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
| |||
|
【本报讯】下月 10日是推翻清皇朝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陆续举行活动纪念。港府康文署资助香港歌剧院创作的歌剧《中山.逸仙》,原定本月30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但突然被叫停。有内地学者指,内地纪念辛亥革命的热潮正向对中共不利的方向发展,香港歌剧被封杀,与北京政治审查有关。
以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爱情故事为主轴的歌剧《中山.逸仙》,是由香港康文署资助的创作。
港府康文署与香港歌剧院近日联合发出通告指,由康文署资助、香港歌剧院创作排演的歌剧《中山.逸仙》,原定9月30日至10月3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因流程操作问题将会延迟。通告并无解释“流程操作问题”为何。康文署发言人接受传媒查询时证实,他们已接获延期上演的通知,但拒谈详情。
目前未知该剧在国家大剧院的新排期如何。但根据国家大剧院节目排期程序,一台剧要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至少要提前三个月甚至半年做安排。剧中担任主角男高音歌手莫华伦表示,该歌剧可能要延至明年,才可能在大陆演出。而该剧的世界首演,将于 10月 13日至 16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
歌剧《中山.逸仙》以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爱情故事为主轴,讲到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澍与孙中山原是莫逆之交,志向相同,孙致力革命,宋作后盾支持;但因孙与比他年轻27岁、宋的二女儿宋庆龄相恋,宋坚决反对,竭尽所能破坏,宋、孙分道扬镳,宋撤去对孙的所有资助;孙中山与宋庆龄最终成婚,宋庆龄在父亲病危时,带去孙的慰问。
内地时事评论员朱建国认为,《中山.逸仙》临时被禁与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态度转变有关。他指,中共为对台湾统战,高调张扬纪念辛亥百年,但后来发现事件正向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因中共是用武力推翻民国,夺取政权,舆论质疑中共政权的合法性,并比较台湾现在的民国政府与大陆的共产党政府优劣,“民国好过新中国”之议不时浮起。
朱建国指,对孙中山的纪念同样触及当局敏感神经。孙与宋庆龄的爱情故事虽人所共知,但毕竟与中共倡导的主旋律不符,“听说中宣部有通知,对孙中山的宣传只能讲他的爱国精神,不能讲他的三民主义、五权分立等”。朱还透露,武汉有报纸日前因将孙中山写成“国父”被查处;各地可竪孙中山铜像,但北京不行,
“这都足以说明问题”。
歌剧《中山.逸仙》原定本月 30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但现已被取消。
北京对纪念辛亥革命“又爱又怕”,一方面准许湖北等地耗巨资大兴土木筹备下月庆典,一方面又不择手段封杀纪念中出现的各种“异已”行为。北京10多所大学欲举办辛亥百年学术研讨会,被无端叫停;广州《南风窗》因刊出学者重评袁世凯的文章被封杀,主编被炒鱿;湖南《潇湘晨报》因发纪念专刊,观点与当局不一也被封杀,主编被炒鱿。
【本报讯】港府为纪念辛亥百年资助的歌剧《中山.逸仙》在北京被禁,令人大感意外,引发各界揣测。有舆论认为事件涉政治审查;有乐评人认为可能是该剧太现代,不适合中共官员观看。北京有学者则指,当局是过度紧张。
《女主角》
莫华伦(右图)和么红(图)分别饰演孙中山和宋庆龄。
伦敦发行的《艺讯》( The Art Journal)引分析人士指,事件涉及政治审查。《南华早报》引歌剧作曲者黄若的经理人韦特(Witt)指,歌剧被叫停相信与政治有关。英国著名乐评人莱布雷希特( Norman Lebrecht)称,可能是北京某些官员认为该歌剧太现代,不适合官员在“十一”观看。
香港歌剧院总经理黄敏认为,该歌剧在北京被延后上演,是因为时间安排与大剧院安排撞期。她说:“这出歌剧的内容,以孙中山的恋爱故事为主,革命只是背景,而且音乐很好,不存在内容出了问题之说。”
导演陈薪伊昨晚对本报表示,上周已知道歌剧取消在北京演出,不清楚原因,可能想安排在香港首演,较有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国情专家胡星斗认为,港版歌剧《中山.逸仙》在北京演出搁浅,说明该剧触到了当局的神经。他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他的爱情经历和政治主张,都是值得后人纪念和推崇,内地当局不应过度紧张。”
据了解,《中山.逸仙》的创作排练历经两年,主创人员包括音乐黄若、剧本庄梅岩、导演陈薪伊,孙中山由歌唱家莫华伦担纲扮演,宋庆龄由么红主演,宋嘉澍由龚冬健主演。
对于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北京当局是又爱又怕,爱的是可以藉此宣扬中共自称继承自孙中山的正统地位,怕的是民间的纪念活动触及清末民初的腐败问题,对比现实之下,激发民众的抗争、革命情绪,因此,当局一边高调筹划官式纪念活动,另一边又封杀学者、媒体、网站探讨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中共历代领袖过往在纪念孙中山诞辰时发表讲话,都自称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共正在实现孙中山有关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并且每年“五一”劳动节及“十一”国庆节(中共建政纪念日),都会在天安门广场摆放孙中山的画像,以此宣示自己的政权合法性、正统地位。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共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宣传自己继承孙中山遗志的机会。不过,内地舆论近年无论在探讨中国现时的官场腐败问题或改革问题,往往会与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的情况作对比,而往往得出的结论就是两个时代的问题有惊人的相似,因此,“研究清末官场陋规到如今官场贿赂的进化与嬗变,对于当前惩治腐败或许会有些参考意义”。
内地民怨濒临爆煲,不只官员贪渎引致的矿难、车祸、环境破坏等,可能随时引爆民众暴力抗争,一些富二代、官二代欺压民众的行为,也可能随时引爆民众骚乱。当局担心,学者的历史比较、舆论的隐晦批评,会刺激不满现状的民众的情绪。
《苹果》记者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