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和谐号动车追尾 党媒惊人社论:中国人活该 [打印本页]
作者: 菜鸟搬家 时间: 2011-7-29 19:25 标题: 和谐号动车追尾 党媒惊人社论:中国人活该
——动车过温州,想回家看看
2011-07-29 作者:布里斯托大学语言心理学博士 曾飚
雷雨天,两辆动车在温州追尾,铁道部挖坑埋车头,温州特警支队队长抗命,救出一个两岁多的女孩,铁道部发言人说这是个“生命的奇迹”。不知道,他说的是追尾,还是救人。人民的奇迹,常常成为官员的政绩。也许,还有更多的奇迹值得期待。
因为发生在温州,我很想回家看看。
天灾和人祸
就在事故发生前一天,我给家里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里说,听,听,听到外面响雷了吗?气温都快四十度,热都热死了。还是英国的天气好。
放下电话,第二天就发生了两列动车追尾惨剧。雷雨天,是温州夏季的常态,当地老人叫“响佛”,加上8月份的台风,温州夏季天气常常是多变。但是,没有人相信这场追尾与打雷有关。
记得2009年,我和家人回国。孩子才一岁多,我特地去坐动车,一是,看动车,二也是让家人看我最喜爱的浙南山水。
曾笠很活泼,自己走了好几个车厢。服务员从外貌看,应该是浙江本地小姑娘,有些纯朴的乡村气息,看曾笠白白净净的笑脸,都争着抱他。夕阳西下,从杭嘉湖平原,到多山的温州,动车穿过山明水秀的故乡,我特地用手机录下一段,曾笠对着窗外的落辉,脖子上围着丝巾,两颊红扑扑,哇哇地叫喊,也是一脸乡村小伙子的气息。
动车给我带来很深的震撼。在英国时候,我最喜欢坐火车,特别是天气晴好,看到英格兰乡村的风景,被徐徐而动的火车,逐渐展开。蓝天上的白云,看得清轨迹的阵雨,远处像西兰花一样的树。现在,动车深入到多山的浙南和八闽大地,也把故乡美好的风光展现给世人。我一直知道,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有另外一种风格的美丽和宁静,可以与英格兰的田园相媲美。
就在发生事故的车站,我曾经去过。汽车开过高架桥,在大山之间,一个车站突然卧在不远处,两座山像是没有被完全推开的铁门。车站是大理石地板,宽敞的台阶。我去洗手间时候,才注意到地板都是水,洗手的龙头污渍很多。检票时候,一拥而上的人群,我突然意识到即使在故乡,有时候也会想念英国。
这场事故的报道,如同一场清晨菜市场的叫卖,微博、推特、BBS和网站,真相已经不再重要,小道消息却像涮羊肉一样,吃得津津有味,而且从来不会觉得饱。
当我看到当地新闻说“事发后在短时间接受谈判并签订协议的,可视情况酌情给予数万元奖励”。原来,即使富贵如温州,一条人命的优惠也不过数万。当我看到那名获救的小女孩消息,她才两岁多。如果可能,我希望她接下来的生命,能够离开这个地方,一个钱比命贵的地方,去一个高铁不怕打雷的地方。
听到那位铁道部发言人的“奇迹论”,我觉得埋车头的坑可以再挖得深一些,可以考虑多埋几个,反正有奇迹,他们相信的,反正不过“予以数万元奖励”的优惠而已。
乡土的沦丧
作为一个业余撰稿人,写稿子越来越多,在用词上,我比任何时候都谨慎,在建立自己的私人词典,如同高铁谨防雷雨天一样,我刻意地避免使用一些词汇,以免引起自己的不快。比如,自从汶川地震之后,我基本把“大爱”、“加油”、“天佑”这些词汇冲进了下水道。
在英国多年,我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冷漠。所谓的冷漠,无非就是不相信奇迹,见人不再大笑,碰到谈大爱大义的人,尽量保持距离,特别是大大咧咧,无视他人感受,还自诩厚道、没有坏心眼的作派,我简直就要躲起来。
一个原因是自己沾染了英国这个小业主共和国的短视气息,对事对人看法,仅限于为期两个月内的规划和眼光,而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平等原则,不吃亏,不占便宜。
另外一个原因,我接受一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时刻保持干净的洗手间和地板,比一座大理石砌成的豆腐渣工程,对生活更加有用,也更加可靠。
一度,我也曾经断断续续地把“故乡”,屏蔽在某个角落。那个地方,有自己最美好的回忆,一旦回去,却又常常看到最糟糕的场面。对于今天的故乡,也许还有祖国,我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繁荣场景,财富如积攒的农家肥越来越多,芬芳四溢,而人们开始担心,脚下的土地却再也生长不出粮食。
这场发生在故乡的这起事故,有人在我的博客上说,“温州出事了,看新闻”。恰恰相反,刚开始,我几乎以抗拒的心态,来抵制任何报道。后来,看到一句话,那名叫邵曳戎温州特警支队长说的,“万一有生命迹象呢?怎么向人家交待?”。因此他坚持在原地救援,最终在车厢里发现了那个小孩子。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温州本地人,这一句“怎么向人家交待?”,如果用温州话说出来,大概是,“吾怎恁逮别人讲?”,很亲切。
这是我小时候就常听的一句话,也是做人做事情的最起码态度。很遗憾,现在有了更加高明的发言人制度,用上了高级词汇,比如,“大爱”碰上打雷,常常有“奇迹”,所以无须交待,是这样子吗?
