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要讨论「为了推翻本国专制独裁政权,与文明世界接轨,建立民主宪政,人民是否有权争取和接受外国援助?」的问题,亦即「主权大于人权」还是「人权大于主权」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爱国主义」?政府(尤其是根本没有经过人民授权的「政府」是否可以代表「国家」甚至「祖国」,而以「爱国主义」为招牌,要求人民爱它,服从它的野蛮统治而不得反抗?在这里,钱文军居然引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恒古未有的臭名昭著的祸国殃民大暴君毛泽东用以形容「一切反动派」的名言:「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来套在被毛称之谓「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头上,「语出」是够「惊人」了,之不过真是匪夷所思!恐怕若毛泉下有知也会惊讶不己!不知钱先生身处大陆有没有机会看到美军闪电攻入巴格达,伊拉克人民欢呼雀跃推倒独裁者萨达姆铜像拖着它满街跑,小孩子在其头上践踏泄愤的镜头?有没有看到利比亚人民拿起武器配合北约空军向本国独裁统治者卡扎菲进攻的新闻?若看到了又作何感想?不知钱先生等有没有听说过一句世界名言:「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塞缪尔•约翰逊(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Samuel Johnson) ?这些「无赖」百年前用「爱国主义」来保护满清王朝,指责孙中山「卖国」;百年后又用「爱国主义」来保护中共专制政权,指责民运人士「勾结外国反华势力」,如出一辙,统治者用以维护其专制政权不足为怪,若是以「民主人士」或「公共知识分子」自居的人用以指责革命者和革命拥护者,客观上就和专制统治者站到一边去了。
此外,对于西方普遍称孙中山先生「Dr. Sun Yat-sen」,钱文轻蔑地指责说:「孙大炮满脑子都是虚荣,一个最简单的例证就是,他从未获得过任何博士学位,却以博士自称。有辩护者说是「医生」(Dr.) 误译所至,可《孙越宣言》里左一个「博士」、右一个「博士」却是不必翻译的汉字。」孙中山先生一直在海外受英文教育,13-17岁上美国檀香山英美教会意奥兰尼学校和阿厚书院, (Iolani School, Oahu College相当于高小和初中)17-20岁上香港拔萃书院(Diocesan Home college),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Central college相当于高中毕业),21岁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 (相当于大学毕业),2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Th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 ,毕业后在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华南医院(Canton Hospital )实习,然后在澳门、香港和广州等地行医,(在香港和澳门,没有大学毕业的学历,不可能成为执业医生)(2),众所公认,香港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香港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香港大学、拔萃书院、皇仁书院在香港教育界的地位。至于说孙中山博士名衔,英语中医生和博士都是同一个词「Doctor」,所以西方人称孙中山先生Dr. Sun Yat-Sen,合乎常理。孙中山先生习惯用英文写作与对外沟通,(台湾编译的《孙逸仙全集》和《国父全集》内有八成(包括《建国方略》都是从英文原稿翻译成中文的)不排除与苏俄代表越飞的会谈是以英语进行(孙与鲍罗庭全是英语沟通),很大可能《孙越宣言》中文本是从英文转译而来。此外,民主国家或经济发达地区人际关系趋向平等,不似专制国家如中国大陆者等级森严,「博士」一词己经从学术界走到民俗社会。普通民众对各行业杰出人士尊称「博士」不足为怪,甚至有「花博士」、「茶博士」等称谓。笔者认为评价一个政治人物,最主要是看他的政治理念和主张还有他的政治实践是否顺应世界潮流、是否利国利民?而不是着眼于他的衔头。笔者看钱先生要么完全不了解香港的学校学制,要么完全不了解西方人的习惯。如果钱先生们见识过孙先生那手漂亮的英文书信(康德黎夫人在1897年6月30日的日记中对孙中山有如下记述:「 …… 那么凭这样流利的英语,他对「所见所闻」,当然就理解得既容易又深入 ……」),就不会说出如此不敬的话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