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沈旭晖专栏.茉莉花革命:假如小布殊还是总统(下) [打印本页]

作者: 红灯记    时间: 2011-6-13 14:27     标题: 沈旭晖专栏.茉莉花革命:假如小布殊还是总统(下)

http://dailynews.sina.com/gb/new ... 12/14212518440.html




 【咫尺地球】笔者早前访问了美国右翼领袖、前副国家安全顾问艾布拉姆斯(Elliott Abrams),从新保守主义观点,谈论茉莉花革命及向中东“输出民主”。承接上周刊出《访问美国前副国家安全顾问》一文,以下为访谈下半部分:

  □沈旭晖

  ■艾布拉姆斯

  □作为小布殊年代负责中东政策的官员,你认为小布殊和奥巴马的具体方针有什么不同

  ■我想二人不同之处在于布殊 重人民的权利,对推广理念较有承诺;奥巴马则 重国家与政权,为典型现实主义者。奥巴马上台时,他视叙利亚、伊朗等敌对国家为与美国没有威胁的国家,更伸出友谊之手,希望与两国发展关系,因此叙利亚事变至今,他的用词都很谨慎,与谴责卡扎菲形成强烈对比。但奥巴马却忽略了当地人民的感受,其实我深信伊朗、叙利亚的政权总有一天会结束。

  政要层面小布殊比奥巴马受欢迎

  □你承认你当时的工作是要促进中东的政权更迭吗

  ■在小布殊年代,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从未包括推动政权更替,只是推动民主及人权价值。前国务卿赖斯2005年在开罗的演讲,反映美国在改善及尊重人权方面早就向埃及施压,但并非要埃及出现政权更替。

  □为何推广民主并非奥巴马外交政策的优先考虑

  ■新任政府永远都觉得前任施政大错特错,需要改辕易辙,他们可能认为民主、自由等议题,是小布殊的一个错误决定,这从他们初期对伊朗的态度可以看出。

  □假如小布殊仍是总统,你还在政府工作,面对茉莉花革命,美国的处理手法会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会对叙利亚强硬一点,对突尼斯亦会较早有回应。奥巴马对突尼斯、埃及变天的回应都很慢,突尼斯2009年大选后就出现示威浪潮,但奥巴马很沉默,主要是要看清楚现实主义的利益才判断形势。

  □你们对巴林、沙特等王室的态度又如何

  ■我认为美国是有能力在危机刚发生时,通过谈判,让两国王室妥协,对民众作出一定让步,但奥巴马政府因为与这些王室没有深交,白白错失良机。你知道,友好关系是需要时间建立的,特别在中东,巴林国王曾见小布殊数次,却从未见过奥巴马,至于沙特国王与奥巴马的关系就更疏远,据我所知,两国政府的关系现时是欠佳的。但小布殊懂得与他们相处。民调常显示奥巴马受外地民众欢迎,但在国家领袖层面上,其实刚好相反,尤其在中东。假如小布殊还在执政,我想起码巴林的流血冲突可以避免。

  □至于对利比亚,小布殊治下的美国会否更强硬

  ■我想可能性会很大,小布殊会比较强硬,并会主动使用美军的空中力量。奥巴马担心利比亚实质行动的成效,多于推动民主。我为官35年来,以往只听过美国指摘英法等欧洲国家对北约支援不够,今次竟反过来是英国的卡梅伦和法国的萨尔科齐指摘美国对北约支援不够,令我十分惊讶。我也不相信我们的民众喜欢这样的信息。

  □你当年设计中东民主化计划,现在当地出现茉莉花革命,你是否以此为荣

  ■我觉得小布殊政府在这方面是有贡献的,我们成功让我们的理念传播到当地。你知道,我们不是只 重国家利益。

  新保守主义“像丧尸”有潜力翻生

  □我与一些布鲁金斯智库的同僚交谈时,他们大多说伊拉克战争后,新保守主义已失去影响力,甚至已死。你对此有何看法

  ■那的确是一个很流行的观点。新保守主义一度是式微了,但我认为现正起死回生。哈哈,我们就像丧尸,死了也会活转过来的!(笑)

  □新保守主义有接班人吗

  ■2008年,共和党总统参选人麦凯恩的外交政纲,其实也是新保守主义外交。前瞻2012年大选,谁是现实主义挂帅 目前奥巴马政府的现实主义者,像副总统拜登,都是老将,根本没年青一辈。共和党却有罗姆尼、佩林、众议院议长博纳、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坎托等人,都是新保守主义者,只有密西西比州长鲍伯比较接近现实主义,可见新保守主义绝对有潜力传承。

  □你认为新保守主义会因“中东波”在下次选举得利吗 还是选民在伊拉克战争后,不再希望理会世界事情

  ■短期内,民众会因伊拉克战争的操作问题有所反弹,但我想中东波整体上是会对新保守主义的强心针。虽然绝大多数选民连巴林在哪 也不知,但我相信国民始终希望美国继续担任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当年卡特败于列根,就是基于同样理由,因为游离选民,尤其美国中产白人,非常反对美国让出领导者的地位。当2012选情接近,而经济没起色,共和党就可以通过美国在北约行动的软弱,批评奥巴马的弱势外交、联合国的无能,以赢取选票。