大陆《环球时报》,自诩国际化,甚至还常常用欧化的中文句式,来表达自己的国际观。在7月25日,给自己的社论起了标题叫《高铁是中国人必须经历的自我折磨》,从语法,到语义,我都感到这位笔杆子相当纠结,可能喝了一晚上的浓茶,憋出这个标题来。我的理解是,高铁比动车速度还快,它们都一样害怕雷电,所谓的“自我折磨”,是不是说还有更多的奇迹在前面等着我们,都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而且还是“必须经历” 的。
其实要为了节省版面,这个口吐白沫、“文格”分裂的标题用地道的中文,就五个字:“中国人活该”。
我还要回家看看吗?
来源:BBC
作者: gentle_jacky 时间: 2011-7-29 22:51
接受一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时刻保持干净的洗手间和地板,比一座大理石砌成的豆腐渣工程,对生活更加有用,也更加可靠。
-------------狗屁逻辑,豆腐渣工程会死人, 洗手间不干净会死人吗?无非就是嫌厕所不干净了,就发发牢骚。
作者: wanglihonggui 时间: 2011-7-30 01:01
洗手间和地板时刻保持干净,做任何事都认真仔细,对生活更加有用,也更加可靠。
不是发牢骚,真实的感受
作者: lymen 时间: 2011-7-30 01:26 标题: 回复 2# gentle_jacky 的帖子
你那狗头永远只能理解狗屁2字,狗爪子也只会打这2个字!进入一个肮脏的臭气熏天的洗手间的人,跟一头躺在猪圈里的猪有什么区别,一个社会不首先维护国民的尊严,不在细小处做到完美,那么建起来的所谓世界第一的东西,也只能是动车的下场!
作者: kzwmiao 时间: 2011-7-30 01:39
希望这一发现被更多人分享,扑实地过着人样的生活!
作者: love-199929 时间: 2011-7-30 01:54
引用:
原帖由 gentle_jacky 于 2011-7-29 22:51 发表
接受一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时刻保持干净的洗手间和地板,比一座大理石砌成的豆腐渣工程,对生活更加有用,也更加可靠。 -------------狗屁逻辑,豆腐渣工程会死人, 洗手间不干净会死人吗?无非就是嫌厕所不干净了 ...
给你5毛,去把你家厕所冲干净再来说话!!!!!!!!!!!!
作者: jky25024 时间: 2011-7-31 23:26
没啥说的,中国人活该
作者: weiqyu 时间: 2011-8-1 00:08
文章很犀利,说到我心里去了。。
作者: 斯莱普尼尔 时间: 2011-8-1 14:06
引用:
原帖由 gentle_jacky 于 2011-7-29 22:51 发表 
接受一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时刻保持干净的洗手间和地板,比一座大理石砌成的豆腐渣工程,对生活更加有用,也更加可靠。
-------------狗屁逻辑,豆腐渣工程会死人, 洗手间不干净会死人吗?无非就是嫌厕所不干净了 ...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也叫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20世纪70,80年代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
观察一个地方的人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精神,只看一些细节就可以知道。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想知道某个地方的人对异乡人是否友好,你就看那个地方的流浪狗对异乡人是否友好就知道了。
包括海明威在内的很多大师级的观察者在中国短暂停留过,他们的惊鸿一瞥,往往准确的惊人。
作者: weiqyu 时间: 2011-8-1 14:13 标题: 回复 9# 斯莱普尼尔 的帖子
楼上的兄弟好博学!赞一个!!谢谢!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