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苏联天安门事件 亲历学者揭军队不开枪根本原因
[打印本页]
作者:
菜鸟搬家
时间:
2011-8-19 19:31
标题:
苏联天安门事件 亲历学者揭军队不开枪根本原因
——姚监复:从柏林墙博物馆的党证看莫斯科的“八一九”
2011-08-19
标志着苏联解体的“八一九事件”对整个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学者姚监复事发当时正在莫斯科。值此事件2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他特意为本台撰写了纪念文章。
“1989年的北京之春的火焰,使八九之秋追求自由的烈火在东欧燃烧。”这是1990年代中期,我访问柏林墙附近一个民间博物馆时,一位德国讲解员对我的疑问所作的解答。因为,整个展览图片的第一幅,是一位中国青年在1989年勇敢地阻挡坦克车队的画面。我想了解纪念柏林墙倒塌的展览图片,为何选上中国“六四”的照片,讲解员的回答,使我认识到追求自由、民主、人权的理想是普世价值,心是相通的,争取自由的斗争是互相支持和共同发动的。果然,两年以后,1991年的莫斯科出现了同样的追求自由的游行,苏联解体了,苏联共产党被解散了,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了,冷战结束了。20世纪的地球人松了一口气,欢呼自由、民主在偌大一片土地上实现了。
我幸运地经历了1980-1990年代的两个大事件,1989年的北京“六四”和1991年的莫斯科“八一九”。在“8.19”那天,我正在苏共中央党校参加中苏哲学家“人·科技·社会研讨会”。我们看见电视里反复播送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舞剧,没有新闻,只有舞蹈。后来出现了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公告。街上奔驰着坦克,隆隆声震动大地。我去红场看到一列列的坦克,但是小孩子爬到坦克炮塔、炮口上玩耍,坦克兵向我说:“我们是国防军,不会向老百姓开枪。”
虽然苏共中央党校校长向我们讲:“这是莫斯科的天安门事件。”但是,没有象北京那样向平民、学生开枪,据说只是坦克转弯时碾死了3个人。没有出现毛泽东预言的千百万人头落地的局面。戈尔巴乔夫采取了不同于邓小平的政策,以和平方式接受了人民和党员对政治改革的要求,苏联解体了,俄罗斯和各个联邦共和国走向自由、民主、共同富裕。中国现在经济发展了,但是“六四”后遗症的包袱沉重压在中国人身上,领导人坚持跛脚改革,拒绝政治改革,公民们没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更没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我永远不会忘记,柏林墙边的博物馆中央有一根闪闪发亮不锈钢尖柱,上面横七竖八插满了一些小本子,还是证件的物品,陪同要我猜这是什么?我说:“好像是证件。”她说:“对!党证!”在柏林墙被冲垮时,许多东德的统一社会党党员扔掉了自己的党证。后来的民间博物馆长捡起来这些被抛弃的党证,作为展览品的中心标志物。我理解,这些党证是告诉人们,当一个党脱离群众时,不是党开除党员,而是党员抛弃党,主动扔掉党证。我想起,苏联人告诉我们,当“八一九”以后,叶利钦要没收苏共财产时,没有一个党员、一个党支部奋身而起,去保卫苏共财产。当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黯然落下时,没有一个苏联公民为保卫苏共领导的苏联而战斗。为什么?因为,在1991年“八一九”以前的一次调查中,约有80%的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官员利益。当拥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脱离了广大群众、脱离了党员时,就成了失去民心党心的泥足巨人、纸老虎,自己就倒下来了。脱离了党员和群众,党就自我毁灭了。
苏联“八一九”20周年快到了,“柏林墙”倒塌22年了,中共的领导人也许应当深刻反思了。枪杆子可以保住自己的权力于一时,但是民心失去了,脱离群众了,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和政党,总有一天会被人民、党员和历史所抛弃。
作者:姚监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农业生产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协作研究员。<据维基百科>)
来源:德国之声
作者:
devisww
时间:
2011-8-23 00:10
中国的统治者一向都是把自己的老百姓当仇人。坐个沙发。
作者:
jky25024
时间:
2011-8-23 02:37
中共现在是疲于奔命了
作者:
chuchu238
时间:
2011-10-15 05:13
不开枪 只开炮!比如叶利顷炮轰议会大楼
作者:
chuchu238
时间:
2011-10-15 05:14
炮轰议会大厦 政敌举手投降
本刊特约撰稿 余 兵
打赢白宫保卫战之后,叶利钦的权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但那个时候,他绝对不会想到,两年之后,他在白宫还有一战——不同的是,他将以进攻者的姿态出现在这场战斗中。
战友反目
1993年的俄罗斯政坛,有三架马车——叶利钦、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伊。在“8·19事件”中,他们曾是亲密战友。1991年6月,叶利钦就任俄罗斯总统,鲁茨科伊出任副总统。在叶利钦的推荐下,哈斯布拉托夫于1991年10月成为俄罗斯议会议长。
1992年1月2日,叶利钦开始推行激进的经济改革。然而,这个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改革,反而使俄罗斯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于是,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开始怀疑叶利钦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怀疑逐渐变成了对立。在这一过程中,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走到了一起。