  沈旭晖

  英国华威大学访问学人

  香港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副教授 及对外关系统筹主任
作者: 红灯记    时间: 2011-6-13 14:29     标题: 访问美国前副国家安全顾问艾布拉姆斯(上)

【咫尺地球】中东北非发生茉莉花革命后,华文媒体常见左翼学者的分析,对美国右翼声音则较少报道。笔者为此刚到华盛顿访问了美国右翼领袖艾布拉姆斯(Elliott Abrams),他是职业律师,曾于列根及小布殊年代担任幕僚,现职外交关系协会中东研究部资深学人。在小布殊任内,他是新保守主义红人之一,曾担任总统特别助理及国家安全会议近东与北非事务高级主任,后升任副国家安全顾问,主理布殊政府对中东的“输出民主”政策。他对奥巴马政策自然大不赞同,相信新保守主义并未式微,观点值得注意。

□沈旭晖 ■艾布拉姆斯

□作为前朝统筹中东的决策者,你认为中东及北非现在的情况是否意料中事?

■精简的答覆我会说“不”,但亦不完全属意料之外。早于2003年,布殊总统已警告此类独裁政权基本上是不稳定的,华府亦于去年1、2月成立埃及工作组,定期与埃及官员会面,曾警告若穆巴拉克操控大选、试图让儿子继位,埃及将动荡不安。我们虽未有预测到埃及的局势发展,但绝对有警告情况会很困难,所以我们相信布殊推动中东民主的立场是完全正确的。现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不清晰的。

□ 类似革命会在其他地方出现吗?

■突尼斯革命后,我曾撰文探讨事发因由,认为问题并非出在制度,而是出自家族的管治,即本阿里总统和他的夫人。这情况会在哪里复制?答案自然是利比亚和埃及,因为两地都是家族式独裁统治的,所以我早认为突尼斯的方程式会应用于两地。起初我认为叙利亚会是例外,虽然当地也是家族式独裁统治,但打压却异常的强,庆幸我的估计错误,叙利亚示威已开始升温,大概是资讯科技发达的原故,令阿萨德无可能像父亲般武力镇压吧。

需厘清“伪共和”与君主制

□那其他邻国呢?巴林和沙特的动荡是否最出乎意料?

■ 我们必须厘清“伪共和”与君主制的分别。所谓伪共和即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国,它们的选举受操控,统治家族势力庞大,政府的合法性受质疑。君主制国家则有点不同,王室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例如在约旦及摩洛哥,王室比政府相对有优势。若然人民不满经济环境,责任在总理而非在国王、君主,因此那里的局势还是相对稳定的。

奥巴马沙特政策纯利益主导

□布殊既要推动中东民主,为什么支持沙特的君主制度?

■他曾答过这问题,说民主与国家传统文化是不应有冲突的,例如丹麦、瑞典、英国等有国王,日本则有天皇,但它们都是民主国家。我们曾对沙特等阿拉伯国家说,“则使你们抗拒西方民主价值,也必须承认国家始终不是王室的私有财产,最终有必要与人民达成某方面的管治协议,共享国家财富”。当然是说得比较有技巧。布殊曾指出民主自由化是世代工程,意思就是鼓励沙特向君主立宪制发展,对此我们是清晰的。只是沙特王室极之反对任何民主化或议会制,例如他们痛恨科威特的议会,最终我们称沙特为“负责任政府”,以减低争议,其实已是暗示他们要民主化了。此类国家自然有需要改革进化,但也得配合国情,按步就班,成立一种社会契约,让绝对君主制终止,受某种形式的议会制衡。奥巴马今天的沙特政策失去了布殊时代的积极性,变成了纯粹利益主导。

反战碰正“中东波” 军费为重要考量

□未来还有什么可能出现的新形势?美国会加强在中东的部署吗?

■先是也门吧。新闻已有很多报道。其次利比亚,它根本是一个管治无效的国家,以致大面积的国土尚未开发,假如利比亚变天,新政府必定会衡量石油在国际市场的价值,正如伊拉克现正大量输出石油,企图成为石油大国,那时美国就有更大角色。至于美国传统盟友方面,只有沙特东部比较混乱,若东部省份推动独立,情况会比现时更乱,会令人担心突如其来的石油供应改变,会否影响美中等石油入口国,届时我们将会需要一段时间,去令世界石油价格回落。

□不少外交学者认为伊拉克战争标志着理想主义的终结,因为美国民众会在未来数十年倾向反对牵涉入此类战争。你作为当事人,认同吗?

■我认为这说法是错的。越战1975年结束,美国立即兴起此类“不再牵涉战争”的呼声,5年后美国却选出一个列根总统,外交思维极之刚猛,并介入阿富汗及中美洲多国。所以即使2007年以后,美国民众似乎不想再牵涉战争,却碰正“中东波”及利比亚等问题,逼使奥巴马一定程度上要介入,只要总统知道方向,民众是会被说服的。列根的支持度一直高企,因为他能够说服其外交政策有利于美国,所以我们不担心民意。民众担心的其实是另一问题,即财力。他们可能会说:“我同意这场战争,但国家无钱支持。”这难题是需要正视的。奥巴马最大的问题是不断裁减军费,其实军费连年减少,已不能再减,防长盖茨亦认同,但奥巴马政府却认为医疗、福利等议题比军费更重要,这就令美国在中东的政策选择大大减少了。

(下篇预告:假如布殊还是美国总统,会如何处理茉莉花革命?)

