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的确如他自己所言,是“改变了世界的一周”。那是一次奇异的冒险,而基辛格并不打算抢走理应属于尼克松的功劳。基辛格在书中说道,他告诉自己的助手亚历山大?黑格(Alexander Haig),自己从一开始就把这次访问视作一次“奇幻之旅”(a flight of fantasy),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论曾私下怀有怎样的疑虑,基辛格最终让这次访问真正成为了一次“奇幻之旅”。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 MacMillan)在其佳作《尼克松和毛泽东》(Nixon and Mao,3年前出版)中,曾提出这样的质疑:为确保中美恢复建交,美国是否牺牲过大?其时疾病缠身的毛泽东,一方面正经历着文革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还担心败在苏联人的手下——3年前,苏联刚刚在乌苏里江附近对中国军队发起了猛攻。正如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Jonathan Spence)所写:“毛泽东需要美国,但对他而言幸运的是,尼克松更需要中国。”因此,在美中关系中,美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把自己视作追求者。在研究尼克松访华准备情况的过程中,麦克米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基辛格博士如此毕恭毕敬,有时候甚至有些卑躬屈膝,难道非得这样吗?”这样问非为无因。
但对于中国国内两件大事的历史评判,基辛格却一笔带过。第一件是大跃进和由此导致的大饥荒。基辛格这样写道:“只有这一次,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大超出现实可能性的目标,即便是中国人也无力实现。”历史学家冯客(Frank Dik?tter)在其杰作《毛泽东时代的大饥荒》(Mao’s Great Famine)中提到,人们往往将大跃进中的大量死亡,描述为“经济方案制订草率、且执行不力而导致的意外后果”。通过仔细检阅共产党内部报告,冯客证明,数百万人死于迫害和系统性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