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受到的关注,大大超过一个大使本应扮演的舆论角色。除了他对中美贸易和两国其他关系的一些态度,他个人“生活秀”激起的议论更热烈也更刺激。他乘飞机坐经济舱,身边没有大量随从,以及背双肩包、自己用优惠券买咖啡的“平民形象”,得到部分中国媒体的追捧和称赞。
美国副总统拜登不久前花79元人民币在北京吃小吃,引起的关注非常类似。尽管这些“平民化的表现”决非像它们看上去的那样随性、简单,但中国舆论围绕他们的热议并没有兴趣触及它们背后的那些东西,舆论对官员们平民化作风的期待通过这些议论一览无余。
如果说骆家辉们的“朴素行为”偶然被中国媒体捕捉到,他们的表现和媒体的议论都保持“纯天然”色彩,事情的有益度或许会更高些。但在骆家辉身边逐渐形成类似“狗仔队”的报道网络,他每一个行为都被媒体包装成美国官场“廉洁的细节”,事情就变味了。由于做报道的人国际知识匮乏,对看到的现象平添个人想象,一定要把骆家辉树成中国官员行为的“镜子”,一些报道的变形和失真无可避免。
骆家辉身为大使,在中国本来就不该有太多警卫。拜登在北京街头吃碗面条的安保代价,比他在钓鱼台国宾馆里享用美食要昂贵得多。中国所有驻外大使赴任时都不会有大批随从,世界所有拜登一级的出访者都会很乐意在出访地有走进民间小食店的机会。把这些通通上升为美国政治的“廉洁”,这只能说是做这些评论的舆论环境是扭曲的。
中国官场的官僚作风确实是严重的,一些官员喜欢前呼后拥也是事实,这为一些评论者针对骆家辉们牵强附会找材料,社会对这些评论囫囵吞枣,从而形成“骆家辉热”创造了条件。骆家辉带着家人到北京胡同里逛街,如此轻松的个人休闲都会大受赞扬,这的确挺夸张的。真实情况是,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不知有多少高官希望有和他一样的“北京胡同游”。
除了中国舆论自身的问题,从骆家辉一方来说,他应有意避免自己成为中国舆论的这面“镜子”。实际上他有意无意地做了配合,或者出于他个人的偏好,或者出于美国驻华使馆“新的使命”,他似乎很享受自己在中国舆论中的“廉洁秀”,尽管他最清楚,他并没有中国互联网上宣传的那么“朴素”。
美国驻华大使应致力于发展中美两国的关系,消除彼此的误解,而不是到中国舆论的内部纠结中积极扮演什么角色,以巧妙的方式干预中国舆论,增加中美之间新的误解和怀疑。当美国大使成为中国舆论的“政治明星”时,他自己不强化它,或者做一些“去明星化”的努力,在外交上是恰当的。
中国积极炒作骆家辉“廉洁秀”的媒体也应当自重。批评中国官场的腐败和官僚主义尽可以找其他的场合和角度,过度美化一个外国驻华大使,尤其是当他在中国的使命“十分复杂”时,是非常不恰当的。中国媒体需要有以平常心看待骆家辉们私生活的大气和理性。
希望骆家辉好好做美国的驻中国大使,也希望中国的一些媒体,不要把他的身份搞错了。▲
来源:环球时报
我是美国总统,不是中国主席。我最直接的责任是让美国人民生活得更好,这才是他们选举我的目的。为什么我来这里(20国峰会)?能够帮助美国人民就业、购买住房、培养孩子上大学、实现我们所说的“美国梦”。衡量我的标准,要看我是否能满足美国人民需要和解决他们的问题。
是呀
人家骆家辉上任中国,无论哪里都是大大方方、坦坦荡荡,揪不住小辫子
环球屎报居然公然将“阴谋论”的帽子扣到人家头上,很弱智的小人之心……
这个算不算“粗暴的干涉美国内政,严重地伤害了美国人民的感情”?
混球湿抱发明了个新名词:“舆论角色”。大概就是国人说的“名声在外”吧。混球没有注解,俺只能这么理解的。
自骆家辉出现在美国政坛,又刺激了统战的嗅觉。重新使出了血缘论的老套路套近乎。那知人家是地道的美国人,自然是“美国价值”,尤其任职商务部长屡次与tg强硬表态,白白的“美籍华人”宣传了一通,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要说这个“舆论角色”(知名度)拜tg所赐。
伎俩失灵了,懊恼、愤恨自不言说。此人居然被奥巴马派到了中国这个地界。轻装简行、亲和友善、自然随和。习惯了“鸣锣开道”的天朝子民们这回倒是不习惯了,舆论一片赞誉之声,顺便调侃了天朝的父母官。着实让tg挂不住脸面了(有脸无脸还是个疑问)。
新仇旧恨齐涌心头,你这不是让老子难看嘛。这还是在老子的地界里,在美国你小子就是裸奔关老子屁事,在这里的“舆论角色”老子说了算。这还有个大使的样子嘛。老子以后出门还要封它几条街呢。弄个什么会还得把“人民”清出家门呢。这让老子难受的。
让混球们发个“舌”论,就说这个“高风亮节”是跟老子的祖上学的。我勒个去,骆大使知道井冈山是大头朝上还是朝下嘛。就算是这样吧,您的传家宝让别人弄了去,您不也是数典忘祖的败家玩意嘛。
不就是个驻华大使嘛,还是个美国的,别国的先不管。先教教这个姓骆的“好好做大使”----“经济舱”不行、“背包”也不行、“炸酱面”更不行---“丢不起那个身份”。。。。。。。。。。
那么,骆大使的“舆论角色”到底是超出了还是降低了?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