实际上,叶利钦对这两位“老战友”早有看法。在他看来,鲁茨科伊只是个“小丑”——他是俄军历史上唯一一位三次被俘虏的高级军官;他改换党派就像换手套一样随便。叶利钦提议他出任副总统时,他含泪保证:“我永远不背叛您,我要在您的内阁里效犬马之劳。”但不久,他在叶利钦背后说:“我从来没有同意让这些‘低能儿’来领导我。”而对哈斯布拉托夫,叶利钦则不敢小视,甚至怀疑此人已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分庭抗礼
随着改革失误所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加深,叶利钦与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992年底,在哈斯布拉托夫的授意下,议会试图用更换总理、收回总统部分职能等办法,削弱叶利钦的权力,从而扩大议会的权力。
叶利钦哪肯束手就擒。进入1993年,叶利钦开始发起反击。6月5日,他召集联邦主体召开制宪会议,欲借助地方的力量,绕过议会,强行通过新宪法草案,在俄罗斯建立“总统制”的政体。叶利钦此举引起了哈斯布拉托夫的极大不满。因此,会议从第一天起就出现了对抗,哈斯布拉托夫因要求发言未获批准,一气之下退出会场,并带走了上百名人民代表,致使会议中断⋯⋯制宪会议断断续续开了37天,但是,新宪法草案始终未被讨论。
武装对峙
经过短暂的权衡之后,叶利钦决定进行“最后一击”——1993年9月1日,下令限制鲁茨科伊的副总统权力;半个月后,亲自视察内卫部队,争取军方的支持;起用1992年被人民代表大会解职的盖达尔,任命他为第一副总理(当时的总理是切尔诺梅尔金,但他并无多大实权)⋯⋯当时有媒体评论:叶利钦已全然不把议会放在眼里,决心一意孤行。
1993年9 月18日,叶利钦召集86个联邦主体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联邦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联邦委员会将是新议会(联邦议会)两院中的上院。接着,他将安全部长、安全委员会秘书等职位换成了自己的亲信。9 月20日晚,他借口“协助警方搜查毒品和非法武器”,把内卫部队调到莫斯科市内,进行了一场战前预演。议会方面没有坐以待毙。9月20日,哈斯布拉托夫向媒体透露,“夜里有军队调动,局势很不平静”,呼吁议会“保持警惕”。
9月21日晚,叶利钦在俄罗斯电视台突然发布总统令:中止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的权力,12月11-12日举行新的立法机构——联邦议会选举。看完叶利钦的电视讲话后,哈斯布拉托夫召开紧急会议,认为总统的行为是“政变”,由议会宣布停止叶利钦的总统职务,由副总统鲁茨科伊代理总统职务。鲁茨科伊随即宣誓就职。
叶利钦立即接招,一方面向国际社会保证“将不会发生流血事件”,一方面采取强硬措施,下令剥夺议会财产,收缴议会的武器,宣布拒绝执行总统令的公职人员将被开除公职。
9月23日晚,一伙身份不明的人企图占领独联体联合武装力量司令部,枪战中有两人死亡。这起事件就像一根导火线,使莫斯科局势骤然紧张。叶利钦顺势下令调集军警,解除守卫议会大厦人员的“非法武装”。24日,数千名警察、内务部队和特警部队被调入市区,进驻白宫周围。28日,政府军和防暴警察封锁并层层包围了白宫,采取断水、断电、停止供暖等措施,试图迫使议会就范。
炮打白宫
10月3日,莫斯科形势突变,人们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下午3点,近万名支持议会的民众,与包围白宫的政府军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民众冲破层层封锁,在白宫前举行示威。鲁茨科伊在白宫阳台上呼吁军队倒戈。随后,示威者占领了市政府的部分楼层。
当时,叶利钦正在莫斯科之外召开会议。他闻讯匆匆赶了回来,于当晚6点发布总统令,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解除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并开除其军籍,严禁群众参加示威抗议。
10月4日早,政府军开始包围、进攻白宫。数十辆坦克、装甲车封锁了白宫的外围地区,不断向白宫射击;白宫楼内起火,浓烟滚滚。军用直升机在白宫上空盘旋。继而,政府军冲破白宫周围的障碍物,推进到议会大厦对面的沿河街,从那里用大炮和重机枪向白宫开火。一排排密集的枪炮声响彻莫斯科上空。政府军不断用高音喇叭喊话,要求“敌人”放下武器。
眼看己方难以抵挡,鲁茨科伊急忙出面要求对方不要开枪,但没有回话——叶利钦已经铁了心要“除掉”他们了。哈斯布拉托夫与莫斯科军区司令取得联系,请求派兵援助,但对方拒绝出兵;要求欧美国家驻俄罗斯大使馆保障他们的安全,也遭到拒绝——叶利钦已经断了他们的后路。
无可奈何的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只好提出了“最低保障要求”——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否则将同所有留在白宫里的人一起同归于尽。下午6点,叶利钦同意保证他们生命安全。哈、鲁等人才从白宫走了出来,登上早已等候在外面的大轿车,被送进列弗尔托沃监狱。这场总统与议会间的激烈对抗,终以武力方式宣告结束,也以叶利钦的胜利宣告结束。不过,其代价很惨重——叶利钦对白宫发动的攻击,造成187人死亡、437 人受伤。
炮打白宫一役后,叶利钦“肃清”了几乎所有的政治对手。从那之后,放眼俄罗斯政坛,已经没有谁能够挑战他的权威。
作者:
chuchu238
时间:
2011-10-15 05:17
叶利钦是亲西方的 所以当时西方媒体没有啥谴责 现在人们都忘了 事实证明 你不管如何的ZZ DC 做坏事 只有听他们的话 就没有事情 如果ZZ DC又不听美国的话 麻烦就来了
作者:
浪子滨滨
时间:
2011-10-15 1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