美国布鲁金斯智库访问学人、香港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副教授及对外关系统筹主任 沈旭晖
作者: 红灯记    时间: 2011-6-13 15:02     标题: 沈旭晖专栏:奥巴马做到的,布殊做不到?

【咫尺地球】拉登死了,白宫门前一片欢呼,青年居然唱起超级老歌《Na Na Hey Hey Kiss Me Goodbye》,彷佛打赢了一场大战。虽然反恐战不可能有胜利者,但拉登之死起码是奥巴马一大胜利。笔者刚在华盛顿访问了小布殊时代的高层副国家安全顾问艾布拉姆斯(Elliot Abrams),探讨奥巴马和小布殊外交的分别,当时这位负责中东事务的新保守主义健将还极力证明他们的政策比奥巴马好,但拉登的死,却恰巧反映奥巴马的一套可能更务实。

奥巴马现实主义奏效

小布殊的外交政策,讲求利益之余,也强调推广普世价值的使命,艾氏作为专职推广中东民主的官员,认为今天的茉莉花革命有小布殊的功劳。奥巴马任用的外交高层则以现实主义见称,也就是像昔日的基辛格那样,单单高举国家利益,在其他地方开宗明义充满弹性。小布殊视“拉登主义”为一项意识形态,把拉登的支持者、同情者均视为敌人,奥巴马则把消灭拉登当作一项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任务,还与不少被小布殊列为敌人(或潜在敌人)的国家或团体改善关系。这对国际关系层面未必有即时影响,但对情报工作则颇有功效。

斩首袭击避法律制约

在小布殊年代,美国常动用军队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直接执行任务,因为情报一直说拉登藏匿在边境山区,而据美方宣传,军队除了找人,也会一并宣扬美国价值。奥巴马上台后,却大举增加了没有人性接触的“无人驾驶空袭”(drone attack,或称斩首袭击)次数,由于这没有人操作的工具不受国际法监管,既让他避开了法律制约,也减低了美军伤亡,并加强了对方领袖的心理压力,此招暗杀了不少盖达支部高层,尽管这存在不少道德问题。当美国批评以色列暗杀哈马斯领袖时,以色列人最忿忿不平,因为奥巴马的drone attack更干净俐落。

小布殊和奥巴马都曾批评巴基斯坦反恐不力,奥巴马没在外交上搞单边主义,却更放手让情报人员活动,惹起的外交麻烦比小布殊更多。

拉登被杀前数月,美国驻巴基斯坦外交官戴维斯(Raymond Davis)在闹市枪杀两名本地人,引起反美风潮,民间一片杀人填命呼声,奥巴马却极强硬地要把他引导美国。后来外电透露,这人就是中情局驻巴基斯坦的总管,杀人是执行反恐任务,也许是拉登在闹市身亡的先声。美国特工击毙拉登说是有巴基斯坦配合,但很可能是独力完成,行为明显属境外袭击,设想若情报失误,可构成严重外交事件。

对中东怀柔增新情报合作

那我们有什么启示?可以说,没有小布殊的新保守主义,就没有奥巴马击毙拉登的政绩,起码这次拉登藏身情报的源头,据说源自小布殊设立的关塔那摩监狱,而讽刺地,关闭关塔那摩正是奥巴马竞选时的头号政纲。但由于奥巴马采取现实主义外交,无形中减少了巴基斯坦一类独裁国家对被迫改朝换代的担心,令美国采取非常措施时顾忌更少,因为奥巴马明白他的行为再横蛮,也不会触及对方的最核心忧虑。根据同一现实主义方略,奥巴马对中东国家和组织的怀柔,令美国增加了一些新情报合作,对确认拉登不在西北边境也有一定帮助。

现实主义显对选民吸引力

艾布拉姆斯自信地说,奥巴马在中东波的表现太软弱了,居然让英法等北约盟友批评美国不够果断,加上经济不景,相信选民会逐渐离弃奥巴马路线。但通过拉登之死,奥巴马却充分表现了现实主义对选民的吸引力:在茉莉花革命,美国支持有利国家利益的独裁政权,不会刻意促进民主化;在反恐战线,美国只会针对有象征价值的目标,不会挑衅愿和美国互不侵犯的激进组织,因为现实主义者深信莫说小布殊式反恐不能促进民主,就是能、但要死那么多美国人,他们也情愿让全球独裁下去。拉登之死不会助长美国的全球霸权,只会令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更务实,更少价值取态。至于探讨拉登之死是否隐含了社会不公义这类哲学学究问题,正如电影《命运迷墙》反映,决策者是毋须感兴趣的。

美国布鲁金斯智库访问学人、香港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副教授及对外关系统筹主任 沈旭晖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