,撞击力会直接对承载式车身造成损伤,维修费用必然会增加。国际上有一个汽车修理研究理事会(RCAR)。RCAR就制定了一个正面和尾部的低速碰撞试验,来对车辆低速碰撞性能进行评级。保险公司会依据RCAR对车辆的碰撞评级确定基本保费。根据RCAR的标准,在发生15km/h的碰撞后,只允许防撞梁和吸能盒发生变形,车身的纵梁结构不得发生塑性变形。由于我国目前收取保险费用并没有参考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车型在国外有后防撞梁,而到国内则采取简配或取消的方法。
总结
目前我国在车辆安全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完善,这也就给了厂商钻规则漏洞的空子。而车身安全结构的设计就像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考验的是厂商的良心。
作者: pyzine 时间: 2011-10-7 03:21
枪文水平差
作者: qiongao 时间: 2011-10-7 15:02
汽车产业中,日本人不坏,是中国的汉奸坏,这点我非常认可。作为日本销往欧洲和美国的所有车型,日系车全部配备前后防撞钢梁,但是在中国,至少有一半的20万以下的日系车后防撞钢梁凭空消失了(Nissan系列20万以下的所有国内车型全部的防撞钢梁被偷工减料了)。
个人一直想如果失业后,就做一个在国内非常有钱赚的生意-----自己生产国产日系车的后防撞钢梁,然后拿出去卖!结果后来幻想破灭,因为淘宝上到处都是日系车的后防撞钢梁的加装产品。包括20多万的原来没有后梁的日系高档SUV,都有加装的。
但是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某一个欧系车或者美系车的厂家的话,那个厂家肯定可以宣布倒闭了(就像派力奥所在的南汽一样,因为派力奥没有后防撞钢梁,结果倒闭了,哈哈,开玩笑 ) 。但是如果在国内所有日系车的厂家就属于正常,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把接近三十万的车的前后防撞钢梁全部省掉。但是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这些安全存在问题的车型,居然获得国家汽车出厂质检部门的认可,国家的章一盖,就名正言顺地几万辆、十几万辆地开始销售了(不知道中国这帮ZF领导的汽车安全职能部门在干什么,纯粹的不作为!)
不过,别高兴太早,最近德系车最流行的啥叫“Das Auto”的广告越来越多地打在德系车或者所谓的德系车上了。上面我们说到明锐的门,在国产日系车中,20万以下的车就别指望有啥整体冲压车门中铝板了。
作者: qiongao 时间: 2011-10-7 15:03
在Das Auto的国产德系车中,有几款车的车门不是采用整体冲压车门中铝板的,这几款是:
已经停产的高尔(上图),
大众朗逸(中图),
斯柯达晶锐(下图),
大众新宝来(底图)
作者: free.tiger 时间: 2011-10-8 13:25
很有意思啊……
作者: 如日中天 时间: 2011-10-8 13:36
爱咋说咋说,国产车坚决不买包括合资,俺只买原装进口,说实话我信不过同胞
作者: d002334 时间: 2011-10-8 14:09
我没车,也没买车的计划,穷人只有自行车
作者: xp1999 时间: 2011-10-8 14:56
不是日本人的事儿,大凡产品和技术到达中国,都拉倒。鄙人在诺基亚干过,芬兰人拉电线,线槽上墙。要用水平仪找准---真累人---这一点儿就反应了很多问题。咱们是接上线,设备通了就行了---这已经成了文化了。
作者: qiongao 时间: 2011-10-8 15:35 标题: 这是为什么呢?
什么好东西到中国来都要变质
作者: ilovelily 时间: 2011-10-8 15:59
引用:
原帖由 qiongao 于 2011-10-8 15:35 发表 
什么好东西到中国来都要变质
没错,凡是国外的好东西到了这神奇的土地都得变质,这里有那个厂家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咱国内法律要求不严,人家当然能省就省了。商家都是唯利是图的。
作者: iphonetiger 时间: 2011-10-8 16:48
三菱那个刹车门
是炒作
我认识以此为荣的参与者
就是一些合资日企想方设法整死三菱玩儿出的手段
现今的情况就如锦湖和韩泰
作者: rcx920 时间: 2011-10-8 20:54
我是消费者,我买我需要的,而不是买我不需要的东西,消费别扯上爱国,要么就去吃地沟油,三鹿奶粉,毒大米,塑化剂,有本事就别用电脑,电视或其他电器,拆开电脑看看,里面的几乎所有成品中都有日本生产的配件,唯一只有外壳是中国生产的。
作者: allcatzoo 时间: 2011-10-8 23:16
不要装B,销量说明什么问题???对比瓷器国的车,日系车简直就是装甲车。
作者: gtss 时间: 2011-10-8 23: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